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開口 ─── 在不孕與代孕之間,如何向家人揭露?
❝ 到底要不要讓我親愛的家人知道,我們的「喜悅」? ❞
我曾以為人生裡最難啓齒的,是對朋友說我不想參加她的婚禮,或是否該讓摯友知道眞相。後來才發現,最難的,竟然是向長輩坦白:「因為不孕,所以我們決定透過代孕生孩子。」
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但也是我們走過流產與不孕、思考再三後做出的選擇。只是,什麼時候、該不該對期待抱孫的長輩揭露一切?這問題比我們想像中難得多。
●阿嬤們的聯合調查行動
記得某年端午節,老公剛好去國外出差,我也給自己放了幾天假,回花蓮陪陪外婆,順便好好放鬆。但這趟「放鬆小旅行」,最後竟變成我人生中最難忘的家庭聚會 ─── 幾乎每一頓飯,都在接受生育大審問。
外婆開口閉口都是:「怎麼還沒生小孩」、「再晚身材很難恢復」、「再晚小孩容易生病」……接著擧出親戚朋友的各種實例,詳細說明誰誰誰因為太晚生育,現在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她講得眞心誠意,卻彷彿忘了我早已過了她心中的「晚」 ─── 因為在她的觀念裡,29歲生小孩已經算晚了。聽著聽著,我的內心愈來愈焦慮,愈來愈同情那些故事裡的「高齡產婦」。
但重點還在後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某頓晚餐。外婆特地提前通知我「早點到」,原來她召集了一群「阿嬤小組」 ─── 大約六位資深成員,準備擧行一場飯前會議,主題是:「為什麼你們結婚1年多還沒有好消息?」
她們不但想知道我和老公的身體狀況,還關心起我們的「夫妻生活頻率」。我一邊頭昏腦脹地應付,眼角餘光瞄到其中一位阿嬤,可能是為了更仔細分析,竟然運用自己的手指,在一旁掐指神算,彷彿試圖用八字或黃曆推算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吃完那頓飯,我眞心覺得自己脆弱的心靈受到重創。隔天立刻以「公司臨時有急事」為由,改了回程火車票,提早1天打包行李,離開花蓮。與其說是回臺北,更像是落荒而逃,只求這段「奇幻之旅」快點落幕。
●公婆的溫和攻勢vs.老公的高段防護術
相比外婆的猛烈催生力道,公婆給予的壓力顯得溫和許多。而大部分壓力,基本上都由我先生一肩扛下。他知道我比較敏感,會主動幫我建立一道「防護網」,讓我盡量避開直接參與生育話題。
後來我才知道,公婆的催生戰術其實主要針對我老公。他們一方面強調:「小潘都快35歲了,再不生就生不出來啦」,另一方面也責怪我老公只顧著拚事業,忘了傳宗接代,總之全以「男方責任論」出發。好在老公抗壓性極強,每次都能淡定應對。而公婆講久也會累,催生力道自然慢慢削弱下來。
|小潘∣────── 對付長輩的最佳方式就是保持自己的節奏,然後「亂回答」。像我會故意問:「如果小孩出生了,我完全沒時間帶,你們要不要幫我養?」「還是你們認他做養子,小孩先當我弟弟,等到他18歲那年,我再向他公布眞相 ─── 欸欸,其實我不是你哥,我是你爸啦!」我父母每次聽到我如此一本正經(其實是胡說八道)的回答,原本的催生話題自然就中止了。
只是偶爾幾次,這層防護網還是會破功。像有時候,老公肚子痛去廁所蹲太久,公婆就會抓準時機,快速向我進攻:「你們有沒有打算生小孩?什麼時候生?」感覺是想和老公的版本交叉比對,確保情報一致。
那幾次,我只能滿臉緊張地擠出「是有這個計畫」、「我再跟我老公討論一下」這類模糊回應,努力防守。不過也因為這些經驗,老公後來還「升級技能」,練習縮短如廁時間,只為避免我又被單獨拋在防線外。
