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能談談嗎?
「我不想談你是怎麼傷我的心的……」──〈我不想談〉(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吉他手Danny Whitten詞/曲)

……在我自己的婚姻中,我曾表明過立場(也就是,企圖證明自己是對的),也試過溝通的方法。我是個自尊心很強的男人,所以非常習慣於證明自己永遠是對的。但是,這麼做卻讓我得不到片刻的平靜──即使我事實上真的是對的!只有放下自己的立場,接近對方,誠心希望好好溝通,我才能得到快樂。
我發現,有八個重要的問題能引導我們做出真正有效的溝通。我用問題的形式來表達,因為問題能讓我們搜索自己的靈魂,去找答案,而指示方向卻往往會讓人公式化。經驗讓我明白,真正的親密關係是沒有公式可循的。不管是親密關係的快樂,或生活上其他的快樂,都依賴我們每時每刻的應對方式來決定。

我們來看看有效溝通的八個綱要問題:

1我想要什麼?
2有沒有什麼誤會要先澄清的?
3我所表達的情緒,有哪些是絕對真實的?
4我或我伴侶的情緒,是不是似曾相識?
5這種情緒是怎麼來的?
6我該怎麼回應這種情緒?
7情緒背後有哪些感覺?
8我能不能用愛來回應這種感覺?

當我誠實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我的親密關係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我還發現,與親密關係無關的問題,也能藉由跟伴侶溝通的方式而得到解決。
這八個問題不但指出了我親身體驗出的原則,也包含了許多大師的想法,如卡爾.榮格(Carl Jung)、恰克.史匹桑諾(Chuck Spezzano)、蓋.亨德利克斯與凱瑟琳.亨德利克斯(Gay and Kathlyn Hendricks),以及《奇蹟課程》一書。
以下就讓我們來逐一探討這八個問題。

1我想要什麼?
這應該是進行溝通時最重要的問題。對我而言,最大的挑戰就是要一直專注在溝通的主要目的上(吵個沒完,通常是因為雙方都不確定自己在吵什麼)。只要其中任何一方能集中心力來結束權力鬥爭,就能很快找到恢復和諧的方法。所以,只要在心中確定目標,要達到和諧、雙贏的結果,並且盡全力去達成這個目標,我就一定能成功。
其實,每個衝突都有完美、雙贏的解決方式,但是一開始可能不容易發現。事實上,除了雙贏的方式之外,其他的解決方式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解決。所以,我會自問:我想要什麼?我希望自己是對的,還是希望自己快樂?我要衝突,還是和諧?自衛還是互信?孤立還是親密?我想要單贏,還是雙贏?我想要妥協,還是完善的解決之道?
這是對自己負責的基本原則之一:你想要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如果你想要贏,就一定會在衝突時爭個勝負,但是勝負之爭只會讓勝者有罪惡感,且讓敗者憤恨不滿、心存報復。
想一想,在爭論中贏過了伴侶,你的心情會很好嗎?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對方也許在等著機會報復呢。反過來,雙贏的策略卻能讓兩個人的親密關係更美好、更快樂,因為你們知道彼此都在為對方著想。
有別於社會上某些堅定不移的觀點,我認為在人與人的衝突當中,沒有所謂的壞人。不管是情侶、朋友,還是合夥人之間的衝突,其實雙方都為了快樂與歸屬感而在盡力做到最好。

