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直到十七歲那年,我還一直在打青少年棒球聯賽。在那個年齡階段,大多數孩子的父親已經不再來觀賽了,即使他們之前經常定期參與。男生們開始覺得,如果自己這麼大了父親還來學校抛頭露面,那可就太不酷了。我瞭解我的父親,當時他只不過是想坐在露天球場看我打場球,而且還是他曾經點燃了我對棒球的熱愛。但因為我需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所以我當時執意讓他待在家裡,不要過來。如果他在場,我想我沒辦法忍受那種尷尬。似乎他的出現會使我顯得沒那麼成熟。
一天下午,在經歷了一場讓人特別激動的球賽後我回到家中,父親問我打得怎麼樣,我用那種典型的青少年的口氣隨意回了句:「蠻好的。」
「我聽說有一輪你打出二壘安打了。」他說。
「咦,你怎麼知道的?」我突然懷疑地問。父親表現出明顯的慌張,他結結巴巴地說自己剛好碰上教練,但我知道他在撒謊。
「我看了比賽。」他終於承認了。
「怎麼看的?」我窮追不捨地問。那天看臺上只有稀稀疏疏的觀眾,他不可能坐在看臺上。
「呃,靠近左外野手的護欄後面的灌木叢裡,有個缺口來著……」他說。
「待在那裡可以看比賽,但你看不見我。」
聽到他的這個回答時,我嚇呆了。除了震驚以外,對於他的冒犯,我感到憤怒,甚至是暴怒。他怎敢不尊重我的隱私!為什麼窺探我?!當然,我不得不承認,我當時對於他見證了我的出色表現,內心有一部分還是竊喜的。我也感激他採用了一種不讓我知曉的方式見證了這一切,儘管一想到他在我身邊鬼鬼祟祟我就有些不自在。當時的我還真搞不懂為什麼自己會有這麼多強烈的、自相矛盾的情緒,更不用說去應對它們了。於是像大多數遭遇這種情形的青春期男生一樣:我封閉了自己。
直到今天,當我也成了一個青春期男孩的父親時,我才充分理解父親當年內心的矛盾:他必須在尊重我的隱私需要和看我們兩人都深愛的球賽之間做出權衡。我兒子現在也忙著跟我劃定界限:看看什麼要與我分享,什麼不要。所以直到今天,我才可以體會到父親當時的那種矛盾心情。
我現在完全理解我的父親,並且深深地感激他當時所做出的充滿愛的努力:他既尊重了我的隱私,又見證了我的成就,從未缺席。
我只是希望他今日依然健在,這樣我便可以親自向他表達我的理解與感激。我還想問他一個問題:「你是怎麼做到的?」我只是想知道,他怎麼發現並尊重我的需求(做為一個青少年從家庭中分化),同時又理解:我仍然很想做為這個家庭的一分子。還有,他當時是怎麼感知到我既渴望獲得他的欣賞和尊重,又希望保護自己的獨立和隱私的?
