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關係的第一步:覺察
即便孩子長大成人、成家了,也很有可能無意識地走入與母親關係的陰影之中。
有一位前來諮商的男性,單看外表,就可以判斷他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他的困擾在於和太太的衝突,他提到自己和太太幾乎沒辦法溝通。
「我老婆完全不會肯定我,我已經很努力賺錢,拚命想滿足她的要求,可是她好像永遠都不會滿意,讓我覺得很痛苦。」
了解之下,發現他和太太,一個是極度渴望被肯定的男人,一個是無法理解對方的女人。
先生認為自己的父親是「沒有能力養家的男人」,於是他將自己的人生目標設定為「成為有能力的丈夫」,成為一個沒有能力的男人,是他這輩子中最害怕的事。婚後,太太卻經常忽略他的努力,總是要求他做得更多更好,並且不斷提高標準。
太太的成長過程則是如此:當她需要父母的幫助時,並沒有得到父母的愛。太太沒有得到愛的記憶,因此也難以給伴侶溫暖的關懷。她常對先生說:「你想要的會不會太多了?我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啊!」幾乎不會肯定對方的努力或為對方打氣。
這位強烈需要被肯定、深受認同需求困擾的「焦慮依附型」先生,為了得到「迴避依附型」太太的肯定,只能不斷地努力,然而,即使賺了很多錢,他還是深感挫折,而且夫妻衝突一再上演。
沒有得到爸媽的愛的孩子,後盾會相當微弱,比起「我這樣就很棒了」的自我認同,他們更容易因為別人的評價而動搖。
兩人的關係看上去岌岌可危。解決先生的認同需求是一個重點,但更重要的,是太太要敞開緊閉的心房。而我一直努力,嘗試讓太太敞開心房。
「妳外表看起來很堅強,但是內心感覺很孤獨、很悲傷,再往裡面看,好像還有對媽媽的憤怒。」
原本抱持冷淡的態度前來諮商的太太,聽到我這番話後,流下了眼淚。
諮商過後,她說自己感到十分混亂,對我也有些怨懟,因為覺得自己本來過得好好的,但現在平靜的心被動搖了,內心的痛苦流洩了出來。不過,要解決兩位在親密關係中的問題,必須先解決太太的問題,也就是太太內心深處和媽媽的矛盾。對這位太太而言,她需要發現媽媽給予自己的愛,才能解開心中的結。我一直期待那樣溫暖的時刻到來,可惜諮商沒能持續。心理諮商歷程,有一定的圖表曲線。一般會進行十至二十次的諮商,開頭第一、二次諮商時,來談者可能開始發現「我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在越來越了解狀況後,會產生安定感,曲線呈現上升狀態。然而,當開始面對過去的傷痕後,會經歷一段停滯期,曲線落入低點,但只要邁過這段停滯期,心就能慢慢打開。不過,並非所有人的週期都一致。
在諮商的停滯期,過去被自己忽略、壓抑的情感會一湧而上,來談者會經歷一番痛苦。面對問題時,往往會伴隨心中的疼痛,但能檢視自己的過去,紓解壓抑的情緒,發現「原來當時得自己是如此孤獨、如此痛苦」。過去的自己對內心的傷口視而不見、努力撐下去,但到了這個時期,湧出的痛苦甚至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儘管我十分盼望來談者能度過這個時期,但也經常遇到無法度過而中斷諮商的狀況。即使如此,我仍認為這個過程是個種子,我們依然走在療癒自我的路上。
我在諮商的過程中,遇見過各行各業、各種階層的人,也不免有集財富和名利於一身者,但擁有最大資產的人,其實是在母親給予適度的愛、溫暖、陪伴,能夠健康長大的人。畢竟,對於正在嚎啕大哭的孩子來說,照顧者的財富和名利無足輕重。
然而,即便沒辦法遇到那樣的母親,我們仍不能放棄自己的生命。就算是和自己不對盤、帶給自己傷痛的母親,只要釐清母親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化解內在的矛盾、給予自己開導,我們的生命就能改變。當我們鼓起勇氣面對心中的傷時,也要同時檢視內心的狀況,唯有如此,往後才能對生活懷抱正面的態度。當在關係中遇到挫折時,請給自己一個機會,重新面對小時候極度渴望擁抱的媽媽,也和自己和解,未來一定會有所不同。
