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1-5
追趕跑跳碰
「追趕跑跳碰」,不只是用來形容兒童及年輕人,它也可以是高齡者的生活目標。即使到了八十歲,保有體力、動力和活力,依然可以跑跳碰!
《追趕跑跳碰》是香港知名樂團溫拿五虎,在70年代所主演的一部青春電影,它的主題曲也是同名,轟動一時;它描繪五個貧困的年輕人樂觀向上,最終實現夢想的故事。電影和歌曲充分展現了年輕人的青春、熱情、活力、朝氣和創造力。
Google「追趕跑跳碰」,定義則是:用來形容小孩遊戲時的畫面,充滿了動感和活力。為什麼這個詞只用於形容兒童、年輕人,和老年人沒有關連性?老年人只能和「活力」、「朝氣」、「動能」漸行漸遠嗎?
衰老比疾病可怕
年紀大了後,大部分人希望的是健康,擔心的則是「身體有沒有病痛」。但是,七十五歲之後,超過95%的人都會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病,這幾乎是常態,高齡者需要學著與疾病共處。
事實上,真正對生活品質會造成重大影響的是「衰老」,而不是疾病。
衰老是什麼?衰老是指我們失去了活動力和活力,失去那種想做就去做、能動就動的能力。問題是,活力這東西,很難測量。多數人只注意到骨質疏鬆、肌少症,等到跌倒了、骨頭斷了,才知道問題嚴重了。其實,從肌肉和骨頭開始流失的那一刻起,衰老就已經悄悄開始了。
衰老是可以預防的
我們很容易忽略掉「衰老」這個無形殺手,只覺得上了年紀,體力本來就會一日不如一日。做身體健康檢查,測量肌肉和骨質密度時,要達到了所謂的骨質疏鬆、肌少症「症狀╱疾病」的診斷標準,才會正視,醫師才會予以治療。然而,從中壯年開始,肌肉和骨質是每日都在流失。像我持續有運動的習慣,做肌肉和骨質測驗時,不論是深蹲或舉重都沒有問題,並沒有肌少骨鬆的「症狀╱疾病」。但是,我自己很清楚,上半身丶大腿和小腿肌肉都已經少了一大圈,肌肉量和骨質都已經流失很多。
所以,應該是肌肉量和骨質密度開始減少時,就要積極預防、避免更多的流失,不要等到被診斷為「肌少症」或「骨質疏鬆症」等疾病了才來處理。基本上,超過90 %的疾病都可以被控制治療,但是衰老是進行式,要逆轉非常難,要保持活力,就不能坐以待斃。開始衰老,活動力就減少,然後就更少活動,肌肉和骨質流失更快,形成惡性循環。要用預防的觀念看待衰老,才能保持活動力,活躍生活。
看到他 懷疑誰是病人
我有一個朋友是肝癌四期,近期還發現可能已經轉移到骨頭。今年二月開始進行雙免疫治療。雖然罹癌,他卻還是每天在澎湖划著獨木舟,一個小島一個小島地征服。除了每個月打雙免疫藥物,其他時間照樣生龍活虎。相較於每天窩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他哪裡像病人?他才是真正活生生丶活跳跳的人!
有位朋友問我:他可能會一路玩到掛?我說,那可不一定。因為他有活力,也相信自己會好。正面的心態、正能量是他活得積極又瀟灑的最大動力。
帶著人工膀胱去比賽
我還有位朋友,他八十一歲了,帶著人工膀胱和人工瘻口尿袋已經多年,每五至六天就得更換一次尿袋,他都自己來,多年來都沒有感染過。即使得帶著人工膀胱和外掛尿袋,擁有國家裁判資格、教練資格、也是選手的他,卻謙稱他只是太極拳愛好者,他每天打太極拳、教太極拳,生活比多數的八十一歲者有活力。他說,就算要面對各種身體不便,也不想過被當作病人的生活。
受他的啟發,前一陣子我做了攝護腺手術後,膀胱無力,雖然至今還得帶著瘻管,但我照樣去走熊野古道丶去日本三景之一的天橋立旅遊。九月還要挑戰鳥取沙丘的健行。同樣的,我想過的也是正常人的生活,不是病人的生活。
到了八十,還要唱和跳
歌手王心凌說她要跳到八十歲,五月天也說要唱到八十歲。我想這不是嘴上說說而已,他們持續練團、鍛鍊身體,因為「唱跳」需要體力。他們在工作的時候也在努力地對抗衰老。
病可以治,但衰老逆轉不易。它影響的是生活品質,卻很少人正視,也很少談如何預防它。我曾看過一本書,列出十項檢測衰老的指標:走路速度、單腳平衡、爬樓梯、心肺狀態、是否能深蹲丶能否提重物丶記憶力、睡眠狀況、認知功能⋯⋯ 這些看似簡單的小事,正是測量身體活動力的縮影,我們需要經常檢視。
「追趕跑跳碰」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它應該也是老年人的生活目標。即使活到八十了,還是可以追、可以趕、可以跑、可以跳、可以碰—簡單說,就是要過著有活力的生活。
─────────────────────
內文
3-3
黃石公園的生日派對
1982 年7 月,我從哈佛畢業後,花了一個月從波士頓開車到洛杉磯,一趟三千英里的「畢業旅行」。當時,在黃石和大提頓國家公園停留了三天,印象只有老忠實噴泉(Old Faithful Geyser )、野牛(bison) 和峽谷。四十一年後,我終於有機會重回此地朝聖!