今時今日,我不但是一個父親,而且還是一個精神分析師。我廣泛地研究人類的發展,在治療病人的臨床實務中以及見證自己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仔細觀察過這種發展。我終於認識到:我的父親之所以可以看到我身上那對相互矛盾的需要(既渴望獨立,又希望保持聯結的需要),是因為他自己在做男孩的時候,也經歷過同樣的矛盾。
我可以肯定,就像我自己一樣,這兩種需要也曾存在於他身上,兩種需要雖然有衝突,但是任何一方都不能把另一方抵銷。他識別出自己曾經的內在衝突,這使得他起碼在棒球賽這類事件中,可以做一個承受得住我的憤怒和失望的父親。他知道我當時生他的氣,也知道我排斥他,但他沒有往心裡去,因為沒往心裡去,他就不會想要報復,又或者讓自己沮喪抑鬱,並因此退出我的生活。相反地,他做為一個父親,在我的生命中一直在場。他的這種在場,今時今日又讓我自己做為一個父親在面對兒子的過程中,同樣成為一個不退場的榜樣。
既渴望認同,又渴望分化;既可以回頭理解自己的父親,又可以向前展望去想像自己兒子未來的生活。這一系列複雜的互動和情感的交流,構成了父子關係的核心。
毫無疑問,儘管人類父子之間的情感紐帶會一直存在,但是一般說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父親與孩子間的聯結的力量和親密度還是會有增減的。比如曾經在農耕社會,父親通常會高度參與孩子們的生活,充當他們的老師、指導者和引領者。但是父親的參與程度隨著十九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的到來開始逐步下降。一個家庭從農村搬到城市之後,男人就必須離開家去外面工作,結果,他在家庭中的影響力就會下降,以至於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人們已經很少再把父親這個角色,視為一個對孩子健康成長有益的因素。相反地,父親這個詞開始變得有些臭名昭彰,因為他們的缺席,因為他們對孩子的破壞性影響。他們要嘛施暴,要嘛忽視孩子,要嘛過早離世。很多人告訴我,他們已經不再記得還有「成功的父親」這檔子事了。
高效能的父親不僅退出了大眾的想像,實際上他們也從專業文獻中消失了。學術文獻大量記錄的是母親、母性,以及她們對於孩子的影響。社會科學家都不自覺地貶低父親角色,對父親的研究嚴重匱乏。即使在今日,我們每每提起父親,也只是聚焦於一些具體且外在的東西:幫忙換尿布,去開家長會,教孩子踢足球,當然還少不了電影裡爭奪孩子監護權勝利後的場景。與此同時,一些更重要的議題卻乏人問津,如一個男人成為父親,會發生怎樣的改變?一個男人成為父親,會對他的伴侶產生什麼影響?一個男人成為父親,會對這個男人與他自己父親的關係產生什麼影響?父親和兒子,彼此對對方的感覺到底怎樣?一個男人,在成為父親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情緒,如希望和害怕,歡樂與痛苦,到底是怎樣的體驗?直到今日,這些議題大都乏人問津。
每當父親出現在文學或者心理學文獻中的時候,作者總是象徵性地讓他們過個場,並未將他們對兒童發展的實際正面影響當回事。父親的現實參與(父親對孩子的生活能夠產生,並且也確實產生了豐富且深遠的影響)統統都被忽略掉了。這種忽略造成了很多讓人不快的後果。其中之一就是我們的社會極度輕視父親的積極貢獻,從此母親對孩子的發展負全責—只要父
親不壞到極點,孩子的成長就沒他什麼事情了。
所幸,我們輕視或者忽視父親影響力的趨勢,因為下列原因,在二十世紀七○年代後有了改變。隨著女權運動的萌芽和女權理論的發展,社會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女人成群結隊地湧入職場,雙薪家庭開始成為家庭常態以後,男人在育兒方面也不得不變得更為積極,這使得男女之間的性別角色劃分不再那麼僵化。與此同時,產科和兒科的發展也使得父親可以更直接地參與妊娠、接生以及新生兒護理的過程。比如拉梅茲自然生產課程(Lamaze natural childbirth)在這個時期就廣受歡迎,這個課程鼓勵丈夫做妻子的懷孕教練,而且還會訓練他們的助產技能。最後,多虧了行為和心理-生理學觀察技術的進步,研究者得以真正開始考察父親與孩子之間情感連結的重要性。
