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試閱一

關於愛情,或許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
──愛的重新定義

一直以來,我們對愛情可能都懷抱著一種錯誤的想像。

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要找的是一個可以完整自己、愛得轟轟烈烈的人,我們希望感情是充滿浪漫、時時怦然,像是步步驚心裡的四爺與若曦,或是來自星星的都教授與千頌伊,縱使危機四伏,還是能憑藉愛,跨越各種艱難和辛苦。但事實上,單純憑藉著熱戀(Passion)的感情是不靠譜的。已經有許多研究都指出,愛上一個人之後,那種很愛很愛的感覺會隨時間而消退。換句話說,「愛到乏味」是許多人必經的路程。但正因為我們對關係的炙熱,會隨著時間走向平淡,才有機會做下面兩件事情:

1.自我實現:發展事業,支援雙方走向自己的理想。從「米開朗基羅效應」(Michelangelo Phenomenon)的觀點,一段良好的關係並非從未有爭執與衝突,而是對方可以看到你的潛能,並支持你,讓你變成更好的人。

2.培養彈性:在每一次的衝突和意見不合當中,看見自己與對方的不安、諒解彼此都有在乎的點、也承認雙方都是同樣需要被關照、需要愛。然後從這些看見當中,從「自由獨立」與「依賴支持」當中,找到自己的平衡點。

另一個感情的思考謬誤是:我們可能都以為有一種感情,可以拋下一切、不管對方的身分地位、不看對方的外貌過往,只單單因為對方本身,而墜入愛河。但奇怪的是,我們常常一邊鄙棄那些嘴裡嚷嚷著要找官爹富娘的人,一邊又在擇偶的時候偷偷檢核著對方的高、帥、富、爹、才。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我們不需要急著否認,自己在乎對方的外表和身分。心理學與腦科學教授安琪拉‧D‧布萊恩(Angela D. Bryan)等人進行的一連串有關擇偶條件的研究表明,不論是選擇「短期外遇」或是「長期伴侶」,外貌吸引力與身分地位永遠是最有力的預測因數之一。不過,如果你想找的是一位能陪你走一輩子的人,你可能會希望他至少能好相處、個性溫和(Agreeableness)。

關於分開,我們也常想錯了。一個人的離開,往往不會只有單一原因。一段關係之所以走到了盡頭,常常是在更早的時候,已經有一方對彼此感到不滿,卻因為害怕損傷關係,選擇躲藏隱匿。沒想到這份害怕,卻隨著時間漸漸長大。不愛了,不是因為我們對愛的要求提高了

每次演講,我總會問在場的大家:你理想中的另一半,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特質?最常聽到的答案是「彼此瞭解」,有心事能互相分享、能給予自己情緒回應與支持。我們之所以會愛一個人越來越深,是因為我們能互相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在這樣的信任關係裡,我們克服了自己的不安,冒著對方可能會傷害自己的風險,說出自己內心的黑暗與擔憂。

根據社會心理學專家卡里爾‧E‧拉斯布特(Caryl E. Rusbult)的「親密關係投資模型」(Investment Model of Commitment),關係的維繫或崩解(dissolution)通常受到三股力量所影響:

1.關係滿意度(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在這段關係中的快樂程度。

2.投入程度(Investment):花在這段關係裡的時間、心力與金錢。

3.其他可能的關係(Alternative):是否有其他感情的對象。

曾幾何時,那些離婚的人將相知相信走成了不問不提,既已經失去了當時的親暱,又如何將當前的感情繼續維繫?可是從上面的理論看來,不快樂的關係並不必然會有外遇,也不必然會離婚。

我們之所以會漸漸變得不愛了,不是因為我們對愛的要求提高了,恰相反,而是因為我們對於愛的想像都還停留在一開始的心動與炙熱,而無法接受後來的平淡與摩擦。如果這個時候有另一個新對象出現了,重新打中你的那些心動與炙熱,你可能會以為,這才是自己真正愛的人。可是到了最後,你才發現一切只是一種愚蠢的迴圈。

真愛似乎意味著,我們一生能遇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人。但事實上是,那些原先就過得很快樂的人,往往不論遇上誰都能有很不錯的關係;而那些始終懷抱不安、多慮的人,不論跟誰在一起,常常還是會被這些情緒所困。那些我們想像中的天作之合、命中注定,在關係滿意度當中常常只扮演非常小的效果。

所謂完美的情人並不存在,就像完美的自己並不存在一樣。如果你始終都沒開始學會如何愛自己,那麼再多段的感情,都只是反覆重演那些以「害怕」為核心的劇情。只有在真誠的時候,我們才能顯現出最坦然的自己