眼看戰術效果不佳,公婆便改走「動之以情」路線,常安排我們和小叔的小孩互動,在飯後分享孩子的可愛照片,一邊問:「是不是很可愛?你們想不想也生一個?」
有趣的是,這招用久了,我們竟然產生「小孩照片免疫力」。我們夫妻還會私下討論:「欸你不覺得小孩其實長得都差不多嗎?就是那種標準小孩樣。」這種自我解嘲的幽默,大概也是替壓力找個出口吧。
●三個願望vs.三次逼問
最經典的一戰,發生在一次元宵節與老公生日合辦的家族聚會。那次公公急了,發起一場堪稱「公開施壓大會」的逼問秀。因為老公生日剛好接近元宵節,於是「聯合辦理」,元宵飯一吃完就接著慶祝老公生日。
正當老公準備在二十多位親戚面前許下三個生日願望時,公公突然像抓住什麼神聖契機似的,把大弟的小孩遞到我老公懷裡,高聲呼喊:「什麼時候要生小孩?」其聲音洪亮、氣勢逼人,還搭配宛如交響樂團指揮家的誇張手勢。而且不只問一次,而是連問三次,精準卡在每個願望許下之前。全場鴉雀無聲,只剩我公公一人熱情演出。
當第一次提問響起,我下意識將視線從老公身上移開,默默退到一旁,假裝鎭定拿起iPhone當攝影師,其實是在躱避風頭。老公依然從容不迫,許下第一個願望:「祝大家身體健康。」
第二次提問如期而至,我老公一樣不動聲色,繼續許下第二個願望:「祝大家賺大錢、發大財。」
第三次提問來臨時,他終於微笑著轉頭看向我公公,語氣溫和又帶點俏皮地說:「第三個願望不能說喔!」然後閉上眼睛,默默許完最後一個願望,隨後吹熄蠟燭,彷彿整場尷尬完全與他無關。
那一刻,我宛如看見我和老公活在兩個不同世界。他像是待在防彈玻璃罩內,絲毫不受干擾;我則站在罩外,屏住呼吸,深怕被射來的壓力子彈打中。
|小潘∣────── 這就叫抗壓性!千萬別輕易受外界影響,被風向帶著走。做任何事一定要保持自我節奏,不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全都要聽那還得了?
如果沒有錄影存證,我可能會懷疑這場逼問秀是不是自己的幻想。但公公最終還是不死心,把躱在鏡頭後、手還微微顫抖的我叫了過去,補上一句:「妳呢?妳什麼時候要生小孩?」
那一刻對我來說實在太過震撼。無語的我只能擠出一抹禮貌的微笑,努力把腦中尷尬轉化成幽默,讓自己好過一點。我在心裡不斷慶幸:「還好生日願望只能許三個,忍一忍就過去了。」同時默默祈禱:「希望這種事就像生日一樣,1年只遇到一次就好。」
●暫時的沉默,也是一種保護
那麼,為什麼當時我們選擇不說呢?
確認了外婆與公婆對孫子的高度期盼後,我和老公不約而同決定,暫時延後向他們透露代孕計畫,等孩子平安出生、狀況穩定後再向他們說明。這樣不僅能減少彼此壓力,也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畢竟,我們選擇代孕的主因是不孕。如果一開始就吿訴他們這個「壞消息」,他們很可能會把對孫子的期待,轉變為「治療我」。他們或許會馬不停蹄地安排我看遍全臺各大婦產科名醫,也可能買遍坊間所有標榜能治療不孕的中藥。這些出於好意的行動,反而會讓我身心俱疲,也讓原本就複雜的心情更為沉重。
|小潘∣────── 我原本想自己扛下一切壓力,打算跟所有人說我小時候騎腳踏車撞破睪丸,讓他們別再催促我們生小孩,但一直找不到時機說,後來就走上代孕這條路了。
畢竟不孕,在他們眼中是個不幸的消息。他們很可能不由自主感到同情、難過,甚至覺得自己有責任幫忙解決這個問題。但這一連串「熱心過頭」的行動,只會讓我們無所適從。更糟的是,一旦陷入這種狀況,可能引來更多親戚參與、各種偏方亂入,導致人多嘴雜、壓力升級,而問題依舊無解。
此外,外婆和公婆成長於相對保守的年代與環境,對「代孕」的概念幾乎一無所知。對他們來說,彷彿是某種「高科技實驗」,既陌生又充滿未知的風險,自然會產生無限擔憂。加上代孕者懷胎9個月的時間,我們勢必面對接踵而來的提問與疑慮,但這些問題中,有些連我們自己也尙未完全釐淸,更難以給出任何保證。
