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功老化與失敗老化―失智症
老年退化性失智症的發生,可說是生理上失敗老化的結果之一。對於失智症的研究,有一說是與基因相關,但為數不少的大腦老化、病變與心血管、腦血管病變有關。這些疾病已得到許多研究證明,經由持續的運動及均衡的營養,可達到預防、降低失智症的罹患率。
1減少生理疾病與預防失智
臺灣大學黃宗正醫師指出:成功老化的指標狀態,包括生理健康、教育程度較高、經濟穩定、做事自主有效率、參加志工活動,以及無精神病症狀等。此外,黃宗正引用Roos 等人在1971 ~ 1983 針對3,576位老人(65 ~ 84 歲)進行的十二年長期追蹤研究,提出該研究發現預測成功老化的三個重要因素:
1. 自我評估健康狀態越良好者,日後成功老化的機會越高;
2. 十二年間未曾得到癌症或糖尿病;
3. 十二年間未曾發生配偶死亡或住安養院。
根據Roos 等人的研究結論顯示,初老期的狀態,能預測日後老化的成功與否;而成功老化的人,通常較早達到自我統整的狀態,也就是成功老化的四項重點:
1. 維持「自覺健康」:包括樂觀、正向思考、提升健康狀態;
2. 避免慢性病;
3. 建構人際支持系統;
4. 儘早做到上述三點。
有成功的老化,就有失敗的老化。以失敗老化的疾病而言,失智症是最大的疾病之一。雖然目前尚無根治失智症的有效藥物,但搭配以下五項非藥物療法,對延緩失智症患者的退化極為重要:
1. 規律的運動,至少維持每日30 分鐘快走;
2. 持續的腦部認知活動,學習新事物、動腦活動等;
3. 維持社交活動:人際互動能刺激大腦,尤其是相互關懷支持、助人及靈性提升活
動,助益更大;
4. 均衡的飲食:以地中海型飲食,多蔬、多魚、五穀雜糧、豆類和橄欖油為主的飲食
風格。
5. 減少、避免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等,若已罹患也要積極控
制。
(資料來源: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2018 年1 月122 期)
2 維持大腦功能與預防失智
失智症的症狀是多重組合,而非單一症狀,如同上呼吸道感染會有流鼻水、咳嗽、鼻塞等情況。失智症不只有記憶力衰退,有些是無語言表達能力,有些是空間感不足,有些會失去計算能力及分辦力,少部分患者會有行為脫序、個性變古怪等,端視病灶發生在大腦的位置而定。
維持大腦功能的核心重點在於認知能力。認知能力是處理、交換及儲存訊息的能力,也是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人、事、物的因應能力。曾有罹患失智症的長者,在發病初期出現妄想的症狀,經常訴說自己被苦待、子女不給飯吃,錯亂的認知造成病患與家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
1. 預防勝於治療
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便可預防失智症惡化。「簡易智能檢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與「臨床失智評分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是臨床上最常用來診斷失智症的兩項量表。
⑴ 簡易智能檢查:主要評估患者的各項認知功能,包含時間與地點辨認能力、注意力
與計算能力、記憶力、語言能力、視覺空間能力等,是目前判定失智症嚴重程度的
重要參考。
⑵ 臨床失智症評分表:是評估失智症嚴重程度的量表,衡量六種能力:記憶力、時空
定向感、判斷力和解決問題、參與社區事務、家庭與嗜好,以及個人自我照料能
力。
如果這兩項量表可以轉換為提升認知功能的項目,將更能達到預防失智的目的。
2. 有意義的休閒活動
根據觀察發現,「看電視」是許多高齡長者在家的主要休閒活動,長時間坐著不動,追劇、看電視是極為普遍的現象。若是高齡者無法落實良好的生活作息,不動腦、少運動,很可能會提高罹患失智的風險;缺乏閱讀及思考習慣的長者,罹患失智的風險也可能會增加。