關於衝突處理,或許你也想錯了。那些你曾經想偽裝的、想刻意調整的、想在衝突時按表操作的,在你認知資源不夠的時候,就沒有辦法再「假裝」了。

我們常以為愛一個人,就是能接納他的不完整,但並不表示我們得補齊或改變他。記得有個神話故事說,我們人類原先是一對一對的,就像一顆肉球一般,有兩個頭、四隻手、四隻腳(所以前進的時候是用滾的)。直到有天,雷神索爾生氣了把我們劈成兩半,所以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找那個失落的另一半。於是,我們總是對另一半抱持著互補的想像。

荷蘭心理學專家彼德內爾‧迪克斯特拉(Pieternel Dijkstra)等人進行了一項有關於吸引力(attractiveness)的研究,他們發問被試者:「你喜歡相似的人,還是互補的人」的時候,百分之八十六的人都說他們喜歡互補的人,但心理測驗的結果卻發現,他們真正喜歡的是相似的人。後續關於相似性與互補性的研究則說明了,真正重要的不是這個人「實際上」跟自己像不像,而是「看起來」和自己像不像。但這些研究並不表示,我們在愛裡可以隨心所欲。相反地,在每次表現出「真正的自己」的時候,更該要「看見」自己的行為是否正在損傷這段關係,並試

圖做出一點調整,因為關係是禁不起不斷被傷害的。

答案並不能帶我們通往任何地方,但思考可以。誰不是在愛裡反覆考察自己行動的理由、一再檢視自己的情緒與糾結,並透過這些,更貼近自己一些?

有些人不信任愛情、不敢邁入一段穩定的關係。因為只要擁有就會有失去,只要付出真心,就得承擔受傷的可能性。可是我們這樣的人,心裡其實還是渴望著愛的,所以在許多看似滿不在乎的行為中,還是藏著想愛、也需要愛的衝動。於是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學習的三個課題是:

1.承認自己也是需要愛的。

2.貼近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並誠實地表達它。

3.在關係中,試著和自己的不安共處。

這三個看起來很空泛的口號,卻糾結著許多人。因為最簡單的事情,常常是最難做到的。很多時候一度以為自己終於能開始面對恐懼了,下一次卻又開始害怕、逃跑。順著這樣的脈絡,我給那些在關係裡躊躇的人同樣的建議是:不論你是否計畫踏入婚姻,都該學著和自己的不安共處。倘若你想找一個人陪你走一生,也別忘了讓他「認識」你的不安。因為我們在感情與生活裡面對的許多問題,都和安全感息息相關。

唯有你真正開始一步一步地接觸自己的不安,幸福才會一點一點地靠岸。

#試閱二

你是不想強求,還是不願將就?
──四種單身類型

這陣子我遇到一些朋友,他們年齡大概落於二十九歲、三十四歲、三十九歲左右,這些人共同的困擾都在於,有「要往人生下一個階段進步」的壓力,對於男生來說,社會期待的「進步」就是「職業穩定」、對於女性來說,刻板印象的期待的是「有一段穩定的關係或者是家庭」。

雖然這些朋友跟我聊的時候,多少都認為這樣的期待非常古板,但他們同時也告訴我,要不去理會這樣的期待,其實要付出的代價比想像中的還要多。所以,不少人仍然糾結其中。

以女性來說,當我們討論感情與婚姻話題的時候,通常會感覺到這些女孩們內在有一種矛盾:「其實我沒有真的很想要進入婚姻,但身邊的人給的一些壓力,會讓我不得不去思考關於婚姻的問題。而且,好像結婚,是大家都會走的一條路,所以似乎跟大家一樣,會比較輕鬆。」(性別與婚姻研究上我們習慣稱之為:阻力最小的路。)

你也是這樣的人嗎?曾經被別人說你很挑、眼光太高、就是不走出去所以才沒有機會認識新朋友、或者是朋友一天到晚嚷嚷著要幫你介紹,但都只是說說而已?其實你比誰都知道,你不是太挑、只是還沒有遇到對的人。可是,當你過度焦慮於「對的人」,反而會讓你更看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而這樣的緊張,會限縮你的注意力。所以,在找到對象之前,你得先找到自己!