對丈夫的憤怒從何而來
我的來談者中,有一對結婚未滿三年的夫妻,本身年紀也很輕,而太太不斷有自殺的衝動,也曾自殺未遂,先生看在眼裡相當痛苦。
實際了解過後,發現太太的內心充滿憤怒,並且患有憂鬱症、強迫症、恐慌症……等。我仔細觀察與聆聽,想一探這些情況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的。
「我真的再也受不了我婆婆了!我真的很討厭她,她很無知,而且眼裡只有錢,我第一次遇到這種人。想到要跟這種人相處一輩子,我就覺得快要活不下去了!」聽完太太說的話,我思考難道只因為婆媳相處不睦,就導致她這麼痛苦嗎?造成嚴重的婆媳問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於是,我靜靜地從太太的成長背景一探究竟。
先生自小就是菁英,成長過程一路順遂,也因為如此,先生看起來十分有自信。太太則曾在國外生活很長一段時間,目前在國際機構工作。以一般人的視角來看,他們都擁有令人欣羨的資源。然而,太太卻因為患有嚴重憂鬱症而在服藥中,甚至出現想跳車自殺的念頭。
「我好像一直都很憂鬱。」
太太說起自己從中學時期就深受憂鬱困擾。她的父母婚前交往時間並不長,因為懷孕而倉促結婚,生下了她之後,又生下了弟弟,但因為父母婚後嚴重不合,不僅時常吵架,父親還會虐待她,姐弟倆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這位太太的成長過程十分灰暗,其中她對父親的憤怒尤其強烈,這也令她痛苦不已。最後,父母終究以離婚收場。
然而,她從認識現在的先生、戀愛到步入婚姻的時間也不長。先生對她一見鍾情,在她眼中,先生是個了解她、疼愛她、值得託付一生的對象。不過,太太現在非常討厭先生。在諮商過程中,太太不斷透露她完全不想見到先生。當初她認為對方會凡事順著自己,才選擇結婚,以為就此能建立自己的家庭、展開新生活,沒想到婚姻生活卻暗藏伏兵,那個伏兵就是婆婆。
得知婆婆對自己不甚滿意的她,心裡非常受傷。原本認為婚後先生凡事都會聽自己的,在婆婆介入後,先生的想法開始在婆婆和自己之間擺盪,這讓她感到非常憤怒。其中最令她憤怒的,就是婆婆竟然指責起自己的原生家庭,這更令她怒不可遏。
於是,太太開始對先生施壓,要先生在婆婆和自己之間做選擇,也透過試圖自殺來警告先生。先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就依照太太的意思和母親斷絕關係。如此一來,太太終於不用再見到婆婆了,然而,太太的憤怒卻沒有因此消失。或者說,憤怒的對象反而轉移到先生的身上。太太說現在因為看到先生就會想起婆婆,所以只要看到先生,就止不住怒火。
「我討厭他,完全不想見到他,我要他不可以再穿婆婆買的衣服,因為會讓我想起婆婆,光想到就討厭。」
先生神情疲憊地在諮商室外等候太太,彷彿已經耗盡了全身的力氣在維持這段婚姻。太太反覆以「很討厭」來表達對先生的憤怒,散發著十分強烈的怒氣,我想,我還需要與她進行更深入的談話。
渴望脫離母親,卻又無法擺脫的罪惡感
「可以說說當初選擇這麼早結婚的原因嗎?」
「因為那時候很愛他啊。」
了解後發現,太太的媽媽認為女兒之所以早婚,說不定是因為想要擺脫自己,並且為此耿耿於懷。太太提到婚前的某一次談話,她們母女倆還曾經相擁而泣。
「女兒啊,妳結婚後會搬到離媽很遠的地方嗎?」
「沒有很遠啦……。」
再經過三次諮商後,我決定進行家族排列。家族排列是透過來談者和其家人在治療過程中的行為,把在家庭中隱藏的緊張情緒、衝突和重要的關係的影響具體呈現出來,並藉此得到治療效果。透過家族排列的過程,我得知了太太和她的母親,以及母親的原生家庭的整體問題。
透過家族排列治療,太太了解了母親的成長過程。