3. 多動腦、多走動、多互動
生活型態不同的長者,通常所呈現的精神面貌與活力也會不同,例如:喜愛從事戶外運動的長者,比足不出戶的長者擁有較好的體力;喜歡打麻將的長者,他們的記憶力比一般老人強,反應似乎也比較靈光。不過,有些長輩一旦坐上麻將桌就是好幾個小時,起身時易因腿部肌肉較無力而發生跌倒情事;也曾有長輩遇到自摸胡牌太過興奮,造成心血管阻塞、導致中風。
雖然透過麻將記牌、算牌可以活化腦力,但老年人久坐不動,容易造成血液循環不良,特別是末梢神經功能不佳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更需要特別留意。健康的休閒活動,舉凡唱歌、跳舞、聊天或其他娛樂,不僅可以動腦,也能增進人際關係,為高齡者帶來更加多彩多姿的生活樂趣。
4. 正向情緒提升認知學習能力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貼切地描繪情緒對記憶的深刻影響;當人類遭遇生命威脅、面對生死存亡之際,大腦會優先處理,避開危險,並形成長期記憶,讓自己永難忘懷。
開心的情緒、歡樂有趣的學習過程,也容易形成長期記憶。課堂式的知識學習,反而需要經過反覆練習才能記住,考試過後也容易忘得一乾二淨。因此,製造愉悅的學習氛圍與環境,產生更多正向情緒,將有助於高齡者提升記憶能力,以及強化認知學習能力。
隨著科技發展,神經學研究者經由正子掃描(PET scan)觀察大腦活動狀態,獲得極有意義的結論:情緒會影響大腦前額葉、小腦及腦幹的活動量。圖中紅色表示大腦活動量提升,紫色表示活動量降低。前額葉負責理性思考能力,小腦及腦幹負責行動能力。上圖顯示憤怒、快樂、憂傷、恐懼的大腦活動狀況各異。大腦對情緒的反應,會影響個體行為的一舉一動;特別的是,快樂情緒能促進思考能力的活動。
教育學領域的至理名言:「興趣是最重要的學習動力」,意即有興趣才學得好,說明愉悅的情緒是影響大腦學習的核心關鍵。運用歡樂、愉快的正向情緒能帶出專注力,而專注力則能帶出有效的學習力。因此,製造快樂的學習興趣,是維持與提升高齡者認知能力的重要途徑。
老年退化性失智症的發生,可說是生理上失敗老化的結果之一。對於失智症的研究,有一說是與基因相關,但為數不少的大腦老化、病變與心血管、腦血管病變有關。這些疾病已得到許多研究證明,經由持續的運動及均衡的營養,可達到預防、降低失智症的罹患率。
1減少生理疾病與預防失智
臺灣大學黃宗正醫師指出:成功老化的指標狀態,包括生理健康、教育程度較高、經濟穩定、做事自主有效率、參加志工活動,以及無精神病症狀等。此外,黃宗正引用Roos 等人在1971 ~ 1983 針對3,576位老人(65 ~ 84 歲)進行的十二年長期追蹤研究,提出該研究發現預測成功老化的三個重要因素:
1. 自我評估健康狀態越良好者,日後成功老化的機會越高;
2. 十二年間未曾得到癌症或糖尿病;
3. 十二年間未曾發生配偶死亡或住安養院。
根據Roos 等人的研究結論顯示,初老期的狀態,能預測日後老化的成功與否;而成功老化的人,通常較早達到自我統整的狀態,也就是成功老化的四項重點:
1. 維持「自覺健康」:包括樂觀、正向思考、提升健康狀態;
2. 避免慢性病;
3. 建構人際支持系統;
4. 儘早做到上述三點。
有成功的老化,就有失敗的老化。以失敗老化的疾病而言,失智症是最大的疾病之一。雖然目前尚無根治失智症的有效藥物,但搭配以下五項非藥物療法,對延緩失智症患者的退化極為重要:
1. 規律的運動,至少維持每日30 分鐘快走;
2. 持續的腦部認知活動,學習新事物、動腦活動等;
3. 維持社交活動:人際互動能刺激大腦,尤其是相互關懷支持、助人及靈性提升活
動,助益更大;
4. 均衡的飲食:以地中海型飲食,多蔬、多魚、五穀雜糧、豆類和橄欖油為主的飲食
風格。
5. 減少、避免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等,若已罹患也要積極控
制。
(資料來源: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2018 年1 月122 期)
2 維持大腦功能與預防失智