擧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幾乎所有得知消息的長輩都會問:「你們要怎麼控管對方的飮食?」這幾乎是必考題。華人社會普遍重視食補,認為孕期飮食會大大影響胎兒體質,擧凡「多吃醬油小孩會變黑」、「多喝牛奶孩子骨頭會比較長」這類說法,長輩們都深信不疑。雖然這些飮食觀未必有科學根據,但他們的關心也不無道理,畢竟「吃進肚子裡的東西,會變成身體的一部分」。
而在美國,醫生也同樣重視孕期飮食,但更著重於科學檢驗與營養數據,依據不同孕期開立合適的維他命和營養補充品。生命的誕生本就充滿神祕與不確定性,不是做了A就一定會出現B。許多努力其實是為了盡人事、求心安,但結果往往無法完全在我們的掌控之中。
正因如此,我們才會選擇讓關心孫子,又容易過度焦慮的長輩們晚一點知道這件事。我們預判他們一旦得知,很可能會不由自主地過度關心代孕者的飮食、行蹤,甚至生活細節。這種關注不會對代孕旅程帶來實質幫助,反而可能為我們和對方的關係徒增壓力或困擾,進而影響整段過程。當變數增加,當每一件事都成了討論與擔心的焦點,我們就會被捲入更多情緒漩渦與無謂的戰場。
有時面對外婆和公婆的催生攻勢,我們心中不免閃過一個念頭:是不是乾脆提前坦白選擇代孕,好結束反覆上演的催生攻防戰,也讓彼此都能稍微鬆口氣?但我們終究還是忍住了。
這時,我眞的很感謝我老公。我們就像戰場上的最佳拍檔,從未讓任何一位長輩突破防線,讓我們鬆口。每當催生攻勢猛烈到快招架不住時,我們就會立刻找藉口撤退到小房間,快速展開兩人會議,分析此時坦白的利弊,再以眼神默契進行小組表決。
總結來說,我們之所以選擇暫時保密,理由很單純:
1.擔心他們過度操心,卻又無法提供實質幫助,結果徒增壓力。
2.害怕引發更多難以應對的提問與干預。
我們不想讓這段代孕旅程變得更辛苦,也希望自己能平靜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被意外打亂了計畫
然而,不間斷的催生壓力,讓我們不得不比原先計畫提早一點向家人透露。
原本我們夫妻打算硬著頭皮撐到孩子平安出生後,再手忙腳亂地向外婆和公婆公開我們透過代孕生子。我們以為,孩子的出生,再搭配一份99.9999%的親子鑑定書,如此好消息應該足以沖淡一切疑問。他們不但不用擔心,還能直接迎來夢寐以求的小孫子,跳過那一連串冗長又令人頭大的代孕Q&A。
但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就在孩子出生前1個月,外婆用了柔情攻勢,讓我媽媽一時沒忍住,搶先說出這個祕密。外婆聽完後非常震驚,甚至帶著一點失望。她擔心孩子不是「親生」的,將來可能感受不到母愛,也擔心他在同儕間會遭受嘲笑。
當我從媽媽口中聽到外婆的反應時,說實話,心裡有些刺痛。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我,也不記得母愛是什麼模樣;反倒是出生後,尤其是上了小學,才眞正理解什麼叫母愛。儘管如此,我選擇對外婆的話裝聾作啞。因為我明白,母愛不是比較級。
將來,我也會如實吿訴孩子他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 ─── 這是一段艱辛的求子之路,是爸爸媽媽對這個家的堅持,是許多人齊心努力的結果。他的到來,不是偶然,而是深思熟慮與滿滿愛意的結晶。
說眞的,我們夫妻倆也不是不能轉個念,瀟灑當頂客族,或選擇高齡產子、老來得子,只要在這段期間接受長輩的言語催促就好。但我們選擇了另一條路。
外婆對代孕的疑慮,大約持續了兩個星期。她究竟說了什麼、問了什麼,我其實已經沒有太多印象。因為一旦認眞聽進那些話,我就會作噩夢 ─── 夢見孩子胎死腹中……(未完)
