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Drama Free不健康家庭關係處理指南

79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 何謂不健康的家庭
  卡門生長在雙親家庭。她的爸爸布魯斯每天辛苦工作,回到家後喝得醉醺醺,接著大發雷霆--這是家常便飯。卡門的媽媽愛波則大多待在房間裡,對卡門和兩弟妹漠不關心卡。愛波也「貪杯」,但沒有布魯斯嚴重。愛波和布魯斯爭吵時,卡門和弟妹會把電視音量調大,隔絕他們的吵架聲。為了逃離家裡的混亂,卡門經常和朋友待在一起。她待在朋友家中才發現,父母酗酒、老是在吵架,或忽略孩子的情緒,不是一般家 庭的常態。
  卡門年紀較大後,學會依靠親戚。當她需要和朋友出去玩,她會打電話給祖母,因為她不想冒險讓喝醉的父母接送她。當她需要買上學穿的衣服時,她就打電話給阿姨,阿姨很樂意帶她去購物。然而卡門唯一缺少的,是傾吐家庭狀況的對象。她的朋友和父母相處沒問題,親戚們只是接手照顧他們的工作,對他們家的問題避而不談。
  卡門感到孤獨又困窘。多年來,好像沒有人在意她父母的行為,因此她以為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她的弟妹早已習慣父母的行為,其他親戚則會說,「妳爸媽就是這樣。妳還是要愛他們。」她確實愛著父母,但他們的行為對她而言是種折磨,這些問題一直延續到她長大成人。
  多數時候,卡門只是默默忍受,但當她採取堅定立場時,家人又指控她莫名其妙、心胸狹小,使她有罪惡感。她渴望有人能看見問題,認同她的感受,並讓她知道,想要一種不同於原生家庭的生活,並沒有錯。
  對卡門來說,不健康的家庭就是父母酗酒、孩子受到情緒忽略,有時也遭到言語暴力。在功能失調的家庭中,虐待、混亂與忽視是可被接受的常態。在這樣的環境裡,不健康的行為不是被忽略、被掩蓋,或被家人迎合。正如卡門的例子,她很難辨明自己的家庭失衡,直到她接觸到其他家庭的健康狀態,才意識到其中問題。然而即便知道了更好的選擇,她還是很難脫離不健全的模式。

  人們往往採取防衛心,拒絕改變,而不是承認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在卡門的例子中,只要她試圖和父母談到他們不健康的行為時,父母不是採取防備就是責怪她想要有所改變。家裡沒有人願意傾聽卡門的疑慮,很可能因為他們還沒有準備好要處理問題。
  卡門不是唯一有這種感受的人,卻沒有人願意與她並肩。她的經驗和其他家人一樣,但只有她勇敢指出問題的存在。她想學會如何面對問題,而不是像其他人選擇容忍或忽視。
  童年逆境經驗(ACE)量表常被用來測量兒童創傷的嚴重程度。這份量表涵蓋範圍如下:
 目睹暴力
  性虐待
 在家中目睹藥物濫用
 肢體虐待
 言語虐待
 情感忽視
 父母有精神疾病
 父母入獄

  童年創傷影響我們處理與表達情緒的能力,並增加採用不 良情緒調節策略(例如壓抑情緒)的可能性。特別要注意的是,暴露在暴力環境中的孩子,往往難以分辨威脅與安全的訊號。
  暴力與忽視是不健全家庭的常見因素,然而家庭關係也受其他因素影響。創傷的評估級別從0到10,但即使童年創傷分數低至2分,也有可能產生極大的影響。ACE沒有納入財務不穩定、頻繁搬遷或隔代創傷,這些因素也會影響心理健康。不過我相信,ACE量表分數(我的是7分)或童年創傷經驗不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我們有力量做出當下困難但長遠而言有益的決定。
  創傷一旦被觸發,往往會永無止境地循環,因此童年的經歷會延續到成年。曾經歷無家可歸的孩子,ACE量表分數通常很高,也更有可能在成年後面臨無家可歸的問題。
  其他影響童年創傷的因素
  ● 父母以自我為中心
  ● 父母情緒不成熟
  ● 父母跋扈
  ● 家庭中界限混淆
  ● 家庭中有競爭關係
  ● 孩子養育父母
  《巴拉卡男孩》(The Boys of Baraka)是一部非常值得關注的紀錄片。片中講述20名住在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的非裔男孩,處於高風險環境的他們前往肯亞寄宿學校就讀。他們在那裡能接觸自己文化的根源、體驗社群支持、學業與生活規律。在海外求學期間,許多男孩在學業、情緒與社交上都有所改善,但後來該計畫因資金短缺而終止,因此男孩們回到巴爾的摩──仍然是沒有改變的環境,最終許多男孩難以擺脫成長於高風險社區的結果,包括藥物濫用、坐牢,或與其他惡性循環。他們生活的環境限制了他們的發展,幾乎毫無希望的男孩們,只好回到了熟悉的模式中。
  然而,擁有適當的資源與方法,我們依然能從童年與家庭創傷中痊癒。
  你成長的地方、陪伴你長大的人,以及在家中經歷的一切,終其一生都影響著你。創傷會長期影響你的身體、心智、人際關係、財務狀況、情緒與心理健康。人生最初的18年,深深的塑造了你的一生。在歐普拉與醫學博士布魯斯?D?培理(Bruce D. Perry)合著的《你發生過什麼事?》這本書中,歐普拉訴說自己的童年創傷,以及這些經驗如何形成今日的她。她回憶,自己曾因為一點小錯就遭到母親毒打,這樣的虐待行為使她成為一個過度取悅他人的人。她花了好多年才明白,自己成年人後的行為,其實根植於童年經驗。
  可能從原生家庭中承襲的事項,包括:
  ● 理財技巧
  ● 溝通技巧
  ● 對他人的情感依附方式
  ● 核心價值觀
  ● 使用成癮物質的模式
  ● 對待孩子的方式
  ● 面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態度
  童年經歷如同心理師手中的地圖,能藉此了解你成年後所面對的困境,是如何逐步形成的。我會問來訪者:「你第一次有那種感覺,是什麼時候?」或「第一個讓你有那種感覺的人是誰?」──答案往往會帶我們回到童年。那些年的我們最脆弱無力,卻背負著加諸在我們身上的重量,似乎不得不以那種方式繼續活下去,但成年,讓我們有機會改寫自己人生的敘事。
  對於發生的事情欣然接受的能力,便是「韌性」。當生命中有足夠的保護因子,我們就有力量克服成長環境的陰影。這些保護因子包括:
  ● 與安全的成人建立穩固的連結
  ● 正向教養的影響
  ● 堅定的價值觀或目的感
  ● 自我調節的能力、樂觀的心態,以及靈活的資源運用
  ● 健康的社會連結
  ● 同儕與導師的支持
  ● 穩定且持續的計畫,以便增加處於健康關係中的機會
  常言道,人是環境的產物,但我們也可能來自家庭以外的健康關係。卡門對於原生家庭環境的理解,正是透過她在其他地方看見的健康關係的對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