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天都被罪惡感折磨(節錄)
千錯萬錯都是媽媽的錯
職場與家庭兩頭燒的勝宇媽媽,從孩子出生滿一百天至今,每天都因罪惡感而痛苦不已。她認為十八個月大的勝宇比其他孩子更常生病,可能是只餵了一個月母乳的緣故,因此覺得是自己的錯。而勝宇胃口不好導致發育遲緩,她也認為是自己廚藝不佳又懶得下廚的關係。就連勝宇個性敏感,看起來情緒不太穩定,她也責怪自己身為職場媽媽的身分。
不僅如此,每當沒買勝宇要求的東西或各式各樣的育兒用品時,她就覺得是自己的錯,因為她不像其他媽媽那麼會賺錢。套句近來流行的說法,就是「千錯萬錯都是媽媽的錯」。
就像這樣,很多媽媽都因為這種沒根據的事情感到莫名的罪惡感,有時會因此勉強答應孩子的要求。不過若是經常過度勉強自己,又可能會達到崩潰的臨界點,罪惡感反而變成憤怒的情緒,而將這股怒氣發洩在孩子身上。
媽媽們因為無法忍受孩子微小的錯誤行為而大吼大叫,但到了夜晚看著安詳入睡的孩子時,想起白天的失控之舉又感到內疚不已而流下眼淚。彷彿向上帝懺悔似地,在床邊不斷向孩子說著對不起,是媽媽做錯了之類的話,並下定決心明天開始要改過自新。但是到了第二天,即使心中仍有歉意,卻再次產生憤怒的情緒,昨天的戲碼重新上演。
道德感越重的媽媽,罪惡感越深
媽媽的罪惡感是一種道德上的自虐行為。媽媽們總是有「我的孩子沒有我的話不行」的過度自我誇大想法,同時又有一種「為什麼遇到了像我這樣的媽媽⋯⋯」的愧疚心理。這種互相違背的情緒,正如同小時候我們對媽媽的情感。「我媽媽是世上最好的媽媽」與「我媽媽真是一個壞媽媽」的想法同時存在,如果這種矛盾心理一直沒解決,後者的心情就可能衍生成貶低和憎恨母親的罪惡感。等到自己成為母親後,為了洗刷這份罪惡感,媽媽們很容易因為細微瑣事而做出自虐行為。
媽媽身上的罪惡感,其實是一種對媽媽自尊心的傷害。甚至會在無意中犧牲自己來發揮母親的角色,以此在道德上占據優勢,認為自己是重要的存在,用這種方式來解決矛盾。但是媽媽也是一個普通人,以過度犧牲的方式來扮演媽媽的角色,久而久之,憤怒只會不斷累積,最後這股怒氣就會發洩到孩子身上。
當個適度的好媽媽就行了
和傷害孩子的行為相比,媽媽若是因為這件事而受到傷害,反而更不利於撫養孩子;換句話說,這是「養育罪惡感」。現代媽媽養育孩子時,如果達不到自己認為的理想境界,就很容易出現養育罪惡感,它會引發緊張、後悔及良心譴責等負面情緒。不僅如此,甚至會出現過度保護、逃避及攻擊性等完全相反的養育方式。
在過度保護下長大的孩子,依賴性高且個性消極,比較無法融洽地與朋友互動,將來適應社會時會有較大的困難。相反地,在成長過程中被忽略或經常遭受指責的孩子,則是容易出現對人有敵意、退化性行為或是過於被動。
身為一名母親,有時只是看著孩子就會突然流下眼淚,沒來由地感到愧疚,這種情況究竟該怎麼克服呢?其實妳只要成為一個「還可以」的好媽媽就行了,妳不需要當一百分的母親,只要以八十分為目標即可。
唐諾.溫尼考特(Donald W. Winnicott)認為,在形成一份穩定的親子關係時,需要的是「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這裡說的「夠好」,並不是完美的意思,想想我們何時會說「那樣就夠了」、「那樣就可以了」,差不多就是這種感覺。也就是說,妳不需要事事力求盡善盡美,只要當個還可以的媽媽就好了。依照瑪格麗特.馬勒(Margaret Mahler)的說法,孩子在年滿三歲後,就會產生一種可以接受「雖然有時候會對媽媽感到失望,但整體而言她是個好媽媽」的能力。
溫尼考特說:「優秀母親和不優秀母親之間的差異,不在於是否犯錯,而在於如何處理所犯的錯誤。」如果對孩子做了錯誤的事,只要馬上道歉就行了,孩子總是很容易原諒母親所犯的錯,因為整體來說,妳在他心中已是一位夠好的母親了。
2. 想上班工作,卻又覺得對不起孩子(節錄)
不管怎麼做都心情沉重的職場媽媽
身為職業婦女的尚允媽媽總是心情沉重,因為育嬰假結束了,她不得不在尚允滿週歲時就返回職場。由於沒人可託付,只好把孩子送到私立托兒所。原先一直很乖巧的尚允,可能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變少,加上環境突然發生變化,因而變得較為敏感,為此她相當擔憂。本來婆婆說喜歡會工作的媳婦,也很尊重她的意見,但最近卻老是問她:「妳這樣工作能賺多少錢?」這讓她心裡很不好受。
某天,托兒所打了電話給她。人們總說托兒所的來電絕沒好事,果然不出所料,是尚允發燒了。雖然媽媽人在辦公室,心卻早已飛到尚允身邊,導致她處理公事心不在焉,時間一到就立刻下班。她擔心太晚去可能會來不及看醫生,所以急忙飛奔到托兒所接走尚允,幸好在醫院關門前接受到診療。可是即使讓孩子吃了退燒藥,也用熱水幫他按摩,還是整晚高燒不退。她徹夜睡不安穩,雖然自己疲憊不堪,卻最擔憂尚允的身體。因為公司不能臨時請假,她只好把藥袋和用藥說明放進書包裡,準備送孩子上學。看著熟睡的尚允,她的眼淚奪眶而出。
一般而言,孩子生病了,媽媽都會讓他在家好好休息幾天。尚允媽媽想著自己並不貪圖榮華富貴,為什麼要因為工作讓孩子受苦呢?這些複雜的思緒一直在她腦中盤旋,讓她輾轉難眠。
求做到「超級媽媽」的社會
究竟工作和育兒能否並行呢?這個社會賜予兼顧兩者的職場媽媽一個看似光榮的稱號,將她們包裝成「超級媽媽」,但這反而成了她們在工作和家庭的枷鎖。「超級媽媽」一詞也許是社會暗地裡期待女性成為這樣的人,是一種男性為主的思考模式下產生的假象。在現實世界中,工作和育兒光是能做好一項都不容易了,可是這個社會卻要求職場媽媽必須完美地兼顧工作和家庭。
如果媽媽在不知不覺間認同這種觀念,要求自己達到所謂超級媽媽的超高標準,很可能會因為無法兼顧兩者而遭受失敗和挫折。這種經歷會影響媽媽的情緒和行為,導致工作與育兒不斷顧此失彼的惡性循環。
工作真的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嗎?
很多媽媽擔心自己身處職場,母親角色的空缺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因而感到內疚不安。不過,最近的媽媽們不只是經濟上的考量,一部分也為了滿足自我實現等個人需求而選擇留在職場。
從媽媽的自我肯定面來看,這件事值得肯定,但是因為工作而產生的罪惡感的狀況卻與日俱增。從一項韓國研究的結果來看,職場媽媽遭遇的最大難題正是育兒問題。孩子年紀越小,託付給別人時罪惡感就越大,導致媽媽的育兒壓力跟著增加。但話說回來,媽媽就業真的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嗎?
