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三十六歲的失業男性自述:「我失業之後每天都不停找工作,最令人難受的是面對妻子的質問,一直逼問我有什麼打算?」網路上也有男性分享,「失業後在總是小心翼翼,像犯了錯的孩子一樣,每天看妻子臉色行事。」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作不只是收入來源,更是身分認同的一部分。失去工作不但讓人焦慮,還會讓人失去自我,無法向他人說明自己是誰。失業的男人會覺得自己不像個男人。
當我們談論女性面對職場與家庭的兩難時,女性尚有「全職家庭主婦」、「兼職工作」、「職業婦女」等等選項,但男性只有工作、工作、工作,這個唯一選項。當我們慣用「職業婦女」一詞時,卻沒有一個對等的同義詞來指涉男性,「職業男性」根本是多餘的名詞,因為所有男性都理所當然被視為職業男性!
在雙薪家庭中,女人如果放棄負擔家計的責任,可能會有一些憂慮、不安和負面的感受,但並不會讓她覺得自己不像個女人,但一個男人若失去養家活口的角色,就會嚴重威脅到他身為男子漢的感受。「不是男人!」是男人一生的緊箍咒。男人一旦離開工作,通常也面臨了失去家庭,甚至陷入失去男人資格的危機。
在一個要求男人必須扛起養家之責的父權文化下,失業男人承受的是個人挫敗的巨大壓力。
由於全球化的發展,已開發國家經歷了產業轉型、傳統製造業外移浪潮,這對各國低教育程度的藍領男性造成重大衝擊,他們面臨了職場結構轉變、大規模裁員、失業率高漲的困境。在資本主義與父權體制的雙重壓力下,職場上挫敗的男性,常會面臨生活現實與男人尊嚴之間的交戰。研究指出,無業的美國男性,花在家務或照顧他人的時 間,僅有無業美國女性的一半,他們大多數時間都在看電視。即便是失業,他們在家中仍要倔強地維持身為男性的地位與尊嚴。
中下階級始終是社會變遷下最脆弱的一批人,以新冠肺炎為例,疫情造成全球各地經濟活動停擺,掀起大規模的失業潮。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全球有近半勞工的生計受影響,服務業員工以及基層勞工,是第一波裁員的目標。由於女性的工作以服務業和基層勞工為主,失業率因此快速上升,在此之前男性的失業率一直 高於女性,在疫情期間兩性的失業率最為接近。但女性恢復就業的能力遠高於男性,女性在一個月後便恢復疫情前的水準,但男性卻經歷了將近一年才逐漸恢復疫情前的狀態。
隨著企業獲利大幅下滑,原本以為工作比較有保障的白領階級,也成了疫情災難下第二波裁員的對象。遭裁員的白領中年男性常常會說,家裡還有孩子在念書,需要工作賺錢,自己沒有資格對工作挑三揀四,只要有工作都願意去做,可是機會 十分渺茫,最後連清潔工、超商店員、保全都去應徵,但在女性為主的服務業和基層勞動市場中,失業白領階級的男性並不吃香。失業的男性面對再度就業的挑戰更 為嚴峻,這種走投無路的痛苦,真的會把人逼上絕境。
無論是經濟上的困乏、孤獨感導致的疏離冷漠,或是身心受挫衍生的暴力衝突,這些都是父權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對於男性的巨大懲罰。即便個人或家庭能夠意識到這是整體結構的問題,不能歸咎於個人,但單靠個別力量去對抗父權體制的巨大壓力並不簡單。
以一名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教授為例,她的老公遇到了中年危機,而她的收入足以讓整個家庭經濟無虞,一開始她提議丈夫去追求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無須為工作煩惱。但丈夫失業之後,他們的婚姻生活仍然遭遇了很大的挑戰,兩個人都必須重新面對自己長久以來對男女角色的理解與認知,重新適應社會壓力。
失業的男方不斷與自己的失敗感奮戰,擔心自己的男子氣概受損,女方則對於男方不再擔負養家活口的角色,感到無以名狀的忿忿不平。即便理智上知道這並非對方的錯,但整個社會文化的壓力,讓她無法逃離這種憤怒的情緒,包括自己可能都瞧不起無法養家的男人,並對於自己要獨立承擔經濟壓力感到苦悶。
這位女教授提到,當整個家計的擔子落在自己肩上時,她才明白這個責任沉重到令人無法呼吸。一個人的收入必須支付整個家庭的開銷,包括房貸、車貸、子女的學費、生活費、伙食費,龐大的開銷讓她幾乎無法保留自己的花用額度。但一樣的負擔放在男性身上時,這個社會似乎又覺得理所當然,男人本來就應該負擔起養家活口的重責大任。
隨著女性教育程度提升、兩性家庭分工日漸平等,越來越多女性的經濟能力也能夠扛起照顧全家的重責大任,但社會對兩性角色的期待,並沒有隨著社會進步而有太大轉變,多數男人仍難以接受自己無法賺錢養家,多數女人也很難接受自己需要獨立負擔家計。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作不只是收入來源,更是身分認同的一部分。失去工作不但讓人焦慮,還會讓人失去自我,無法向他人說明自己是誰。失業的男人會覺得自己不像個男人。
當我們談論女性面對職場與家庭的兩難時,女性尚有「全職家庭主婦」、「兼職工作」、「職業婦女」等等選項,但男性只有工作、工作、工作,這個唯一選項。當我們慣用「職業婦女」一詞時,卻沒有一個對等的同義詞來指涉男性,「職業男性」根本是多餘的名詞,因為所有男性都理所當然被視為職業男性!
