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試閱 ① 聽!我家的餐桌故事 
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餐桌故事。
你記得,小時候總是跟手足爭著搶最後一塊紅燒肉,母親在一旁假裝生氣卻又忍不住笑;你記得,父親總愛在飯桌邊講些陳年往事,聲音混著碗筷的清脆聲,成了日子裡最尋常的背景。
後來你長大了,離開了那張桌子,記憶仍隨著飯菜的香氣不斷回返。直到有一天,你在另一張餐桌前坐下,為伴侶盛湯、為孩子夾菜,才恍然明白,家的故事,總會在新的餐桌上延續。
十五個「好好說頓飯」的實驗家庭,帶來了各自的餐桌故事。有人是出過書的便當達人、有人是旅法歸來的甜點師,也有營養師、菜販夫妻,各自承載不同的人生篇章。有人忙於育兒、有人陪伴年邁父母、有人熱愛烹飪、有人初次下廚。境遇雖然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是讓餐桌成為家的核心。
他們在料理裡藏進小小驚喜,番茄雕出花朵、飯糰變成小熊,孩子上桌時眼睛一亮;他們鋪上桌布、放起音樂,讓平凡的晚餐有了特別的氣息;有人在廚房裡切菜、有人端盤、有人收拾碗筷,在分工中學會彼此體諒;也有人放下手機,專心傾聽那天的心情,在話語的來回裡重新看見對方。
透過「好好說頓飯」,他們不只練習愛,也練習健康。他們記得在餐桌前,讓營養更均衡;記得在日常裡,為自己留一段運動的時光;也記得,在彼此的笑聲中,把心情放得輕盈。
他們的餐桌故事或許沒有曲折情節,卻平實動人,仔細聆聽,你會明白,幸福從不遙遠,就在一頓飯的距離裡。
精彩試閱 ② 每道料理都有兒子滿足又燦爛的笑臉
大概是孩子一歲多的時候,小鈴從娘家搬回婆家。原本咿呀學語的孩子,忽然變得沉默。有時,他會一個人鑽進衣櫥,把門關上,在黑暗裡待上好一會兒。不管她怎麼逗他、怎麼輕聲喚他,孩子總是靜靜地、不說一句話。
後來的醫院報告證實,孩子屬於發展遲緩,需要早療介入。
經過一段時間的早療,兒子的狀況逐漸有了起色。然而,在進行第二次評估後,醫師正式判定他為亞斯伯格症。亞斯伯格症的孩子,並非缺乏情感,而是用不同的方式感受與表達。要用愛與耐心,慢慢引導他們走向世界。
某天,學校公布了一項作業,要求學生在家親手完成一道料理,並進行記錄。兒子喜歡吃蝦,小鈴便和他一起下廚,準備一道簡單的蝦料理。在洗洗切切、煮煮拌拌之間,母子自然地聊起天來,互動一點一滴流動著。那一刻,小鈴發現,食物不只能填飽肚子,也是促進親子交流的橋樑。
從一碗螃蟹泡麵開始,小鈴在廚房裡重新找回了創作的熱情。在一道道用心設計的創意料理中,她療癒了自己,也與兒子建立起更多互動與理解。兒子會主動關心今天吃什麼,會動手幫忙備餐,也會分享他最喜歡哪道菜、哪個造型最可愛。兒子的笑容,不只是來自味蕾的滿足,更來自那份「我們一起完成」的成就感。而這樣的參與和投入,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
原來,餐桌上的笑聲,便是家最珍貴的資產。
精彩試閱 ③ 料理過程中 完成親情的修復
從小,雨涵是在母親堅強的身影下長大。
五歲那年,父母辦了離婚,但為了孩子,一家人仍短暫地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五年後,母親下定決心搬離,獨自撫養女兒。如今,父親已經撒手人寰。
結婚之前,對雨涵而言,家就是由她和母親組成的兩人世界。
結婚之後,雨涵和丈夫的新家,距離娘家約二十分鐘車程。這段不算遠的距離,卻讓母女的關係變得緊張。她常常收到母親發來的長篇簡訊。開頭多半是訴苦,說自己身體又哪裡不舒服,接著抱怨身邊沒有人幫忙,最後話鋒一轉,便指責雨涵不夠孝順,枉費她當年含辛茹苦將她拉拔長大。母親寫下的每一個字,都像細針般刺進她心裡。
母親曾是這個家的支柱,如今,歲月悄然調換了角色。母親倚賴她的不僅是情感,還有生活裡的種種細節。她得陪母親看病,耐心教她使用手機,連出門旅行,也都由她安排一切。在這段關係裡,她不再只是女兒,更成了母親的照顧者。
雨涵從過去順從母親的強勢,到現在接住母親的脆弱,這是生命的輪迴,也是親情與責任交織的課題。
過去面對媽媽的情緒,雨涵總是焦慮。如今雖仍有衝突,但卻多了「好好說話」的空間。她和母親都還在學習如何保持親密,同時也給對方空間。只要還願意坐在同一張餐桌前,好好說話,母女關係,就永遠有修補和靠近的可能。