今天,我們承認父親在兒童養育過程中所扮演的獨特且必要的角色。父親並不單單是幫母親打打下手、做個替補那麼簡單,他和母親的角色本就是高度互補的。他是一個男人這個簡單的事實和他所懷揣的父愛,將對孩子產生一種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會從妻子的懷孕之日開始,一直延續到父親本人過世,甚至延續到孩子過世的那一天。要知道,即使孩子沒有父親,他們也能感受到父親的影響。這是因為他們會根據現實和自己的想像,以及存在於家族和文化中的傳說,來創造一個內在的父親形象,並被這個形象影響一生。
上述所言皆為常識,至少對處理父子關係的專業人士而言是常識。不太為人所知的是:不僅父親會深刻地影響兒子,兒子也會影響父親。這並不意味著父親和女兒之間沒有重要的相互影響,他們有。然而基於生理、文化以及心理上的多重原因,父子關係會顯得尤為錯綜複雜。父子間獨特的情感連結,自然緣於他們兩人都要互相認同彼此的男性身分,也就是說緣於他們生理上的相似性。這種強烈的相互認同(mutual indentification),會使得父與子在彼此生命的歷程中相互影響,表現尤為複雜多樣。
我的研究表明,父子關係的發展會跨越某些特定的發展里程碑—從嬰兒期到學步期,從童年期到青春期,從成年早期到中年,父子間的互動會經曆一些嚴峻的考驗。一方會全方位地影響另一方。但我們需要明白一點:在一段錯綜複雜的父子關係當中,影響總是相互的而非單向的。所以在理想的狀態下,父子二人會一同成長和發展。
根據這種理解,成為父親,做為一個男人生命之中最大的挑戰之一,絕不只是他生活的一個分水嶺事件那麼簡單。在成為父親的過程中,這個男人會影響他兒子的發展,與此同時,他的兒子也會促使自己產生相應的蛻變,這是一個複雜的互動系統。在生命中的任何一個階段,父與子都要各自處理自身的發展議題,但他們的關係又是如此獨特,以至於兩人可以相互促進對方成長,攜手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
在本書中,我自始至終都會探討父親在兒子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此同時我也會描述在兒子發展的過程中,父親有哪些成長歷程也將被開啟。我將追隨父與子的生命週期,看看他們是怎樣合作的,又是怎樣彼此爭鬥的。為了考察這種特殊的人類關係的複雜性,我將尤其關注父子兩人在各個成長階段,在彼此的影響之下產生的各種內在情緒體驗。
將一個人的生命分成若干階段,難免有武斷之嫌。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標記和里程碑,如果像清單一樣被列出來,總歸會有侷限。因為這是理論,但人不是理論。每一個活生生的人,其人生軌跡都是獨一無二的。然而,為了開啟父子終生相互影響這個主題,我仍然需要把某些發展階段,以及各階段中父子各自的角色特點進行些許概括。
比如,為了保護嬰幼兒,父親要承擔起一系列新的責任,而且得重新定義何為真正的「男子氣概」(masculinity)。為了把自己的兒子帶入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男人要領會什麼是「他者」(otherness),即認識到他人有與自己不同的存在方式,而這種認識,正是同理心(empathy)的基礎。當男孩需要把父親當作自己的榜樣並學習其行為時,男人則需要及時地發展出父權意識及個人責任感。當男孩開始進入「伊底帕斯階段」(oedipal stage)時,父親要學會面質、涵容,以及更為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困難情緒」,尤其是憤怒、嫉羨(envy)、妒忌(jealousy),以及競爭性。