母親雖然成長於經濟寬裕的家庭,卻沒有精神上的支柱,歷經爸爸出軌、媽媽再嫁,自己卻難以和繼父相處融洽,長大後,好不容易遇到了現在的丈夫,在對方的熱烈追求下,選擇踏入婚姻,以為能展開新生活,沒想到,對方在婚後卻數度外遇。
不只自己的父親外遇,自己後來又面臨先生的外遇。諷刺的是,這樣的發展其來有自。
來自父母離異的不穩定家庭的孩子,如果戀愛的對象來自享有雙親完整的愛的家庭,在親密關係中很容易感到緊張,因為內心覺得自己有所不足。要克服這樣的心情並不容易,即便可以在交往初期隱藏,但長期下來,不安與緊張的情緒依然會成為關係中的累贅。由於和對方親近時,自尊便會受到威脅,反而是和相似遭遇的人相處時比較安心。因此,有類似傷痕的人總會相遇。
其實,不只是母親這一方,太太的父親內心也有很深的創傷需要處理。否則不會明明很愛太太,婚後卻出現暴力行為、又不斷出軌。太太的母親傳遞給女兒的,有不幸的婚姻、外遇、暴力,以及內心的傷痕。而且,受苦的母親有意識、無意識地,也對女兒傳達這個訊息:
「大家都離開我,我只剩下妳了。」
甚至還有這樣的訊息:
「如果不是生下妳,我可以過不一樣的生活。現在,媽媽只能指望妳了。這樣的訊息經年累月下來,女兒開始打從心底深信「原來媽媽的不幸是自己造成的」、「原來媽媽是因為我,才擺脫不了悲慘的生活」。
如同被束縛在同一個身體、過度緊密的母女關係,不得不演變成現在的狀態。女兒一方面覺得只剩下自己可以倚靠的媽媽很可憐,但又很渴望脫離媽媽。「內心是想要脫離的」,但要擺脫媽媽的瞬間,罪惡感卻又一湧而上。為了解決這樣的罪惡感,自己必然不能「過得幸福」。如果自己過得幸福,對媽媽來說好像是種背叛,因為媽媽只剩下我,媽媽是因為懷了我才倉促結婚而變得不幸的,於是女兒開始思考,要如何逃脫這個進退兩難的局面,但心裡終究充滿不安和衝突,結果在親密關係中,弄得伴侶和自己滿身傷。
未解的憤怒與痛苦可能在關係間轉移
那位太太選擇早早結婚,看似因為和對方非常相愛,實際上是為了脫離原生家庭。即使如此,婚後也難以斷絕和媽媽的關係。此外,太太雖然想開啟嶄新的婚姻生活,卻不如預期,反倒越來越痛苦,心中不時浮現自殺的念頭,由於內心非常混亂,太太對先生曾說出這些話:
「我很討厭你,但又沒辦法和你分開,只能繼續這樣生活下去。」
她對先生的憎恨,越演越烈。
「現在的我完全不想看到你。你不要靠近我、不要碰我、不要管我,但是,你不可以丟下我!」
那些情緒,其實來自太太對媽媽的憎恨。
這種情感轉移現象稱為「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指的是將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轉移到他人身上,例如,自己在生氣,卻認為是對方在生氣。在這個案例中,先生明明是不同於太太的母親的人,但太太卻會在看見先生時,聯想到自己的母親,也想起父親。太太很想脫離母親,卻辦不到,並且在先生身上感受到她對於母親的情感。
為了擺脫痛苦、不再讓關係惡化,首先,這位太太必須要和媽媽健康地分化。太太要做的心理功課,就是了解和媽媽「分離」絕對不是壞事。即便媽媽難過,那也是媽媽的情緒,自己無法連媽媽的情緒都一起負責。同時,也要相信媽媽能以自己的力量守護自己,必須擺脫「媽媽沒有我一定會垮掉」的心理壓力,也避免去想像媽媽辛苦的樣貌。
「我希望女兒能幸福,離開我去過自己的人生。」透過家族排列,媽媽才得知造就女兒如此混亂的狀態的,正是自己。媽媽終於意識到自己將女兒抓得太緊,也開始想做出改變。我透過家族排列治療,先解決他們夫妻間的矛盾。必須先解決夫妻之間長年積累對於母親的情感,而太太的母親終於開始察覺到女兒內心的痛苦,包含女兒在幼年時期,因為父母長期不和睦產生的無助感和恐懼感。
母女倆終於能真正地相互理解。
「女兒,真的很對不起。我這麼可愛又討人喜歡的女兒,我卻只顧著自己的痛苦而沒有好好照顧妳,對於妳的傷害也假裝不知道,媽媽真的很對不起妳。」
這個過程的開始,即治癒了彼此深深受創的心。
