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歲的保羅,腳踝翹在膝蓋上坐著,手指心不在焉地敲著翹起的那隻腳。五十五歲的老婆雪若,覺得自己實在是受夠了,因為老公太封閉、太疏離,無法填補她情感互動的需求。然而,保羅跟我保證,他擁有正常快樂的童年,沒有人會吼他、打他、欺負他。這種情形我以前也遇過,但現在晤談才剛開始,還很難確定保羅的家是真的缺乏愛,還是只是比較安靜。
我問:「覺得受傷或害怕的時候,你通常會找誰給你安慰、讓你安心呢?」
他沉思道:「為什麼這樣問?印象中我不會找人討拍,我都靠自己。」
「那是從幾歲開始的呢?」
「什麼意思?」
「第一次學會要自己處理的時候,你多大呢?」
他說:「我不知道,有記憶以來就都是這樣。」
我告訴他:「好,那表示很久以前你就關上感受的大門,久到都不記得了。可是你不是生下來就長那樣,早在記憶開始形成之前,應該還是有過個一兩次,希望爸媽可以安慰你,只是他們的反應讓你覺得還是不要依賴他們來照顧你的情感才好。」
保羅邊聽邊在椅子上動了一下。
「當時沒有人幫你調節感受,所以年紀還小的你做了一件非常聰明的事情,就是把情緒關起來,全部關在門後。」
在愛情裡,保羅屬於第一型逃避人格,套用當今心理學的說法,屬於逃避—排斥型的依附情人。保羅住在牆後,因為小時候他們全家都住在牆後,那麼問題在哪裡呢?畢竟關起來不去感受對保羅來說非常正常。如果說今天他一個人住那就沒什麼關係,只是現在他不是一個人,家裡還有老婆、很多小孩,他們全都需要保羅。事實上,人類不能像醫生在動手術時那樣抽離情感,只用理性的態度來處理感受,當我們為一種情緒打開門縫,其他的感受也會奪門而出,而此刻雪若正大力敲著保羅的心門。問題是對老婆敞開心扉,就意味著要重新打開小時候已經牢牢關上的門。實際上,保羅經常會受到情緒的影響,只是他沒有識別情緒的工具而已。
後來諮商時我對他說:「你以為自己已經拋下了感受,但其實它們從來都沒有離開過,只是一直在一點一點地滲透出來。現在只需要稍微推一把,幫你與感受重新搭上線,好讓你認得出它們。」
我需要教保羅做個有情緒的人,才能與老婆分享。
諮商到後期,雪若坦承說有段時間她對婚姻感到很厭倦。保羅需要與雪若分享自己的情緒,也需要開始關注雪若的情緒。不過,他需要幫助才能夠做到,因為以前當他從腳踏車上摔下來的時候,身邊的大人選擇撇過頭去,或只是面無表情地盯著他看。
我向保羅說明什麼是消極虐待與情感忽視,他的問題並不是出現了什麼不應該出現的東西(像是性慾流動、怒氣),而是應該要有的東西不見了:引導、撫慰、分享。有愈來愈多的孩子需要離家安置是因為遭到忽視,反而不是暴力虐待。(想多了解嬰幼兒在連結關係被切斷時會有什麼反應,可以上YouTube找愛德華・楚尼克博士「面無表情」的撲克臉實驗。)
我推薦保羅去看某支楚尼克博士的影片:「你看到的就是這個,影片的開頭很美好,媽媽腿上坐著一個約莫一歲半、二歲的孩子。男孩拿著雷龍玩具,用恐龍娃娃餵媽媽吃東西,媽媽也假裝吃著玩具餵給她的食物。母子低語交談。接著媽媽突然把頭撇開,靜止不動,這樣的動作不帶敵意,也不是在給孩子什麼訊號,單純是一張面無表情的臉。就這樣持續兩分鐘,只有兩分鐘而已。」
「可是這兩分鐘令人難以忍受。剛開始,小男孩拚命想用動作吸引媽媽,幾乎嘗試了所有的可能,而且顯得愈來愈著急絕望。他咕咕喃喃地發出聲音,把恐龍舉到媽媽面前,試著想要讓媽媽繼續吃東西,想要媽媽和他一起。這時,他發現什麼都沒有用,於是使出「抗議行為」,開始大吼大喊,厲聲尖叫,弓起身體。最後,小男孩只剩下代償失調的行為,他邊哭邊搖晃身體,口水從嘴巴滴下來,不斷用後腦勺大力去撞媽媽的身體。」
我跟保羅說:「這只有兩分鐘而已,你覺得過去自己經歷了幾分鐘呢?」