❝ 到底要不要讓我親愛的家人知道,我們的「喜悅」? ❞
我曾以為人生裡最難啓齒的,是對朋友說我不想參加她的婚禮,或是否該讓摯友知道眞相。後來才發現,最難的,竟然是向長輩坦白:「因為不孕,所以我們決定透過代孕生孩子。」
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但也是我們走過流產與不孕、思考再三後做出的選擇。只是,什麼時候、該不該對期待抱孫的長輩揭露一切?這問題比我們想像中難得多。
●阿嬤們的聯合調查行動
記得某年端午節,老公剛好去國外出差,我也給自己放了幾天假,回花蓮陪陪外婆,順便好好放鬆。但這趟「放鬆小旅行」,最後竟變成我人生中最難忘的家庭聚會 ─── 幾乎每一頓飯,都在接受生育大審問。
外婆開口閉口都是:「怎麼還沒生小孩」、「再晚身材很難恢復」、「再晚小孩容易生病」……接著擧出親戚朋友的各種實例,詳細說明誰誰誰因為太晚生育,現在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她講得眞心誠意,卻彷彿忘了我早已過了她心中的「晚」 ─── 因為在她的觀念裡,29歲生小孩已經算晚了。聽著聽著,我的內心愈來愈焦慮,愈來愈同情那些故事裡的「高齡產婦」。
但重點還在後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某頓晚餐。外婆特地提前通知我「早點到」,原來她召集了一群「阿嬤小組」 ─── 大約六位資深成員,準備擧行一場飯前會議,主題是:「為什麼你們結婚1年多還沒有好消息?」
她們不但想知道我和老公的身體狀況,還關心起我們的「夫妻生活頻率」。我一邊頭昏腦脹地應付,眼角餘光瞄到其中一位阿嬤,可能是為了更仔細分析,竟然運用自己的手指,在一旁掐指神算,彷彿試圖用八字或黃曆推算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吃完那頓飯,我眞心覺得自己脆弱的心靈受到重創。隔天立刻以「公司臨時有急事」為由,改了回程火車票,提早1天打包行李,離開花蓮。與其說是回臺北,更像是落荒而逃,只求這段「奇幻之旅」快點落幕。
●公婆的溫和攻勢vs.老公的高段防護術
相比外婆的猛烈催生力道,公婆給予的壓力顯得溫和許多。而大部分壓力,基本上都由我先生一肩扛下。他知道我比較敏感,會主動幫我建立一道「防護網」,讓我盡量避開直接參與生育話題。
後來我才知道,公婆的催生戰術其實主要針對我老公。他們一方面強調:「小潘都快35歲了,再不生就生不出來啦」,另一方面也責怪我老公只顧著拚事業,忘了傳宗接代,總之全以「男方責任論」出發。好在老公抗壓性極強,每次都能淡定應對。而公婆講久也會累,催生力道自然慢慢削弱下來。
|小潘∣────── 對付長輩的最佳方式就是保持自己的節奏,然後「亂回答」。像我會故意問:「如果小孩出生了,我完全沒時間帶,你們要不要幫我養?」「還是你們認他做養子,小孩先當我弟弟,等到他18歲那年,我再向他公布眞相 ─── 欸欸,其實我不是你哥,我是你爸啦!」我父母每次聽到我如此一本正經(其實是胡說八道)的回答,原本的催生話題自然就中止了。
只是偶爾幾次,這層防護網還是會破功。像有時候,老公肚子痛去廁所蹲太久,公婆就會抓準時機,快速向我進攻:「你們有沒有打算生小孩?什麼時候生?」感覺是想和老公的版本交叉比對,確保情報一致。
那幾次,我只能滿臉緊張地擠出「是有這個計畫」、「我再跟我老公討論一下」這類模糊回應,努力防守。不過也因為這些經驗,老公後來還「升級技能」,練習縮短如廁時間,只為避免我又被單獨拋在防線外。
眼看戰術效果不佳,公婆便改走「動之以情」路線,常安排我們和小叔的小孩互動,在飯後分享孩子的可愛照片,一邊問:「是不是很可愛?你們想不想也生一個?」