失智症的症狀是多重組合,而非單一症狀,如同上呼吸道感染會有流鼻水、咳嗽、鼻塞等情況。失智症不只有記憶力衰退,有些是無語言表達能力,有些是空間感不足,有些會失去計算能力及分辦力,少部分患者會有行為脫序、個性變古怪等,端視病灶發生在大腦的位置而定。
維持大腦功能的核心重點在於認知能力。認知能力是處理、交換及儲存訊息的能力,也是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人、事、物的因應能力。曾有罹患失智症的長者,在發病初期出現妄想的症狀,經常訴說自己被苦待、子女不給飯吃,錯亂的認知造成病患與家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
1. 預防勝於治療
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便可預防失智症惡化。「簡易智能檢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與「臨床失智評分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是臨床上最常用來診斷失智症的兩項量表。
⑴ 簡易智能檢查:主要評估患者的各項認知功能,包含時間與地點辨認能力、注意力
與計算能力、記憶力、語言能力、視覺空間能力等,是目前判定失智症嚴重程度的
重要參考。
⑵ 臨床失智症評分表:是評估失智症嚴重程度的量表,衡量六種能力:記憶力、時空
定向感、判斷力和解決問題、參與社區事務、家庭與嗜好,以及個人自我照料能
力。
如果這兩項量表可以轉換為提升認知功能的項目,將更能達到預防失智的目的。
2. 有意義的休閒活動
根據觀察發現,「看電視」是許多高齡長者在家的主要休閒活動,長時間坐著不動,追劇、看電視是極為普遍的現象。若是高齡者無法落實良好的生活作息,不動腦、少運動,很可能會提高罹患失智的風險;缺乏閱讀及思考習慣的長者,罹患失智的風險也可能會增加。
3. 多動腦、多走動、多互動
生活型態不同的長者,通常所呈現的精神面貌與活力也會不同,例如:喜愛從事戶外運動的長者,比足不出戶的長者擁有較好的體力;喜歡打麻將的長者,他們的記憶力比一般老人強,反應似乎也比較靈光。不過,有些長輩一旦坐上麻將桌就是好幾個小時,起身時易因腿部肌肉較無力而發生跌倒情事;也曾有長輩遇到自摸胡牌太過興奮,造成心血管阻塞、導致中風。
雖然透過麻將記牌、算牌可以活化腦力,但老年人久坐不動,容易造成血液循環不良,特別是末梢神經功能不佳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更需要特別留意。健康的休閒活動,舉凡唱歌、跳舞、聊天或其他娛樂,不僅可以動腦,也能增進人際關係,為高齡者帶來更加多彩多姿的生活樂趣。
4. 正向情緒提升認知學習能力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貼切地描繪情緒對記憶的深刻影響;當人類遭遇生命威脅、面對生死存亡之際,大腦會優先處理,避開危險,並形成長期記憶,讓自己永難忘懷。
開心的情緒、歡樂有趣的學習過程,也容易形成長期記憶。課堂式的知識學習,反而需要經過反覆練習才能記住,考試過後也容易忘得一乾二淨。因此,製造愉悅的學習氛圍與環境,產生更多正向情緒,將有助於高齡者提升記憶能力,以及強化認知學習能力。
隨著科技發展,神經學研究者經由正子掃描(PET scan)觀察大腦活動狀態,獲得極有意義的結論:情緒會影響大腦前額葉、小腦及腦幹的活動量。圖中紅色表示大腦活動量提升,紫色表示活動量降低。前額葉負責理性思考能力,小腦及腦幹負責行動能力。上圖顯示憤怒、快樂、憂傷、恐懼的大腦活動狀況各異。大腦對情緒的反應,會影響個體行為的一舉一動;特別的是,快樂情緒能促進思考能力的活動。
教育學領域的至理名言:「興趣是最重要的學習動力」,意即有興趣才學得好,說明愉悅的情緒是影響大腦學習的核心關鍵。運用歡樂、愉快的正向情緒能帶出專注力,而專注力則能帶出有效的學習力。因此,製造快樂的學習興趣,是維持與提升高齡者認知能力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