在兒子進入學齡期(上小學的階段),父親則需要發展出教育和指導的能力。青春期男孩的父親則要學會如何「坐雲霄飛車」(學會如何在兒子對自己時而認同,時而貶損的起伏過程中維持自己情緒的穩定),還要學會如何管理自己人格中脆弱的部分。當男孩步入成年早期後,父親要學會「放手」(letting go),要學會在兒子飛速成長的自主性面前,放下自己的權威—即使這會讓自己明顯體驗到失落。做為一個成年男人的父親,他需要學會直面自己的依賴需要,還要想方設法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筆可被他們銘記的精神財富。最後,一個父親要學習面對和接納自己的死亡,而這通常也是在年長的兒子的幫助下完成的。
在這段生命歷程中,一個積極養育孩子的父親,通常也會與父母和解,有機會與父母完成一些未解決的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透過成為一個父親,通過持續性地養育孩子,一個男人會經歷情感、心理、品德甚至是身體面貌上的改變。精神科醫師及作家凱爾・普魯特(Kyle Pruett)的研究表明:通常參與度高的父親情感會更加豐沛,頭腦會更加靈活,思想會更加開放,並且身體會更加健康,壽命也會更長。我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父親和孩子之間的相互影響會變得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深刻。
做為一個私人執業的心理治療師、伴侶治療師,以及專門研究父子關係的精神分析師,我汲取了自己超過三十年的工作經驗寫就本書。這本書的內容以我的臨床觀察和研究發現為基礎,輔以大量的個案材料。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開始考察男人在成為父親的過程中產生的焦慮、夢境,還有希望。之後數年,我對為人父會如何塑造男人的男子氣概這個主題進行了研究。之後不久,我又致力於理解父親在兒子一生的生命週期中所產生的具體影響;然後反過來,再研究兒子會怎樣影響父親的發展。二○○○年左右,我的研究聚焦於理解父親怎樣幫助兒子塑造靈活且健康的男子氣概,而這種男性身分認同(masculine identity)在一個男人的一生之中又會如何轉變。
我對父子關係的各種形態及其益處的探索,還有我對性別角色的探討(即一個「男人」意味著什麼),基於一種關於「男子氣概」的新視角—-這種視角最近才出現在美國人對性別和性特徵的主流論述當中。之前學術界涉及男性性別的探討往往容易落入兩端:一端視男子氣概為生理所決定,由物種演化傳遞下來,因此是無法改變的;另一端則視男子氣概為社會所建構,由環境和文化所創造,因此是變化無窮的。我的目標是避免執此兩端,取中道而探索,即摒棄非黑即白的思維,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
在美國文化當中,所謂的男子氣概必須要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社會檢驗,只有個男兒身可不夠。追本溯源,視男人為男人最重要的標誌就是:他不是個女人。所以做男人,有時不得不變成一場零和遊戲:一個被視為有男子氣概的男人,不得不磨滅自身所有的女性化特徵。鑒於此,本書所認定的男子氣概,則植根於下列理念,即一個真正的男人,需要承認和接納屬於自己的所有面向,這也包括將那些被社會界定為「女性化」的特質視為自己男子氣概的固有組成部分。
需要強調的是,我在這裡並不只是想提出一種「更友善、更溫和」的男子氣概定義。一個男人並不需要在自己身上掛個奶瓶,假裝給寶寶餵奶,來確認自己的女性化特質,但他也不需要在肩上扛一把突擊步槍巡山,或者時不時秀一秀肱二頭肌來證明自己是一家之主。與這些各執一端的視角不同,我認為一個有男子氣概的人,可以接納這樣一個看似矛盾的心理現實──終其一生,他所體驗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質都會纏結在一起,無法全然分離。