在雙薪家庭中,女人如果放棄負擔家計的責任,可能會有一些憂慮、不安和負面的感受,但並不會讓她覺得自己不像個女人,但一個男人若失去養家活口的角色,就會嚴重威脅到他身為男子漢的感受。「不是男人!」是男人一生的緊箍咒。男人一旦離開工作,通常也面臨了失去家庭,甚至陷入失去男人資格的危機。
在一個要求男人必須扛起養家之責的父權文化下,失業男人承受的是個人挫敗的巨大壓力。
由於全球化的發展,已開發國家經歷了產業轉型、傳統製造業外移浪潮,這對各國低教育程度的藍領男性造成重大衝擊,他們面臨了職場結構轉變、大規模裁員、失業率高漲的困境。在資本主義與父權體制的雙重壓力下,職場上挫敗的男性,常會面臨生活現實與男人尊嚴之間的交戰。研究指出,無業的美國男性,花在家務或照顧他人的時 間,僅有無業美國女性的一半,他們大多數時間都在看電視。即便是失業,他們在家中仍要倔強地維持身為男性的地位與尊嚴。
中下階級始終是社會變遷下最脆弱的一批人,以新冠肺炎為例,疫情造成全球各地經濟活動停擺,掀起大規模的失業潮。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全球有近半勞工的生計受影響,服務業員工以及基層勞工,是第一波裁員的目標。由於女性的工作以服務業和基層勞工為主,失業率因此快速上升,在此之前男性的失業率一直 高於女性,在疫情期間兩性的失業率最為接近。但女性恢復就業的能力遠高於男性,女性在一個月後便恢復疫情前的水準,但男性卻經歷了將近一年才逐漸恢復疫情前的狀態。
隨著企業獲利大幅下滑,原本以為工作比較有保障的白領階級,也成了疫情災難下第二波裁員的對象。遭裁員的白領中年男性常常會說,家裡還有孩子在念書,需要工作賺錢,自己沒有資格對工作挑三揀四,只要有工作都願意去做,可是機會 十分渺茫,最後連清潔工、超商店員、保全都去應徵,但在女性為主的服務業和基層勞動市場中,失業白領階級的男性並不吃香。失業的男性面對再度就業的挑戰更 為嚴峻,這種走投無路的痛苦,真的會把人逼上絕境。
無論是經濟上的困乏、孤獨感導致的疏離冷漠,或是身心受挫衍生的暴力衝突,這些都是父權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對於男性的巨大懲罰。即便個人或家庭能夠意識到這是整體結構的問題,不能歸咎於個人,但單靠個別力量去對抗父權體制的巨大壓力並不簡單。
以一名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教授為例,她的老公遇到了中年危機,而她的收入足以讓整個家庭經濟無虞,一開始她提議丈夫去追求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無須為工作煩惱。但丈夫失業之後,他們的婚姻生活仍然遭遇了很大的挑戰,兩個人都必須重新面對自己長久以來對男女角色的理解與認知,重新適應社會壓力。
失業的男方不斷與自己的失敗感奮戰,擔心自己的男子氣概受損,女方則對於男方不再擔負養家活口的角色,感到無以名狀的忿忿不平。即便理智上知道這並非對方的錯,但整個社會文化的壓力,讓她無法逃離這種憤怒的情緒,包括自己可能都瞧不起無法養家的男人,並對於自己要獨立承擔經濟壓力感到苦悶。
這位女教授提到,當整個家計的擔子落在自己肩上時,她才明白這個責任沉重到令人無法呼吸。一個人的收入必須支付整個家庭的開銷,包括房貸、車貸、子女的學費、生活費、伙食費,龐大的開銷讓她幾乎無法保留自己的花用額度。但一樣的負擔放在男性身上時,這個社會似乎又覺得理所當然,男人本來就應該負擔起養家活口的重責大任。
隨著女性教育程度提升、兩性家庭分工日漸平等,越來越多女性的經濟能力也能夠扛起照顧全家的重責大任,但社會對兩性角色的期待,並沒有隨著社會進步而有太大轉變,多數男人仍難以接受自己無法賺錢養家,多數女人也很難接受自己需要獨立負擔家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