在我做過的許多心理諮商中,我常聽到一方對另一方有非常不好的觀感。他們曾經深愛的人,現在成了全世界最卑鄙的混蛋。經驗告訴我,對伴侶有很糟的評價,都是由於自己的痛苦所造成的。發生摩擦時,如果能提醒自己「對方和我一樣無辜」,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發現想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好方法:只要想一想太陽不偏心地同時照在我們兩個身上,我就能提醒自己,我的靈魂對兩人的愛也是一樣的。當我想把別人看作錯的一方或壞人時,我會盡量記得自問:「我的靈魂會怎麼看待這個人?」我的心和靈魂都知道沒有真正的壞人。
想要確實達到自己確定的雙贏目標,我們不能滿足於看似和平的妥協。和妻子妥協時,唯一能讓我感到滿足的是,知道她失去的和我一樣多。妥協看起來好像是最佳的解決之道,但事實上,兩人都覺得自己是輸的一方,因為我們心裡都很清楚,雙方接受的結果,遠比不上真正可能的最佳方案。只要相信自己心靈的力量,我們就會發現,原本看似無解的難題,也能得到不可思議的,甚至是奇蹟般的結果。
想要看到這樣的奇蹟,我必須時時提醒自己,沒有人要求我來解決問題。事實上,每個問題的本身,都包含著自行解決的機制。只要問題所喚醒的感覺得到了妥善的處理,問題就會神奇地轉化為一份禮物、人生經驗,或一個讓生命更豐富的機會。

我的兩個朋友就是很好的例子。那時他們正面對很嚴重的家計問題,女方懷孕了,男方又丟了工作,壓力使得他們經常吵架。她覺得他很無能(一點都不像個男人,連自己的家庭都不能照顧),而他覺得她沒經過他同意就懷孕,一定是故意的,這樣她就可以逃避責任(每天躲在家裡看電視,什麼都不做),而他卻要辛苦地做很爛的工作。
但是在互相指控的表面下,其實她覺得家裡窮是她的錯,而他的想法也是一樣。他們都很自責,都認為自己應該想辦法來解決財務的困境。在適當的時機,他們決定坐下來好好溝通。
在這麼做的時候,他們發現原來兩個人都深信自己是沒用的失敗者。他們分擔了彼此的痛苦,一起落淚,並且為不曾有過快樂的童年而悲傷。那天晚上,他們在互相安慰中度過。幾天後,他得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能讓他一展才能的工作。
就我看來,奇蹟並不是他得到新工作,而是我這兩位朋友能在最黑暗的時刻找到內心的愛。他們發現,問題並不是錢,而是他們由於曾經受過創傷,對生命失去了信心。
一旦他們不再把解決問題視為自己的責任,他們就能把心力用來處理更重要的事,而問題已經發揮了應有的效用,也就會自然地轉變為一份禮物,讓他們重新找回對生命的信心。
這種轉變的關鍵就在於他們瞭解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希望孩子能有一對快樂、相愛的父母。

2有沒有什麼誤會要先澄清的?
也許我的伴侶晚歸是因為車子爆胎了;也許她的朋友生病了,需要照顧,她又沒時間打電話通知我;又或許她晚歸是因為她以為我並不關心她回不回家,而我卻認為她是跟她更愛的男人出去了。
誤會一旦澄清,就不需要再胡思亂想。要知道,會指控對方往往是由於太多的假設。一旦所有的事實都公開了,你就能開始處理讓事情惡化的真正原因,例如:是什麼讓我們以為對方不再關心自己?

3我所表達的情緒,有哪些是絕對真實的?
表達絕對真實的事實的意思是,我所說出的話,不會讓衝突更加惡化。如果我只描述自己的情緒,卻不把別人當成該負責的對象,那麼我說出的話,就是不爭的事實。反過來,如果我對妻子說:「你晚回家,讓我很生氣。」這句話就很可能讓衝突惡化,所以它不是事實。也許她晚歸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可能會讓我馬上消了氣。事實上,我會生氣是由於自己所想像出來的她晚歸的原因。妻子的晚歸也許是導火線,但絕不是造成我憤怒的原因。我本來就有一肚子氣,只是在等機會發洩出來而已。她的行為讓我有生氣的藉口,卻並不是我生氣的原因。
比較接近事實的說法應該是:「你沒有準時回家,我就生氣了。」更好的說法是:「你的晚歸,讓我瞭解到我心裡有多大的怒氣。」不然這樣說吧:「我真的很不爽!這不是你的錯──我只是一肚子火!」能對自己的情緒百分之百負責,你說出的話,就會是絕對的事實。如果做不到百分之百的負責,你就還是有可能責怪、批判對方,自以為是,並且自我防衛。

