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聰明大腦」
只需要一點點
技巧與意願
或許有些人是因為看到書名《60歲後大腦還能越來越聰明》,感到半信半疑而翻閱這本書吧!我似乎已經聽到大家七嘴八舌的質疑:「都活到這把年紀了,大腦只會越來越退化吧!」「我最近明明健忘得很嚴重」「可是我原本腦袋就不太靈光……」
而我想大聲告訴這些人:「只要掌握一點點技巧,每個人都可以變得更聰明」「只要有意願,就能變成聰明人」。
我曾寫過《考試全靠訣竅》(暫譯:《受験は要領》)等,多本專為考生量身打造的著作。其中反覆強調的一點就是:「要在試場嶄露頭角,只需要一點點訣竅與技巧。」
要在考試中名列前茅,其實和與生俱來的智力高低沒有太大關連。事實上,就算是原本成績吊車尾的學生,只要學會「在考試中脫穎而出的技巧」,就可以錄取頂尖名校,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同理,六十歲之後想打造「聰明大腦」,也跟天賦或智慧無關,需要的只是一點點的訣竅與習慣。
世界上絕對存在著一些訣竅,可以讓人做到原本做不到的事。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知道這些方法,並且親身實踐。
舉例來說,我在從事函授教育工作時,面臨到許多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不足,而使學業成績停滯不前。因此,我開始潛心摸索,試圖找出提升閱讀理解的方法。當時,我採用了補教名師出口汪所設計的學習系統,讓孩子們試用後,每個人的閱讀理解能力都突飛猛進。
無論是運動、音樂、藝術、人際關係,其實多數人都是明明做得到,卻因為不懂技巧而受挫。
如果你至今依然為了「自己的頭腦不好」、「缺乏智慧」而煩惱,那只不過是因為你不知道那一點點訣竅罷了。藉由訓練,完全有機會獲得大幅改善。
想要聰明度過餘生,最重要的是「知道訣竅」與「擁有意願」這兩個能力。正如「資訊落差」、「資訊弱者」這些詞彙所揭示的,是否掌握對自己有益的資訊,絕對導致人生的走向截然不同。如果本書能成為各位人生的分水嶺,將是我最大的榮幸。不過,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保持積極主動的態度,努力蒐集各種資訊、提升人生品質。
而保持意願最重要的,就是不能隨便放棄自己的想望。所以,我們不要在嘗試前就擅自預測結果,就算嘗試後成果不如預期,也要告訴自己:「那就換種方法再試試看!」靈活地轉換方向同樣重要。就連戀愛方面也是如此,就算跟第一個人、第二個人告白都被拒絕,也不妨嘗試看看別的示好方式,說不定第十個人就能成功了。我認為凡事都是一樣的道理。
像這樣不管到了幾歲,都勇於挑戰的人,只要願意嘗試各種方法、調整對策,無論心靈或頭腦都能保持年輕,度過豐富愉快的人生。說得極端一點,如果凡事都認為「自己肯定辦不到」,還沒開始就先放棄,絕對不是聰明的生活方式。
相信「以後頭腦還能越來越好」並付諸行動的人,與認為「以後頭腦只會越來越差」而放棄所有希望的人,兩者在未來的人生必然截然不同。如果能抱持著輕鬆的心態,告訴自己:「如果這樣做就能變聰明,那我就賺到了」凡事樂於嘗試挑戰,人生的道路一定會變得更加寬廣。
過了60歲後
「聰明」的定義
會有所改變
讓未來的人生更豐富、所謂「高齡長者的智慧」究竟是什麼呢?
