何謂門當戶對?
──雙方的相配程度
信楷從小就很會念書,人又長得高大帥氣,加上脾氣溫和、溫文儒雅,所以很多女生會主動向他示好。
信楷讀高中的時候,年紀相仿的和秀很喜歡他,天天都到信楷家巷口等他,為的就是跟他一起搭公車上學,兩個人經常在車上聊天,信楷也覺得和秀溫柔可愛,自然而然地就開始交往。
和秀不是很聰明的女生,也不太愛念書,高中畢業後就沒有繼續升學,倒是信楷不負眾望,大學考上了第一志願,這讓和秀的父母對他更加滿意,覺得信楷的條件好、有潛力,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女婿。為了怕信楷被別人搶走,和秀的父母早早就催促著信楷和和秀趕快結婚。
但是,信楷的父母覺得信楷還年輕,加上和秀只讀到高中就沒有再升學了,兩人的見識和生活型態相差太遠,所以並不贊成這門婚事。不過,信楷人生中第一次交女朋友,覺得既然雙方真心喜歡,相處起來也算融洽,結婚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所以他不顧父母的反對,大學還沒畢業就與和秀私下去登記結婚。
婚後信楷一路順利升學,拿到了博士學位,畢業後事業青雲直上,每天都忙得不得了。和秀原本在百貨公司當專櫃小姐,但是隨著信楷收入愈來愈高,經濟生活變得寬裕,她覺得不差這麼一點薪水,就辭掉工作回家。但她每天在家閒來無事,不是找朋友打麻將、聊天,就是去百貨公司血拼。私底下,和秀跟信楷已沒有話說,信楷有興趣的話題,和秀既不了解也插不上話;而和秀喜歡逛街、聊八卦,對信楷來說不但浪費時間,也沒有意義。婚後兩人的生活幾乎沒有太多交集,彼此漸行漸遠,到了後來,信楷受不了這樣冷漠的婚姻關係,決心跟和秀提出分手的要求。後來,雙方家長出面協調,信楷同意給和秀一些房地產和為數不少的錢,她才答應離婚,還給信楷自由。
中國傳統的婚姻觀是男主外、女主內,男生負責在外面打拚賺錢,女生負責生兒育女、照顧好家庭,至於兩人的生活是否有交集,能否成為心靈伴侶就無關緊要了。但是,現代人的婚姻觀大多期待的是伴侶關係和諧,和另一半互相扶持,一起成長。如果希望找到心靈契合的伴侶,那麼雙方的知識範疇、教育水準、智慧、能力最好能夠旗鼓相當,或至少不要差距太遠。所謂的「門當戶對」,並非是要結親的兩個家庭在財富或社會地位方面相等,更重要的是即將成為伴侶的對象能有相近的價值觀與學識背景。如果你希望和另一半能夠相知相惜,就要找一個可以溝通、互相了解,有共同志趣,且願意一同成長和彼此分享的人,這樣才有可能攜手共度一生。
很多人外遇的對象是工作上的夥伴或同事,這是因為「近水樓台先得月」,彼此容易有共同話題和興趣,所以往往愈談愈投機,才會一不小心失了分寸,誤踩紅線。此外婚後如果一方選擇待在家裡,而另一方在外面打拚,在工作上不斷努力、成長,雙方的智識與能力就容易愈拉愈遠,漸漸變得無話可說。即使夫妻兩人未必感情不佳,但看似平靜的婚姻底下,可能暗潮洶湧、危機重重。