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戀愛中總是自卑,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
婷安在一次的小酌中,聊起了最近的暗戀對象G。G的出現對婷安來說,是一個嶄新的生活動力,婷安一直默默喜歡、並遠遠觀察著G,後來因為一起辦活動的關係,G和另一位女孩分配到同個支援小組,常常在完成自己工作後,額外花時間幫忙女孩。
在一旁看著兩人互動的婷安,默默在心裡下了一個結論,認為G對女孩有好感,因而感到心灰意冷,忍不住想:「或許對方真的比我好吧!」
在使用牌卡引導婷安的過程中,她所抽到的牌是「恐懼」與「自卑」。婷安才終於鬆口說出她一直以來都是缺乏自信的,坦言這與她展現出來的外在形象有相當大的落差,而且更多時候,她都專注在扮演「他人眼中的自己」。
不僅如此,婷安的家世背景也讓她承受比別人更大的壓力。「理想我」與「真實我」之間的拉鋸,讓她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婷安說:「我花了許多心力以符合普世社會的審美與成就表現,卻永遠不夠,因為總有人比我更好。」外人眼中活潑自信的她,內心深處其實並非如此。
你是愛他這個人,還是愛他身上的光環?
自我價值低落,也影響著婷安的交友關係。為了增加自我認同感,婷安會刻意參與光鮮亮麗的群體,從學生時代,便努力想融入班上成為「核心人物」,盡可能接觸有才華、受歡迎的人,與他們成為朋友。同時,婷安也愛慕著在這些群體中耀眼的異性。
然而,當婷安真正跨出去,和感興趣的對象相處之後,才發現許多時候,她都在委曲求全,為了不被人看到自己脆弱又難堪的一面,而盡全力保持形象。
「這樣的我其實一直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不被愛,也總是很羨慕那些條件好的人。」婷安認為自己所仰慕的對象,正是她想要交往的「理想型伴侶」。有時候,我們眼中所謂的「條件好」,會過度聚焦在外顯特徵上,像是工作成就、外表形象。透過認同他們,甚至接近他們、進而發展關係,以補償自我的價值感,也可能是因為羨慕對方身上的光環,並在其身上看見自己最匱乏的部分。劍橋大學心理系教授埃弗里特(Everitt, B.J.)和羅賓斯(Robbins, T.W.),曾經寫過一篇研究,提到人們在自我價值感長期低落之下,容易出現「討好型人格」,他們會想盡辦法滿足別人的需求,來避免正面衝突,甚至透過這個方式獲得安全感。
療傷悄悄話
進入戀愛關係之前,更需要覺察自卑感,這可以從改善與自己的相處方式做起:
1.覺察源自於自卑的優越感:
為了逃避那些真正綑綁著自己的自卑感,你很可能會去尋求更多的優越感來補償自己,可惜的是,那只是短暫的麻痹。要與自卑感和諧共處,你需要先意識到讓自己感到自卑的那些問題是什麼,而不是盲目尋求一個超理想型伴侶來提升優越感。
2.記錄那些讓你陷入自卑的時刻,去除過多自我評價:
通常一天之中,你會在哪些時刻陷入自卑的焦慮?是滑社群軟體時、開會時,還是看著他人發表意見時?試著了解當下的情緒及感受,先不去評價,而是釐清讓你自卑的事情是否存在你的錯誤認知。
3.重新定位自我與能量來源:
正因為自卑感存在,我們才有進步的動力,比起找尋一個讓自己看起來很強大的環境,你更需要的是讓自己真正堅強起來。每天寫下一件值得自我肯定的事,可以是新的突破,也可以是一個讓自己身心狀態良好的習慣維持。
4.遠離那些讓你陷入比較的情境:
你應該也有遇過一些在言談時,總會散發出一股「優越感」的人。尤其在談論伴侶時,如果沒有意識到這點,本來不想刻意攀比的人也會很容易被拉入比較模式之中。切記讓自己遠離,或者不要一再陷入這樣的對話模式,提醒自己:「或許對方也正是自卑情節在作祟。」當個禮貌的聆聽者即可。
23 重新與身體連結,療癒致病的情感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真正的療癒不只是撫平內心的傷口,更需要傾聽你的身體,讓受傷的靈魂重新回到健全的身軀,帶你走向嶄新的生命。
A結束前段感情一陣子後,漸漸解開心結,失戀的傷也開始癒合,與她聊了幾次,A提到自己困擾的是無法提起精神,經常感到疲累,壓力一來便全身緊繃,總得花錢按摩才能得到暫時緩解,但沒幾日又感到全身無力。由於工作是輪班制,她會利用休假空檔補眠,但怎麼睡都還是精神不濟,這樣的狀態也讓A對於生活感到更加無力,即使列了許多新目標,卻只能維持三分鐘熱度,難以有效地執行。
那次陪談,A抽到「滋養」的牌卡,與她聊到近三個月生活起居以及對待自己身體的方式。A坦言在這段期間,展開了嚴厲的瘦身計畫,一方面想轉移失戀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體態變得更好。A認為過去的身材是讓自己在愛情中屢屢挫敗的原因,然而,在嚴厲的節食和鍛鍊之下,其實已漸漸超出了負荷,出現內分泌失調的情況。
事實上,真正的療癒是需要身心合一的。若身體與心靈不同步,很有可能是運用了錯誤的方式來轉移痛苦,向你的身體預支能量,導致身體超出負載時反而對你的身心形成更大的反撲。
身體反映出你受傷的心靈
構成我們每個人的「身心靈」,包含了身體、心理與靈性,後面兩者在前文談了許多,也是大家在自我探索時經常接觸到的課題。然而,身體是支持著我們生命的力量,它的重要性更不容忽視,其中,內在情感跟身體究竟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呢?