在談何謂「高齡長者的智慧」之前,我想先讓大家了解,「感覺頭腦不好的高齡長者」是什麼樣子。
我認為,「無法讓人感到睿智的高齡長者」,大多有以下特徵:
.無法妥善控制情緒,不分場合隨便發怒。
.堅信「自己絕對是對的」,完全不認同反對意見。
.凡事「全有或全無」、「非黑即白」,只有極端的兩種分類,毫無中庸或彈性。
.對電視名嘴的言論全盤接受,毫無自己的主見。
.無法好好整理想說的話與想法。
.害怕改變,把自己封閉在固定常規中,不敢嘗試新挑戰。
.總擔心「自己做不好」、「都這把年紀了」,缺乏挑戰意願。
.總是只看自己的缺點,態度消極悲觀,無法享受人生。
如果具備以上這些特質,我必須很遺憾地說,這樣的人無法稱為聰明的高齡長者,更談不上活出睿智的人生。
換句話說,只要朝與上述完全相反的特質努力,就能成為「聰明人」。
聰明人樂於積極面對人生、享受每天的生活;擁有穩定的情緒,不因小事動搖,散發出翩翩風度。此外,在確實保有核心價值與想法之餘,也能尊重不同的觀點,理解多元聲音。
想必大家應該都覺得,這樣的長者,不僅品格高尚,還散發出難以言喻的知性氣質。其實,只要掌握一點點祕訣,每個人都能成為具有如此風範的長者。
我認為,想要讓自己越來越聰明,關鍵在於保有思想上的「彈性」。保有靈活的想法,最能直接顯現出高齡長者睿智的象徵。
隨著年齡增長,人生累積了各式各樣的經驗。擁有豐富人生經驗的人,如果變得固執己見、執著於固定答案,反而顯得幼稚。
在我的學生時代,教育告訴我們,唯有回答出唯一正確解答才算聰明,也就是「會念書」就等於聰明。畢業進入職場後,為了追求效率與利益,又被要求試圖找出最佳捷徑。因此,我們這一代長久以來都被要求找出唯一的正確答案,久而久之,很容易落入「只有A是對的、B是錯的」這種狹隘的思維。
但事實上,我們卻忽視了世界上還有不同的選項──「其實每一種方法都可行」。
年過六十後,不妨檢視自己是否落入了這個巢臼,試著重新思考:「A可能是對的、B也可能是對的。」不要急著判斷孰是孰非,要包容灰色地帶的可能性,能承認一個問題有很多種解答的人,不僅更成熟,也給人富有智慧的印象。
例如,討論「要怎麼做才能維持健康」、「要怎麼做才能遠離疾病」時,也不要執著於唯一作法,而是要有彈性地接受、包容多種選項,這會大大影響人生的品質。
我平常就經常強調,「到了一定年齡後,就算血壓與血糖有點高也不必太在意,這很正常」。刻意把血壓降得太低,反而容易跌倒;血糖過低,也會讓人失去活力。因此,我認為應該考量每個人的體質與情況,如果一味要求患者將數值降到所謂正常值,反而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話說回來,日本九成以上的醫生,只要看到高血壓患者,就會直接要求患者非降血壓不可,幾乎少有醫師懂得發揮「視情況與場合」或「因人而異」的靈活判斷。
雖然我的主張偶有爭議,但我並非否定降血壓與降血糖,而是反對「只要到達某個數字就必須服藥」的作法,我認為這種毫無轉圜空間的作法,才是最大的問題。
若是按照醫師指示,服藥後身體感覺舒適多了,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若反而身體情況變差,為什麼不考慮暫停服藥或是減少用藥呢?