三種自我

根據心理學教授愛德華‧T‧希金斯(Edward T. Higgins)的「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每個人心中有三種不同的自己。這三種「自己」分別為:

1.真實我(actual self):你現在的樣子。

2.應該我(ought self):你覺得別人想要你變成的樣子,就是「我應該成為一個的人」。

3.理想我(ideal self):你想要你變成的樣子,就是「我想成為一個的人」。愛德華‧T‧希金斯認為,你的「真實我」和另外兩者的距離,稱之為心理差距(discrepancy)。如果你的「真實我」沒有達到「應該我」的標準,就會有焦慮(anxiety)的感覺;而「真實我」沒有達到「理想我」的標準,則是會產生憂鬱的感覺(depression)。

很難懂的話,來舉個例子好了。例如說,逢年過節回家,家人都會有意無意地問你的「感情狀況」,你因此覺得自己「應該要結婚、有小孩」,所以內心就會產生焦慮的感覺、不想要回家(這是「真實我」和「應該我」的差距);又例如其實你很渴望一段自在的戀情,可是每一段你過去談過的戀愛,都讓你痛苦萬千,這就有可能讓你產生憂鬱的感覺,覺得自己為什麼都遇人不淑(這是「真實我」和「理想我」的差距)。

不過,上面這段只談到「真實我」和另外兩者之間的差距,並沒有把「應該我」和「理想我」放在一起比較和考量。所以,當我們利用上面的三個概念把它畫成一個表格,並且假設你目前的狀態是單身(真實我),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座落在哪一個狀態。

四種不同的組型

假設你目前的狀況是沒有穩定交往的對象,或者是單身的狀態,再搭配上這個表格,通常你會座落於下面這四種類型當中的其中一種:

1.一致型

你目前單身、也很喜歡單身、也很渴望單身、而且周遭的人也覺得你單身很好,這大概是過得最快樂、最自在的一種人。

2.矛盾型

其實你渴望一個人過,但隨著年齡、隨著旁人的眼光,他們似乎「不允許」你這樣做,或者是你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一直告訴你,結婚才是一輩子最終的憑依,這會讓你非常矛盾,因為其實你並沒有想要結婚,可是另外一方面,你又面臨了外在的壓力,好像非得結婚,才不會被社會給拋棄。看起來這一類型的比較悲慘,但其實只要調整一部分就可以了——你的理想我和真實我並沒有差距,都是單身的狀態,但你的真實我跟應該我之間有一個差距,所以會讓你感到非常焦慮,這時候你該把重心放在「那個應該」上面,跟朋友聊聊談一談,是不是所有的社會期待都像你所想像的那樣、一定要結婚才是最好的結局?3.等待型

你不是不想將就,而是不願意強求。等待型的人其實覺得單身也無所謂,你並沒有感受到外在的壓力,但是自己卻很想要有一段穩定的關係,只是過去都遇到不好的對象,所以現在你會比較謹慎小心,而且也不會因為看到一個還可以的人,就湊合著將就。你明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只是那個人還沒有出現。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所需要做的事情除了等待之外,還有拓展更多的交友空間,例如透過網路、活動、社團、或者是朋友的朋友等等,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機會,遇到可以和自己契合的對象。

4.雙重焦慮型

看起來是最悲慘的一種,但其實也沒那麼悲慘,因為不論是外在的壓力或內在的期許,都告訴你、你還想要結婚、想要有一個歸宿、所以你大概不會跟家人朋友在價值觀上面有什麼衝突,只是你要面臨兩個壓力:

●「我已經很煩了,我也很想要有對象,請不要再逼我了!」

●「我就是目前找不到適合我的人啊,怎麼辦?」

針對第二個壓力,其實化解的方式就像是前一種類型所說的,多拓展交友圈(你或許會覺得用網路交友很像不太好,但這的確是這個時代另外一種拓展機會的方式,何不給自己一點機會嘗試看看呢?),而針對第一個壓力就比較棘手了,你得先劃出自己的界線,當你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就不會被外在的聲音所困擾。

當你長期一個人,又習慣自己解決問題、不想麻煩別人的時候,常會顯得慌亂、不知所措、甚至有些時候,根本遺忘了自己本來要的東西是什麼,所以不論如何,找你可以信任的朋友,談一談關於單身的話題吧,或許能夠緩解你的情緒、甚至真的拓展你的交友圈(不過,請謹慎挑選對象,挑錯人的話反而會讓你更焦慮)。

其實「強求」和「將就」,往往是一念之隔,當你更能夠區分自己是屬於哪一種人,更感覺到自己內在的情緒到底是焦慮還是憂鬱,或許你就更有機會可以自在地拓展自己、進入一段真正讓你感到安心的關係。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