將相關研究做個歸類,大致可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對孩子有負面影響」;另一種則主張「如果有人可以代替母親接續照顧孩子,那就沒什麼太大的問題」。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媽媽就業反而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對孩子的自律性和獨立性會帶來積極的影響。因此,比起媽媽就業這個問題本身,由誰來代替媽媽照顧孩子、能否讓孩子產生歸屬感和安定感更重要,媽媽沒必要因為自己是職場婦女而感到內疚。更何況心懷愧疚會引發過度的不安,進而對照顧孩子的人產生太多顧慮,這樣反而會製造出新問題。
還有些職場媽媽因為怕給公司添麻煩,與其他職員相處時會越來越退縮,其實不需要這樣。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研究團隊,以一萬名職場男女為對象做了一份研究報告,根據研究成果來看,比起沒養育孩子的上班族,養育孩子的人在生產效率上反而高出許多。令人感到有趣的是,一開始是以生孩子會造成工作效率下降的假設為前提,而著手展開這項調查,沒想到結果卻出乎預料。
女性在育兒與工作生產性之間的相關性比男性更突出,而擁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女性又比只有一個孩子的女性工作效率來得更高。當然,孩子處於嬰幼兒階段,媽媽的工作效率會比同齡員工下降百分之十五至十七,但過了這段時期,反而會出現逆轉。研究團隊認為這是因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讓母親產生責任感、歸屬感及心理安全感的關係。也許孩子還小的時候,的確會給工作帶來暫時的影響,但就長遠的眼光來看,反而能給公司帶來好處。所以,妳沒必要因為是職場媽媽就畏縮不前,而是要以這個身分為榮,變得更加理直氣壯。
1. 每天都被罪惡感折磨(節錄)
千錯萬錯都是媽媽的錯
職場與家庭兩頭燒的勝宇媽媽,從孩子出生滿一百天至今,每天都因罪惡感而痛苦不已。她認為十八個月大的勝宇比其他孩子更常生病,可能是只餵了一個月母乳的緣故,因此覺得是自己的錯。而勝宇胃口不好導致發育遲緩,她也認為是自己廚藝不佳又懶得下廚的關係。就連勝宇個性敏感,看起來情緒不太穩定,她也責怪自己身為職場媽媽的身分。
不僅如此,每當沒買勝宇要求的東西或各式各樣的育兒用品時,她就覺得是自己的錯,因為她不像其他媽媽那麼會賺錢。套句近來流行的說法,就是「千錯萬錯都是媽媽的錯」。
就像這樣,很多媽媽都因為這種沒根據的事情感到莫名的罪惡感,有時會因此勉強答應孩子的要求。不過若是經常過度勉強自己,又可能會達到崩潰的臨界點,罪惡感反而變成憤怒的情緒,而將這股怒氣發洩在孩子身上。
媽媽們因為無法忍受孩子微小的錯誤行為而大吼大叫,但到了夜晚看著安詳入睡的孩子時,想起白天的失控之舉又感到內疚不已而流下眼淚。彷彿向上帝懺悔似地,在床邊不斷向孩子說著對不起,是媽媽做錯了之類的話,並下定決心明天開始要改過自新。但是到了第二天,即使心中仍有歉意,卻再次產生憤怒的情緒,昨天的戲碼重新上演。
道德感越重的媽媽,罪惡感越深
媽媽的罪惡感是一種道德上的自虐行為。媽媽們總是有「我的孩子沒有我的話不行」的過度自我誇大想法,同時又有一種「為什麼遇到了像我這樣的媽媽⋯⋯」的愧疚心理。這種互相違背的情緒,正如同小時候我們對媽媽的情感。「我媽媽是世上最好的媽媽」與「我媽媽真是一個壞媽媽」的想法同時存在,如果這種矛盾心理一直沒解決,後者的心情就可能衍生成貶低和憎恨母親的罪惡感。等到自己成為母親後,為了洗刷這份罪惡感,媽媽們很容易因為細微瑣事而做出自虐行為。
媽媽身上的罪惡感,其實是一種對媽媽自尊心的傷害。甚至會在無意中犧牲自己來發揮母親的角色,以此在道德上占據優勢,認為自己是重要的存在,用這種方式來解決矛盾。但是媽媽也是一個普通人,以過度犧牲的方式來扮演媽媽的角色,久而久之,憤怒只會不斷累積,最後這股怒氣就會發洩到孩子身上。
當個適度的好媽媽就行了
和傷害孩子的行為相比,媽媽若是因為這件事而受到傷害,反而更不利於撫養孩子;換句話說,這是「養育罪惡感」。現代媽媽養育孩子時,如果達不到自己認為的理想境界,就很容易出現養育罪惡感,它會引發緊張、後悔及良心譴責等負面情緒。不僅如此,甚至會出現過度保護、逃避及攻擊性等完全相反的養育方式。
在過度保護下長大的孩子,依賴性高且個性消極,比較無法融洽地與朋友互動,將來適應社會時會有較大的困難。相反地,在成長過程中被忽略或經常遭受指責的孩子,則是容易出現對人有敵意、退化性行為或是過於被動。
身為一名母親,有時只是看著孩子就會突然流下眼淚,沒來由地感到愧疚,這種情況究竟該怎麼克服呢?其實妳只要成為一個「還可以」的好媽媽就行了,妳不需要當一百分的母親,只要以八十分為目標即可。
唐諾.溫尼考特(Donald W. Winnicott)認為,在形成一份穩定的親子關係時,需要的是「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這裡說的「夠好」,並不是完美的意思,想想我們何時會說「那樣就夠了」、「那樣就可以了」,差不多就是這種感覺。也就是說,妳不需要事事力求盡善盡美,只要當個還可以的媽媽就好了。依照瑪格麗特.馬勒(Margaret Mahler)的說法,孩子在年滿三歲後,就會產生一種可以接受「雖然有時候會對媽媽感到失望,但整體而言她是個好媽媽」的能力。
溫尼考特說:「優秀母親和不優秀母親之間的差異,不在於是否犯錯,而在於如何處理所犯的錯誤。」如果對孩子做了錯誤的事,只要馬上道歉就行了,孩子總是很容易原諒母親所犯的錯,因為整體來說,妳在他心中已是一位夠好的母親了。
2. 想上班工作,卻又覺得對不起孩子(節錄)
不管怎麼做都心情沉重的職場媽媽
身為職業婦女的尚允媽媽總是心情沉重,因為育嬰假結束了,她不得不在尚允滿週歲時就返回職場。由於沒人可託付,只好把孩子送到私立托兒所。原先一直很乖巧的尚允,可能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變少,加上環境突然發生變化,因而變得較為敏感,為此她相當擔憂。本來婆婆說喜歡會工作的媳婦,也很尊重她的意見,但最近卻老是問她:「妳這樣工作能賺多少錢?」這讓她心裡很不好受。
某天,托兒所打了電話給她。人們總說托兒所的來電絕沒好事,果然不出所料,是尚允發燒了。雖然媽媽人在辦公室,心卻早已飛到尚允身邊,導致她處理公事心不在焉,時間一到就立刻下班。她擔心太晚去可能會來不及看醫生,所以急忙飛奔到托兒所接走尚允,幸好在醫院關門前接受到診療。可是即使讓孩子吃了退燒藥,也用熱水幫他按摩,還是整晚高燒不退。她徹夜睡不安穩,雖然自己疲憊不堪,卻最擔憂尚允的身體。因為公司不能臨時請假,她只好把藥袋和用藥說明放進書包裡,準備送孩子上學。看著熟睡的尚允,她的眼淚奪眶而出。
一般而言,孩子生病了,媽媽都會讓他在家好好休息幾天。尚允媽媽想著自己並不貪圖榮華富貴,為什麼要因為工作讓孩子受苦呢?這些複雜的思緒一直在她腦中盤旋,讓她輾轉難眠。
求做到「超級媽媽」的社會
究竟工作和育兒能否並行呢?這個社會賜予兼顧兩者的職場媽媽一個看似光榮的稱號,將她們包裝成「超級媽媽」,但這反而成了她們在工作和家庭的枷鎖。「超級媽媽」一詞也許是社會暗地裡期待女性成為這樣的人,是一種男性為主的思考模式下產生的假象。在現實世界中,工作和育兒光是能做好一項都不容易了,可是這個社會卻要求職場媽媽必須完美地兼顧工作和家庭。
如果媽媽在不知不覺間認同這種觀念,要求自己達到所謂超級媽媽的超高標準,很可能會因為無法兼顧兩者而遭受失敗和挫折。這種經歷會影響媽媽的情緒和行為,導致工作與育兒不斷顧此失彼的惡性循環。
工作真的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嗎?