保羅小時候缺乏的正是這種同步的情感經驗,照顧者反覆與孩子互動,會引發強烈的生物反應,可以減輕痛苦、產生愉悅。人際連結可以讓孩子的身體充滿催產素,湧出大量內源性類鴉片,讓依附關係更穩固。聽起來一切都很美好,可是如同楚尼克博士不斷警告大家的,真實的關係是很混亂的,照顧者和兒童之間會不斷重複和諧、失和、修復的循環。
我問:「覺得受傷或害怕的時候,你通常會找誰給你安慰、讓你安心呢?」
他沉思道:「為什麼這樣問?印象中我不會找人討拍,我都靠自己。」
「那是從幾歲開始的呢?」
「什麼意思?」
「第一次學會要自己處理的時候,你多大呢?」
他說:「我不知道,有記憶以來就都是這樣。」
我告訴他:「好,那表示很久以前你就關上感受的大門,久到都不記得了。可是你不是生下來就長那樣,早在記憶開始形成之前,應該還是有過個一兩次,希望爸媽可以安慰你,只是他們的反應讓你覺得還是不要依賴他們來照顧你的情感才好。」
保羅邊聽邊在椅子上動了一下。
「當時沒有人幫你調節感受,所以年紀還小的你做了一件非常聰明的事情,就是把情緒關起來,全部關在門後。」
在愛情裡,保羅屬於第一型逃避人格,套用當今心理學的說法,屬於逃避—排斥型的依附情人。保羅住在牆後,因為小時候他們全家都住在牆後,那麼問題在哪裡呢?畢竟關起來不去感受對保羅來說非常正常。如果說今天他一個人住那就沒什麼關係,只是現在他不是一個人,家裡還有老婆、很多小孩,他們全都需要保羅。事實上,人類不能像醫生在動手術時那樣抽離情感,只用理性的態度來處理感受,當我們為一種情緒打開門縫,其他的感受也會奪門而出,而此刻雪若正大力敲著保羅的心門。問題是對老婆敞開心扉,就意味著要重新打開小時候已經牢牢關上的門。實際上,保羅經常會受到情緒的影響,只是他沒有識別情緒的工具而已。
後來諮商時我對他說:「你以為自己已經拋下了感受,但其實它們從來都沒有離開過,只是一直在一點一點地滲透出來。現在只需要稍微推一把,幫你與感受重新搭上線,好讓你認得出它們。」
我需要教保羅做個有情緒的人,才能與老婆分享。
諮商到後期,雪若坦承說有段時間她對婚姻感到很厭倦。保羅需要與雪若分享自己的情緒,也需要開始關注雪若的情緒。不過,他需要幫助才能夠做到,因為以前當他從腳踏車上摔下來的時候,身邊的大人選擇撇過頭去,或只是面無表情地盯著他看。
我向保羅說明什麼是消極虐待與情感忽視,他的問題並不是出現了什麼不應該出現的東西(像是性慾流動、怒氣),而是應該要有的東西不見了:引導、撫慰、分享。有愈來愈多的孩子需要離家安置是因為遭到忽視,反而不是暴力虐待。(想多了解嬰幼兒在連結關係被切斷時會有什麼反應,可以上YouTube找愛德華・楚尼克博士「面無表情」的撲克臉實驗。)
我推薦保羅去看某支楚尼克博士的影片:「你看到的就是這個,影片的開頭很美好,媽媽腿上坐著一個約莫一歲半、二歲的孩子。男孩拿著雷龍玩具,用恐龍娃娃餵媽媽吃東西,媽媽也假裝吃著玩具餵給她的食物。母子低語交談。接著媽媽突然把頭撇開,靜止不動,這樣的動作不帶敵意,也不是在給孩子什麼訊號,單純是一張面無表情的臉。就這樣持續兩分鐘,只有兩分鐘而已。」
「可是這兩分鐘令人難以忍受。剛開始,小男孩拚命想用動作吸引媽媽,幾乎嘗試了所有的可能,而且顯得愈來愈著急絕望。他咕咕喃喃地發出聲音,把恐龍舉到媽媽面前,試著想要讓媽媽繼續吃東西,想要媽媽和他一起。這時,他發現什麼都沒有用,於是使出「抗議行為」,開始大吼大喊,厲聲尖叫,弓起身體。最後,小男孩只剩下代償失調的行為,他邊哭邊搖晃身體,口水從嘴巴滴下來,不斷用後腦勺大力去撞媽媽的身體。」
我跟保羅說:「這只有兩分鐘而已,你覺得過去自己經歷了幾分鐘呢?」
保羅小時候缺乏的正是這種同步的情感經驗,照顧者反覆與孩子互動,會引發強烈的生物反應,可以減輕痛苦、產生愉悅。人際連結可以讓孩子的身體充滿催產素,湧出大量內源性類鴉片,讓依附關係更穩固。聽起來一切都很美好,可是如同楚尼克博士不斷警告大家的,真實的關係是很混亂的,照顧者和兒童之間會不斷重複和諧、失和、修復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