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老寶貝們的良緣
親愛的老寶貝,好寶貝,感謝您願意翻開這本書。如果您曾經覺得自己沒把年邁的父母、另一半照顧好,別自責,畢竟我們都沒經驗。這是我們人生第一次變老,更可能是第一次面對死亡,我想請您,在照顧別人之前,對自己好一點,先把自己照顧好。
我們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長壽的一代。為了不讓長壽變成一種悲哀,我們得創造出新的「老樣子」。對於我們的上一代,好好陪伴;對於我們的下一代,學會放手,創造屬於自己的好日子。關於這些,透過這本書,我有一些想法與經驗,想分享給您。
近十年來,我在照顧長輩的過程中,體驗「老老互助」許多好處,並真實見證據點長輩的生活,讓我理解:活的有意思,就會想活久一點。所以創造一個讓長輩可以相互陪伴,成長,玩樂的環境,非常重要。
老、病、死是一連串的過程,也許不需要把「老」界定的那麼清楚。幾歲是老人? 幾歲該退休? 儘管能力可能隨著年齡退化,但珍惜當下還能做的,並感到舒適就好。
我經常在公園運動,看著帶狗散步的人,拄著拐杖走路的人、坐在輪椅上被推著的人,再看看公園裡盛開花…….我知道能跑是一種幸福,能走也很好,能出來曬曬太陽也不差。一年四季的公園都有不同的美景,人也應該一樣順其自然,歡喜接受,面對當下,學會看見長輩的「能」,別專注在「不能」的地方,這些都讓我領悟到照顧長輩時的心態,也安頓了我曾經焦慮不安的心。
學習大笑瑜伽,讓我把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關注自己的內在情緒。把自己管理好了,一切就變好了,就像大笑瑜伽創始人卡塔利亞醫生說的:「笑不能解決問題,但可以改變你面對問題的態度,當你笑了,你的世界就變了。」悲傷、焦慮、憂鬱、開心、快樂、興奮都是情緒,當情緒來襲,如何讓自己回到平衡,都需要練習。長久穩定的快樂,建立在能覺察自己的每個當下。
您的微笑,能讓好事早點到。練習時時保持一顆積極、正向的心,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老天爺慈愛的安排,使我們可以不斷領受上天給的禮物。對自己笑是智慧,對別人笑是慈悲,相信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提早開始退休規劃
50歲,即將退休的您,思考過如何照顧父母和自己嗎?
「黛安芬小姐」已經在公司服務了二十三年,正準備退休。最近女兒即將結婚,她說著:「今年嫁一個,明年再嫁一個,責任就完結了,終於可以快樂的過日子了。」
現在的她,除了每天都會找時間上健身房運動,排休時間也幾乎都貢獻給志工訓練與養老院的愛心活動。她的身材與體力都不輸給年輕人,那天養老院連續兩場的娛老行程,忙完已經快五點了,晚餐後她又來協會據點和大家聊天,說待會要去洗頭打理一下,凌晨兩點就要前往機場,未來女婿與女兒要帶她到沖繩旅遊五天。她說旅遊回來後,接下來等真的退休,就要回娘家好好照顧爸爸媽媽,如前文化部長龍應台所說:「不能再等了,把時間留給最需要的人。」
相較於其他人,相信黛安芬小姐的退休人生顯得相當樂活幸福。除了思考自己退休後的人生下半場生活,在您的人生計劃裡,也有「照顧父母」的時程表嗎? 如果您即將步入知天命的50歲,相信父母至少也都接近或超過70歲了吧!