即便孩子長大成人、成家了,也很有可能無意識地走入與母親關係的陰影之中。
有一位前來諮商的男性,單看外表,就可以判斷他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他的困擾在於和太太的衝突,他提到自己和太太幾乎沒辦法溝通。
「我老婆完全不會肯定我,我已經很努力賺錢,拚命想滿足她的要求,可是她好像永遠都不會滿意,讓我覺得很痛苦。」
了解之下,發現他和太太,一個是極度渴望被肯定的男人,一個是無法理解對方的女人。
先生認為自己的父親是「沒有能力養家的男人」,於是他將自己的人生目標設定為「成為有能力的丈夫」,成為一個沒有能力的男人,是他這輩子中最害怕的事。婚後,太太卻經常忽略他的努力,總是要求他做得更多更好,並且不斷提高標準。
太太的成長過程則是如此:當她需要父母的幫助時,並沒有得到父母的愛。太太沒有得到愛的記憶,因此也難以給伴侶溫暖的關懷。她常對先生說:「你想要的會不會太多了?我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啊!」幾乎不會肯定對方的努力或為對方打氣。
這位強烈需要被肯定、深受認同需求困擾的「焦慮依附型」先生,為了得到「迴避依附型」太太的肯定,只能不斷地努力,然而,即使賺了很多錢,他還是深感挫折,而且夫妻衝突一再上演。
沒有得到爸媽的愛的孩子,後盾會相當微弱,比起「我這樣就很棒了」的自我認同,他們更容易因為別人的評價而動搖。
兩人的關係看上去岌岌可危。解決先生的認同需求是一個重點,但更重要的,是太太要敞開緊閉的心房。而我一直努力,嘗試讓太太敞開心房。
「妳外表看起來很堅強,但是內心感覺很孤獨、很悲傷,再往裡面看,好像還有對媽媽的憤怒。」
原本抱持冷淡的態度前來諮商的太太,聽到我這番話後,流下了眼淚。
諮商過後,她說自己感到十分混亂,對我也有些怨懟,因為覺得自己本來過得好好的,但現在平靜的心被動搖了,內心的痛苦流洩了出來。不過,要解決兩位在親密關係中的問題,必須先解決太太的問題,也就是太太內心深處和媽媽的矛盾。對這位太太而言,她需要發現媽媽給予自己的愛,才能解開心中的結。我一直期待那樣溫暖的時刻到來,可惜諮商沒能持續。心理諮商歷程,有一定的圖表曲線。一般會進行十至二十次的諮商,開頭第一、二次諮商時,來談者可能開始發現「我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在越來越了解狀況後,會產生安定感,曲線呈現上升狀態。然而,當開始面對過去的傷痕後,會經歷一段停滯期,曲線落入低點,但只要邁過這段停滯期,心就能慢慢打開。不過,並非所有人的週期都一致。
在諮商的停滯期,過去被自己忽略、壓抑的情感會一湧而上,來談者會經歷一番痛苦。面對問題時,往往會伴隨心中的疼痛,但能檢視自己的過去,紓解壓抑的情緒,發現「原來當時得自己是如此孤獨、如此痛苦」。過去的自己對內心的傷口視而不見、努力撐下去,但到了這個時期,湧出的痛苦甚至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儘管我十分盼望來談者能度過這個時期,但也經常遇到無法度過而中斷諮商的狀況。即使如此,我仍認為這個過程是個種子,我們依然走在療癒自我的路上。
我在諮商的過程中,遇見過各行各業、各種階層的人,也不免有集財富和名利於一身者,但擁有最大資產的人,其實是在母親給予適度的愛、溫暖、陪伴,能夠健康長大的人。畢竟,對於正在嚎啕大哭的孩子來說,照顧者的財富和名利無足輕重。
然而,即便沒辦法遇到那樣的母親,我們仍不能放棄自己的生命。就算是和自己不對盤、帶給自己傷痛的母親,只要釐清母親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化解內在的矛盾、給予自己開導,我們的生命就能改變。當我們鼓起勇氣面對心中的傷時,也要同時檢視內心的狀況,唯有如此,往後才能對生活懷抱正面的態度。當在關係中遇到挫折時,請給自己一個機會,重新面對小時候極度渴望擁抱的媽媽,也和自己和解,未來一定會有所不同。