尤其有些醫師會斬釘截鐵地認定「服藥絕對正確」,但誰會知道這個見解,五年、十年後不會被徹底推翻呢?正因為如此,我希望大家千萬別忘了,這世界上有時候答案並不會只有一個。
我非常尊敬的醫學專家暨解剖學家養老孟司醫師,曾一邊大口吸菸一邊說:「世上不是所有事都按道理走的。」他精神抖擻的模樣令我印象深刻。我深有同感。身為醫師多年,我也認為不可能凡事都按照理想劇本進行。
所謂聰明,換言之就是靈活轉換思維。不要拘泥唯一解答,也要接受事物不按常理、不如預期的發展,擁有轉換思維的彈性,才是最重要的。能懷抱如此想法的人,才能跟上時代變化,面對隨著時間改變的各種答案。
更多精彩內文,請詳見《60歲開始越活越聰明!:大腦與心境的瞬間保養術》⋯⋯
										只需要一點點
技巧與意願
或許有些人是因為看到書名《60歲後大腦還能越來越聰明》,感到半信半疑而翻閱這本書吧!我似乎已經聽到大家七嘴八舌的質疑:「都活到這把年紀了,大腦只會越來越退化吧!」「我最近明明健忘得很嚴重」「可是我原本腦袋就不太靈光……」
而我想大聲告訴這些人:「只要掌握一點點技巧,每個人都可以變得更聰明」「只要有意願,就能變成聰明人」。
我曾寫過《考試全靠訣竅》(暫譯:《受験は要領》)等,多本專為考生量身打造的著作。其中反覆強調的一點就是:「要在試場嶄露頭角,只需要一點點訣竅與技巧。」
要在考試中名列前茅,其實和與生俱來的智力高低沒有太大關連。事實上,就算是原本成績吊車尾的學生,只要學會「在考試中脫穎而出的技巧」,就可以錄取頂尖名校,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同理,六十歲之後想打造「聰明大腦」,也跟天賦或智慧無關,需要的只是一點點的訣竅與習慣。
世界上絕對存在著一些訣竅,可以讓人做到原本做不到的事。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知道這些方法,並且親身實踐。
舉例來說,我在從事函授教育工作時,面臨到許多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不足,而使學業成績停滯不前。因此,我開始潛心摸索,試圖找出提升閱讀理解的方法。當時,我採用了補教名師出口汪所設計的學習系統,讓孩子們試用後,每個人的閱讀理解能力都突飛猛進。
無論是運動、音樂、藝術、人際關係,其實多數人都是明明做得到,卻因為不懂技巧而受挫。
如果你至今依然為了「自己的頭腦不好」、「缺乏智慧」而煩惱,那只不過是因為你不知道那一點點訣竅罷了。藉由訓練,完全有機會獲得大幅改善。
想要聰明度過餘生,最重要的是「知道訣竅」與「擁有意願」這兩個能力。正如「資訊落差」、「資訊弱者」這些詞彙所揭示的,是否掌握對自己有益的資訊,絕對導致人生的走向截然不同。如果本書能成為各位人生的分水嶺,將是我最大的榮幸。不過,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保持積極主動的態度,努力蒐集各種資訊、提升人生品質。
而保持意願最重要的,就是不能隨便放棄自己的想望。所以,我們不要在嘗試前就擅自預測結果,就算嘗試後成果不如預期,也要告訴自己:「那就換種方法再試試看!」靈活地轉換方向同樣重要。就連戀愛方面也是如此,就算跟第一個人、第二個人告白都被拒絕,也不妨嘗試看看別的示好方式,說不定第十個人就能成功了。我認為凡事都是一樣的道理。
像這樣不管到了幾歲,都勇於挑戰的人,只要願意嘗試各種方法、調整對策,無論心靈或頭腦都能保持年輕,度過豐富愉快的人生。說得極端一點,如果凡事都認為「自己肯定辦不到」,還沒開始就先放棄,絕對不是聰明的生活方式。
相信「以後頭腦還能越來越好」並付諸行動的人,與認為「以後頭腦只會越來越差」而放棄所有希望的人,兩者在未來的人生必然截然不同。如果能抱持著輕鬆的心態,告訴自己:「如果這樣做就能變聰明,那我就賺到了」凡事樂於嘗試挑戰,人生的道路一定會變得更加寬廣。
過了60歲後
「聰明」的定義
會有所改變
讓未來的人生更豐富、所謂「高齡長者的智慧」究竟是什麼呢?