所以,無論伴侶是否外出工作,還是要經常找時間聊天、分享心事,就算太太專心操持家務、照顧一家老小,也要懂得充實自己,追求自我成長,才不會因為生活重心不同,而導致彼此的差距愈來愈大。很多家庭主婦安於現狀,喜歡把時間用在追劇、看八卦新聞上,等到孩子長大,不需要人照顧了,想要再回到職場二度就業,此時往往會很困難;或是到了中年空巢期,家裡只剩下自己跟先生,彼此卻沒有共同話題,生活變得乏味空洞。所以無論是職業婦女或家庭主婦,都要好好運用閒暇時間,千萬不要白白浪費。
一個人要喜歡上另一個人並不難,尤其是兩人剛開始談戀愛時,由於正值熱戀期,一切都顯得很美好,相約吃飯、喝咖啡、看電影,聊聊自己和家人的事情,輕鬆自在。但一段關係要能走得長遠,光是這個程度的溝通遠遠不夠。每個人的生命寬度和深度不盡相同,對人生與未來的期待和規劃也有所不同,如果雙方的觀念或關注的事情差距太大,就很難建立深刻長遠的穩定關係,心靈也很難產生更緊密的連結與羈絆。所以在尋找結婚對象時,應該要看看對方是否能夠溝通,與你有相近的價值觀。很多時候,別人眼中最理想的對象,未必就是最適合你的對象。
練習題:選擇伴侶時,試著問問自己下列幾個問題
1.我跟伴侶的心靈契合嗎?我們喜歡一起成長嗎(閱讀、參加工作坊、參加修行、團契等活動)?我們對未來的生活藍圖和目標是否有共識呢?(例如:想存錢買房子?想住在鄉下?想要有孩子?喜歡利益眾生、服務人群?喜歡環遊世界、周遊列國?喜歡做環保或當志工……)
2.我和伴侶有共同話題嗎?很多人剛開始交往時和對方很有話聊,因為彼此都還很陌生,可以暢談有關自己的一切,但是相處一段時間之後,總不能老是談自己和家人的事。除了這些家常話題之外,是否有其他的共同話題呢?
3.我可以了解伴侶的想法嗎?對方願意跟我分享他的想法和心事嗎?我們願意了解彼此的工作性質嗎?
4.我和伴侶的社經地位和教育水準相似嗎?可以互相溝通嗎?當伴侶跟他人深入談話時,我可以理解,並且充滿興趣,甚至輕鬆地參與討論嗎?或是只能鴨子聽雷、插不上話,在一旁感到枯燥無味呢?我是不是伴侶最好的談話對象和朋友呢?
5.我和伴侶相處時自在嗎?在對方面前,我是否一直戴著面具呢?我有沒有什麼害怕對方知道的秘密呢?
以上這幾個問題,如果答案都是跟對方背道而馳的,那麼也許你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更深入的觀察,才能確定彼此是否真的合適。
是否了解和接受伴侶
跟原生家庭的關係呢?
嘉儀的男友建樑是獨生子,從小就跟媽媽感情極好,即使建樑早已成年,媽媽還是把建樑當成小孩看待,對他的控制無所不在,小到日常生活的時間安排,大到一些人生的重大決定,都要求兒子照她的意思去做。雖然建樑有時也會覺得媽媽管太多,但是為了避免讓她不開心,還是習慣以媽媽的意見為依歸。
嘉儀也覺得建樑的媽媽很強勢,有幾次她和建樑的爸媽一起吃飯,過程中只要稍有不順建樑媽媽心意的事,她馬上就會一臉鐵青,讓整個氣氛頓時緊張起來……嘉儀有時候不禁懷疑,如果自己和建樑結婚了,真的能夠跟這樣的婆婆和平相處嗎?
