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父親是必須的嗎?

父親是什麼?
  父親是什麼呢?這或許是比「母親是什麼」還要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就算與母親的關係再怎麼淡薄且不穩定,也會因為歷經十月的懷胎與生產,以及一年半到兩年哺乳期的這種生物性的結合,而被掛上特別的保證。因為那畢竟是旁人無法取代的情感羈絆,只要母親沒有怠惰於扮演這種生物性的角色,或不幸地對孩子失於關愛的話,那麼母子關係就可以永保安泰。
  然而父親的話,是一個人在出生前十個月,與母親這位女性相愛,除了提供過精子以外,在生物上的連結相當匱乏。父親所完成的生物性角色,尤其不存在。換句話說,對孩子而言,父親之不可欠缺,是在孩子以受精卵誕生之前的瞬間,就幾乎等於結束了。之後可以說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就生物性而言,父親幾乎可以說是無關緊要的,也由於這個緣故,與父親的連結是比和母親的關係更屬於一種心理、社會的層面。換言之,只要社會與時代改變,就容易被心理與社會的狀況所左右的關係。相對的,母子關係多半由生物性所決定,因此擁有超越社會與時代的普遍性。
  今天,若與母親的關係完全改變,便是偏離了生物性的條件,是個非常危險的徵兆。另一方面,與父親的關係會隨社會與文化的改變而改變,本來就具多樣性與可塑性。就這一點來說,要回答父親是什麼的這個問題,要比回答母親是什麼的問題還更加困難。

父親是必須的嗎?
  近年來的醫學研究讓我們更清楚認識一件事,那就是母親與孩子在新生兒期到嬰幼兒期緊密深切的關係,是孩子健全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這樣的關係不僅與心理社會有關,也是哺乳類動物共通的生物行為。
  誕生後約一年半期間的母子關係,不僅孩子在精神上的穩定與人際關係的品質產生作用,對於身體健康或智力,以及社會的發展、抗壓能力,乃至於在養兒育女或與伴侶的關係上,一生當中都持續著無法估計的影響。
然  而若要論及父親,那麼同樣的前提便無法成立,必須一直到後期,從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是否必要存在開始談起。
  如果母親的角色缺席,孩子不僅無法獲得應有的養育,甚至會停止成長,連生命都會有危險。已經有許多的數據資料顯示,這是不可撼動的事實。不只是人類,對所有的哺乳類動物而言,都是生物學上的事實。這是因為所有的哺乳類動物都同樣擁有催產素系統這種依附架構的關係。

那麼父親又如何呢?
  首先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父親與母子會共同生活並共同養育兒女的物種,只占了哺乳類全體的百分之三左右。而且,父親的角色大多都是非直接照顧,是保護母子不受外敵欺侮的輔助性角色。且大部分的物種,是在母親每次發情期時就會更換伴侶的,這個時候,與前伴侶所生的孩子通常都會被趕出去。
  父親會和母親一起養育孩子的物種,也只有靈長類一種,就連被認為是與人類最相近的黑猩猩,父親也是不參與養育兒女工作的。母親和孩子自成一個集團生活,而公猩猩則只和其他公猩猩另組一個集團生活。只有在發情期,公猩猩才會對母猩猩表示關心,對幼猩猩則並不關心。
  在這層意義來看,在家庭中與妻子生活並且一起養兒育女這件事,是人類特異的進化,也可以說是最具人類特性的行為。
  而這種人類特別進化的父性機能,是到了農耕、畜牧生活時期開始後才被強化的。因為像俾格米人(Pygmies)那樣的狩獵採集民族,父親並不太參與撫育孩子,只會遠遠地看著母子,比較類似黑猩猩的行為。
  在狩獵採集生活時期中,只有母子一起生活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到了農耕生活時期,不論是高度組織化的社會合作,或是蓄積財富的集團組織性戰鬥,都使得人類必須去學習符合社會規範與規則的行為模式。父親以一家之長的身分領導大家,同時擔任教導孩子這個共同體的規範,將孩子培養成可獨當一面的組織成員。
  在這樣的父權社會下,父親是一個令人恐懼的存在,且具有不可忤逆的絕對權威。父親是一家的領導者同時也是教育者與精神支柱。
  而改變這個大環境的,是近代工業化的社會。過去領導一家人的父親被大規模的工廠吸收,從孩子面前消失。孩子的教育改由學校擔任,剝奪過去父親所扮演的角色。父親退居到只需默默工作、負責家中經濟的角色。父親的存在感低落,孩子的成長重心被母親與學校所占據。
  父親的存在感薄弱,與過去權盛時期無法相較。當父親變得不再那麼重要時,女性們就如過去般開始以自己的力量養育子女,這也是很自然的發展。戰時與戰後的人力不足、女性進出職場、女權的提高,都加速了這個狀況。離婚、成為單親媽媽,在沒有爸爸的情況下養育孩子,也變成理所當然的事。而隨著父權的崩壞,回歸母系社會的現象也開始發生。
  目前有相當多數的人是在父親缺席的狀態下成長的。根據平成二十二年(二○一○年)的統計,家中有未滿十八歲孩子的家庭約有一千兩百萬戶,當中母子一起生活的家庭超過一百一十一萬戶。有將近百分之十的家庭裡沒有父親。另外,父子一起生活的家庭有十二萬餘戶,約占全體的百分之一。這將近十倍的數字差距,可以說正顯示出孩子需要父親與母親的程度差別。父親的必要度是母親的十分之一,也許這就是現狀所顯示出來的殘酷事實。
  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在我們的社會當中,即使沒有父親,對於孩子的生存來說不只幾乎沒有影響,在發展或健康面上也沒有母親缺席的影響來得大。我們都知道比起父親的依附關係,母親依附關係的穩定性更左右孩子之後的人際關係。與父親的關係即使不佳,只要與母親的關係足夠穩定,就能彌補父親帶來的負面影響。
  然而要說完全沒有影響,也並非如此。它會增加的是發生各種問題的風險。其中之一就是犯罪行為。
  在平成二十二年的犯罪統計中,以少年犯罪的高峰期十五歲來看,父母俱在的家庭約占六成,單親母子家庭占三成。若以單親母子家庭約為整體家庭的十分之一左右來計算的話,則只有母親養育的情況下犯罪風險增加約五倍。順道說明,單親父親家庭所占的比例,約為單親母親家庭的四分之一,以這樣來思考的話,可以推測風險會再上升二點五倍左右。
  也就是說,母親雖然更重要,但並不是只有母親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容易遭遇困難,其中應該也包含了經濟的問題,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也同樣有關係。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