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給孩子的愛,是藥還是毒?
擔任精神科醫師至今已三十年,在診間接觸過許多受輔者,聆聽過各式各樣的故事,有不少父母因教養問題前來,每每見到這些為了孩子愁容滿面的媽媽,總讓我十分惋惜。
來到診間的媽媽在闡述完自己因孩子備受煎熬的故事後,多半會問我:「是我的關係嗎?」多數媽媽認為孩子罹患身心症是自己的錯,但既沒過度放任孩子、也沒虐待小孩,想不透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於是按著自己想法下結論:大概是因為沒有自己帶小孩、因為胎教沒做好、因為忙著上班、因為自己的個性使然……這些媽媽悶著頭找出的原因,真的是癥結點所在嗎?勞心費神為孩子,為什麼反而害孩子生了病?
為孩子費盡心思的媽媽,怎麼會養出生病的孩子?正是因為「媽媽的潛意識」。用精神分析的角度剖析媽媽的愛,可以發現其中隱藏著焦慮、欲望、愧疚、自卑。媽媽灰暗的潛意識用愛包裝後,傳遞給孩子;孩子拆開包裝紙,便吞下毒藥。
媽媽用潛意識養育著孩子。是的,媽媽的潛意識對孩子的教養有著關鍵性影響,無形的潛意識操縱著媽媽。即使對「潛意識」一無所知,媽媽們肯定都知道自身的心理狀態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只是讀懂自己的內心並不簡單,了解「潛意識」更是難上加難。
了解自己所有的心理狀態是不可能、也沒必要的事,況且世上並沒有釐清自己的潛意識後才來教養孩子的父母。不懂心理學、不知潛意識為何,媽媽也能好好地將孩子拉拔長大。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把不知道也無傷大雅的「潛意識」設定為本書的主題?理由只有一個:媽媽必須釐清自己給的愛是「藥」還是「毒」。
本書出版的背後有個故事。距今大約十年前,我在位於光州的某個諮商教育機構,以「深層心理」的主題進行演講,內容是用佛洛伊德及榮格的理論為主軸講述精神分析,因為理論艱深,我在準備上也花了不少心思。
演講結束後,不少人表示這場演講讓他們更了解自己、受益良多。 這次的經驗讓我領悟到,原來過去用於診間的精神分析理論,對一般人也可以有很大的啟發。機構舉辦的演講活動結束後,我有了這樣的想法:「何不讓精神分析大眾化?」於是,我設計了以一般人為對象的精神分析課,將佛洛伊德和榮格、潛意識等精神分析的核心內容精簡為八堂,並以地區居民為對象,講授了三年的精神分析課。
前來聽課的學生中不少是媽媽,這些學員們紛紛表示,課程內容對子女教養有很大的幫助。聽到這些反饋,我有了「不如以媽媽為對象,開設精神分析課吧」的想法,挑選出對子女教養有助益的理論,以「媽媽心理學」為主題開始授課,想不到反應比預期來得好,上課的媽媽們異口同聲:「如今,總算知道如何教養孩子,知道怎麼當好媽媽了。」其中一位媽媽將我介紹到她兒子就讀的小學,幫學校家長們上課;或許是反應不錯吧,這間學校又將我推薦給其他學校,於是我接二連三在好幾間學校開課。某間學校在課後舉辦了聚會,席間有人建議我將上課內容集結成書出版,當時我欣然允諾會寫一本「媽媽心理學」的書。這已經是六年前的事了,約定過了六年,才終於出版此書。
答應要出書卻用種種藉口一再拖延,關鍵原因就是懶,想到「該寫了」,就會動筆寫個幾頁,隨後又擱下,如此反反覆覆,時間一久,漸漸也忘了一開始的初心。