對丈夫的憤怒從何而來
我的來談者中,有一對結婚未滿三年的夫妻,本身年紀也很輕,而太太不斷有自殺的衝動,也曾自殺未遂,先生看在眼裡相當痛苦。
實際了解過後,發現太太的內心充滿憤怒,並且患有憂鬱症、強迫症、恐慌症……等。我仔細觀察與聆聽,想一探這些情況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的。
「我真的再也受不了我婆婆了!我真的很討厭她,她很無知,而且眼裡只有錢,我第一次遇到這種人。想到要跟這種人相處一輩子,我就覺得快要活不下去了!」聽完太太說的話,我思考難道只因為婆媳相處不睦,就導致她這麼痛苦嗎?造成嚴重的婆媳問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於是,我靜靜地從太太的成長背景一探究竟。
先生自小就是菁英,成長過程一路順遂,也因為如此,先生看起來十分有自信。太太則曾在國外生活很長一段時間,目前在國際機構工作。以一般人的視角來看,他們都擁有令人欣羨的資源。然而,太太卻因為患有嚴重憂鬱症而在服藥中,甚至出現想跳車自殺的念頭。
「我好像一直都很憂鬱。」
太太說起自己從中學時期就深受憂鬱困擾。她的父母婚前交往時間並不長,因為懷孕而倉促結婚,生下了她之後,又生下了弟弟,但因為父母婚後嚴重不合,不僅時常吵架,父親還會虐待她,姐弟倆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這位太太的成長過程十分灰暗,其中她對父親的憤怒尤其強烈,這也令她痛苦不已。最後,父母終究以離婚收場。
然而,她從認識現在的先生、戀愛到步入婚姻的時間也不長。先生對她一見鍾情,在她眼中,先生是個了解她、疼愛她、值得託付一生的對象。不過,太太現在非常討厭先生。在諮商過程中,太太不斷透露她完全不想見到先生。當初她認為對方會凡事順著自己,才選擇結婚,以為就此能建立自己的家庭、展開新生活,沒想到婚姻生活卻暗藏伏兵,那個伏兵就是婆婆。
得知婆婆對自己不甚滿意的她,心裡非常受傷。原本認為婚後先生凡事都會聽自己的,在婆婆介入後,先生的想法開始在婆婆和自己之間擺盪,這讓她感到非常憤怒。其中最令她憤怒的,就是婆婆竟然指責起自己的原生家庭,這更令她怒不可遏。
於是,太太開始對先生施壓,要先生在婆婆和自己之間做選擇,也透過試圖自殺來警告先生。先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就依照太太的意思和母親斷絕關係。如此一來,太太終於不用再見到婆婆了,然而,太太的憤怒卻沒有因此消失。或者說,憤怒的對象反而轉移到先生的身上。太太說現在因為看到先生就會想起婆婆,所以只要看到先生,就止不住怒火。
「我討厭他,完全不想見到他,我要他不可以再穿婆婆買的衣服,因為會讓我想起婆婆,光想到就討厭。」
先生神情疲憊地在諮商室外等候太太,彷彿已經耗盡了全身的力氣在維持這段婚姻。太太反覆以「很討厭」來表達對先生的憤怒,散發著十分強烈的怒氣,我想,我還需要與她進行更深入的談話。
渴望脫離母親,卻又無法擺脫的罪惡感
「可以說說當初選擇這麼早結婚的原因嗎?」
「因為那時候很愛他啊。」
了解後發現,太太的媽媽認為女兒之所以早婚,說不定是因為想要擺脫自己,並且為此耿耿於懷。太太提到婚前的某一次談話,她們母女倆還曾經相擁而泣。
「女兒啊,妳結婚後會搬到離媽很遠的地方嗎?」
「沒有很遠啦……。」
再經過三次諮商後,我決定進行家族排列。家族排列是透過來談者和其家人在治療過程中的行為,把在家庭中隱藏的緊張情緒、衝突和重要的關係的影響具體呈現出來,並藉此得到治療效果。透過家族排列的過程,我得知了太太和她的母親,以及母親的原生家庭的整體問題。
透過家族排列治療,太太了解了母親的成長過程。