當你決定和另一半走入婚姻、共組家庭前,最好能先了解對方原生家庭的狀況,包括家人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模式、彼此有什麼期待、需不需要跟公婆或岳父岳母同住、婚後姻親如何往來……種種問題,開誠布公地做討論,進而達成共識。 每個家庭的習慣和相處之道都不一樣,有些家長比較獨立,不想跟已婚的孩子同住,也不太會干涉成年的孩子。但有些家長無論孩子多大,總還是對孩子不放心,以嚴格管控的方式要求他們配合,甚至期待婚後一定要跟父母同住。有些家庭凝聚力強,家人之間情感深厚,逢年過節都會一起過;也有些家庭的關係疏離,家人之間互動不多,總是各忙各的;有些家庭重男輕女,有些家庭兩性地位較平等;有些家庭習慣用大聲爭執的方式溝通,有些家庭則忌諱大吼大叫……婚前務必花時間認識了解對方的家人,因為一個人的個性、習慣、想法往往很難改變,從小生長的家庭環境影響甚鉅,所以與其希望另一半在婚後會依循自己的期待而有所改變,不如婚前就先好好了解,確認自己可以適應對方的個性,或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後,再步入婚姻。
很多與原生家庭處不好的人,成年後選擇另一半時,往往特別容易受原生家庭凝聚力很強的對象吸引,希望自己也有機會享受與家人的親密關係和歡樂氣氛。但有時候這樣的想像可能過於天真,如果認為對方的家庭關係緊密,就一定適合自己,反而容易在婚後遇到很大的問題。
在婚前,最好能夠從幾個面向,好好觀察一下對方的原生家庭:
1.伴侶的父母感情好不好?解決衝突的模式是什麼?父母感情的好壞對於孩子的影響很大,能夠好好相處的父母,往往會給孩子留下良好的示範,例如:父親懂得分擔家事,能夠尊重、體貼母親,或是母親很能支持父親。在父母相處和諧、感情融洽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情緒往往會比較穩定,也比較懂得如何與人相處。
如果對方的父母感情不好,那麼要留意他們是否把其中一個孩子視為情感的依靠。一般而言,母親較傾向親近兒子,父親則傾向親近女兒,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很難跟未來的伴侶產生好的連結,日後他們的伴侶有時反而會變成介入和父母之間的「小三」角色。
2.伴侶的兄弟姊妹之間感情如何?是否有任何精神上的問題?或是像酗酒、吸毒、賭博等不良嗜好上癮問題?家裡只要一個孩子出了狀況,其他人都無可避免地要一起承擔,所以如果對方的兄弟姊妹之中有這樣的問題,就要有和伴侶共同面對的心理準備。
3.伴侶父母對孩子有什麼期待?是期待孩子要聽話,最好百依百順,還是獨立自主,能夠自己處理人生中的各種問題呢?而他們對孩子的伴侶又有什麼期待呢?
4.伴侶與家人之間的相處模式為何?有些家庭成員的個性都很急躁,有些家庭成員則習慣拖拖拉拉;有些家庭成員會想要掌控其他人,但有些家庭成員則總是喜歡依賴他人。如果對方是家中的老么,是否習慣於聽命他人?家中成員是否會想要掌控或管束他的伴侶呢?
建議婚前一定要常跟伴侶的家人往來,好好觀察他們的互動模式,看看自己是否能夠接受,千萬不要期待婚後對方和家人的互動模式會有所不同。熱戀時期是雙方最願意為了對方犧牲和改變的時候,所以此時做出的判斷經常都不太準確;等到熱戀期過去,往往才能做出比較客觀理性的判斷。