每次親密關係發生了危機,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以為問題是外在的,但我發現所有親密關係的衝突,其實都代表我自己內心的衝突。
榮格賦予「投射」這個詞一個新的意義:我們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在我進行的訓練中,有時我會要求參與的人先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後再描述跟他同一小組的都是什麼樣的人。
得出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內心有恐懼的人,就會覺得跟他同一組的人看起來都很凶惡;心懷憤怒的人,就會覺得同組的人都有很多錯處;有一個非常平靜、快樂的人說,跟她同組的人都是小天使。
我曾一再得到驗證,「投射」原則確實是真的。我也盡力把親密關係中的所有衝突都看作我自己內心歷程的反映。如果在我的內心深刻地感受到被遺棄和寂寞──這是人類很常有的經驗──那麼我就會自然地認為身邊的人都是冷冰冰的,一點都不關心我。對自己的感覺負全責,就能讓我不再誤認為快樂和不快樂的源泉都是外在的。能夠明白對自己負責的道理,就能更加瞭解自己每時每刻體驗到的事物。
在衝突中,憤怒通常是最先出現的情緒。憤怒往往會蓋過其他更重要的感覺,但能明白並盡量感受自己的怒氣,也是件好事,只要不傷到人(包括你自己)就行。
除了憤怒以外,恐懼、悲傷或衍生自這三者的其他感覺,也是經常出現的情緒。只要能說出「我現在覺得」,在空白處填上你現在感受到的情緒,你就開始探索自己的內心了。而「我覺得好像……」或「我認為……」或「你讓我覺得……」則是逃避自己感覺的說法,而且往往會引發爭吵。

4我或我的伴侶的情緒,是不是似曾相識?
你應該馬上就感覺得到,現在感受的情緒,已經存在你心中很久了。一開始,你也許會認為你一輩子從沒有這麼生氣,或這麼傷心過,但是責任感會讓你明白情緒的由來。你會發現,現在的情緒似曾相識,甚至可以說是擁有悠久的歷史。一旦你發現它很熟悉,就不太可能再怪罪另一半「讓你有這種感覺」。
當然還是會有人堅持,雖然這種感覺存在已久,但如果不是某某人做了什麼事,他們就不會再一次感受到這種感覺。我從小就傷心過,是沒錯。每個人都會有傷心的時候嘛,但是你不必讓我更難過啊!重點是,悲哀的感覺是早就有的,你會察覺到它的存在,是因為傷痛需要治療。
所有的事情,事實上都沒有好壞之分,但是當你感到悲哀時,你就會用悲傷的心去詮釋所遇到的事。認為先有事情的發生,才引起你的情緒,這是一種自欺的想法。事實上,先出現的是你的感覺與情緒。
這個問題也有另一面,也就是你可能並沒有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與感覺。這時候,就讓對方來代表你們兩個人發言。如果你仔細聆聽,就能察覺對方現在的感覺。如果無法察覺,就要求對方多說一點,直到你能瞭解為止。一旦瞭解了對方的感覺,你就會想起你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感受,也就能明白自己的情緒了。如此一來,你就開始分享對方的感覺了。