										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餐桌故事。
你記得,小時候總是跟手足爭著搶最後一塊紅燒肉,母親在一旁假裝生氣卻又忍不住笑;你記得,父親總愛在飯桌邊講些陳年往事,聲音混著碗筷的清脆聲,成了日子裡最尋常的背景。
後來你長大了,離開了那張桌子,記憶仍隨著飯菜的香氣不斷回返。直到有一天,你在另一張餐桌前坐下,為伴侶盛湯、為孩子夾菜,才恍然明白,家的故事,總會在新的餐桌上延續。
十五個「好好說頓飯」的實驗家庭,帶來了各自的餐桌故事。有人是出過書的便當達人、有人是旅法歸來的甜點師,也有營養師、菜販夫妻,各自承載不同的人生篇章。有人忙於育兒、有人陪伴年邁父母、有人熱愛烹飪、有人初次下廚。境遇雖然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是讓餐桌成為家的核心。
他們在料理裡藏進小小驚喜,番茄雕出花朵、飯糰變成小熊,孩子上桌時眼睛一亮;他們鋪上桌布、放起音樂,讓平凡的晚餐有了特別的氣息;有人在廚房裡切菜、有人端盤、有人收拾碗筷,在分工中學會彼此體諒;也有人放下手機,專心傾聽那天的心情,在話語的來回裡重新看見對方。
透過「好好說頓飯」,他們不只練習愛,也練習健康。他們記得在餐桌前,讓營養更均衡;記得在日常裡,為自己留一段運動的時光;也記得,在彼此的笑聲中,把心情放得輕盈。
他們的餐桌故事或許沒有曲折情節,卻平實動人,仔細聆聽,你會明白,幸福從不遙遠,就在一頓飯的距離裡。
精彩試閱 ② 每道料理都有兒子滿足又燦爛的笑臉
大概是孩子一歲多的時候,小鈴從娘家搬回婆家。原本咿呀學語的孩子,忽然變得沉默。有時,他會一個人鑽進衣櫥,把門關上,在黑暗裡待上好一會兒。不管她怎麼逗他、怎麼輕聲喚他,孩子總是靜靜地、不說一句話。
後來的醫院報告證實,孩子屬於發展遲緩,需要早療介入。
經過一段時間的早療,兒子的狀況逐漸有了起色。然而,在進行第二次評估後,醫師正式判定他為亞斯伯格症。亞斯伯格症的孩子,並非缺乏情感,而是用不同的方式感受與表達。要用愛與耐心,慢慢引導他們走向世界。
某天,學校公布了一項作業,要求學生在家親手完成一道料理,並進行記錄。兒子喜歡吃蝦,小鈴便和他一起下廚,準備一道簡單的蝦料理。在洗洗切切、煮煮拌拌之間,母子自然地聊起天來,互動一點一滴流動著。那一刻,小鈴發現,食物不只能填飽肚子,也是促進親子交流的橋樑。
從一碗螃蟹泡麵開始,小鈴在廚房裡重新找回了創作的熱情。在一道道用心設計的創意料理中,她療癒了自己,也與兒子建立起更多互動與理解。兒子會主動關心今天吃什麼,會動手幫忙備餐,也會分享他最喜歡哪道菜、哪個造型最可愛。兒子的笑容,不只是來自味蕾的滿足,更來自那份「我們一起完成」的成就感。而這樣的參與和投入,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
原來,餐桌上的笑聲,便是家最珍貴的資產。
精彩試閱 ③ 料理過程中 完成親情的修復
從小,雨涵是在母親堅強的身影下長大。
五歲那年,父母辦了離婚,但為了孩子,一家人仍短暫地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五年後,母親下定決心搬離,獨自撫養女兒。如今,父親已經撒手人寰。
結婚之前,對雨涵而言,家就是由她和母親組成的兩人世界。
結婚之後,雨涵和丈夫的新家,距離娘家約二十分鐘車程。這段不算遠的距離,卻讓母女的關係變得緊張。她常常收到母親發來的長篇簡訊。開頭多半是訴苦,說自己身體又哪裡不舒服,接著抱怨身邊沒有人幫忙,最後話鋒一轉,便指責雨涵不夠孝順,枉費她當年含辛茹苦將她拉拔長大。母親寫下的每一個字,都像細針般刺進她心裡。
母親曾是這個家的支柱,如今,歲月悄然調換了角色。母親倚賴她的不僅是情感,還有生活裡的種種細節。她得陪母親看病,耐心教她使用手機,連出門旅行,也都由她安排一切。在這段關係裡,她不再只是女兒,更成了母親的照顧者。
雨涵從過去順從母親的強勢,到現在接住母親的脆弱,這是生命的輪迴,也是親情與責任交織的課題。
過去面對媽媽的情緒,雨涵總是焦慮。如今雖仍有衝突,但卻多了「好好說話」的空間。她和母親都還在學習如何保持親密,同時也給對方空間。只要還願意坐在同一張餐桌前,好好說話,母女關係,就永遠有修補和靠近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