有些人跟家人互動密切,每個禮拜一定都有家庭聚會;有的人跟家人很少往來,頂多逢年過節時才會聚在一起。有的人無論大小事都會稟告父母,聽從父母的決定;有的人認為自己已經成年了,不需要什麼事都跟父母報告,堅持保有個人隱私,自己做決定,不讓父母干預。無論是什麼模式的親子關係都沒有對錯好壞,重點在於理解每個家庭都不一樣,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家庭互動模式,視為唯一的標準,認為這才是正確的,如果別人不一樣,就是對方有問題。
若是想要跟另一半好好地生活在一起,一定要懂得彼此尊重,不要企圖改變別人的家庭,而是要學著融入,這樣才能相處愉快。要是真的無法適應或接受不了對方的家庭,很可能導致一段感情的結束。畢竟戀愛時伴侶雖然是最重要的人,但是熱戀期一過,有血緣關係且從小一起長大的家人,往往讓人更難以割捨和放棄,大多數人還是會以原生家庭為重。一對伴侶若為了對方的原生家庭而爭執不斷,吵久了難免破壞感情,無形中就會讓兩個人的距離漸行漸遠。
──雙方的相配程度
信楷從小就很會念書,人又長得高大帥氣,加上脾氣溫和、溫文儒雅,所以很多女生會主動向他示好。
信楷讀高中的時候,年紀相仿的和秀很喜歡他,天天都到信楷家巷口等他,為的就是跟他一起搭公車上學,兩個人經常在車上聊天,信楷也覺得和秀溫柔可愛,自然而然地就開始交往。
和秀不是很聰明的女生,也不太愛念書,高中畢業後就沒有繼續升學,倒是信楷不負眾望,大學考上了第一志願,這讓和秀的父母對他更加滿意,覺得信楷的條件好、有潛力,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女婿。為了怕信楷被別人搶走,和秀的父母早早就催促著信楷和和秀趕快結婚。
但是,信楷的父母覺得信楷還年輕,加上和秀只讀到高中就沒有再升學了,兩人的見識和生活型態相差太遠,所以並不贊成這門婚事。不過,信楷人生中第一次交女朋友,覺得既然雙方真心喜歡,相處起來也算融洽,結婚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所以他不顧父母的反對,大學還沒畢業就與和秀私下去登記結婚。
婚後信楷一路順利升學,拿到了博士學位,畢業後事業青雲直上,每天都忙得不得了。和秀原本在百貨公司當專櫃小姐,但是隨著信楷收入愈來愈高,經濟生活變得寬裕,她覺得不差這麼一點薪水,就辭掉工作回家。但她每天在家閒來無事,不是找朋友打麻將、聊天,就是去百貨公司血拼。私底下,和秀跟信楷已沒有話說,信楷有興趣的話題,和秀既不了解也插不上話;而和秀喜歡逛街、聊八卦,對信楷來說不但浪費時間,也沒有意義。婚後兩人的生活幾乎沒有太多交集,彼此漸行漸遠,到了後來,信楷受不了這樣冷漠的婚姻關係,決心跟和秀提出分手的要求。後來,雙方家長出面協調,信楷同意給和秀一些房地產和為數不少的錢,她才答應離婚,還給信楷自由。
中國傳統的婚姻觀是男主外、女主內,男生負責在外面打拚賺錢,女生負責生兒育女、照顧好家庭,至於兩人的生活是否有交集,能否成為心靈伴侶就無關緊要了。但是,現代人的婚姻觀大多期待的是伴侶關係和諧,和另一半互相扶持,一起成長。如果希望找到心靈契合的伴侶,那麼雙方的知識範疇、教育水準、智慧、能力最好能夠旗鼓相當,或至少不要差距太遠。所謂的「門當戶對」,並非是要結親的兩個家庭在財富或社會地位方面相等,更重要的是即將成為伴侶的對象能有相近的價值觀與學識背景。如果你希望和另一半能夠相知相惜,就要找一個可以溝通、互相了解,有共同志趣,且願意一同成長和彼此分享的人,這樣才有可能攜手共度一生。