很多媽媽擔心自己身處職場,母親角色的空缺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因而感到內疚不安。不過,最近的媽媽們不只是經濟上的考量,一部分也為了滿足自我實現等個人需求而選擇留在職場。
從媽媽的自我肯定面來看,這件事值得肯定,但是因為工作而產生的罪惡感的狀況卻與日俱增。從一項韓國研究的結果來看,職場媽媽遭遇的最大難題正是育兒問題。孩子年紀越小,託付給別人時罪惡感就越大,導致媽媽的育兒壓力跟著增加。但話說回來,媽媽就業真的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嗎?
將相關研究做個歸類,大致可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對孩子有負面影響」;另一種則主張「如果有人可以代替母親接續照顧孩子,那就沒什麼太大的問題」。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媽媽就業反而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對孩子的自律性和獨立性會帶來積極的影響。因此,比起媽媽就業這個問題本身,由誰來代替媽媽照顧孩子、能否讓孩子產生歸屬感和安定感更重要,媽媽沒必要因為自己是職場婦女而感到內疚。更何況心懷愧疚會引發過度的不安,進而對照顧孩子的人產生太多顧慮,這樣反而會製造出新問題。
還有些職場媽媽因為怕給公司添麻煩,與其他職員相處時會越來越退縮,其實不需要這樣。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研究團隊,以一萬名職場男女為對象做了一份研究報告,根據研究成果來看,比起沒養育孩子的上班族,養育孩子的人在生產效率上反而高出許多。令人感到有趣的是,一開始是以生孩子會造成工作效率下降的假設為前提,而著手展開這項調查,沒想到結果卻出乎預料。
女性在育兒與工作生產性之間的相關性比男性更突出,而擁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女性又比只有一個孩子的女性工作效率來得更高。當然,孩子處於嬰幼兒階段,媽媽的工作效率會比同齡員工下降百分之十五至十七,但過了這段時期,反而會出現逆轉。研究團隊認為這是因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讓母親產生責任感、歸屬感及心理安全感的關係。也許孩子還小的時候,的確會給工作帶來暫時的影響,但就長遠的眼光來看,反而能給公司帶來好處。所以,妳沒必要因為是職場媽媽就畏縮不前,而是要以這個身分為榮,變得更加理直氣壯。
3. 因為想完美地撫養孩子而變得焦慮(節錄)
在意他人眼光而追求完美育兒
景熙是一位剛生完孩子三個月的新手媽媽,因為擔心孩子而上門求診。奇怪的是,她本人並不想接受諮詢,而是在丈夫的要求下一起來看診。我分別聽他們的談話,先生說妻子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過於敏感,總是一副緊張兮兮的樣子;妻子則抱怨丈夫平時很少照顧孩子,而且因為性格安逸,孩子的健康出現異常訊號他也不以為意。在夫妻同時就診的情況下,我通常會請丈夫先到休息室等候,再讓太太進診間述說她的人生故事。
為了不辜負母親期望,景熙一直勤勉踏實地做好自己的本分。由於性格謹慎小心,在工作上總是力求完美,交辦給她的事都能確實完成,因此公司對她的評價很好。她對這樣的自己感到自豪,不過卻找了一位性格與自己截然不同的男人結婚。婚後因為個性問題經常發生衝突,丈夫缺乏計畫又容易衝動的部分,尤其讓她心生不滿。孩子出生後,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
當媽媽後,變成一名完美主義者
母親的性格,既有與生俱來的氣質,也有後天生活中培養出來的部分,特別是原本就有完美主義的人,成為媽媽後通常會讓自己活得很辛苦。而那些平時就粗線條且個性爽朗的女性,也會在成為母親後,因為期許自己成為一名好媽媽,加上養育孩子的熱情和母親特有的不安感,也會出現完美主義者的傾向。
「完美主義傾向」和「擅長處理事情」,從某個層面來看是兩碼事。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平時喜歡詳細規劃每件事,並按照計畫逐一落實,把達成目標視為一種樂趣。
由於這是他們生活至今的模式,所以計畫如期執行時,他們會對自己的完美主義感到自豪。但這種完美模式如果套在媽媽身上,卻有一項未知的陷阱等著她們,那就是在育兒的世界裡,無論多努力,這項工作絕對無法照自己的計畫來進行。
比起追求完美,更要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
「無知便是福」與「知識就是力量」,哪句話才正確呢?當然,根據情況不同,答案也會不一樣,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為了自身心理的成長,那麼唯有「認識自己」才是最佳途徑。身為一名母親,妳完全沒必要去責怪那份想要變得完美的心情,因為換上母親這個身分,自然就會產生這種想法。
只不過,世上並沒有完美的人。就連精神分析學先驅佛洛伊德所說的正常人標準,也是帶點歇斯底里、偏執及強迫傾向的人。所以,與其追求完美,不如去了解自身的不足和弱點會更好。實際上,完美主義的背後,通常有著想隱藏自身缺陷的無意識動機。
分析心理學開創人卡爾.榮格(Carl G. Jung)在其人格整體論之中,特別強調個體化的過程。他將人格中否定自我的部分稱為「陰影」,而人人心中都有這個陰影。他曾說過:「最可怕的事就是全然地接受自我。」他認為個體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將心中對立的事物整合起來,不是去消除陰影或被陰影全面籠罩,而是要盡量與自身的陰影達成和解才對。
正視自己的陰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只要鼓起勇氣,歷經這個過程後,內心就會變得平靜,從中更能得到減緩完美主義的經驗。如果妳是一名匱乏且脆弱的母親,那麼更要積極面對內心的陰影,別害怕去認識自己及理解自身的不足。
4. 堅守媽媽專屬的寧靜時光
跟法國媽媽學習如何達到平衡
法國媽媽生產後三個月內就可以恢復少女般的身材,母乳餵養通常只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便迅速返回職場工作。在她們身上完全看不到罪惡感,不但會上美容院打理自己,就連送孩子去托兒所也會化全妝並穿上高跟鞋。法國媽媽認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會得到幸福,也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幸福地成長。法國小孩之所以不太會頂嘴,是因為母親總能保持內心平靜,所以對待孩子的態度總是堅定又溫暖。
每當有人問我育兒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我總會回答「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正是媽媽和孩子之間的平衡。
如果為了好好照顧孩子,把重心全放在孩子身上,就很容易忽略媽媽自己的需求,導致不知不覺用疲憊不堪的身心去對待孩子。相反地,如果只把心思花在滿足自己,則容易把孩子的事拋到腦後。
媽媽想在自己和孩子之間找到平衡點,首要之務,是找回為了全心照顧孩子而排到最末位的個人需求。
不願意與孩子分離的理由
所謂「了解媽媽自己的需求」、「照顧好自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做為一名母親,必須面臨相當多的選擇,給孩子準備什麼樣的飯菜和零食、替孩子挑選什麼樣的玩具和書籍,每每站在為孩子做選擇的十字路口,總是讓思緒變得複雜。與其說做選擇是一件快樂的事,不如說是疲勞轟炸更為貼切。這種時候唯有安靜的獨處時間,才能讓妳在做選擇時抓住重心而做出正確判斷。
越是陷入選擇障礙,媽媽就越需要能夠獨自放鬆的時間。在這段時光裡,妳可以正視自己,將焦點從孩子身上移開,轉移到自己身上,這麼做會讓妳比以前更愛自己。如此一來,妳和孩子的關係也會變得更加穩固。比起時時刻刻相伴孩子,這麼做之後,孩子的感受性反而會更加敏銳。
不過,還是有許多媽媽選擇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也許一方面是想營造出勤勞的形象,而另一方面其實是害怕在孤寂中靜下心來面對自己的情緒。對很多媽媽而言,「獨自」一詞會讓她們產生不安,也會讓她們想起過去曾經寂寞的回憶。特別是在生兒育女後,因為已經和孩子產生深厚連繫,即便只是短暫分離,也會讓媽媽因為孤單而感到痛苦。
保留與孩子分開的自我療癒時光
想維持健康就必須讓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對媽媽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件事。如果媽媽沒意識到自己必須保有規律的休息,她就會讓自己過著馬不停蹄的日子。為了讓身體獲得充足的休息,必須暫時離開孩子,回到一人獨處的狀態;為了讓心靈得到徹底的放鬆,必須把焦點從孩子身上移開,回頭思考一下自己的事情。
母親獨處的時光,可當做是心理上提前做好與孩子分離的準備時間。事實上,每天二十四小時都與孩子待在一起,母親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會提高,對孩子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如果無法將孩子暫時託付他人,那麼,從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些瑣碎的空檔也是個好方法。
早上提早三十分鐘起床,或是孩子入睡後的三十分鐘也可以,請試著準備一段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妳應該遠離手機,也不要打開電腦或電視。將噪音阻隔在外,享受寧靜,並清空腦中的所有想法。
醫學領域中有許多能夠證明孤獨對身體有益的研究,像是反覆進行冥想和禱告有助於降低血壓和不安。也許妳會說:「已經累得半死了,還叫我少睡一會兒?」只要有心,無論如何都能抽出時間,請務必堅守專屬於媽媽的寧靜自我療癒時光!
