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泰北 ‧ 臺灣心〉
在國共內戰時期,有一批孤軍困守泰北山區,他們之後選擇在山中生活,但受限於沒有國籍,也沒有身份,過著畫地為牢,借地養命的日子;在中華民國政府及民間單位努力下,不但協助闢建水庫、電力、道路及橋梁建設,提供衛生醫療服務,並推動華文教育,培育他們的子女來臺灣接受高等教育,讓他們生活有了改善。多年來僑務委員會也整合產官學界資源,強化泰北地區各層面的交流,並積極投入泰北地區華文教育,亦協輔民間團體共同合作,促進泰北地區發展。
泰北異域牽涉到很多歷史連結與國人情感。2017年6月底,僑委會剛好邀請泰北的雲南鄉親僑領回國,我到圓山飯店與他們見面,他們向我提出,希望我一年到泰北至少三次。雖然沒有說明是哪三次,後來我慢慢知道,應該是329青年反毒運動會、中華民國國慶及雲南鄉親的12月25日首義護國紀念日。
到泰國五個月,我已經到泰北五次,深深感受到泰北鄉親對中華民國的認同與支持。泰北的故事要從1940年代末開始說起,滇緬邊境的國軍歷盡艱辛撤退到泰北。中華民國政府協助部分國軍撤退到臺灣,對留在當地的國軍及後裔,政府透過中華救助總會從1954年開始救助與輔導墾殖、僑委會及民間力量協助當地僑教與產業發展。後來,這些孤軍協助泰國政府剿清共產黨,獲得泰皇特許給予公民權,終於能在泰北安居落戶。
如今,泰北清邁、清萊地區總共有89個華人村、大約有十萬僑胞,目前與臺灣保持密切互動的僑校大約有101所,成立清萊華校教師公會、清邁地區華校聯合會,同時有清邁雲南會館、清萊雲南會館、清萊滿堂村自治會、泰北臺商同鄉聯誼會、泰北329反毒青年運動籌委會等僑團辦理大型重要僑社活動。清邁雲南會館、清萊雲南會館及各華校都懸掛中華民國國旗,表達對中華民國的感恩與支持,華校使用正體字的僑委會教科書及聘請臺灣來的老師為學生上課。
然而,中國在泰北有總領事館,其資源相當大,讓臺灣在泰北僑務工作面臨很大壓力。面對泰北僑胞的龐大援助需求,除了僑委會的資源之外,臺商長期對泰北教育挹注資源居功厥偉。例如,泰國華僑協會余聲清主席協助泰北學校已經三十幾年、來回泰北曼谷(距離八百公里)三百多趟,泰國臺商總會郭修敏總會長向臺商募款成立春風化雨基金,提供泰北僑校教師薪資補助與捐助僑校硬體,僑務委員莊仁桂的泰星文教基金會每年提供百萬泰銖獎學金給泰北學生,臺達電鄭崇華董事長的臺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長期捐獻泰北地區學生獎學金與捐助僑校硬體。
在駐節泰國將近三年期間,我去了泰北十六次,無論是早上六點或晚上的飛機,受到泰北鄉親敬重的八十幾歲余聲清主席與郭修敏僑務諮詢委員大部分都會陪同我到泰北。余主席在泰北捐獻三十多年,幾乎每間學校都有他的名字,而且他幾乎可以念出每個學校的校長名字,協助政府鞏固泰北情勢無人能比,余主席深受泰北鄉親的感念與敬重。過去十多年,郭修敏委員也密集投入泰北的援助,陪同我到泰北的次數與余主席不相上下。我第一次到泰北是2017年8月12日,是泰國的母親節。郭委員的四位女兒為了要幫媽媽過母親節,便陪同媽媽跟我一起到泰北,而且還追隨母親另外捐獻經費給泰北學校,令人十分感動與敬佩。
面對泰北工作的挑戰,在2018年初,我花了將近二個月時間親自撰寫一篇報告《泰北僑務戰略評估與建議》給僑委會。我在文中建議未來的三項泰北工作重點:一、整合各方面的資源援助泰北發展;二、將泰北僑胞與臺灣緊密連結在一起;三、採取包括教育、產業及醫衛的綜合性發展途徑協助泰北永續發展。