大約在兩年前,我在相似的時間點遇見三位因孩子而傷神的媽媽:壓抑不了討厭孩子念頭的媽媽、擔心自己年幼遭遇的傷害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的媽媽、因自家孩子太內向而到處諮商找方法的媽媽。見到這幾位令人惋惜的媽媽,「問題不在孩子,在於媽媽」的想法再度浮現腦海。
這三位媽媽的共通問題是「太不了解自身的心理」。與這幾位媽媽諮商期間,我再次立下完成「媽媽心理學」這本書的決心。三位媽媽同時出現,似乎在暗示一再拖延寫書進度的我藉口太多、過於懶散。我謙卑地期望有人可以因我的書而受惠,哪怕只有一個都好。(這三位媽媽的案例都有收錄在書中)
媽媽愛孩子,但媽媽的愛有時很危險。以「愛」為名、宣稱為孩子好的「藥」,對孩子來說可能是「毒」。即使孩子說「太苦了」、「我不要吃」,媽媽依舊堅持良藥苦口,強迫孩子吃下,直到體內不斷累積毒素的孩子生病了,媽媽才陷入茫然:「我做錯了什麼?」
煩惱該為孩子做什麼之前,先思考「不該為孩子做什麼」,媽媽的自我覺察是必要的。本書沒有談論教養孩子的方法,只有講述媽媽對孩子、以及對自己本身該具備的態度,這遠比方法論重要好幾千倍。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正確的態度,只要父母的態度與理念夠堅定,即使孩子面對誘惑,也能不為所動。
本書嘗試用簡單的精神分析理論來探究媽媽的潛意識,因為洞察潛意識是自我覺察的核心。了解潛意識不需太多知識,只要懂幾個原理就足夠,因此書中僅選出精神分析理論中媽媽非知不可的重點,期盼這本書可以成為媽媽與自我潛意識相遇的明燈。
焦慮的媽媽、焦慮的孩子,我們生活的社會充滿焦慮,越是焦慮的時代,越是需要「媽媽的教養哲學」。充分了解自己的媽媽,才能發展出自己的教養哲學。衷心期盼每個媽媽都能用堅定的哲學,自信地養育孩子。為保護當事人,書中的案例皆經過增減修改。感謝提點我、不吝指教的諸位媽媽。
二○一九年春天
尹宇相
擔任精神科醫師至今已三十年,在診間接觸過許多受輔者,聆聽過各式各樣的故事,有不少父母因教養問題前來,每每見到這些為了孩子愁容滿面的媽媽,總讓我十分惋惜。
來到診間的媽媽在闡述完自己因孩子備受煎熬的故事後,多半會問我:「是我的關係嗎?」多數媽媽認為孩子罹患身心症是自己的錯,但既沒過度放任孩子、也沒虐待小孩,想不透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於是按著自己想法下結論:大概是因為沒有自己帶小孩、因為胎教沒做好、因為忙著上班、因為自己的個性使然……這些媽媽悶著頭找出的原因,真的是癥結點所在嗎?勞心費神為孩子,為什麼反而害孩子生了病?
為孩子費盡心思的媽媽,怎麼會養出生病的孩子?正是因為「媽媽的潛意識」。用精神分析的角度剖析媽媽的愛,可以發現其中隱藏著焦慮、欲望、愧疚、自卑。媽媽灰暗的潛意識用愛包裝後,傳遞給孩子;孩子拆開包裝紙,便吞下毒藥。
媽媽用潛意識養育著孩子。是的,媽媽的潛意識對孩子的教養有著關鍵性影響,無形的潛意識操縱著媽媽。即使對「潛意識」一無所知,媽媽們肯定都知道自身的心理狀態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只是讀懂自己的內心並不簡單,了解「潛意識」更是難上加難。
了解自己所有的心理狀態是不可能、也沒必要的事,況且世上並沒有釐清自己的潛意識後才來教養孩子的父母。不懂心理學、不知潛意識為何,媽媽也能好好地將孩子拉拔長大。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把不知道也無傷大雅的「潛意識」設定為本書的主題?理由只有一個:媽媽必須釐清自己給的愛是「藥」還是「毒」。