我在本書中的見解來源廣泛,它們來自我做為一個精神分析師和心理治療師對自己病人的傾聽;來自我與其他分析師同事以及相關研究者的交流;來自該領域的主要理論家(如佛洛伊德和溫尼考特等人,也包括現代學者)對於為父之道和男性發展等主題的研究結論;來自我周遭生活中所能觀察到的普通父子的互動,這也包括我在孩子的班級旅行中以及棒球場上與其他父親的對話,這些父親來自不同的社會經濟階層,很多人這輩子都沒進過心理治療師的辦公室。最後,這本書反映了我自己在做兒子、做丈夫以及做父親的過程中,對這些生命角色所產生的寶貴的理解和體驗。
我們對於父子之間獨特聯結的理解仍在發展和演變。我寫這本書,正是希望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以推進、普及這些正在被緩慢積累和拓展的知識。同時我也希望激發閱讀這本書的男性讀者,促使他們以一種嚴肅的態度、堅定的決心進入父親這個角色。實際上,為人父是一種召喚,他們需要聽從這種召喚,從而開啟一段全新的內在旅程。他們將與自己的兒子一同開啟這段旅程,最終兩人也將共同成長。在此旅程中,我們終將理解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那句智慧箴言的含義—「是孩子,造就了一個男人」。
直到十七歲那年,我還一直在打青少年棒球聯賽。在那個年齡階段,大多數孩子的父親已經不再來觀賽了,即使他們之前經常定期參與。男生們開始覺得,如果自己這麼大了父親還來學校抛頭露面,那可就太不酷了。我瞭解我的父親,當時他只不過是想坐在露天球場看我打場球,而且還是他曾經點燃了我對棒球的熱愛。但因為我需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所以我當時執意讓他待在家裡,不要過來。如果他在場,我想我沒辦法忍受那種尷尬。似乎他的出現會使我顯得沒那麼成熟。
一天下午,在經歷了一場讓人特別激動的球賽後我回到家中,父親問我打得怎麼樣,我用那種典型的青少年的口氣隨意回了句:「蠻好的。」
「我聽說有一輪你打出二壘安打了。」他說。
「咦,你怎麼知道的?」我突然懷疑地問。父親表現出明顯的慌張,他結結巴巴地說自己剛好碰上教練,但我知道他在撒謊。
「我看了比賽。」他終於承認了。
「怎麼看的?」我窮追不捨地問。那天看臺上只有稀稀疏疏的觀眾,他不可能坐在看臺上。
「呃,靠近左外野手的護欄後面的灌木叢裡,有個缺口來著……」他說。
「待在那裡可以看比賽,但你看不見我。」
聽到他的這個回答時,我嚇呆了。除了震驚以外,對於他的冒犯,我感到憤怒,甚至是暴怒。他怎敢不尊重我的隱私!為什麼窺探我?!當然,我不得不承認,我當時對於他見證了我的出色表現,內心有一部分還是竊喜的。我也感激他採用了一種不讓我知曉的方式見證了這一切,儘管一想到他在我身邊鬼鬼祟祟我就有些不自在。當時的我還真搞不懂為什麼自己會有這麼多強烈的、自相矛盾的情緒,更不用說去應對它們了。於是像大多數遭遇這種情形的青春期男生一樣:我封閉了自己。
直到今天,當我也成了一個青春期男孩的父親時,我才充分理解父親當年內心的矛盾:他必須在尊重我的隱私需要和看我們兩人都深愛的球賽之間做出權衡。我兒子現在也忙著跟我劃定界限:看看什麼要與我分享,什麼不要。所以直到今天,我才可以體會到父親當時的那種矛盾心情。
我現在完全理解我的父親,並且深深地感激他當時所做出的充滿愛的努力:他既尊重了我的隱私,又見證了我的成就,從未缺席。
我只是希望他今日依然健在,這樣我便可以親自向他表達我的理解與感激。我還想問他一個問題:「你是怎麼做到的?」我只是想知道,他怎麼發現並尊重我的需求(做為一個青少年從家庭中分化),同時又理解:我仍然很想做為這個家庭的一分子。還有,他當時是怎麼感知到我既渴望獲得他的欣賞和尊重,又希望保護自己的獨立和隱私的?