後來,我便逐步落實為2018年與2019年二次大規模的援助泰北參訪團,每次參訪團員有四、五十人,包括泰國的雲南鄉親、臺商、臺商經營的國際學校、臺灣多所大學代表、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民間企業、醫療院所與慈善機構,提供泰北學生教育資源、提供農業技術諮詢、促進產業多元發展、提供醫療諮詢服務、捐贈學校與弱勢團體經費。
中華民國政府對於泰北的協助逐漸調整為整合性發展策略,不是僅有華校教育發展的協助,還有產業與醫療方面的發展協助。由於泰北的產業發展仍屬於傳統農業,大部分人才畢業之後就外移,導致人才不斷外流,因此,必須透過外部能量給予協助,泰國15萬臺商與臺灣慈善組織的暖心支援溫暖當地鄉親的心。為了泰北永續發展、降低外界援助的需求,我們逐漸整合僑臺商產業、臺灣產業、技術與醫療的力量協助當地發展,並且擴大泰國與臺灣教育的連結,協助更多泰北朋友能到曼谷與臺灣深造學習一技之長,回故鄉發展與貢獻。
現在的泰北經過重生、蛻變與成長,改變的過程多是來自臺灣的協助,不管是政府部門或是臺灣企業界的幫忙,更有許多志工們無私的奉獻,這個不一樣的泰北得歸功於臺灣各界的善心愛心與泰北朋友的努力奮鬥,終能漸漸走出屬於他們璀璨的篇章。
很多泰北故事與發展現況應該用影像傳達更容易傳播與感動人心,也讓泰北鄉親後代能夠永遠記得泰北發展歷史與中華民國(臺灣)的協助。第一次率團到泰北訪問時,我們製作四支短片記載這趟訪問過程(第一支:https://reurl.cc/GdqRzy;第二支:https://reurl.cc/v5bO3k;第三支:https://reurl.cc/1gLAj8;第四支:https://reurl.cc/E2Nl80)。到僑委會工作後,我便很快盤點相關資源及聯繫相關單位與朋友,統籌製作長達48分鐘的「異域泰北‧臺灣心」影片,並在東森電視台播放,之後便可以在僑務電子報的Youtube頻道觀看(https://reurl.cc/dVbk0g)。
在國共內戰時期,有一批孤軍困守泰北山區,他們之後選擇在山中生活,但受限於沒有國籍,也沒有身份,過著畫地為牢,借地養命的日子;在中華民國政府及民間單位努力下,不但協助闢建水庫、電力、道路及橋梁建設,提供衛生醫療服務,並推動華文教育,培育他們的子女來臺灣接受高等教育,讓他們生活有了改善。多年來僑務委員會也整合產官學界資源,強化泰北地區各層面的交流,並積極投入泰北地區華文教育,亦協輔民間團體共同合作,促進泰北地區發展。
泰北異域牽涉到很多歷史連結與國人情感。2017年6月底,僑委會剛好邀請泰北的雲南鄉親僑領回國,我到圓山飯店與他們見面,他們向我提出,希望我一年到泰北至少三次。雖然沒有說明是哪三次,後來我慢慢知道,應該是329青年反毒運動會、中華民國國慶及雲南鄉親的12月25日首義護國紀念日。
到泰國五個月,我已經到泰北五次,深深感受到泰北鄉親對中華民國的認同與支持。泰北的故事要從1940年代末開始說起,滇緬邊境的國軍歷盡艱辛撤退到泰北。中華民國政府協助部分國軍撤退到臺灣,對留在當地的國軍及後裔,政府透過中華救助總會從1954年開始救助與輔導墾殖、僑委會及民間力量協助當地僑教與產業發展。後來,這些孤軍協助泰國政府剿清共產黨,獲得泰皇特許給予公民權,終於能在泰北安居落戶。
如今,泰北清邁、清萊地區總共有89個華人村、大約有十萬僑胞,目前與臺灣保持密切互動的僑校大約有101所,成立清萊華校教師公會、清邁地區華校聯合會,同時有清邁雲南會館、清萊雲南會館、清萊滿堂村自治會、泰北臺商同鄉聯誼會、泰北329反毒青年運動籌委會等僑團辦理大型重要僑社活動。清邁雲南會館、清萊雲南會館及各華校都懸掛中華民國國旗,表達對中華民國的感恩與支持,華校使用正體字的僑委會教科書及聘請臺灣來的老師為學生上課。