3. 因為想完美地撫養孩子而變得焦慮(節錄)
在意他人眼光而追求完美育兒
景熙是一位剛生完孩子三個月的新手媽媽,因為擔心孩子而上門求診。奇怪的是,她本人並不想接受諮詢,而是在丈夫的要求下一起來看診。我分別聽他們的談話,先生說妻子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過於敏感,總是一副緊張兮兮的樣子;妻子則抱怨丈夫平時很少照顧孩子,而且因為性格安逸,孩子的健康出現異常訊號他也不以為意。在夫妻同時就診的情況下,我通常會請丈夫先到休息室等候,再讓太太進診間述說她的人生故事。
為了不辜負母親期望,景熙一直勤勉踏實地做好自己的本分。由於性格謹慎小心,在工作上總是力求完美,交辦給她的事都能確實完成,因此公司對她的評價很好。她對這樣的自己感到自豪,不過卻找了一位性格與自己截然不同的男人結婚。婚後因為個性問題經常發生衝突,丈夫缺乏計畫又容易衝動的部分,尤其讓她心生不滿。孩子出生後,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
當媽媽後,變成一名完美主義者
母親的性格,既有與生俱來的氣質,也有後天生活中培養出來的部分,特別是原本就有完美主義的人,成為媽媽後通常會讓自己活得很辛苦。而那些平時就粗線條且個性爽朗的女性,也會在成為母親後,因為期許自己成為一名好媽媽,加上養育孩子的熱情和母親特有的不安感,也會出現完美主義者的傾向。
「完美主義傾向」和「擅長處理事情」,從某個層面來看是兩碼事。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平時喜歡詳細規劃每件事,並按照計畫逐一落實,把達成目標視為一種樂趣。
由於這是他們生活至今的模式,所以計畫如期執行時,他們會對自己的完美主義感到自豪。但這種完美模式如果套在媽媽身上,卻有一項未知的陷阱等著她們,那就是在育兒的世界裡,無論多努力,這項工作絕對無法照自己的計畫來進行。
比起追求完美,更要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
「無知便是福」與「知識就是力量」,哪句話才正確呢?當然,根據情況不同,答案也會不一樣,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為了自身心理的成長,那麼唯有「認識自己」才是最佳途徑。身為一名母親,妳完全沒必要去責怪那份想要變得完美的心情,因為換上母親這個身分,自然就會產生這種想法。
只不過,世上並沒有完美的人。就連精神分析學先驅佛洛伊德所說的正常人標準,也是帶點歇斯底里、偏執及強迫傾向的人。所以,與其追求完美,不如去了解自身的不足和弱點會更好。實際上,完美主義的背後,通常有著想隱藏自身缺陷的無意識動機。
分析心理學開創人卡爾.榮格(Carl G. Jung)在其人格整體論之中,特別強調個體化的過程。他將人格中否定自我的部分稱為「陰影」,而人人心中都有這個陰影。他曾說過:「最可怕的事就是全然地接受自我。」他認為個體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將心中對立的事物整合起來,不是去消除陰影或被陰影全面籠罩,而是要盡量與自身的陰影達成和解才對。
正視自己的陰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只要鼓起勇氣,歷經這個過程後,內心就會變得平靜,從中更能得到減緩完美主義的經驗。如果妳是一名匱乏且脆弱的母親,那麼更要積極面對內心的陰影,別害怕去認識自己及理解自身的不足。
4. 堅守媽媽專屬的寧靜時光
跟法國媽媽學習如何達到平衡
法國媽媽生產後三個月內就可以恢復少女般的身材,母乳餵養通常只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便迅速返回職場工作。在她們身上完全看不到罪惡感,不但會上美容院打理自己,就連送孩子去托兒所也會化全妝並穿上高跟鞋。法國媽媽認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會得到幸福,也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幸福地成長。法國小孩之所以不太會頂嘴,是因為母親總能保持內心平靜,所以對待孩子的態度總是堅定又溫暖。
每當有人問我育兒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我總會回答「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正是媽媽和孩子之間的平衡。
如果為了好好照顧孩子,把重心全放在孩子身上,就很容易忽略媽媽自己的需求,導致不知不覺用疲憊不堪的身心去對待孩子。相反地,如果只把心思花在滿足自己,則容易把孩子的事拋到腦後。
媽媽想在自己和孩子之間找到平衡點,首要之務,是找回為了全心照顧孩子而排到最末位的個人需求。
不願意與孩子分離的理由
所謂「了解媽媽自己的需求」、「照顧好自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做為一名母親,必須面臨相當多的選擇,給孩子準備什麼樣的飯菜和零食、替孩子挑選什麼樣的玩具和書籍,每每站在為孩子做選擇的十字路口,總是讓思緒變得複雜。與其說做選擇是一件快樂的事,不如說是疲勞轟炸更為貼切。這種時候唯有安靜的獨處時間,才能讓妳在做選擇時抓住重心而做出正確判斷。
越是陷入選擇障礙,媽媽就越需要能夠獨自放鬆的時間。在這段時光裡,妳可以正視自己,將焦點從孩子身上移開,轉移到自己身上,這麼做會讓妳比以前更愛自己。如此一來,妳和孩子的關係也會變得更加穩固。比起時時刻刻相伴孩子,這麼做之後,孩子的感受性反而會更加敏銳。
不過,還是有許多媽媽選擇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也許一方面是想營造出勤勞的形象,而另一方面其實是害怕在孤寂中靜下心來面對自己的情緒。對很多媽媽而言,「獨自」一詞會讓她們產生不安,也會讓她們想起過去曾經寂寞的回憶。特別是在生兒育女後,因為已經和孩子產生深厚連繫,即便只是短暫分離,也會讓媽媽因為孤單而感到痛苦。
保留與孩子分開的自我療癒時光
想維持健康就必須讓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對媽媽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件事。如果媽媽沒意識到自己必須保有規律的休息,她就會讓自己過著馬不停蹄的日子。為了讓身體獲得充足的休息,必須暫時離開孩子,回到一人獨處的狀態;為了讓心靈得到徹底的放鬆,必須把焦點從孩子身上移開,回頭思考一下自己的事情。
母親獨處的時光,可當做是心理上提前做好與孩子分離的準備時間。事實上,每天二十四小時都與孩子待在一起,母親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會提高,對孩子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如果無法將孩子暫時託付他人,那麼,從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些瑣碎的空檔也是個好方法。
早上提早三十分鐘起床,或是孩子入睡後的三十分鐘也可以,請試著準備一段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妳應該遠離手機,也不要打開電腦或電視。將噪音阻隔在外,享受寧靜,並清空腦中的所有想法。
醫學領域中有許多能夠證明孤獨對身體有益的研究,像是反覆進行冥想和禱告有助於降低血壓和不安。也許妳會說:「已經累得半死了,還叫我少睡一會兒?」只要有心,無論如何都能抽出時間,請務必堅守專屬於媽媽的寧靜自我療癒時光!
