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保母式婚姻」揭開中年女性的無奈:男人娶老婆到底為了什麼
  文/雲譯
  結婚是為了什麼?
  一則奇葩的「徵婚啟事」或許能告訴你答案。
  一個年薪130萬的男人,37歲,身高172公分,有車有房。這樣的條件看起來尚可,但是他找老婆的標準是這樣的:
  1. 28歲以下,漂亮,身材好,家境好,工作好,溫柔、可愛、顧家。
  這還沒有結束。
  2. 婚後各項家庭支出AA制,每月男方會給老婆2,000元作為家用。
  看到這裡,你可能和我一樣氣憤了。別急,還有更氣憤的。
  3. 男方一週有一半時間在外打麻將,基本半夜以後回家。
  4. 家務全由老婆承擔,做飯還要求味道不錯。
  5. 婚後不願接觸老婆的父母,僅在過年過節時會去拜訪。
  這哪是找老婆?
  這是打算每月花2,000元,找個兼顧生子任務又任勞任怨的保母,而且要求這個「保母」還得漂亮、溫柔、可愛、顧家。
  有人說:「這個人是活在什麼年代呢?真想點一首陳淑樺的〈夢醒時分〉送給他。」
  其實,這並非個例。
  多少女人在家中活成了一個「廉價保母」呢?
  你想說女性勞動參與率高說明家庭地位重要?我想不是這樣的。在亞洲國家,女性一方面照顧家庭,一方面外出工作賺錢,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有20.3%的家庭,女人包辦了全部家務;41.7%的家庭,女人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家務。至於帶孩子,女性承擔的工作就更多了,91.1%的女性承擔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照料孩子的責任。但即使家中的工作已經使自己疲憊不堪,70%的女性還想要兼顧事業。為什麼女性明明經濟獨立,也能照顧自己了,卻還是甘願成為一個「廉價保母」呢?

被集體潛意識忽視的付出
  我曾在某論壇上看到一位丈夫發文求助:「我白天上班已經很累了,老婆晚上起來餵小孩喝奶還要叫我起來陪她,這是什麼心態?」
  他滿腹委屈地說:「她一再把我吵醒,叫我起來陪她,小孩晚上吃夜奶頻繁,確實使我心煩。」
  由此可見,他似乎連基本的同理心都沒有。
  如果自己只是數次因此醒來就心煩,那麼夜夜頻繁被吵醒要哄孩子、還要被老公厭煩的女人,該是何種感受呢?
  他指望著自己的另一半母愛無邊,靠愛發電,還能將帶小孩美化成一種「休息」。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有著高學歷,有著自己的理想。結婚後,金智英卻因婆婆的反對,以及帶小孩的需求,不得不當起了全職太太。
  金智英夜以繼日的疲憊,老公視而不見,只說:「也好,再休息一陣子吧。」
  帶小孩,做家務,真的是休息?
  一位爸爸在孩子出生後,為了保證自己充足的睡眠,就和老婆分房睡。
  結果在孩子一歲三個月時,二十四小時照顧寶寶的媽媽突然腦中風,經過一整夜的搶救才從鬼門關被拉回來。
  直到這時,這位爸爸才醒悟道:「她們是『乳牛』,是保母,是廚娘,是傭人,是員工,是維修人員,是理財師……但她們終究是人,不是神,也會累。」
  帶小孩已經夠辛苦的了,那家務呢?
  在一部紀錄片中,羅伊斯與布萊恩娜結婚兩年,每天的交流卻只有爭吵。
  吵什麼呢?
  布萊恩娜是一位全職太太,不僅要照顧兩個孩子,還包辦了所有家務。
  羅伊斯卻滿腹牢騷:「她待在家裡,很清閒,陪著孩子開心地玩耍,我卻得每天外出工作,我只是覺得她該承擔更多的家務。」他數落老婆用麥片代替熟食:「不就是在家帶小孩、做家務嗎?為什麼我上班一天很累了回到家還吃不上一口熟食?」
  他嫌棄老婆花了大部分精力在孩子身上,身材也開始走樣。
  他按捺不住滿腹的牢騷和嫌棄,自信滿滿地決定示範做家務和帶小孩給老婆看有多麼簡單。
  於是,「啪啪打臉」的一晚開始了。
  飯做到一半,兩個「小神獸」輪流登場:小寶一放下就哭,大寶在廚房裡竄來竄去。飯沒做完,他就已經累得腰痠背痛,折騰了數個小時無果,最後無奈地叫了外送。
  做一頓飯的時間就讓他想回去上幾天班「放鬆」一下。多少丈夫的歲月靜好,是他老婆在負重前行?
  有網友說:「結婚之後有人伺候,洗衣做飯,生小孩帶小孩,照顧一家老小,還出去工作賺錢補貼家用,換作是我也滿意啊。」
  「當然囉!男人結婚就是做大爺!女人上班帶孩子當保母。」
  「可能真的大部分男性對家庭的付出要少於女性吧。」
  「經濟水準高了,女人能獨立自主了,在家裡卻依然還要承擔來自另一半的家務,當然滿意度低啊。」
  「找個帶薪保母我也開心啊。」
  可見「保母式婚姻」的本質其實是:這個時代,大多數女人出去工作了,男人卻並未回歸家庭。

女性的自我掙扎與覺醒
  「保母式婚姻」最可怕的不是身體的疲憊,而是精神的枯竭。電影《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中,妻子妮可是知名演員,丈夫查理是知名導演,他們恩愛多年,互相扶持,但看似幸福的家庭中卻暗流湧動,積怨已久。
  妮可一直想回到洛杉磯,重啟事業。她嘗試尋求丈夫的支持,每次得到的卻只是敷衍。
  在名為家庭的「溫水」中,她漸漸察覺自己的情緒一再被忽視,自己的需要一再被犧牲,最終老公聽不進她的任何一句話。
  她似乎成了一個工具,一個滿足對方需求的工具。
  妮可說,她在這段婚姻裡失去了自我,自己越來越衰敗黯淡,查理卻越來越有活力。
  她是知名導演背後的女人,她是一位「好妻子」、「好媽媽」。
  然而,她的自我被不斷擠壓,她失去了自己。
  在兩個人的家中,其實只有一個人,她只是那個附屬品。
  而查理,直到收到妻子申請離婚的律師函,才意識到自己的婚姻出了問題。
  畢竟,他的心從未待在家中。實際上,這就是關係中最可怕的事──不被看見。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在書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三歲的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
  阿姨回應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個看見自己的人。
  被人看見,就有了光;有了光,我們才能看見自己,才得以存在。總是不被看見的人,他體驗到的遠不止孤獨,甚至還有一種自己並不存在的死亡感。
  她們會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是否真的存在,進而忽視自己的需求,不斷取悅他人,將自己附著在他人身上,附著在家庭中,以此獲得被需要的感覺。
  如此,她們才能感到自己是活著的。
  是的,「保母式婚姻」其實是一個惡性循環。一方忽視,另一方渴望被看見而付出;一方繼續忽視,另一方付出更多。
  在忽視和付出不斷加劇中,她們漸漸失去自我。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