然而,中國在泰北有總領事館,其資源相當大,讓臺灣在泰北僑務工作面臨很大壓力。面對泰北僑胞的龐大援助需求,除了僑委會的資源之外,臺商長期對泰北教育挹注資源居功厥偉。例如,泰國華僑協會余聲清主席協助泰北學校已經三十幾年、來回泰北曼谷(距離八百公里)三百多趟,泰國臺商總會郭修敏總會長向臺商募款成立春風化雨基金,提供泰北僑校教師薪資補助與捐助僑校硬體,僑務委員莊仁桂的泰星文教基金會每年提供百萬泰銖獎學金給泰北學生,臺達電鄭崇華董事長的臺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長期捐獻泰北地區學生獎學金與捐助僑校硬體。
在駐節泰國將近三年期間,我去了泰北十六次,無論是早上六點或晚上的飛機,受到泰北鄉親敬重的八十幾歲余聲清主席與郭修敏僑務諮詢委員大部分都會陪同我到泰北。余主席在泰北捐獻三十多年,幾乎每間學校都有他的名字,而且他幾乎可以念出每個學校的校長名字,協助政府鞏固泰北情勢無人能比,余主席深受泰北鄉親的感念與敬重。過去十多年,郭修敏委員也密集投入泰北的援助,陪同我到泰北的次數與余主席不相上下。我第一次到泰北是2017年8月12日,是泰國的母親節。郭委員的四位女兒為了要幫媽媽過母親節,便陪同媽媽跟我一起到泰北,而且還追隨母親另外捐獻經費給泰北學校,令人十分感動與敬佩。
面對泰北工作的挑戰,在2018年初,我花了將近二個月時間親自撰寫一篇報告《泰北僑務戰略評估與建議》給僑委會。我在文中建議未來的三項泰北工作重點:一、整合各方面的資源援助泰北發展;二、將泰北僑胞與臺灣緊密連結在一起;三、採取包括教育、產業及醫衛的綜合性發展途徑協助泰北永續發展。
後來,我便逐步落實為2018年與2019年二次大規模的援助泰北參訪團,每次參訪團員有四、五十人,包括泰國的雲南鄉親、臺商、臺商經營的國際學校、臺灣多所大學代表、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民間企業、醫療院所與慈善機構,提供泰北學生教育資源、提供農業技術諮詢、促進產業多元發展、提供醫療諮詢服務、捐贈學校與弱勢團體經費。
中華民國政府對於泰北的協助逐漸調整為整合性發展策略,不是僅有華校教育發展的協助,還有產業與醫療方面的發展協助。由於泰北的產業發展仍屬於傳統農業,大部分人才畢業之後就外移,導致人才不斷外流,因此,必須透過外部能量給予協助,泰國15萬臺商與臺灣慈善組織的暖心支援溫暖當地鄉親的心。為了泰北永續發展、降低外界援助的需求,我們逐漸整合僑臺商產業、臺灣產業、技術與醫療的力量協助當地發展,並且擴大泰國與臺灣教育的連結,協助更多泰北朋友能到曼谷與臺灣深造學習一技之長,回故鄉發展與貢獻。
現在的泰北經過重生、蛻變與成長,改變的過程多是來自臺灣的協助,不管是政府部門或是臺灣企業界的幫忙,更有許多志工們無私的奉獻,這個不一樣的泰北得歸功於臺灣各界的善心愛心與泰北朋友的努力奮鬥,終能漸漸走出屬於他們璀璨的篇章。
很多泰北故事與發展現況應該用影像傳達更容易傳播與感動人心,也讓泰北鄉親後代能夠永遠記得泰北發展歷史與中華民國(臺灣)的協助。第一次率團到泰北訪問時,我們製作四支短片記載這趟訪問過程(第一支:https://reurl.cc/GdqRzy;第二支:https://reurl.cc/v5bO3k;第三支:https://reurl.cc/1gLAj8;第四支:https://reurl.cc/E2Nl80)。到僑委會工作後,我便很快盤點相關資源及聯繫相關單位與朋友,統籌製作長達48分鐘的「異域泰北‧臺灣心」影片,並在東森電視台播放,之後便可以在僑務電子報的Youtube頻道觀看(https://reurl.cc/dVbk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