千錯萬錯都是媽媽的錯
職場與家庭兩頭燒的勝宇媽媽,從孩子出生滿一百天至今,每天都因罪惡感而痛苦不已。她認為十八個月大的勝宇比其他孩子更常生病,可能是只餵了一個月母乳的緣故,因此覺得是自己的錯。而勝宇胃口不好導致發育遲緩,她也認為是自己廚藝不佳又懶得下廚的關係。就連勝宇個性敏感,看起來情緒不太穩定,她也責怪自己身為職場媽媽的身分。
不僅如此,每當沒買勝宇要求的東西或各式各樣的育兒用品時,她就覺得是自己的錯,因為她不像其他媽媽那麼會賺錢。套句近來流行的說法,就是「千錯萬錯都是媽媽的錯」。
就像這樣,很多媽媽都因為這種沒根據的事情感到莫名的罪惡感,有時會因此勉強答應孩子的要求。不過若是經常過度勉強自己,又可能會達到崩潰的臨界點,罪惡感反而變成憤怒的情緒,而將這股怒氣發洩在孩子身上。
媽媽們因為無法忍受孩子微小的錯誤行為而大吼大叫,但到了夜晚看著安詳入睡的孩子時,想起白天的失控之舉又感到內疚不已而流下眼淚。彷彿向上帝懺悔似地,在床邊不斷向孩子說著對不起,是媽媽做錯了之類的話,並下定決心明天開始要改過自新。但是到了第二天,即使心中仍有歉意,卻再次產生憤怒的情緒,昨天的戲碼重新上演。
道德感越重的媽媽,罪惡感越深
媽媽的罪惡感是一種道德上的自虐行為。媽媽們總是有「我的孩子沒有我的話不行」的過度自我誇大想法,同時又有一種「為什麼遇到了像我這樣的媽媽⋯⋯」的愧疚心理。這種互相違背的情緒,正如同小時候我們對媽媽的情感。「我媽媽是世上最好的媽媽」與「我媽媽真是一個壞媽媽」的想法同時存在,如果這種矛盾心理一直沒解決,後者的心情就可能衍生成貶低和憎恨母親的罪惡感。等到自己成為母親後,為了洗刷這份罪惡感,媽媽們很容易因為細微瑣事而做出自虐行為。
媽媽身上的罪惡感,其實是一種對媽媽自尊心的傷害。甚至會在無意中犧牲自己來發揮母親的角色,以此在道德上占據優勢,認為自己是重要的存在,用這種方式來解決矛盾。但是媽媽也是一個普通人,以過度犧牲的方式來扮演媽媽的角色,久而久之,憤怒只會不斷累積,最後這股怒氣就會發洩到孩子身上。
當個適度的好媽媽就行了
和傷害孩子的行為相比,媽媽若是因為這件事而受到傷害,反而更不利於撫養孩子;換句話說,這是「養育罪惡感」。現代媽媽養育孩子時,如果達不到自己認為的理想境界,就很容易出現養育罪惡感,它會引發緊張、後悔及良心譴責等負面情緒。不僅如此,甚至會出現過度保護、逃避及攻擊性等完全相反的養育方式。
在過度保護下長大的孩子,依賴性高且個性消極,比較無法融洽地與朋友互動,將來適應社會時會有較大的困難。相反地,在成長過程中被忽略或經常遭受指責的孩子,則是容易出現對人有敵意、退化性行為或是過於被動。
身為一名母親,有時只是看著孩子就會突然流下眼淚,沒來由地感到愧疚,這種情況究竟該怎麼克服呢?其實妳只要成為一個「還可以」的好媽媽就行了,妳不需要當一百分的母親,只要以八十分為目標即可。
唐諾.溫尼考特(Donald W. Winnicott)認為,在形成一份穩定的親子關係時,需要的是「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這裡說的「夠好」,並不是完美的意思,想想我們何時會說「那樣就夠了」、「那樣就可以了」,差不多就是這種感覺。也就是說,妳不需要事事力求盡善盡美,只要當個還可以的媽媽就好了。依照瑪格麗特.馬勒(Margaret Mahler)的說法,孩子在年滿三歲後,就會產生一種可以接受「雖然有時候會對媽媽感到失望,但整體而言她是個好媽媽」的能力。
溫尼考特說:「優秀母親和不優秀母親之間的差異,不在於是否犯錯,而在於如何處理所犯的錯誤。」如果對孩子做了錯誤的事,只要馬上道歉就行了,孩子總是很容易原諒母親所犯的錯,因為整體來說,妳在他心中已是一位夠好的母親了。
2. 想上班工作,卻又覺得對不起孩子(節錄)
不管怎麼做都心情沉重的職場媽媽
身為職業婦女的尚允媽媽總是心情沉重,因為育嬰假結束了,她不得不在尚允滿週歲時就返回職場。由於沒人可託付,只好把孩子送到私立托兒所。原先一直很乖巧的尚允,可能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變少,加上環境突然發生變化,因而變得較為敏感,為此她相當擔憂。本來婆婆說喜歡會工作的媳婦,也很尊重她的意見,但最近卻老是問她:「妳這樣工作能賺多少錢?」這讓她心裡很不好受。
某天,托兒所打了電話給她。人們總說托兒所的來電絕沒好事,果然不出所料,是尚允發燒了。雖然媽媽人在辦公室,心卻早已飛到尚允身邊,導致她處理公事心不在焉,時間一到就立刻下班。她擔心太晚去可能會來不及看醫生,所以急忙飛奔到托兒所接走尚允,幸好在醫院關門前接受到診療。可是即使讓孩子吃了退燒藥,也用熱水幫他按摩,還是整晚高燒不退。她徹夜睡不安穩,雖然自己疲憊不堪,卻最擔憂尚允的身體。因為公司不能臨時請假,她只好把藥袋和用藥說明放進書包裡,準備送孩子上學。看著熟睡的尚允,她的眼淚奪眶而出。
一般而言,孩子生病了,媽媽都會讓他在家好好休息幾天。尚允媽媽想著自己並不貪圖榮華富貴,為什麼要因為工作讓孩子受苦呢?這些複雜的思緒一直在她腦中盤旋,讓她輾轉難眠。
求做到「超級媽媽」的社會
究竟工作和育兒能否並行呢?這個社會賜予兼顧兩者的職場媽媽一個看似光榮的稱號,將她們包裝成「超級媽媽」,但這反而成了她們在工作和家庭的枷鎖。「超級媽媽」一詞也許是社會暗地裡期待女性成為這樣的人,是一種男性為主的思考模式下產生的假象。在現實世界中,工作和育兒光是能做好一項都不容易了,可是這個社會卻要求職場媽媽必須完美地兼顧工作和家庭。
如果媽媽在不知不覺間認同這種觀念,要求自己達到所謂超級媽媽的超高標準,很可能會因為無法兼顧兩者而遭受失敗和挫折。這種經歷會影響媽媽的情緒和行為,導致工作與育兒不斷顧此失彼的惡性循環。
工作真的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嗎?
很多媽媽擔心自己身處職場,母親角色的空缺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因而感到內疚不安。不過,最近的媽媽們不只是經濟上的考量,一部分也為了滿足自我實現等個人需求而選擇留在職場。
從媽媽的自我肯定面來看,這件事值得肯定,但是因為工作而產生的罪惡感的狀況卻與日俱增。從一項韓國研究的結果來看,職場媽媽遭遇的最大難題正是育兒問題。孩子年紀越小,託付給別人時罪惡感就越大,導致媽媽的育兒壓力跟著增加。但話說回來,媽媽就業真的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嗎?