今時今日,我不但是一個父親,而且還是一個精神分析師。我廣泛地研究人類的發展,在治療病人的臨床實務中以及見證自己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仔細觀察過這種發展。我終於認識到:我的父親之所以可以看到我身上那對相互矛盾的需要(既渴望獨立,又希望保持聯結的需要),是因為他自己在做男孩的時候,也經歷過同樣的矛盾。
我可以肯定,就像我自己一樣,這兩種需要也曾存在於他身上,兩種需要雖然有衝突,但是任何一方都不能把另一方抵銷。他識別出自己曾經的內在衝突,這使得他起碼在棒球賽這類事件中,可以做一個承受得住我的憤怒和失望的父親。他知道我當時生他的氣,也知道我排斥他,但他沒有往心裡去,因為沒往心裡去,他就不會想要報復,又或者讓自己沮喪抑鬱,並因此退出我的生活。相反地,他做為一個父親,在我的生命中一直在場。他的這種在場,今時今日又讓我自己做為一個父親在面對兒子的過程中,同樣成為一個不退場的榜樣。
既渴望認同,又渴望分化;既可以回頭理解自己的父親,又可以向前展望去想像自己兒子未來的生活。這一系列複雜的互動和情感的交流,構成了父子關係的核心。
毫無疑問,儘管人類父子之間的情感紐帶會一直存在,但是一般說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父親與孩子間的聯結的力量和親密度還是會有增減的。比如曾經在農耕社會,父親通常會高度參與孩子們的生活,充當他們的老師、指導者和引領者。但是父親的參與程度隨著十九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的到來開始逐步下降。一個家庭從農村搬到城市之後,男人就必須離開家去外面工作,結果,他在家庭中的影響力就會下降,以至於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人們已經很少再把父親這個角色,視為一個對孩子健康成長有益的因素。相反地,父親這個詞開始變得有些臭名昭彰,因為他們的缺席,因為他們對孩子的破壞性影響。他們要嘛施暴,要嘛忽視孩子,要嘛過早離世。很多人告訴我,他們已經不再記得還有「成功的父親」這檔子事了。
高效能的父親不僅退出了大眾的想像,實際上他們也從專業文獻中消失了。學術文獻大量記錄的是母親、母性,以及她們對於孩子的影響。社會科學家都不自覺地貶低父親角色,對父親的研究嚴重匱乏。即使在今日,我們每每提起父親,也只是聚焦於一些具體且外在的東西:幫忙換尿布,去開家長會,教孩子踢足球,當然還少不了電影裡爭奪孩子監護權勝利後的場景。與此同時,一些更重要的議題卻乏人問津,如一個男人成為父親,會發生怎樣的改變?一個男人成為父親,會對他的伴侶產生什麼影響?一個男人成為父親,會對這個男人與他自己父親的關係產生什麼影響?父親和兒子,彼此對對方的感覺到底怎樣?一個男人,在成為父親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情緒,如希望和害怕,歡樂與痛苦,到底是怎樣的體驗?直到今日,這些議題大都乏人問津。
每當父親出現在文學或者心理學文獻中的時候,作者總是象徵性地讓他們過個場,並未將他們對兒童發展的實際正面影響當回事。父親的現實參與(父親對孩子的生活能夠產生,並且也確實產生了豐富且深遠的影響)統統都被忽略掉了。這種忽略造成了很多讓人不快的後果。其中之一就是我們的社會極度輕視父親的積極貢獻,從此母親對孩子的發展負全責—只要父
親不壞到極點,孩子的成長就沒他什麼事情了。
所幸,我們輕視或者忽視父親影響力的趨勢,因為下列原因,在二十世紀七○年代後有了改變。隨著女權運動的萌芽和女權理論的發展,社會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女人成群結隊地湧入職場,雙薪家庭開始成為家庭常態以後,男人在育兒方面也不得不變得更為積極,這使得男女之間的性別角色劃分不再那麼僵化。與此同時,產科和兒科的發展也使得父親可以更直接地參與妊娠、接生以及新生兒護理的過程。比如拉梅茲自然生產課程(Lamaze natural childbirth)在這個時期就廣受歡迎,這個課程鼓勵丈夫做妻子的懷孕教練,而且還會訓練他們的助產技能。最後,多虧了行為和心理-生理學觀察技術的進步,研究者得以真正開始考察父親與孩子之間情感連結的重要性。
