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感性的咒縛


過程導向共感型是擅長「深層察覺」與「避險(危機迴避力)」的迴路。為了正常運轉這個迴路,必須操作感情觸發器。
不會那麼做的大腦,會覺得對方很情緒化,容易陷入喋喋不休的對話中,把「現在說也無濟於事的過去」都翻出來。
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的大腦,是擅長「快速判斷」與「危機對應力」的迴路。為了正常運轉這個迴路,必須斷然指出同伴的缺點,把事情鬧大,有時候會一直發呆,派不上用場。
不會那麼做的大腦,會覺得對方是「很過分的人」,欠缺體貼。

◎男女鴻溝的原貌
大腦內存在著這兩種相反的感性,多數的女性傾向優先使用過程導向共感型,多數的男性傾向優先使用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
這兩種感性起了衝突,就會形成明顯的溝通壓力。這就是男女鴻溝的原貌。
把優先使用不同感性模型的對象,想成跟自己一樣,是最糟糕的一件事。會極度藐視對方,覺得對方沒誠意、沒正義。
如果熟知對方會優先使用的感性模型,就會察覺對方從看似愚蠢的行為湧現出來的才能,產生真正的敬意。
參加多元共融的研討會或座談會時,主辦方代表一定會在開頭向大家致詞說:「要相互理解,秉持敬意。」然而,光靠精神論絕對沒用。
因為人會被感性洗腦。

◎人會被感性洗腦
所謂感性,是為了提升生存可能性而成為大腦基調的神經迴路特性。
因為關係到生存,所以猶豫會有危險。大腦必須可以毫不猶豫地選擇自己優先的一方,例如在抓東西時,瞬間伸出慣用手。
毫不猶豫地作選擇,意味著不認為還有其他方式。亦即,相信自己的感性模型就是「世界的一切」、就是「世界的正義」。
當瞬間的感性有分歧時,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的人,一定會這麼想:「這個人不行,一直喋喋不休地說著無關緊要的話,不能進行有建設性的對話。聽到我好意提供的適切建議也會惱羞成怒……會客觀判斷、快速解決問題的我才是對的。」
而過程導向共感型的人也會覺得厭煩,心想:「這個人好過分,不體貼就算了,連好好聽人家說話都做不到……會為他人著想,做到深層理解的我才是對的。」
要超越這種感性的咒縛,我們必須相互理解才行。
現在是男女混合,成立多樣性組織的時代。
男女在同樣場所,以同樣的權利混合──其實是人類幾萬年來沒有經歷過的衝擊狀態。
此外,感性本身還有各自的優缺點。有「粗暴的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和「高格調的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也有「自我意識太強的過程導向共感型」和「為他人著想的過程導向共感型」。
這些複雜地組合在一起,製造出了男女、民族之間的鴻溝。

◎有時也會男女逆轉
大部分的男性是瞬間使用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大部分的女性是瞬間使用過程導向共感型。
由此可見,即便是男性也會有瞬間使用過程導向共感型的人,就算不是那樣的人,也經常會在平常時使用過程導向共感型。女性也是一樣。
在處理職場的工作時,女性也會使用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在提出點子的會議上,能幹的男性也會刻意使用過程導向共感型。
在家庭裡,女性面對學童期以上的孩子時,變成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的案例也很多,因為有成績這個絕對性的終點。
因此,在此我要再次提醒大家,不會因為是男人就一直是終點導向,也不會因為是女人就一輩子都是過程導向。
接下來,要談的是「過程導向共感型」與「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的對話特性與行動特性,修潤成一本有助於消除溝通壓力的書。在文章調性上,會以過程導向=女性、終點導向=男性的構圖來寫,但是,實際上當然有很多男女逆轉的案例發生。
例如,男性上司喋喋不休地說著抓不到重點的前言,讓女性部下感到厭煩。或是女性上司猛然提出結論,讓男性部下感到絕望。
如果無法理解男女的例子,不妨試著反向思考。即使把男女反過來,那個解決對策也一定會有幫助
我無意斷言任何事。
這本書接下來所寫的內容,只是讓大家當成方便使用的工具,而不是要「斷定強推」某人的人格。
請不時更換變數,活用我找出來的「溝通公式」。

