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你是否曾思考或了解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過去女性的軌跡是什麼?與空間、地方發展、歷史的關係又是什麼?女性除了是別人的女兒、老婆、媳婦、媽媽、阿媽……外,那屬於女性的生命故事又將是何種樣貌?在過去傳統父權文化的影響下,文史和地景的記錄往往只見男性或重要事件,女性的存在常不被看見,她們的角色和貢獻也經常被低估或忽略。為此,我們自2015年開始踏查和整理各地資料,以性別視角重新詮釋台灣的地方文化和歷史,藉以重現女性的生命歷程與日常寫照,也讓不同時代的女性走向前台,一展她們如何塑造了今日的台灣社會。我們希望透過深度走讀、導覽,翻轉過去固有觀點和刻板印象,以減少性別、族群和文化之間的隔閡,提升各個族群在各領域的可見性和主體性。

這本書的誕生,源自於我們對台灣這片土地上無數女性故事的好奇與敬仰。《走她的路:台灣「女路」旅遊指南,帶你探索每個她的故事》不僅僅是一本地圖或旅行建議書,它更是一扇門,帶領你走進每一個女性的世界,從她們生活的城市街區到魂牽夢縈的家鄉景致,從她們奮鬥的工作場域到為文化傳承的職人堅持,從她們個人信仰到無私奉獻的社會服務……。這些故事滲透在每一個角落和細節中,見證了她們的力量與智慧。

除此之外,這本指南也將帶你認識不同時代的先鋒女性,看看她們如何打破性別偏見在逆境中綻放光芒。她們在自己的領域中不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還在社會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力。透過這些女性的故事,將帶你更深入了解她們如何從個人的努力出發,逐步走向公眾舞台,最終成為社會變革的推動者和領袖。
在這段旅程中,你會發現,這些故事不僅僅是她們的,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透過她們的經歷,我們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與啟發,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創造屬於我們的故事。願這本指南成為你的旅伴,帶你去發現、去感受、去共鳴這段充滿驚喜與感動的旅程。

特別感謝
最後,我們要感謝陪我們開創的前輩老師們:基隆社大蔡素貞校長、前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秀惠、女書文化出版前主編鄭美里、文史工作者張美鳳、文化史蹟講師鄭勝吉等,有你們的支持和指導是我們能夠持續在各地推展「女路」的重要力量。其次,感謝我們的編輯團隊和所有參與製作這本書的夥伴們,你們的投入和協力,使我們能夠將這本指南從構想到實現。未來,我們將致力收集和推廣在地女性故事,啟發社會關注和支持女性的成長與發展,讓每一位女性的努力和智慧都能被看見和讚揚。

大稻埕──用性別的角度重新看見地方
文字 鄭美里(女書文化出版前主編、寫作團體/讀書會帶領人)

「大稻埕女路」作為台北/台灣第一條女路,當之無愧,這與大稻埕在台灣歷史上的現代化指標性地位息息相關,而女性更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艋舺、大稻埕、台北城,所謂的台北「三市街」,這三個聚落因先後有序、不同的成長背景,發展出不同的街道文化與特性構築出台北市的原型。

另闢蹊徑找尋女性身影
大稻埕,如今不存在於行政地名的這裡,是台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如果你認真查找資料,不難找到關於它的歷史記載:大稻埕原為平埔原住民巴賽族「圭武卒社」的所在地;1850年代起漢人開始遷徙聚居於此,包括從1851年(清,咸豐元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此地經商並開設店鋪;1853年,艋舺一帶為爭奪碼頭的泊船權利,「頂下郊拚」械鬥後,下郊的同安人帶著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設立公共的曝稻大埕,故以大稻埕為名,而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

慢著,你應該已經感覺,這樣行雲流水般的敘述有點令人不安,好像少了什麼?沒錯,你的直覺是非常有道理的!你可能看過連續劇《紫色大稻埕》(2016)、《茶金》(2021)……等這幾部精緻的本土大戲,對大稻埕有一些認識或因為劇中的人事物而投射了相當的感情,因此你知道在流暢的歷史敘述中,略去或遮蔽了太多太多,最明顯的是:女人不見了!