將相關研究做個歸類,大致可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對孩子有負面影響」;另一種則主張「如果有人可以代替母親接續照顧孩子,那就沒什麼太大的問題」。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媽媽就業反而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對孩子的自律性和獨立性會帶來積極的影響。因此,比起媽媽就業這個問題本身,由誰來代替媽媽照顧孩子、能否讓孩子產生歸屬感和安定感更重要,媽媽沒必要因為自己是職場婦女而感到內疚。更何況心懷愧疚會引發過度的不安,進而對照顧孩子的人產生太多顧慮,這樣反而會製造出新問題。
還有些職場媽媽因為怕給公司添麻煩,與其他職員相處時會越來越退縮,其實不需要這樣。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研究團隊,以一萬名職場男女為對象做了一份研究報告,根據研究成果來看,比起沒養育孩子的上班族,養育孩子的人在生產效率上反而高出許多。令人感到有趣的是,一開始是以生孩子會造成工作效率下降的假設為前提,而著手展開這項調查,沒想到結果卻出乎預料。
女性在育兒與工作生產性之間的相關性比男性更突出,而擁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女性又比只有一個孩子的女性工作效率來得更高。當然,孩子處於嬰幼兒階段,媽媽的工作效率會比同齡員工下降百分之十五至十七,但過了這段時期,反而會出現逆轉。研究團隊認為這是因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讓母親產生責任感、歸屬感及心理安全感的關係。也許孩子還小的時候,的確會給工作帶來暫時的影響,但就長遠的眼光來看,反而能給公司帶來好處。所以,妳沒必要因為是職場媽媽就畏縮不前,而是要以這個身分為榮,變得更加理直氣壯。
1. 每天都被罪惡感折磨(節錄)
千錯萬錯都是媽媽的錯
職場與家庭兩頭燒的勝宇媽媽,從孩子出生滿一百天至今,每天都因罪惡感而痛苦不已。她認為十八個月大的勝宇比其他孩子更常生病,可能是只餵了一個月母乳的緣故,因此覺得是自己的錯。而勝宇胃口不好導致發育遲緩,她也認為是自己廚藝不佳又懶得下廚的關係。就連勝宇個性敏感,看起來情緒不太穩定,她也責怪自己身為職場媽媽的身分。
不僅如此,每當沒買勝宇要求的東西或各式各樣的育兒用品時,她就覺得是自己的錯,因為她不像其他媽媽那麼會賺錢。套句近來流行的說法,就是「千錯萬錯都是媽媽的錯」。
就像這樣,很多媽媽都因為這種沒根據的事情感到莫名的罪惡感,有時會因此勉強答應孩子的要求。不過若是經常過度勉強自己,又可能會達到崩潰的臨界點,罪惡感反而變成憤怒的情緒,而將這股怒氣發洩在孩子身上。
媽媽們因為無法忍受孩子微小的錯誤行為而大吼大叫,但到了夜晚看著安詳入睡的孩子時,想起白天的失控之舉又感到內疚不已而流下眼淚。彷彿向上帝懺悔似地,在床邊不斷向孩子說著對不起,是媽媽做錯了之類的話,並下定決心明天開始要改過自新。但是到了第二天,即使心中仍有歉意,卻再次產生憤怒的情緒,昨天的戲碼重新上演。
道德感越重的媽媽,罪惡感越深
媽媽的罪惡感是一種道德上的自虐行為。媽媽們總是有「我的孩子沒有我的話不行」的過度自我誇大想法,同時又有一種「為什麼遇到了像我這樣的媽媽⋯⋯」的愧疚心理。這種互相違背的情緒,正如同小時候我們對媽媽的情感。「我媽媽是世上最好的媽媽」與「我媽媽真是一個壞媽媽」的想法同時存在,如果這種矛盾心理一直沒解決,後者的心情就可能衍生成貶低和憎恨母親的罪惡感。等到自己成為母親後,為了洗刷這份罪惡感,媽媽們很容易因為細微瑣事而做出自虐行為。
媽媽身上的罪惡感,其實是一種對媽媽自尊心的傷害。甚至會在無意中犧牲自己來發揮母親的角色,以此在道德上占據優勢,認為自己是重要的存在,用這種方式來解決矛盾。但是媽媽也是一個普通人,以過度犧牲的方式來扮演媽媽的角色,久而久之,憤怒只會不斷累積,最後這股怒氣就會發洩到孩子身上。
當個適度的好媽媽就行了
和傷害孩子的行為相比,媽媽若是因為這件事而受到傷害,反而更不利於撫養孩子;換句話說,這是「養育罪惡感」。現代媽媽養育孩子時,如果達不到自己認為的理想境界,就很容易出現養育罪惡感,它會引發緊張、後悔及良心譴責等負面情緒。不僅如此,甚至會出現過度保護、逃避及攻擊性等完全相反的養育方式。
在過度保護下長大的孩子,依賴性高且個性消極,比較無法融洽地與朋友互動,將來適應社會時會有較大的困難。相反地,在成長過程中被忽略或經常遭受指責的孩子,則是容易出現對人有敵意、退化性行為或是過於被動。
身為一名母親,有時只是看著孩子就會突然流下眼淚,沒來由地感到愧疚,這種情況究竟該怎麼克服呢?其實妳只要成為一個「還可以」的好媽媽就行了,妳不需要當一百分的母親,只要以八十分為目標即可。
唐諾.溫尼考特(Donald W. Winnicott)認為,在形成一份穩定的親子關係時,需要的是「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這裡說的「夠好」,並不是完美的意思,想想我們何時會說「那樣就夠了」、「那樣就可以了」,差不多就是這種感覺。也就是說,妳不需要事事力求盡善盡美,只要當個還可以的媽媽就好了。依照瑪格麗特.馬勒(Margaret Mahler)的說法,孩子在年滿三歲後,就會產生一種可以接受「雖然有時候會對媽媽感到失望,但整體而言她是個好媽媽」的能力。
溫尼考特說:「優秀母親和不優秀母親之間的差異,不在於是否犯錯,而在於如何處理所犯的錯誤。」如果對孩子做了錯誤的事,只要馬上道歉就行了,孩子總是很容易原諒母親所犯的錯,因為整體來說,妳在他心中已是一位夠好的母親了。
2. 想上班工作,卻又覺得對不起孩子(節錄)
不管怎麼做都心情沉重的職場媽媽
身為職業婦女的尚允媽媽總是心情沉重,因為育嬰假結束了,她不得不在尚允滿週歲時就返回職場。由於沒人可託付,只好把孩子送到私立托兒所。原先一直很乖巧的尚允,可能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變少,加上環境突然發生變化,因而變得較為敏感,為此她相當擔憂。本來婆婆說喜歡會工作的媳婦,也很尊重她的意見,但最近卻老是問她:「妳這樣工作能賺多少錢?」這讓她心裡很不好受。
某天,托兒所打了電話給她。人們總說托兒所的來電絕沒好事,果然不出所料,是尚允發燒了。雖然媽媽人在辦公室,心卻早已飛到尚允身邊,導致她處理公事心不在焉,時間一到就立刻下班。她擔心太晚去可能會來不及看醫生,所以急忙飛奔到托兒所接走尚允,幸好在醫院關門前接受到診療。可是即使讓孩子吃了退燒藥,也用熱水幫他按摩,還是整晚高燒不退。她徹夜睡不安穩,雖然自己疲憊不堪,卻最擔憂尚允的身體。因為公司不能臨時請假,她只好把藥袋和用藥說明放進書包裡,準備送孩子上學。看著熟睡的尚允,她的眼淚奪眶而出。
一般而言,孩子生病了,媽媽都會讓他在家好好休息幾天。尚允媽媽想著自己並不貪圖榮華富貴,為什麼要因為工作讓孩子受苦呢?這些複雜的思緒一直在她腦中盤旋,讓她輾轉難眠。
求做到「超級媽媽」的社會
究竟工作和育兒能否並行呢?這個社會賜予兼顧兩者的職場媽媽一個看似光榮的稱號,將她們包裝成「超級媽媽」,但這反而成了她們在工作和家庭的枷鎖。「超級媽媽」一詞也許是社會暗地裡期待女性成為這樣的人,是一種男性為主的思考模式下產生的假象。在現實世界中,工作和育兒光是能做好一項都不容易了,可是這個社會卻要求職場媽媽必須完美地兼顧工作和家庭。
如果媽媽在不知不覺間認同這種觀念,要求自己達到所謂超級媽媽的超高標準,很可能會因為無法兼顧兩者而遭受失敗和挫折。這種經歷會影響媽媽的情緒和行為,導致工作與育兒不斷顧此失彼的惡性循環。
工作真的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嗎?