今天,我們承認父親在兒童養育過程中所扮演的獨特且必要的角色。父親並不單單是幫母親打打下手、做個替補那麼簡單,他和母親的角色本就是高度互補的。他是一個男人這個簡單的事實和他所懷揣的父愛,將對孩子產生一種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會從妻子的懷孕之日開始,一直延續到父親本人過世,甚至延續到孩子過世的那一天。要知道,即使孩子沒有父親,他們也能感受到父親的影響。這是因為他們會根據現實和自己的想像,以及存在於家族和文化中的傳說,來創造一個內在的父親形象,並被這個形象影響一生。
上述所言皆為常識,至少對處理父子關係的專業人士而言是常識。不太為人所知的是:不僅父親會深刻地影響兒子,兒子也會影響父親。這並不意味著父親和女兒之間沒有重要的相互影響,他們有。然而基於生理、文化以及心理上的多重原因,父子關係會顯得尤為錯綜複雜。父子間獨特的情感連結,自然緣於他們兩人都要互相認同彼此的男性身分,也就是說緣於他們生理上的相似性。這種強烈的相互認同(mutual indentification),會使得父與子在彼此生命的歷程中相互影響,表現尤為複雜多樣。
我的研究表明,父子關係的發展會跨越某些特定的發展里程碑—從嬰兒期到學步期,從童年期到青春期,從成年早期到中年,父子間的互動會經曆一些嚴峻的考驗。一方會全方位地影響另一方。但我們需要明白一點:在一段錯綜複雜的父子關係當中,影響總是相互的而非單向的。所以在理想的狀態下,父子二人會一同成長和發展。
根據這種理解,成為父親,做為一個男人生命之中最大的挑戰之一,絕不只是他生活的一個分水嶺事件那麼簡單。在成為父親的過程中,這個男人會影響他兒子的發展,與此同時,他的兒子也會促使自己產生相應的蛻變,這是一個複雜的互動系統。在生命中的任何一個階段,父與子都要各自處理自身的發展議題,但他們的關係又是如此獨特,以至於兩人可以相互促進對方成長,攜手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
在本書中,我自始至終都會探討父親在兒子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此同時我也會描述在兒子發展的過程中,父親有哪些成長歷程也將被開啟。我將追隨父與子的生命週期,看看他們是怎樣合作的,又是怎樣彼此爭鬥的。為了考察這種特殊的人類關係的複雜性,我將尤其關注父子兩人在各個成長階段,在彼此的影響之下產生的各種內在情緒體驗。
將一個人的生命分成若干階段,難免有武斷之嫌。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標記和里程碑,如果像清單一樣被列出來,總歸會有侷限。因為這是理論,但人不是理論。每一個活生生的人,其人生軌跡都是獨一無二的。然而,為了開啟父子終生相互影響這個主題,我仍然需要把某些發展階段,以及各階段中父子各自的角色特點進行些許概括。
比如,為了保護嬰幼兒,父親要承擔起一系列新的責任,而且得重新定義何為真正的「男子氣概」(masculinity)。為了把自己的兒子帶入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男人要領會什麼是「他者」(otherness),即認識到他人有與自己不同的存在方式,而這種認識,正是同理心(empathy)的基礎。當男孩需要把父親當作自己的榜樣並學習其行為時,男人則需要及時地發展出父權意識及個人責任感。當男孩開始進入「伊底帕斯階段」(oedipal stage)時,父親要學會面質、涵容,以及更為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困難情緒」,尤其是憤怒、嫉羨(envy)、妒忌(jealousy),以及競爭性。在兒子進入學齡期(上小學的階段),父親則需要發展出教育和指導的能力。青春期男孩的父親則要學會如何「坐雲霄飛車」(學會如何在兒子對自己時而認同,時而貶損的起伏過程中維持自己情緒的穩定),還要學會如何管理自己人格中脆弱的部分。當男孩步入成年早期後,父親要學會「放手」(letting go),要學會在兒子飛速成長的自主性面前,放下自己的權威—即使這會讓自己明顯體驗到失落。做為一個成年男人的父親,他需要學會直面自己的依賴需要,還要想方設法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筆可被他們銘記的精神財富。最後,一個父親要學習面對和接納自己的死亡,而這通常也是在年長的兒子的幫助下完成的。