談到失戀,大家多半會從心理層面進行療癒,開始閱讀相關書籍、尋求心理諮商或靈性療癒等等,這些都有助於穩定內在的心理狀態,但我們是否有留意到身體正在發生哪些變化嗎?
臨床心理學家克里斯汀.比安奇(Kristin Bianchi)在接受美國媒體《INSIDER》受訪時表示,經歷分手,身體可能會將其視為緊急狀態而進入「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並且觸發壓力賀爾蒙。此時,身體會感受到肌肉緊繃、食慾不振、胃腸系統失序、失眠,若長時間處於高度警覺的狀態則會導致頭痛、胃痛和肌肉酸痛。
另外,根據美國實驗心理學家伊森.克羅斯(Ethan Kross)的研究,讓意外分手的人看前任的照片,並想像分手過程,發現他們在大腦中被喚醒的部位和身體感受到疼痛後被喚醒的部位是相同的,說明了遭遇分手和身體疼痛對大腦會產生相似的反應。失戀一段時間以後,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已經沒事了,然而,正面的狀態往往維持不久,過一陣子又再度感到提不起勁,而這正是要你好好聆聽身體聲音的訊號。那些大腦的傷痛是否還藏在身體裡,讓你僵硬、疼痛、倦怠乏力?
請記得,就算沒有愛情的滋潤,也該好好滋養身心靈。你的身體是你最誠實、也最忠誠的一部分,它會反映你每個時期的狀態,只要你仍有呼吸、運動(移動)與思考的能力,就可以持續透過傾聽身體,展開全新的自我療癒之旅。
婷安在一次的小酌中,聊起了最近的暗戀對象G。G的出現對婷安來說,是一個嶄新的生活動力,婷安一直默默喜歡、並遠遠觀察著G,後來因為一起辦活動的關係,G和另一位女孩分配到同個支援小組,常常在完成自己工作後,額外花時間幫忙女孩。
在一旁看著兩人互動的婷安,默默在心裡下了一個結論,認為G對女孩有好感,因而感到心灰意冷,忍不住想:「或許對方真的比我好吧!」
在使用牌卡引導婷安的過程中,她所抽到的牌是「恐懼」與「自卑」。婷安才終於鬆口說出她一直以來都是缺乏自信的,坦言這與她展現出來的外在形象有相當大的落差,而且更多時候,她都專注在扮演「他人眼中的自己」。
不僅如此,婷安的家世背景也讓她承受比別人更大的壓力。「理想我」與「真實我」之間的拉鋸,讓她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婷安說:「我花了許多心力以符合普世社會的審美與成就表現,卻永遠不夠,因為總有人比我更好。」外人眼中活潑自信的她,內心深處其實並非如此。
你是愛他這個人,還是愛他身上的光環?