很多媽媽擔心自己身處職場,母親角色的空缺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因而感到內疚不安。不過,最近的媽媽們不只是經濟上的考量,一部分也為了滿足自我實現等個人需求而選擇留在職場。
從媽媽的自我肯定面來看,這件事值得肯定,但是因為工作而產生的罪惡感的狀況卻與日俱增。從一項韓國研究的結果來看,職場媽媽遭遇的最大難題正是育兒問題。孩子年紀越小,託付給別人時罪惡感就越大,導致媽媽的育兒壓力跟著增加。但話說回來,媽媽就業真的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嗎?
將相關研究做個歸類,大致可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對孩子有負面影響」;另一種則主張「如果有人可以代替母親接續照顧孩子,那就沒什麼太大的問題」。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媽媽就業反而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對孩子的自律性和獨立性會帶來積極的影響。因此,比起媽媽就業這個問題本身,由誰來代替媽媽照顧孩子、能否讓孩子產生歸屬感和安定感更重要,媽媽沒必要因為自己是職場婦女而感到內疚。更何況心懷愧疚會引發過度的不安,進而對照顧孩子的人產生太多顧慮,這樣反而會製造出新問題。
還有些職場媽媽因為怕給公司添麻煩,與其他職員相處時會越來越退縮,其實不需要這樣。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研究團隊,以一萬名職場男女為對象做了一份研究報告,根據研究成果來看,比起沒養育孩子的上班族,養育孩子的人在生產效率上反而高出許多。令人感到有趣的是,一開始是以生孩子會造成工作效率下降的假設為前提,而著手展開這項調查,沒想到結果卻出乎預料。
女性在育兒與工作生產性之間的相關性比男性更突出,而擁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女性又比只有一個孩子的女性工作效率來得更高。當然,孩子處於嬰幼兒階段,媽媽的工作效率會比同齡員工下降百分之十五至十七,但過了這段時期,反而會出現逆轉。研究團隊認為這是因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讓母親產生責任感、歸屬感及心理安全感的關係。也許孩子還小的時候,的確會給工作帶來暫時的影響,但就長遠的眼光來看,反而能給公司帶來好處。所以,妳沒必要因為是職場媽媽就畏縮不前,而是要以這個身分為榮,變得更加理直氣壯。
3. 因為想完美地撫養孩子而變得焦慮(節錄)
在意他人眼光而追求完美育兒
景熙是一位剛生完孩子三個月的新手媽媽,因為擔心孩子而上門求診。奇怪的是,她本人並不想接受諮詢,而是在丈夫的要求下一起來看診。我分別聽他們的談話,先生說妻子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過於敏感,總是一副緊張兮兮的樣子;妻子則抱怨丈夫平時很少照顧孩子,而且因為性格安逸,孩子的健康出現異常訊號他也不以為意。在夫妻同時就診的情況下,我通常會請丈夫先到休息室等候,再讓太太進診間述說她的人生故事。
為了不辜負母親期望,景熙一直勤勉踏實地做好自己的本分。由於性格謹慎小心,在工作上總是力求完美,交辦給她的事都能確實完成,因此公司對她的評價很好。她對這樣的自己感到自豪,不過卻找了一位性格與自己截然不同的男人結婚。婚後因為個性問題經常發生衝突,丈夫缺乏計畫又容易衝動的部分,尤其讓她心生不滿。孩子出生後,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
當媽媽後,變成一名完美主義者
母親的性格,既有與生俱來的氣質,也有後天生活中培養出來的部分,特別是原本就有完美主義的人,成為媽媽後通常會讓自己活得很辛苦。而那些平時就粗線條且個性爽朗的女性,也會在成為母親後,因為期許自己成為一名好媽媽,加上養育孩子的熱情和母親特有的不安感,也會出現完美主義者的傾向。
「完美主義傾向」和「擅長處理事情」,從某個層面來看是兩碼事。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平時喜歡詳細規劃每件事,並按照計畫逐一落實,把達成目標視為一種樂趣。
由於這是他們生活至今的模式,所以計畫如期執行時,他們會對自己的完美主義感到自豪。但這種完美模式如果套在媽媽身上,卻有一項未知的陷阱等著她們,那就是在育兒的世界裡,無論多努力,這項工作絕對無法照自己的計畫來進行。
比起追求完美,更要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
「無知便是福」與「知識就是力量」,哪句話才正確呢?當然,根據情況不同,答案也會不一樣,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為了自身心理的成長,那麼唯有「認識自己」才是最佳途徑。身為一名母親,妳完全沒必要去責怪那份想要變得完美的心情,因為換上母親這個身分,自然就會產生這種想法。
只不過,世上並沒有完美的人。就連精神分析學先驅佛洛伊德所說的正常人標準,也是帶點歇斯底里、偏執及強迫傾向的人。所以,與其追求完美,不如去了解自身的不足和弱點會更好。實際上,完美主義的背後,通常有著想隱藏自身缺陷的無意識動機。
分析心理學開創人卡爾.榮格(Carl G. Jung)在其人格整體論之中,特別強調個體化的過程。他將人格中否定自我的部分稱為「陰影」,而人人心中都有這個陰影。他曾說過:「最可怕的事就是全然地接受自我。」他認為個體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將心中對立的事物整合起來,不是去消除陰影或被陰影全面籠罩,而是要盡量與自身的陰影達成和解才對。
正視自己的陰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只要鼓起勇氣,歷經這個過程後,內心就會變得平靜,從中更能得到減緩完美主義的經驗。如果妳是一名匱乏且脆弱的母親,那麼更要積極面對內心的陰影,別害怕去認識自己及理解自身的不足。
4. 堅守媽媽專屬的寧靜時光
跟法國媽媽學習如何達到平衡
法國媽媽生產後三個月內就可以恢復少女般的身材,母乳餵養通常只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便迅速返回職場工作。在她們身上完全看不到罪惡感,不但會上美容院打理自己,就連送孩子去托兒所也會化全妝並穿上高跟鞋。法國媽媽認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會得到幸福,也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幸福地成長。法國小孩之所以不太會頂嘴,是因為母親總能保持內心平靜,所以對待孩子的態度總是堅定又溫暖。
每當有人問我育兒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我總會回答「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正是媽媽和孩子之間的平衡。
如果為了好好照顧孩子,把重心全放在孩子身上,就很容易忽略媽媽自己的需求,導致不知不覺用疲憊不堪的身心去對待孩子。相反地,如果只把心思花在滿足自己,則容易把孩子的事拋到腦後。
媽媽想在自己和孩子之間找到平衡點,首要之務,是找回為了全心照顧孩子而排到最末位的個人需求。
不願意與孩子分離的理由
所謂「了解媽媽自己的需求」、「照顧好自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做為一名母親,必須面臨相當多的選擇,給孩子準備什麼樣的飯菜和零食、替孩子挑選什麼樣的玩具和書籍,每每站在為孩子做選擇的十字路口,總是讓思緒變得複雜。與其說做選擇是一件快樂的事,不如說是疲勞轟炸更為貼切。這種時候唯有安靜的獨處時間,才能讓妳在做選擇時抓住重心而做出正確判斷。
越是陷入選擇障礙,媽媽就越需要能夠獨自放鬆的時間。在這段時光裡,妳可以正視自己,將焦點從孩子身上移開,轉移到自己身上,這麼做會讓妳比以前更愛自己。如此一來,妳和孩子的關係也會變得更加穩固。比起時時刻刻相伴孩子,這麼做之後,孩子的感受性反而會更加敏銳。
不過,還是有許多媽媽選擇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也許一方面是想營造出勤勞的形象,而另一方面其實是害怕在孤寂中靜下心來面對自己的情緒。對很多媽媽而言,「獨自」一詞會讓她們產生不安,也會讓她們想起過去曾經寂寞的回憶。特別是在生兒育女後,因為已經和孩子產生深厚連繫,即便只是短暫分離,也會讓媽媽因為孤單而感到痛苦。
保留與孩子分開的自我療癒時光
想維持健康就必須讓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對媽媽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件事。如果媽媽沒意識到自己必須保有規律的休息,她就會讓自己過著馬不停蹄的日子。為了讓身體獲得充足的休息,必須暫時離開孩子,回到一人獨處的狀態;為了讓心靈得到徹底的放鬆,必須把焦點從孩子身上移開,回頭思考一下自己的事情。
母親獨處的時光,可當做是心理上提前做好與孩子分離的準備時間。事實上,每天二十四小時都與孩子待在一起,母親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會提高,對孩子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如果無法將孩子暫時託付他人,那麼,從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些瑣碎的空檔也是個好方法。
早上提早三十分鐘起床,或是孩子入睡後的三十分鐘也可以,請試著準備一段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妳應該遠離手機,也不要打開電腦或電視。將噪音阻隔在外,享受寧靜,並清空腦中的所有想法。
醫學領域中有許多能夠證明孤獨對身體有益的研究,像是反覆進行冥想和禱告有助於降低血壓和不安。也許妳會說:「已經累得半死了,還叫我少睡一會兒?」只要有心,無論如何都能抽出時間,請務必堅守專屬於媽媽的寧靜自我療癒時光!