母親雖然成長於經濟寬裕的家庭,卻沒有精神上的支柱,歷經爸爸出軌、媽媽再嫁,自己卻難以和繼父相處融洽,長大後,好不容易遇到了現在的丈夫,在對方的熱烈追求下,選擇踏入婚姻,以為能展開新生活,沒想到,對方在婚後卻數度外遇。
不只自己的父親外遇,自己後來又面臨先生的外遇。諷刺的是,這樣的發展其來有自。
來自父母離異的不穩定家庭的孩子,如果戀愛的對象來自享有雙親完整的愛的家庭,在親密關係中很容易感到緊張,因為內心覺得自己有所不足。要克服這樣的心情並不容易,即便可以在交往初期隱藏,但長期下來,不安與緊張的情緒依然會成為關係中的累贅。由於和對方親近時,自尊便會受到威脅,反而是和相似遭遇的人相處時比較安心。因此,有類似傷痕的人總會相遇。
其實,不只是母親這一方,太太的父親內心也有很深的創傷需要處理。否則不會明明很愛太太,婚後卻出現暴力行為、又不斷出軌。太太的母親傳遞給女兒的,有不幸的婚姻、外遇、暴力,以及內心的傷痕。而且,受苦的母親有意識、無意識地,也對女兒傳達這個訊息:
「大家都離開我,我只剩下妳了。」
甚至還有這樣的訊息:
「如果不是生下妳,我可以過不一樣的生活。現在,媽媽只能指望妳了。這樣的訊息經年累月下來,女兒開始打從心底深信「原來媽媽的不幸是自己造成的」、「原來媽媽是因為我,才擺脫不了悲慘的生活」。
如同被束縛在同一個身體、過度緊密的母女關係,不得不演變成現在的狀態。女兒一方面覺得只剩下自己可以倚靠的媽媽很可憐,但又很渴望脫離媽媽。「內心是想要脫離的」,但要擺脫媽媽的瞬間,罪惡感卻又一湧而上。為了解決這樣的罪惡感,自己必然不能「過得幸福」。如果自己過得幸福,對媽媽來說好像是種背叛,因為媽媽只剩下我,媽媽是因為懷了我才倉促結婚而變得不幸的,於是女兒開始思考,要如何逃脫這個進退兩難的局面,但心裡終究充滿不安和衝突,結果在親密關係中,弄得伴侶和自己滿身傷。
未解的憤怒與痛苦可能在關係間轉移
那位太太選擇早早結婚,看似因為和對方非常相愛,實際上是為了脫離原生家庭。即使如此,婚後也難以斷絕和媽媽的關係。此外,太太雖然想開啟嶄新的婚姻生活,卻不如預期,反倒越來越痛苦,心中不時浮現自殺的念頭,由於內心非常混亂,太太對先生曾說出這些話:
「我很討厭你,但又沒辦法和你分開,只能繼續這樣生活下去。」
她對先生的憎恨,越演越烈。
「現在的我完全不想看到你。你不要靠近我、不要碰我、不要管我,但是,你不可以丟下我!」
那些情緒,其實來自太太對媽媽的憎恨。
這種情感轉移現象稱為「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指的是將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轉移到他人身上,例如,自己在生氣,卻認為是對方在生氣。在這個案例中,先生明明是不同於太太的母親的人,但太太卻會在看見先生時,聯想到自己的母親,也想起父親。太太很想脫離母親,卻辦不到,並且在先生身上感受到她對於母親的情感。
為了擺脫痛苦、不再讓關係惡化,首先,這位太太必須要和媽媽健康地分化。太太要做的心理功課,就是了解和媽媽「分離」絕對不是壞事。即便媽媽難過,那也是媽媽的情緒,自己無法連媽媽的情緒都一起負責。同時,也要相信媽媽能以自己的力量守護自己,必須擺脫「媽媽沒有我一定會垮掉」的心理壓力,也避免去想像媽媽辛苦的樣貌。
「我希望女兒能幸福,離開我去過自己的人生。」透過家族排列,媽媽才得知造就女兒如此混亂的狀態的,正是自己。媽媽終於意識到自己將女兒抓得太緊,也開始想做出改變。我透過家族排列治療,先解決他們夫妻間的矛盾。必須先解決夫妻之間長年積累對於母親的情感,而太太的母親終於開始察覺到女兒內心的痛苦,包含女兒在幼年時期,因為父母長期不和睦產生的無助感和恐懼感。
母女倆終於能真正地相互理解。
「女兒,真的很對不起。我這麼可愛又討人喜歡的女兒,我卻只顧著自己的痛苦而沒有好好照顧妳,對於妳的傷害也假裝不知道,媽媽真的很對不起妳。」
這個過程的開始,即治癒了彼此深深受創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