本書出版的背後有個故事。距今大約十年前,我在位於光州的某個諮商教育機構,以「深層心理」的主題進行演講,內容是用佛洛伊德及榮格的理論為主軸講述精神分析,因為理論艱深,我在準備上也花了不少心思。
演講結束後,不少人表示這場演講讓他們更了解自己、受益良多。 這次的經驗讓我領悟到,原來過去用於診間的精神分析理論,對一般人也可以有很大的啟發。機構舉辦的演講活動結束後,我有了這樣的想法:「何不讓精神分析大眾化?」於是,我設計了以一般人為對象的精神分析課,將佛洛伊德和榮格、潛意識等精神分析的核心內容精簡為八堂,並以地區居民為對象,講授了三年的精神分析課。
前來聽課的學生中不少是媽媽,這些學員們紛紛表示,課程內容對子女教養有很大的幫助。聽到這些反饋,我有了「不如以媽媽為對象,開設精神分析課吧」的想法,挑選出對子女教養有助益的理論,以「媽媽心理學」為主題開始授課,想不到反應比預期來得好,上課的媽媽們異口同聲:「如今,總算知道如何教養孩子,知道怎麼當好媽媽了。」其中一位媽媽將我介紹到她兒子就讀的小學,幫學校家長們上課;或許是反應不錯吧,這間學校又將我推薦給其他學校,於是我接二連三在好幾間學校開課。某間學校在課後舉辦了聚會,席間有人建議我將上課內容集結成書出版,當時我欣然允諾會寫一本「媽媽心理學」的書。這已經是六年前的事了,約定過了六年,才終於出版此書。
答應要出書卻用種種藉口一再拖延,關鍵原因就是懶,想到「該寫了」,就會動筆寫個幾頁,隨後又擱下,如此反反覆覆,時間一久,漸漸也忘了一開始的初心。
大約在兩年前,我在相似的時間點遇見三位因孩子而傷神的媽媽:壓抑不了討厭孩子念頭的媽媽、擔心自己年幼遭遇的傷害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的媽媽、因自家孩子太內向而到處諮商找方法的媽媽。見到這幾位令人惋惜的媽媽,「問題不在孩子,在於媽媽」的想法再度浮現腦海。
這三位媽媽的共通問題是「太不了解自身的心理」。與這幾位媽媽諮商期間,我再次立下完成「媽媽心理學」這本書的決心。三位媽媽同時出現,似乎在暗示一再拖延寫書進度的我藉口太多、過於懶散。我謙卑地期望有人可以因我的書而受惠,哪怕只有一個都好。(這三位媽媽的案例都有收錄在書中)
媽媽愛孩子,但媽媽的愛有時很危險。以「愛」為名、宣稱為孩子好的「藥」,對孩子來說可能是「毒」。即使孩子說「太苦了」、「我不要吃」,媽媽依舊堅持良藥苦口,強迫孩子吃下,直到體內不斷累積毒素的孩子生病了,媽媽才陷入茫然:「我做錯了什麼?」
煩惱該為孩子做什麼之前,先思考「不該為孩子做什麼」,媽媽的自我覺察是必要的。本書沒有談論教養孩子的方法,只有講述媽媽對孩子、以及對自己本身該具備的態度,這遠比方法論重要好幾千倍。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正確的態度,只要父母的態度與理念夠堅定,即使孩子面對誘惑,也能不為所動。
本書嘗試用簡單的精神分析理論來探究媽媽的潛意識,因為洞察潛意識是自我覺察的核心。了解潛意識不需太多知識,只要懂幾個原理就足夠,因此書中僅選出精神分析理論中媽媽非知不可的重點,期盼這本書可以成為媽媽與自我潛意識相遇的明燈。
焦慮的媽媽、焦慮的孩子,我們生活的社會充滿焦慮,越是焦慮的時代,越是需要「媽媽的教養哲學」。充分了解自己的媽媽,才能發展出自己的教養哲學。衷心期盼每個媽媽都能用堅定的哲學,自信地養育孩子。為保護當事人,書中的案例皆經過增減修改。感謝提點我、不吝指教的諸位媽媽。
二○一九年春天
尹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