面對人生的下半場,一場與疾病的對抗賽即將開始,除了要顧好隨著年齡邁過健康高峰的自己,還要照顧年邁的父母;如果子女也還尚未獨立自主,夾心餅乾的辛苦,我們都能感同身受。
迎接超高齡社會與父母高齡疾病的照護需求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人口推估報告,台灣已於二○一八年步入高齡社會(高齡人口14%),預估到了二○二五年將進入高齡人口達20%的「超高齡社會」,屆時光是65歲以上的糖尿病人數可能就有近百萬人。
而從衛生福利部二○一五年統計的結果顯示,60-79歲是中風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40.7、48.5 /每十萬人),而65歲國民,高血壓盛行率更高達56.6%。
60歲以上不分男女每五人就有一位有糖尿病,糖尿病患平均年齡接近62歲。
除了上述這些需長期對抗的文明病,還有長年盤據國人死亡主因榜首的癌症,也不容忽視。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國人癌症的發生年齡,從45歲開始快速增加,直到80歲才開始緩和降下。從性別來看:男性從50歲開始都維持高峰期;女性特別是45-55歲這段時間,得到乳癌的機率最高;的確,許多疾病罹患率都與年紀成正比。
至於也好發於長輩的失智症,依衛福部二○一一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的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輕微認知障礙者佔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17.99%; 失智症佔7.54%(包括極輕度失智症3.08%, 輕度以上失智症4.46%)。也就是說, 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約每十三人即有一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則約每五人即有一位失智者。
如果您的雙親為這些病症所苦,相信身為照護者的您,無論是財務、體力,甚至精神的磨耗都是非常大的。上述的疾病,未來都極有可能發生在您我的身邊,因此我時常這樣提醒我自己和周遭的親友們:
•對這些常見疾病的照顧與預防,已經有概念了嗎?
•糖尿病飲食,高血壓、高血脂控制與癌症篩檢,健康檢查都記得做了嗎?
•長輩經常說身體不適,能幫忙找對科看對醫師嗎?
•如果長輩不幸失能或失智了,該怎麼照顧呢?
這些問題,不只是我個人,也是大家必須要趕緊跟上進度的功課。面對疾病,絕對不只是靠看醫師、吃藥、打針而已,尤其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復健進度是否落實,將會是身體能不能康復的關鍵。
一般人可能都會先想到幫父母找外籍看護,或是以為把長輩送到養老院就能解決一切,但現實往往不如盤算中那麼理想與順利。我在由我們新北市愛笑瑜伽協會所經營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中,便時常見到長輩不願意去醫院做檢查,也不希望子女將自己送到安養中心的例子。但往往拖到長輩的病情惡化後,照護的沉重負擔就壓在這些尚未或屆齡退休,早已沒有年輕巔峰期好體力的子女身上。
考量多數長輩希望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並且渴望子女的陪伴,從目前的台灣老化速度與長照規劃來看,居家老化還是最可行的方法。雖然照顧的責任還是會回到家庭,但依據政府長照2.0的規劃,建構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長照ABC, 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B級:複合型服務中心,含「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C級:巷弄長照站)已逐漸上路,也是最符合長輩需求的情況。
台灣正面臨少子化巨浪的席捲, 應思考未來誰會照顧我們?
我們也要思考一個問題:台灣雖然有讓世界各國稱羨的健保制度,許多疾病都有醫療給付,但台灣已面臨少子化,加上經歷經濟奇蹟時,大幅度成長的高峰期早已過去,政府的財政壓力劇增,連各種年金給付都可能直接縮水,50歲的您,該如何做好準備? 難道只是存夠一筆資金,就能安心退休嗎? 是否該為自己建立好被動收入,讓本金帶來正循環的金流,真正讓自己在財務上高枕無憂呢?
況且,照顧了父母,誰來照顧我們呢? 其實現在大多數的長輩都擁有基本的房地產與退休金,除了身體狀況,大多數不需要我們過於擔心。但在台灣目前的困境中,最險峻的還是少子化問題。
如果您現在剛好在半百之際,二十年之後就會來到70歲,要認清自己將可能成為第一代「真正面臨沒有家庭照顧的老人」,住到養老機構的機率會比現在高出更多,並且需要依靠自己來照顧自己,畢竟,少子化就是從這個世代開始的。
所以趁現在把時間多花一些在健康上吧! 好好顧好自己的健康,並多關心長照的相關制度、政策、建設與規劃,提早為退休生活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