在這段生命歷程中,一個積極養育孩子的父親,通常也會與父母和解,有機會與父母完成一些未解決的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透過成為一個父親,通過持續性地養育孩子,一個男人會經歷情感、心理、品德甚至是身體面貌上的改變。精神科醫師及作家凱爾・普魯特(Kyle Pruett)的研究表明:通常參與度高的父親情感會更加豐沛,頭腦會更加靈活,思想會更加開放,並且身體會更加健康,壽命也會更長。我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父親和孩子之間的相互影響會變得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深刻。
做為一個私人執業的心理治療師、伴侶治療師,以及專門研究父子關係的精神分析師,我汲取了自己超過三十年的工作經驗寫就本書。這本書的內容以我的臨床觀察和研究發現為基礎,輔以大量的個案材料。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開始考察男人在成為父親的過程中產生的焦慮、夢境,還有希望。之後數年,我對為人父會如何塑造男人的男子氣概這個主題進行了研究。之後不久,我又致力於理解父親在兒子一生的生命週期中所產生的具體影響;然後反過來,再研究兒子會怎樣影響父親的發展。二○○○年左右,我的研究聚焦於理解父親怎樣幫助兒子塑造靈活且健康的男子氣概,而這種男性身分認同(masculine identity)在一個男人的一生之中又會如何轉變。
我對父子關係的各種形態及其益處的探索,還有我對性別角色的探討(即一個「男人」意味著什麼),基於一種關於「男子氣概」的新視角—-這種視角最近才出現在美國人對性別和性特徵的主流論述當中。之前學術界涉及男性性別的探討往往容易落入兩端:一端視男子氣概為生理所決定,由物種演化傳遞下來,因此是無法改變的;另一端則視男子氣概為社會所建構,由環境和文化所創造,因此是變化無窮的。我的目標是避免執此兩端,取中道而探索,即摒棄非黑即白的思維,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
在美國文化當中,所謂的男子氣概必須要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社會檢驗,只有個男兒身可不夠。追本溯源,視男人為男人最重要的標誌就是:他不是個女人。所以做男人,有時不得不變成一場零和遊戲:一個被視為有男子氣概的男人,不得不磨滅自身所有的女性化特徵。鑒於此,本書所認定的男子氣概,則植根於下列理念,即一個真正的男人,需要承認和接納屬於自己的所有面向,這也包括將那些被社會界定為「女性化」的特質視為自己男子氣概的固有組成部分。
需要強調的是,我在這裡並不只是想提出一種「更友善、更溫和」的男子氣概定義。一個男人並不需要在自己身上掛個奶瓶,假裝給寶寶餵奶,來確認自己的女性化特質,但他也不需要在肩上扛一把突擊步槍巡山,或者時不時秀一秀肱二頭肌來證明自己是一家之主。與這些各執一端的視角不同,我認為一個有男子氣概的人,可以接納這樣一個看似矛盾的心理現實──終其一生,他所體驗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質都會纏結在一起,無法全然分離。
我在本書中的見解來源廣泛,它們來自我做為一個精神分析師和心理治療師對自己病人的傾聽;來自我與其他分析師同事以及相關研究者的交流;來自該領域的主要理論家(如佛洛伊德和溫尼考特等人,也包括現代學者)對於為父之道和男性發展等主題的研究結論;來自我周遭生活中所能觀察到的普通父子的互動,這也包括我在孩子的班級旅行中以及棒球場上與其他父親的對話,這些父親來自不同的社會經濟階層,很多人這輩子都沒進過心理治療師的辦公室。最後,這本書反映了我自己在做兒子、做丈夫以及做父親的過程中,對這些生命角色所產生的寶貴的理解和體驗。
我們對於父子之間獨特聯結的理解仍在發展和演變。我寫這本書,正是希望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以推進、普及這些正在被緩慢積累和拓展的知識。同時我也希望激發閱讀這本書的男性讀者,促使他們以一種嚴肅的態度、堅定的決心進入父親這個角色。實際上,為人父是一種召喚,他們需要聽從這種召喚,從而開啟一段全新的內在旅程。他們將與自己的兒子一同開啟這段旅程,最終兩人也將共同成長。在此旅程中,我們終將理解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那句智慧箴言的含義—「是孩子,造就了一個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