5這種情緒是怎麼來的?
「熟悉」這個詞,和「家庭」一詞脫不了關係。家庭是你最早開始建構信念的地方。「信念」是指由想法、圖像和感覺所構成的東西。家庭也是你最早開始感受情緒的地方。你心中無意識的部分在體驗到某事時會產生反應,這種反應就是情緒。你可以把無意識的部分想像成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海,充滿了能量、符號、原型和感覺。你的心會對這些無意識的感覺產生反應,因而出現負面的情緒,如悲傷、恐懼和憤怒。這些情緒都是你在小時候跟家人互動時產生的。
家人中最具重要性的是照顧你的人(通常是媽媽,有時候是爸爸或親戚),其次是掌大權的人(通常是爸爸,有時候是媽媽或親戚),最後是兄弟姊妹及其他親戚。你在跟這些人的互動中,可能會感受到強烈的情緒,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這在你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念的過程中,有關鍵性的影響力。當你必須成長,擺脫這些信念的時候,相關的情緒就會浮現並投射在適當的事件上──通常是以感情危機的形式出現。現在你應該能瞭解為什麼找出情緒的由來很重要了──這樣你才有機會把不好的、自我侷限的信念轉變為喜歡自己的信念。
跟你的伴侶溝通,分享情緒的由來,有雙重的好處:
一是你可以不再把伴侶看作敵人,而讓對方跟你站在同一邊。既然你的情緒由來已久,這就能證明,早在你認識對方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所以對方自然也不是造成你負面情緒的禍首;
二來,跟伴侶分享你的情緒由來,能讓你更清楚自己情緒的每個小細節。

6我該怎麼回應這種情緒?
當你這樣問自己的時候,你就可以選擇不再對負面的情緒做出直覺的反應,而去發掘能讓你得到平靜、喜悅與愛的處理方式。一般來說,不論何種情緒,在你身上停留的時間都不會超過六分鐘。除非你為它建造了一個家,讓它在你心中長住下來。
如果你否認自己的情緒,為情緒找藉口,害怕或放縱自己的情緒,那它們就會在你心中生根了。然而,如果你只單純地把全副精神集中在你的情緒上,卻不做任何評斷,那麼情緒就會轉變成更高形式的能量。一個很好的處理方式是,心裡有什麼感覺就說出來,盡量不做保留,也不抗拒。除了說出情緒的由來之外,你還必須說出情緒的強度、組成和它所造成的效應,但要小心不要在過程中放縱了情緒。
通常你在這麼做的時候,伴侶會從旁支持。但也有可能伴侶不會支持你,因為對方不夠信任你,或者對方正忙於應付自己的情緒。完成這個程序且不壓抑情緒對你是有益的,我將在本章的最後列出許多回應情緒的方法,以供參考。
這些方法成功與否,得看你有多大決心。你可以用下面這個問題來測驗自己的決心:「我該怎麼回應這種情緒?」如果你的答案不是充滿了愛的答案,那麼你就選擇了恐懼。

7情緒背後有哪些感覺?
只要能用有益的方式來回應自己的情緒,你就會發現問題已經解決了,而你和伴侶(這個跟你起衝突的人,也可能不是伴侶,而是其他人)的感情也更親近了。你所要做的只是去充分地感受怒氣、悲傷或承認恐懼,然後你就會覺得舒服多了。你已經往更充滿愛、更親密的感情邁進了一步。
然而,當化解了自己的情緒之後,你往往會發現另一扇門,一扇通往更廣大事物的門。我稱作「空虛感」的地帶,它是我們開始追求完全的「自覺」時才會遇到的感覺。寂寞、無助、絕望、迷失等(這些只是幾個簡單的例子),都是人類經驗的一部分,但是這些感覺似乎是那麼深遠又無邊無際,以至於我們好像十分害怕感受它們。我個人相信,小孩子發脾氣就是為了逃離這些空洞的感覺。
我還相信空洞的感覺是造成我們限制性信念的主因。如果我們能坦然面對這些感覺,人生就可以有很大的改變。盡最大能力將感覺表達出來,可以讓我們在更瞭解自己的同時保有自我,不致迷失。為什麼這很重要呢?因為我們最大的恐懼,就是怕自己會被這些感覺吞噬,因而發瘋或死去。
想像自己是一滴即將落入大海的小雨滴,在成為大海的一部分時,你能保有自我嗎?當我們感受到空洞的感覺時,我們就像那些小雨滴一樣,害怕會發瘋或死亡,就是這樣。但是,如果我們能夠面對空洞感而不恐懼呢?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沒有力量,那麼,如果我們能夠用負責的態度來面對無力感,會發生什麼事呢?也就是說,不要把無力感當作敵人,而把它當作我們的一部分。……(未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