有趣的是,這招用久了,我們竟然產生「小孩照片免疫力」。我們夫妻還會私下討論:「欸你不覺得小孩其實長得都差不多嗎?就是那種標準小孩樣。」這種自我解嘲的幽默,大概也是替壓力找個出口吧。
●三個願望vs.三次逼問
最經典的一戰,發生在一次元宵節與老公生日合辦的家族聚會。那次公公急了,發起一場堪稱「公開施壓大會」的逼問秀。因為老公生日剛好接近元宵節,於是「聯合辦理」,元宵飯一吃完就接著慶祝老公生日。
正當老公準備在二十多位親戚面前許下三個生日願望時,公公突然像抓住什麼神聖契機似的,把大弟的小孩遞到我老公懷裡,高聲呼喊:「什麼時候要生小孩?」其聲音洪亮、氣勢逼人,還搭配宛如交響樂團指揮家的誇張手勢。而且不只問一次,而是連問三次,精準卡在每個願望許下之前。全場鴉雀無聲,只剩我公公一人熱情演出。
當第一次提問響起,我下意識將視線從老公身上移開,默默退到一旁,假裝鎭定拿起iPhone當攝影師,其實是在躱避風頭。老公依然從容不迫,許下第一個願望:「祝大家身體健康。」
第二次提問如期而至,我老公一樣不動聲色,繼續許下第二個願望:「祝大家賺大錢、發大財。」
第三次提問來臨時,他終於微笑著轉頭看向我公公,語氣溫和又帶點俏皮地說:「第三個願望不能說喔!」然後閉上眼睛,默默許完最後一個願望,隨後吹熄蠟燭,彷彿整場尷尬完全與他無關。
那一刻,我宛如看見我和老公活在兩個不同世界。他像是待在防彈玻璃罩內,絲毫不受干擾;我則站在罩外,屏住呼吸,深怕被射來的壓力子彈打中。
|小潘∣────── 這就叫抗壓性!千萬別輕易受外界影響,被風向帶著走。做任何事一定要保持自我節奏,不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全都要聽那還得了?
如果沒有錄影存證,我可能會懷疑這場逼問秀是不是自己的幻想。但公公最終還是不死心,把躱在鏡頭後、手還微微顫抖的我叫了過去,補上一句:「妳呢?妳什麼時候要生小孩?」
那一刻對我來說實在太過震撼。無語的我只能擠出一抹禮貌的微笑,努力把腦中尷尬轉化成幽默,讓自己好過一點。我在心裡不斷慶幸:「還好生日願望只能許三個,忍一忍就過去了。」同時默默祈禱:「希望這種事就像生日一樣,1年只遇到一次就好。」
●暫時的沉默,也是一種保護
那麼,為什麼當時我們選擇不說呢?
確認了外婆與公婆對孫子的高度期盼後,我和老公不約而同決定,暫時延後向他們透露代孕計畫,等孩子平安出生、狀況穩定後再向他們說明。這樣不僅能減少彼此壓力,也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畢竟,我們選擇代孕的主因是不孕。如果一開始就吿訴他們這個「壞消息」,他們很可能會把對孫子的期待,轉變為「治療我」。他們或許會馬不停蹄地安排我看遍全臺各大婦產科名醫,也可能買遍坊間所有標榜能治療不孕的中藥。這些出於好意的行動,反而會讓我身心俱疲,也讓原本就複雜的心情更為沉重。
|小潘∣────── 我原本想自己扛下一切壓力,打算跟所有人說我小時候騎腳踏車撞破睪丸,讓他們別再催促我們生小孩,但一直找不到時機說,後來就走上代孕這條路了。
畢竟不孕,在他們眼中是個不幸的消息。他們很可能不由自主感到同情、難過,甚至覺得自己有責任幫忙解決這個問題。但這一連串「熱心過頭」的行動,只會讓我們無所適從。更糟的是,一旦陷入這種狀況,可能引來更多親戚參與、各種偏方亂入,導致人多嘴雜、壓力升級,而問題依舊無解。
此外,外婆和公婆成長於相對保守的年代與環境,對「代孕」的概念幾乎一無所知。對他們來說,彷彿是某種「高科技實驗」,既陌生又充滿未知的風險,自然會產生無限擔憂。加上代孕者懷胎9個月的時間,我們勢必面對接踵而來的提問與疑慮,但這些問題中,有些連我們自己也尙未完全釐淸,更難以給出任何保證。