總結
● 人的感性有兩種。
● 這兩種的衝突,是溝通壓力的原因。
● 這兩種的融合,是組織力的關鍵。


事實脈絡


◎事實脈絡的法則
盡快掌握眼前的人煩惱的問題點,指出解決方案──這就是事實脈絡的法則。這樣才能確實地保住性命。
例如,看到有人要從已經損毀的橋走過去,任誰都會大叫:「不能走那座橋!」沒有時間說:「我可以理解你的心情、我可以,但是……」
當然,要過橋的人並沒有錯,錯的是把損毀的橋丟著不管的行政單位,但是,沒有時間說那種話了。當場否定那個人「要過橋」的事實,是為了救那個人。

◎事實脈絡是用來保護所愛的人的說話技巧
若能貫徹這個大腦的使用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也會使用這個手法。
例如,隔壁的太太與自己的老婆發生紛爭時,即使百分百是對方的錯,老公也會說:「妳也不該那麼做,會刺激那個人喔。」
這時候,大多數的老婆會說:「明明是那個人的錯,你卻挺那邊?」勃然大怒,但這樣是不公平的,老公並不是挺那個人,只是太愛老婆,想保護老婆而已。
婆媳的紛爭也一樣。老婆把婆婆一句無心之言告訴老公,不料老公非但沒安慰她,還對她說「妳也該這麼做」或「那句話沒什麼惡意,不用在意」。這也不是站在婆婆那邊,而是在保護老婆。

大家都發現了吧?相較於前章節所說的心的脈絡,彼此也太合不來了。
一方想抒發心情,另一方卻希望對方只報告事實。一方希望對方能產生共感,另一方卻想指出對方的缺點。
這兩種對話方式,混在一起會有危險。就像漂白劑有氧系和氯系,兩者都是很好用的漂白系列,但是,混在一起就會產生有毒氣體。感性的咒縛

過程導向共感型是擅長「深層察覺」與「避險(危機迴避力)」的迴路。為了正常運轉這個迴路,必須操作感情觸發器。

不會那麼做的大腦,會覺得對方很情緒化,容易陷入喋喋不休的對話中,把「現在說也無濟於事的過去」都翻出來。

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的大腦,是擅長「快速判斷」與「危機對應力」的迴路。為了正常運轉這個迴路,必須斷然指出同伴的缺點,把事情鬧大,有時候會一直發呆,派不上用場。

不會那麼做的大腦,會覺得對方是「很過分的人」,欠缺體貼。

◎男女鴻溝的原貌

大腦內存在著這兩種相反的感性,多數的女性傾向優先使用過程導向共感型,多數的男性傾向優先使用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

這兩種感性起了衝突,就會形成明顯的溝通壓力。這就是男女鴻溝的原貌。

把優先使用不同感性模型的對象,想成跟自己一樣,是最糟糕的一件事。會極度藐視對方,覺得對方沒誠意、沒正義。

如果熟知對方會優先使用的感性模型,就會察覺對方從看似愚蠢的行為湧現出來的才能,產生真正的敬意。

參加多元共融的研討會或座談會時,主辦方代表一定會在開頭向大家致詞說:「要相互理解,秉持敬意。」然而,光靠精神論絕對沒用。

因為人會被感性洗腦。

◎人會被感性洗腦

所謂感性,是為了提升生存可能性而成為大腦基調的神經迴路特性。

因為關係到生存,所以猶豫會有危險。大腦必須可以毫不猶豫地選擇自己優先的一方,例如在抓東西時,瞬間伸出慣用手。

毫不猶豫地作選擇,意味著不認為還有其他方式。亦即,相信自己的感性模型就是「世界的一切」、就是「世界的正義」。

當瞬間的感性有分歧時,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的人,一定會這麼想:「這個人不行,一直喋喋不休地說著無關緊要的話,不能進行有建設性的對話。聽到我好意提供的適切建議也會惱羞成怒……會客觀判斷、快速解決問題的我才是對的。」而過程導向共感型的人也會覺得厭煩,心想:「這個人好過分,不體貼就算了,連好好聽人家說話都做不到……會為他人著想,做到深層理解的我才是對的。」