也或許你比較嚴肅,認為大眾媒體的虛構文本不能和正史相提並論,那麼不妨讀讀這段:「女人未打破百年沈默之前,地圖上只可能有宅第、廟宇及紀念碑,那是男性 (以及漢人)中心的政經、宗教權力結構及文化詮釋的象徵。但如果回首去尋找女人及弱勢族群的口述歷史、歌謠、民俗藝術、日記、書信等非正式的書寫一定會發現不一樣的故事。」這是致力倡導女性書寫與閱讀的女書店創辦人鄭至慧所寫的。在充滿空缺、缺少女性經驗的歷史記載中,也許我們必須另闢蹊徑才能有所斬獲。

在紙頁中瞥見女人們的存在
因此,請容我以小說文本來舉例,在第一部逼真重現淡北「頂下郊拚」的長篇小說《俎豆同榮--紀頂下郊拚的先人們》(2010)一書,主體描繪了當時的艋舺生態,以及艋舺各階層的庶民生活、族群、性別關係。例如「下郊」的頭人林佑藻,也就是後來帶領族人攜神(城隍爺)敗逃到大稻埕,造就大稻埕聚落、貿易繁榮起來的重要人物,小時候生母在雞籠(基隆)被盜匪所殺,後來他被原住民母親所救、養育長大,母子關係親密,而他的三位妻子中也有平埔族女;小說開場敘述當戎克船靠岸,妓女們圍過去找生意,水手和妓女打情罵俏;也有十來歲小姑娘被親族所賣,從妓女戶逃出來,在街上被黑衣大漢生拉硬拖的畫面……。

誠然,小說不是史書,但面對歷史紀錄的闕如,故事透過母親、透過家族一代傳過一代,幸運的,經過後人的考據和揣摩寫成小說,讓讀者也能乘著想像的魔毯,回到有血有肉的歷史現場。我們也才因此有機會在紙頁中瞥見女人們存在的痕跡,即使是那麼破碎,也好過完全闕如。

當然,田野調查、深度訪談也是蒐集庶民歷史、女性歷史的好方法。陳惠雯以碩士論文出版成書的《大稻埕的查某人地圖-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1999),內容來自她於1996年起有機會訪談大稻埕阿媽們,她注意到大稻埕不同階層的女性,也意識到私領域的女性生活空間──家往往也是「枷」。由她撰寫的〈福爾摩沙茶裡的女人香〉,聚焦十九世紀下半業,北台灣茶產業中大稻埕撿茶女的身影,讓台灣史上第一批外出掙錢的女性得以有了更明確的形貌,不只帶出女性投入勞動市場對產業和家庭經濟的貢獻,也點出女性獨立移動、自食其力的城市經驗對女性做為主體的新體驗。

時代中的女性思想與視野
除了茶產業,大稻埕史上另一個產業也是充滿了性別的刻痕,那就是娛樂與性產業。俗語說「未看見藝旦,免講大稻埕」及「登江山樓,食臺灣菜,聽藝旦唱曲」充分反映了1920、30年代,藝旦風華與江山樓等酒樓伴隨著台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時代風光景象。藝旦和土娼被劃歸為不同的消費階級,然藝旦起源與民間「媳婦仔」的習俗有關,往往是藝旦收養貧家女,調教使之讀書識字、學習彈唱與吟詩,養成為新一代藝旦以供養自己,如此代代相傳。而底層未受教育、文化薰習的土娼、私娼同樣也是貧窮家庭中的孝順女兒(包括養女、長女),被迫或自願挑起家庭重擔的女性。換言之,「家外」的、被當成壞女人的性產業工作者和「家內」的太太/好女人,看似立場對立,但只是身分角色、階級的差異造成了界線。

在同樣的時空背景下,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於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舉行成立大會,其實就在歸綏街巷口不遠;而「台灣新文化運動之父」蔣渭水醫師一生事蹟(開醫院、辦報紙…等)多發生於大稻埕地區,但儘管地理空間接壤,幾乎比鄰位在同一街區,但公娼女子難有文化資本能像一些藝旦參與到新文化運動。不過當1930年代平民天后純純唱著:「戀愛自由即應該,婚姻制度著大改!」反映了時代女性的思想和身體正在改變,其他名曲〈月夜愁〉、〈跳舞時代〉、〈望春風〉、〈雨夜花〉、〈四季紅〉……,想必也曾為娼妓姊妹提供了情感的想像和撫慰,只是「自由戀愛」和「婚姻」對她們來說仍然奢侈。

如果說,大稻埕的歷史記錄且反映了台灣的歷史,這是完全不為過的。當大稻埕文化、歷史、都市、設計……等領域逐漸成為顯學之際,所有關於大稻埕的歷史,我們都應加上一個問題:那,女人呢?「性別」是一象徵進步思維的觀點,對大稻埕的論述需要補充進女人的經驗、女人的感受、女人的角度,而這裡的「女人」一詞又是複數的、是有差異的,不只是男女,女性主義的進步精神也應延伸到包含更多差異的多元性/別視野,或許我們也能問問,不同時代的男子氣概、女性特質是什麼、不符合的男男女女又如何求存;除了補充,有性別意識的重讀,也意味著在研讀既有的資料時進行性別角度的解譯,而這必將為大稻埕在人們心中的圖像帶來更多豐富多元的風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