在談何謂「高齡長者的智慧」之前,我想先讓大家了解,「感覺頭腦不好的高齡長者」是什麼樣子。
我認為,「無法讓人感到睿智的高齡長者」,大多有以下特徵:
.無法妥善控制情緒,不分場合隨便發怒。
.堅信「自己絕對是對的」,完全不認同反對意見。
.凡事「全有或全無」、「非黑即白」,只有極端的兩種分類,毫無中庸或彈性。
.對電視名嘴的言論全盤接受,毫無自己的主見。
.無法好好整理想說的話與想法。
.害怕改變,把自己封閉在固定常規中,不敢嘗試新挑戰。
.總擔心「自己做不好」、「都這把年紀了」,缺乏挑戰意願。
.總是只看自己的缺點,態度消極悲觀,無法享受人生。
如果具備以上這些特質,我必須很遺憾地說,這樣的人無法稱為聰明的高齡長者,更談不上活出睿智的人生。
換句話說,只要朝與上述完全相反的特質努力,就能成為「聰明人」。
聰明人樂於積極面對人生、享受每天的生活;擁有穩定的情緒,不因小事動搖,散發出翩翩風度。此外,在確實保有核心價值與想法之餘,也能尊重不同的觀點,理解多元聲音。
想必大家應該都覺得,這樣的長者,不僅品格高尚,還散發出難以言喻的知性氣質。其實,只要掌握一點點祕訣,每個人都能成為具有如此風範的長者。
我認為,想要讓自己越來越聰明,關鍵在於保有思想上的「彈性」。保有靈活的想法,最能直接顯現出高齡長者睿智的象徵。
隨著年齡增長,人生累積了各式各樣的經驗。擁有豐富人生經驗的人,如果變得固執己見、執著於固定答案,反而顯得幼稚。
在我的學生時代,教育告訴我們,唯有回答出唯一正確解答才算聰明,也就是「會念書」就等於聰明。畢業進入職場後,為了追求效率與利益,又被要求試圖找出最佳捷徑。因此,我們這一代長久以來都被要求找出唯一的正確答案,久而久之,很容易落入「只有A是對的、B是錯的」這種狹隘的思維。
但事實上,我們卻忽視了世界上還有不同的選項──「其實每一種方法都可行」。
年過六十後,不妨檢視自己是否落入了這個巢臼,試著重新思考:「A可能是對的、B也可能是對的。」不要急著判斷孰是孰非,要包容灰色地帶的可能性,能承認一個問題有很多種解答的人,不僅更成熟,也給人富有智慧的印象。
例如,討論「要怎麼做才能維持健康」、「要怎麼做才能遠離疾病」時,也不要執著於唯一作法,而是要有彈性地接受、包容多種選項,這會大大影響人生的品質。
我平常就經常強調,「到了一定年齡後,就算血壓與血糖有點高也不必太在意,這很正常」。刻意把血壓降得太低,反而容易跌倒;血糖過低,也會讓人失去活力。因此,我認為應該考量每個人的體質與情況,如果一味要求患者將數值降到所謂正常值,反而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話說回來,日本九成以上的醫生,只要看到高血壓患者,就會直接要求患者非降血壓不可,幾乎少有醫師懂得發揮「視情況與場合」或「因人而異」的靈活判斷。
雖然我的主張偶有爭議,但我並非否定降血壓與降血糖,而是反對「只要到達某個數字就必須服藥」的作法,我認為這種毫無轉圜空間的作法,才是最大的問題。
若是按照醫師指示,服藥後身體感覺舒適多了,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若反而身體情況變差,為什麼不考慮暫停服藥或是減少用藥呢?
尤其有些醫師會斬釘截鐵地認定「服藥絕對正確」,但誰會知道這個見解,五年、十年後不會被徹底推翻呢?正因為如此,我希望大家千萬別忘了,這世界上有時候答案並不會只有一個。
我非常尊敬的醫學專家暨解剖學家養老孟司醫師,曾一邊大口吸菸一邊說:「世上不是所有事都按道理走的。」他精神抖擻的模樣令我印象深刻。我深有同感。身為醫師多年,我也認為不可能凡事都按照理想劇本進行。
所謂聰明,換言之就是靈活轉換思維。不要拘泥唯一解答,也要接受事物不按常理、不如預期的發展,擁有轉換思維的彈性,才是最重要的。能懷抱如此想法的人,才能跟上時代變化,面對隨著時間改變的各種答案。
更多精彩內文,請詳見《60歲開始越活越聰明!:大腦與心境的瞬間保養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