3. 因為想完美地撫養孩子而變得焦慮(節錄)
在意他人眼光而追求完美育兒
景熙是一位剛生完孩子三個月的新手媽媽,因為擔心孩子而上門求診。奇怪的是,她本人並不想接受諮詢,而是在丈夫的要求下一起來看診。我分別聽他們的談話,先生說妻子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過於敏感,總是一副緊張兮兮的樣子;妻子則抱怨丈夫平時很少照顧孩子,而且因為性格安逸,孩子的健康出現異常訊號他也不以為意。在夫妻同時就診的情況下,我通常會請丈夫先到休息室等候,再讓太太進診間述說她的人生故事。
為了不辜負母親期望,景熙一直勤勉踏實地做好自己的本分。由於性格謹慎小心,在工作上總是力求完美,交辦給她的事都能確實完成,因此公司對她的評價很好。她對這樣的自己感到自豪,不過卻找了一位性格與自己截然不同的男人結婚。婚後因為個性問題經常發生衝突,丈夫缺乏計畫又容易衝動的部分,尤其讓她心生不滿。孩子出生後,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
當媽媽後,變成一名完美主義者
母親的性格,既有與生俱來的氣質,也有後天生活中培養出來的部分,特別是原本就有完美主義的人,成為媽媽後通常會讓自己活得很辛苦。而那些平時就粗線條且個性爽朗的女性,也會在成為母親後,因為期許自己成為一名好媽媽,加上養育孩子的熱情和母親特有的不安感,也會出現完美主義者的傾向。
「完美主義傾向」和「擅長處理事情」,從某個層面來看是兩碼事。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平時喜歡詳細規劃每件事,並按照計畫逐一落實,把達成目標視為一種樂趣。
由於這是他們生活至今的模式,所以計畫如期執行時,他們會對自己的完美主義感到自豪。但這種完美模式如果套在媽媽身上,卻有一項未知的陷阱等著她們,那就是在育兒的世界裡,無論多努力,這項工作絕對無法照自己的計畫來進行。
比起追求完美,更要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
「無知便是福」與「知識就是力量」,哪句話才正確呢?當然,根據情況不同,答案也會不一樣,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為了自身心理的成長,那麼唯有「認識自己」才是最佳途徑。身為一名母親,妳完全沒必要去責怪那份想要變得完美的心情,因為換上母親這個身分,自然就會產生這種想法。
只不過,世上並沒有完美的人。就連精神分析學先驅佛洛伊德所說的正常人標準,也是帶點歇斯底里、偏執及強迫傾向的人。所以,與其追求完美,不如去了解自身的不足和弱點會更好。實際上,完美主義的背後,通常有著想隱藏自身缺陷的無意識動機。
分析心理學開創人卡爾.榮格(Carl G. Jung)在其人格整體論之中,特別強調個體化的過程。他將人格中否定自我的部分稱為「陰影」,而人人心中都有這個陰影。他曾說過:「最可怕的事就是全然地接受自我。」他認為個體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將心中對立的事物整合起來,不是去消除陰影或被陰影全面籠罩,而是要盡量與自身的陰影達成和解才對。
正視自己的陰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只要鼓起勇氣,歷經這個過程後,內心就會變得平靜,從中更能得到減緩完美主義的經驗。如果妳是一名匱乏且脆弱的母親,那麼更要積極面對內心的陰影,別害怕去認識自己及理解自身的不足。
4. 堅守媽媽專屬的寧靜時光
跟法國媽媽學習如何達到平衡
法國媽媽生產後三個月內就可以恢復少女般的身材,母乳餵養通常只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便迅速返回職場工作。在她們身上完全看不到罪惡感,不但會上美容院打理自己,就連送孩子去托兒所也會化全妝並穿上高跟鞋。法國媽媽認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會得到幸福,也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幸福地成長。法國小孩之所以不太會頂嘴,是因為母親總能保持內心平靜,所以對待孩子的態度總是堅定又溫暖。
每當有人問我育兒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我總會回答「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正是媽媽和孩子之間的平衡。
如果為了好好照顧孩子,把重心全放在孩子身上,就很容易忽略媽媽自己的需求,導致不知不覺用疲憊不堪的身心去對待孩子。相反地,如果只把心思花在滿足自己,則容易把孩子的事拋到腦後。
媽媽想在自己和孩子之間找到平衡點,首要之務,是找回為了全心照顧孩子而排到最末位的個人需求。
不願意與孩子分離的理由
所謂「了解媽媽自己的需求」、「照顧好自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做為一名母親,必須面臨相當多的選擇,給孩子準備什麼樣的飯菜和零食、替孩子挑選什麼樣的玩具和書籍,每每站在為孩子做選擇的十字路口,總是讓思緒變得複雜。與其說做選擇是一件快樂的事,不如說是疲勞轟炸更為貼切。這種時候唯有安靜的獨處時間,才能讓妳在做選擇時抓住重心而做出正確判斷。
越是陷入選擇障礙,媽媽就越需要能夠獨自放鬆的時間。在這段時光裡,妳可以正視自己,將焦點從孩子身上移開,轉移到自己身上,這麼做會讓妳比以前更愛自己。如此一來,妳和孩子的關係也會變得更加穩固。比起時時刻刻相伴孩子,這麼做之後,孩子的感受性反而會更加敏銳。
不過,還是有許多媽媽選擇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也許一方面是想營造出勤勞的形象,而另一方面其實是害怕在孤寂中靜下心來面對自己的情緒。對很多媽媽而言,「獨自」一詞會讓她們產生不安,也會讓她們想起過去曾經寂寞的回憶。特別是在生兒育女後,因為已經和孩子產生深厚連繫,即便只是短暫分離,也會讓媽媽因為孤單而感到痛苦。
保留與孩子分開的自我療癒時光
想維持健康就必須讓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對媽媽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件事。如果媽媽沒意識到自己必須保有規律的休息,她就會讓自己過著馬不停蹄的日子。為了讓身體獲得充足的休息,必須暫時離開孩子,回到一人獨處的狀態;為了讓心靈得到徹底的放鬆,必須把焦點從孩子身上移開,回頭思考一下自己的事情。
母親獨處的時光,可當做是心理上提前做好與孩子分離的準備時間。事實上,每天二十四小時都與孩子待在一起,母親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會提高,對孩子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如果無法將孩子暫時託付他人,那麼,從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些瑣碎的空檔也是個好方法。
早上提早三十分鐘起床,或是孩子入睡後的三十分鐘也可以,請試著準備一段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妳應該遠離手機,也不要打開電腦或電視。將噪音阻隔在外,享受寧靜,並清空腦中的所有想法。
醫學領域中有許多能夠證明孤獨對身體有益的研究,像是反覆進行冥想和禱告有助於降低血壓和不安。也許妳會說:「已經累得半死了,還叫我少睡一會兒?」只要有心,無論如何都能抽出時間,請務必堅守專屬於媽媽的寧靜自我療癒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