自我價值低落,也影響著婷安的交友關係。為了增加自我認同感,婷安會刻意參與光鮮亮麗的群體,從學生時代,便努力想融入班上成為「核心人物」,盡可能接觸有才華、受歡迎的人,與他們成為朋友。同時,婷安也愛慕著在這些群體中耀眼的異性。
然而,當婷安真正跨出去,和感興趣的對象相處之後,才發現許多時候,她都在委曲求全,為了不被人看到自己脆弱又難堪的一面,而盡全力保持形象。
「這樣的我其實一直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不被愛,也總是很羨慕那些條件好的人。」婷安認為自己所仰慕的對象,正是她想要交往的「理想型伴侶」。有時候,我們眼中所謂的「條件好」,會過度聚焦在外顯特徵上,像是工作成就、外表形象。透過認同他們,甚至接近他們、進而發展關係,以補償自我的價值感,也可能是因為羨慕對方身上的光環,並在其身上看見自己最匱乏的部分。劍橋大學心理系教授埃弗里特(Everitt, B.J.)和羅賓斯(Robbins, T.W.),曾經寫過一篇研究,提到人們在自我價值感長期低落之下,容易出現「討好型人格」,他們會想盡辦法滿足別人的需求,來避免正面衝突,甚至透過這個方式獲得安全感。
療傷悄悄話
進入戀愛關係之前,更需要覺察自卑感,這可以從改善與自己的相處方式做起:
1.覺察源自於自卑的優越感:
為了逃避那些真正綑綁著自己的自卑感,你很可能會去尋求更多的優越感來補償自己,可惜的是,那只是短暫的麻痹。要與自卑感和諧共處,你需要先意識到讓自己感到自卑的那些問題是什麼,而不是盲目尋求一個超理想型伴侶來提升優越感。
2.記錄那些讓你陷入自卑的時刻,去除過多自我評價:
通常一天之中,你會在哪些時刻陷入自卑的焦慮?是滑社群軟體時、開會時,還是看著他人發表意見時?試著了解當下的情緒及感受,先不去評價,而是釐清讓你自卑的事情是否存在你的錯誤認知。
3.重新定位自我與能量來源:
正因為自卑感存在,我們才有進步的動力,比起找尋一個讓自己看起來很強大的環境,你更需要的是讓自己真正堅強起來。每天寫下一件值得自我肯定的事,可以是新的突破,也可以是一個讓自己身心狀態良好的習慣維持。
4.遠離那些讓你陷入比較的情境:
你應該也有遇過一些在言談時,總會散發出一股「優越感」的人。尤其在談論伴侶時,如果沒有意識到這點,本來不想刻意攀比的人也會很容易被拉入比較模式之中。切記讓自己遠離,或者不要一再陷入這樣的對話模式,提醒自己:「或許對方也正是自卑情節在作祟。」當個禮貌的聆聽者即可。
23 重新與身體連結,療癒致病的情感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真正的療癒不只是撫平內心的傷口,更需要傾聽你的身體,讓受傷的靈魂重新回到健全的身軀,帶你走向嶄新的生命。
A結束前段感情一陣子後,漸漸解開心結,失戀的傷也開始癒合,與她聊了幾次,A提到自己困擾的是無法提起精神,經常感到疲累,壓力一來便全身緊繃,總得花錢按摩才能得到暫時緩解,但沒幾日又感到全身無力。由於工作是輪班制,她會利用休假空檔補眠,但怎麼睡都還是精神不濟,這樣的狀態也讓A對於生活感到更加無力,即使列了許多新目標,卻只能維持三分鐘熱度,難以有效地執行。
那次陪談,A抽到「滋養」的牌卡,與她聊到近三個月生活起居以及對待自己身體的方式。A坦言在這段期間,展開了嚴厲的瘦身計畫,一方面想轉移失戀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體態變得更好。A認為過去的身材是讓自己在愛情中屢屢挫敗的原因,然而,在嚴厲的節食和鍛鍊之下,其實已漸漸超出了負荷,出現內分泌失調的情況。
事實上,真正的療癒是需要身心合一的。若身體與心靈不同步,很有可能是運用了錯誤的方式來轉移痛苦,向你的身體預支能量,導致身體超出負載時反而對你的身心形成更大的反撲。
身體反映出你受傷的心靈
構成我們每個人的「身心靈」,包含了身體、心理與靈性,後面兩者在前文談了許多,也是大家在自我探索時經常接觸到的課題。然而,身體是支持著我們生命的力量,它的重要性更不容忽視,其中,內在情感跟身體究竟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呢?
談到失戀,大家多半會從心理層面進行療癒,開始閱讀相關書籍、尋求心理諮商或靈性療癒等等,這些都有助於穩定內在的心理狀態,但我們是否有留意到身體正在發生哪些變化嗎?
臨床心理學家克里斯汀.比安奇(Kristin Bianchi)在接受美國媒體《INSIDER》受訪時表示,經歷分手,身體可能會將其視為緊急狀態而進入「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並且觸發壓力賀爾蒙。此時,身體會感受到肌肉緊繃、食慾不振、胃腸系統失序、失眠,若長時間處於高度警覺的狀態則會導致頭痛、胃痛和肌肉酸痛。
另外,根據美國實驗心理學家伊森.克羅斯(Ethan Kross)的研究,讓意外分手的人看前任的照片,並想像分手過程,發現他們在大腦中被喚醒的部位和身體感受到疼痛後被喚醒的部位是相同的,說明了遭遇分手和身體疼痛對大腦會產生相似的反應。失戀一段時間以後,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已經沒事了,然而,正面的狀態往往維持不久,過一陣子又再度感到提不起勁,而這正是要你好好聆聽身體聲音的訊號。那些大腦的傷痛是否還藏在身體裡,讓你僵硬、疼痛、倦怠乏力?
請記得,就算沒有愛情的滋潤,也該好好滋養身心靈。你的身體是你最誠實、也最忠誠的一部分,它會反映你每個時期的狀態,只要你仍有呼吸、運動(移動)與思考的能力,就可以持續透過傾聽身體,展開全新的自我療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