很多人外遇的對象是工作上的夥伴或同事,這是因為「近水樓台先得月」,彼此容易有共同話題和興趣,所以往往愈談愈投機,才會一不小心失了分寸,誤踩紅線。此外婚後如果一方選擇待在家裡,而另一方在外面打拚,在工作上不斷努力、成長,雙方的智識與能力就容易愈拉愈遠,漸漸變得無話可說。即使夫妻兩人未必感情不佳,但看似平靜的婚姻底下,可能暗潮洶湧、危機重重。所以,無論伴侶是否外出工作,還是要經常找時間聊天、分享心事,就算太太專心操持家務、照顧一家老小,也要懂得充實自己,追求自我成長,才不會因為生活重心不同,而導致彼此的差距愈來愈大。很多家庭主婦安於現狀,喜歡把時間用在追劇、看八卦新聞上,等到孩子長大,不需要人照顧了,想要再回到職場二度就業,此時往往會很困難;或是到了中年空巢期,家裡只剩下自己跟先生,彼此卻沒有共同話題,生活變得乏味空洞。所以無論是職業婦女或家庭主婦,都要好好運用閒暇時間,千萬不要白白浪費。
一個人要喜歡上另一個人並不難,尤其是兩人剛開始談戀愛時,由於正值熱戀期,一切都顯得很美好,相約吃飯、喝咖啡、看電影,聊聊自己和家人的事情,輕鬆自在。但一段關係要能走得長遠,光是這個程度的溝通遠遠不夠。每個人的生命寬度和深度不盡相同,對人生與未來的期待和規劃也有所不同,如果雙方的觀念或關注的事情差距太大,就很難建立深刻長遠的穩定關係,心靈也很難產生更緊密的連結與羈絆。所以在尋找結婚對象時,應該要看看對方是否能夠溝通,與你有相近的價值觀。很多時候,別人眼中最理想的對象,未必就是最適合你的對象。
練習題:選擇伴侶時,試著問問自己下列幾個問題
1.我跟伴侶的心靈契合嗎?我們喜歡一起成長嗎(閱讀、參加工作坊、參加修行、團契等活動)?我們對未來的生活藍圖和目標是否有共識呢?(例如:想存錢買房子?想住在鄉下?想要有孩子?喜歡利益眾生、服務人群?喜歡環遊世界、周遊列國?喜歡做環保或當志工……)
2.我和伴侶有共同話題嗎?很多人剛開始交往時和對方很有話聊,因為彼此都還很陌生,可以暢談有關自己的一切,但是相處一段時間之後,總不能老是談自己和家人的事。除了這些家常話題之外,是否有其他的共同話題呢?
3.我可以了解伴侶的想法嗎?對方願意跟我分享他的想法和心事嗎?我們願意了解彼此的工作性質嗎?
4.我和伴侶的社經地位和教育水準相似嗎?可以互相溝通嗎?當伴侶跟他人深入談話時,我可以理解,並且充滿興趣,甚至輕鬆地參與討論嗎?或是只能鴨子聽雷、插不上話,在一旁感到枯燥無味呢?我是不是伴侶最好的談話對象和朋友呢?
5.我和伴侶相處時自在嗎?在對方面前,我是否一直戴著面具呢?我有沒有什麼害怕對方知道的秘密呢?
以上這幾個問題,如果答案都是跟對方背道而馳的,那麼也許你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更深入的觀察,才能確定彼此是否真的合適。
是否了解和接受伴侶
跟原生家庭的關係呢?
嘉儀的男友建樑是獨生子,從小就跟媽媽感情極好,即使建樑早已成年,媽媽還是把建樑當成小孩看待,對他的控制無所不在,小到日常生活的時間安排,大到一些人生的重大決定,都要求兒子照她的意思去做。雖然建樑有時也會覺得媽媽管太多,但是為了避免讓她不開心,還是習慣以媽媽的意見為依歸。
嘉儀也覺得建樑的媽媽很強勢,有幾次她和建樑的爸媽一起吃飯,過程中只要稍有不順建樑媽媽心意的事,她馬上就會一臉鐵青,讓整個氣氛頓時緊張起來……嘉儀有時候不禁懷疑,如果自己和建樑結婚了,真的能夠跟這樣的婆婆和平相處嗎?