擧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幾乎所有得知消息的長輩都會問:「你們要怎麼控管對方的飮食?」這幾乎是必考題。華人社會普遍重視食補,認為孕期飮食會大大影響胎兒體質,擧凡「多吃醬油小孩會變黑」、「多喝牛奶孩子骨頭會比較長」這類說法,長輩們都深信不疑。雖然這些飮食觀未必有科學根據,但他們的關心也不無道理,畢竟「吃進肚子裡的東西,會變成身體的一部分」。
而在美國,醫生也同樣重視孕期飮食,但更著重於科學檢驗與營養數據,依據不同孕期開立合適的維他命和營養補充品。生命的誕生本就充滿神祕與不確定性,不是做了A就一定會出現B。許多努力其實是為了盡人事、求心安,但結果往往無法完全在我們的掌控之中。
正因如此,我們才會選擇讓關心孫子,又容易過度焦慮的長輩們晚一點知道這件事。我們預判他們一旦得知,很可能會不由自主地過度關心代孕者的飮食、行蹤,甚至生活細節。這種關注不會對代孕旅程帶來實質幫助,反而可能為我們和對方的關係徒增壓力或困擾,進而影響整段過程。當變數增加,當每一件事都成了討論與擔心的焦點,我們就會被捲入更多情緒漩渦與無謂的戰場。
有時面對外婆和公婆的催生攻勢,我們心中不免閃過一個念頭:是不是乾脆提前坦白選擇代孕,好結束反覆上演的催生攻防戰,也讓彼此都能稍微鬆口氣?但我們終究還是忍住了。
這時,我眞的很感謝我老公。我們就像戰場上的最佳拍檔,從未讓任何一位長輩突破防線,讓我們鬆口。每當催生攻勢猛烈到快招架不住時,我們就會立刻找藉口撤退到小房間,快速展開兩人會議,分析此時坦白的利弊,再以眼神默契進行小組表決。
總結來說,我們之所以選擇暫時保密,理由很單純:
1.擔心他們過度操心,卻又無法提供實質幫助,結果徒增壓力。
2.害怕引發更多難以應對的提問與干預。
我們不想讓這段代孕旅程變得更辛苦,也希望自己能平靜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被意外打亂了計畫
然而,不間斷的催生壓力,讓我們不得不比原先計畫提早一點向家人透露。
原本我們夫妻打算硬著頭皮撐到孩子平安出生後,再手忙腳亂地向外婆和公婆公開我們透過代孕生子。我們以為,孩子的出生,再搭配一份99.9999%的親子鑑定書,如此好消息應該足以沖淡一切疑問。他們不但不用擔心,還能直接迎來夢寐以求的小孫子,跳過那一連串冗長又令人頭大的代孕Q&A。
但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就在孩子出生前1個月,外婆用了柔情攻勢,讓我媽媽一時沒忍住,搶先說出這個祕密。外婆聽完後非常震驚,甚至帶著一點失望。她擔心孩子不是「親生」的,將來可能感受不到母愛,也擔心他在同儕間會遭受嘲笑。
當我從媽媽口中聽到外婆的反應時,說實話,心裡有些刺痛。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我,也不記得母愛是什麼模樣;反倒是出生後,尤其是上了小學,才眞正理解什麼叫母愛。儘管如此,我選擇對外婆的話裝聾作啞。因為我明白,母愛不是比較級。
將來,我也會如實吿訴孩子他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 ─── 這是一段艱辛的求子之路,是爸爸媽媽對這個家的堅持,是許多人齊心努力的結果。他的到來,不是偶然,而是深思熟慮與滿滿愛意的結晶。
說眞的,我們夫妻倆也不是不能轉個念,瀟灑當頂客族,或選擇高齡產子、老來得子,只要在這段期間接受長輩的言語催促就好。但我們選擇了另一條路。
外婆對代孕的疑慮,大約持續了兩個星期。她究竟說了什麼、問了什麼,我其實已經沒有太多印象。因為一旦認眞聽進那些話,我就會作噩夢 ─── 夢見孩子胎死腹中……(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