要超越這種感性的咒縛,我們必須相互理解才行。

現在是男女混合,成立多樣性組織的時代。

男女在同樣場所,以同樣的權利混合──其實是人類幾萬年來沒有經歷過的衝擊狀態。

此外,感性本身還有各自的優缺點。有「粗暴的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和「高格調的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也有「自我意識太強的過程導向共感型」和「為他人著想的過程導向共感型」。

這些複雜地組合在一起,製造出了男女、民族之間的鴻溝。

◎有時也會男女逆轉

大部分的男性是瞬間使用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大部分的女性是瞬間使用過程導向共感型。

由此可見,即便是男性也會有瞬間使用過程導向共感型的人,就算不是那樣的人,也經常會在平常時使用過程導向共感型。女性也是一樣。

在處理職場的工作時,女性也會使用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在提出點子的會議上,能幹的男性也會刻意使用過程導向共感型。

在家庭裡,女性面對學童期以上的孩子時,變成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的案例也很多,因為有成績這個絕對性的終點。

因此,在此我要再次提醒大家,不會因為是男人就一直是終點導向,也不會因為是女人就一輩子都是過程導向。

接下來,要談的是「過程導向共感型」與「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的對話特性與行動特性,修潤成一本有助於消除溝通壓力的書。在文章調性上,會以過程導向=女性、終點導向=男性的構圖來寫,但是,實際上當然有很多男女逆轉的案例發生。

例如,男性上司喋喋不休地說著抓不到重點的前言,讓女性部下感到厭煩。或是女性上司猛然提出結論,讓男性部下感到絕望。

如果無法理解男女的例子,不妨試著反向思考。即使把男女反過來,那個解決對策也一定會有幫助

我無意斷言任何事。

這本書接下來所寫的內容,只是讓大家當成方便使用的工具,而不是要「斷定強推」某人的人格。

請不時更換變數,活用我找出來的「溝通公式」。
總結

● 人的感性有兩種。

● 這兩種的衝突,是溝通壓力的原因。

● 這兩種的融合,是組織力的關鍵。

事實脈絡

◎事實脈絡的法則

盡快掌握眼前的人煩惱的問題點,指出解決方案──這就是事實脈絡的法則。這樣才能確實地保住性命。

例如,看到有人要從已經損毀的橋走過去,任誰都會大叫:「不能走那座橋!」沒有時間說:「我可以理解你的心情、我可以,但是……」

當然,要過橋的人並沒有錯,錯的是把損毀的橋丟著不管的行政單位,但是,沒有時間說那種話了。當場否定那個人「要過橋」的事實,是為了救那個人。

◎事實脈絡是用來保護所愛的人的說話技巧

若能貫徹這個大腦的使用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也會使用這個手法。

例如,隔壁的太太與自己的老婆發生紛爭時,即使百分百是對方的錯,老公也會說:「妳也不該那麼做,會刺激那個人喔。」

這時候,大多數的老婆會說:「明明是那個人的錯,你卻挺那邊?」勃然大怒,但這樣是不公平的,老公並不是挺那個人,只是太愛老婆,想保護老婆而已。

婆媳的紛爭也一樣。老婆把婆婆一句無心之言告訴老公,不料老公非但沒安慰她,還對她說「妳也該這麼做」或「那句話沒什麼惡意,不用在意」。這也不是站在婆婆那邊,而是在保護老婆。

大家都發現了吧?相較於前章節所說的心的脈絡,彼此也太合不來了。

一方想抒發心情,另一方卻希望對方只報告事實。一方希望對方能產生共感,另一方卻想指出對方的缺點。

這兩種對話方式,混在一起會有危險。就像漂白劑有氧系和氯系,兩者都是很好用的漂白系列,但是,混在一起就會產生有毒氣體。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