當你決定和另一半走入婚姻、共組家庭前,最好能先了解對方原生家庭的狀況,包括家人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模式、彼此有什麼期待、需不需要跟公婆或岳父岳母同住、婚後姻親如何往來……種種問題,開誠布公地做討論,進而達成共識。 每個家庭的習慣和相處之道都不一樣,有些家長比較獨立,不想跟已婚的孩子同住,也不太會干涉成年的孩子。但有些家長無論孩子多大,總還是對孩子不放心,以嚴格管控的方式要求他們配合,甚至期待婚後一定要跟父母同住。有些家庭凝聚力強,家人之間情感深厚,逢年過節都會一起過;也有些家庭的關係疏離,家人之間互動不多,總是各忙各的;有些家庭重男輕女,有些家庭兩性地位較平等;有些家庭習慣用大聲爭執的方式溝通,有些家庭則忌諱大吼大叫……婚前務必花時間認識了解對方的家人,因為一個人的個性、習慣、想法往往很難改變,從小生長的家庭環境影響甚鉅,所以與其希望另一半在婚後會依循自己的期待而有所改變,不如婚前就先好好了解,確認自己可以適應對方的個性,或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後,再步入婚姻。
很多與原生家庭處不好的人,成年後選擇另一半時,往往特別容易受原生家庭凝聚力很強的對象吸引,希望自己也有機會享受與家人的親密關係和歡樂氣氛。但有時候這樣的想像可能過於天真,如果認為對方的家庭關係緊密,就一定適合自己,反而容易在婚後遇到很大的問題。
在婚前,最好能夠從幾個面向,好好觀察一下對方的原生家庭:
1.伴侶的父母感情好不好?解決衝突的模式是什麼?父母感情的好壞對於孩子的影響很大,能夠好好相處的父母,往往會給孩子留下良好的示範,例如:父親懂得分擔家事,能夠尊重、體貼母親,或是母親很能支持父親。在父母相處和諧、感情融洽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情緒往往會比較穩定,也比較懂得如何與人相處。
如果對方的父母感情不好,那麼要留意他們是否把其中一個孩子視為情感的依靠。一般而言,母親較傾向親近兒子,父親則傾向親近女兒,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很難跟未來的伴侶產生好的連結,日後他們的伴侶有時反而會變成介入和父母之間的「小三」角色。
2.伴侶的兄弟姊妹之間感情如何?是否有任何精神上的問題?或是像酗酒、吸毒、賭博等不良嗜好上癮問題?家裡只要一個孩子出了狀況,其他人都無可避免地要一起承擔,所以如果對方的兄弟姊妹之中有這樣的問題,就要有和伴侶共同面對的心理準備。
3.伴侶父母對孩子有什麼期待?是期待孩子要聽話,最好百依百順,還是獨立自主,能夠自己處理人生中的各種問題呢?而他們對孩子的伴侶又有什麼期待呢?
4.伴侶與家人之間的相處模式為何?有些家庭成員的個性都很急躁,有些家庭成員則習慣拖拖拉拉;有些家庭成員會想要掌控其他人,但有些家庭成員則總是喜歡依賴他人。如果對方是家中的老么,是否習慣於聽命他人?家中成員是否會想要掌控或管束他的伴侶呢?
建議婚前一定要常跟伴侶的家人往來,好好觀察他們的互動模式,看看自己是否能夠接受,千萬不要期待婚後對方和家人的互動模式會有所不同。熱戀時期是雙方最願意為了對方犧牲和改變的時候,所以此時做出的判斷經常都不太準確;等到熱戀期過去,往往才能做出比較客觀理性的判斷。
有些人跟家人互動密切,每個禮拜一定都有家庭聚會;有的人跟家人很少往來,頂多逢年過節時才會聚在一起。有的人無論大小事都會稟告父母,聽從父母的決定;有的人認為自己已經成年了,不需要什麼事都跟父母報告,堅持保有個人隱私,自己做決定,不讓父母干預。無論是什麼模式的親子關係都沒有對錯好壞,重點在於理解每個家庭都不一樣,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家庭互動模式,視為唯一的標準,認為這才是正確的,如果別人不一樣,就是對方有問題。
若是想要跟另一半好好地生活在一起,一定要懂得彼此尊重,不要企圖改變別人的家庭,而是要學著融入,這樣才能相處愉快。要是真的無法適應或接受不了對方的家庭,很可能導致一段感情的結束。畢竟戀愛時伴侶雖然是最重要的人,但是熱戀期一過,有血緣關係且從小一起長大的家人,往往讓人更難以割捨和放棄,大多數人還是會以原生家庭為重。一對伴侶若為了對方的原生家庭而爭執不斷,吵久了難免破壞感情,無形中就會讓兩個人的距離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