重返黃石公園,是我的心願之一,在2020 年1 月,我就已經安排好行程,約了朋友連同我們夫婦一共十人前往;買機票、租好車子、訂營地、還有兩晚要留宿老忠實旅店(Old Faithful Inn),預備給自己七十歲生日一個神奇、永生難忘的禮物。
然而,才剛確認了所有的交通及住宿,1 月15 日新冠疫情爆發,航空公司、租車公司、營地、旅店全部暫緩營運,通通退款。我當時想,今年去不成,就等一等,明年再去吧!
等了三年,開了三千英里
沒想到,這一等,等了三年!
除了新冠病毒疫情的攪局,我在2020 年4 月發現淋巴癌復發,經過一年半的治療與休養,病症已緩解;但是,直到2023 年1 月,防治新冠疫情的旅遊封鎖政策才開始陸續解除。
一聽到解封消息,我馬上著手安排再訪黃石公園的旅程,而三年前確認的人與事已然不同;想留宿的老忠實旅店被搶訂一空,我們只能租露營營地,原定共同出遊的八位朋友,只有兩人可再同行,最後成行的也只剩下九人。此行從加州的安大略出發,途經拉斯維加斯一路東行、再往北過鹽湖城,到達最終目的地黃石公園,我們開了一千五百英里,來回就要三千英里。
一波三折,仍是美好
然而,終於成行的旅程,卻是一波三折。
在旅行的期間,黃石公園因為之前下大雪,融雪後的洪水把我們預訂的營地沖壞了,國家公園管理中心公告營地暫停開放,需要進行維修,我們預定六天的營地只有最後兩天才開放,我趕快重訂園區內其他營地,但是到處額滿,最後只訂到黃石公園西口公園外的露營小木屋。
同行中較年輕的朋友有三人,還是想住帳篷,所以我訂下六人小木屋和一個露營營地,沒想到,那幾天氣溫較低,屬於高原地形的黃石公園,入夜後竟然降至零度還結冰,三個人冷得受不了,最後跑進木屋打地鋪。
此外,原本期待最後兩天進駐黃石公園的營地,卻收到國家公園的臨時通知,營地雖重新開放,但沒有水電,需要自備水。讓我們陷入兩難,原本訂這個營地住宿,是便於之後可直接到鄰近南區的大提頓公園,但沒有水電,加上南入口道路斷斷續續封閉,只好繞路開到大提頓公園,最後再開一千五百英里回到加州的安大略。
這一路,雖然波折不斷,我還是很高興最終圓滿地達成任務。
從 Boston 到黃石
四十一年前的8 月,我和太太、兩個小孩從波士頓一路開到洛杉磯,在黃石公園待了三天,當時是窮學生,不論是住園區內或園區外,都是睡帳篷,對這個世界上第一個成立的國家公園的印象只有一大群野牛、大峽谷地形及老忠實噴泉,印象是模糊的;現在能夠舊地重遊,想入住老忠實旅店來慶生,竟然遇到營地受損、訂不到旅店等問題,而且沒想到六月的黃石公園,竟然入夜後冷到地面會結冰⋯⋯。
這看似困難重重、難以因應的生日派對,我卻有不一樣的心情,保持輕鬆的態度,淡定以對、兵來將擋,一路發生的狀況就一路化解。
其實,在哪裡、在什麼時候舉辦生日派對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人算不如天算,淡定處理遇到的困難,最終依然能得到最佳的結果,我反而覺得更加珍貴、更值得珍惜。
六十、六十五、七十歲的生日
我習慣將重要日子做些特別的安排以作為慶祝。
六十歲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關卡;我給自己六十歲的生日安排是完登百岳,而我的確在生日前幾天完成登百岳目標,當時還有七個朋友陪著我登頂,在山頂上為我慶生。
六十五歲的生日之前,我寫了三個可能的安排:在合歡北峰吹薩克斯風、送冰淇淋到老人院、或是高空跳傘。
雖然登合歡北峰對我不成問題,吹薩克斯風卻要十年功,零基礎的我只好放棄這個念頭。送冰淇淋到老人院,朋友們則提醒,許多長輩可能有糖尿病等健康問題,不適合吃冰淇淋;我轉換成之後的某一年父親節送冰淇淋到自強外監給受刑人。
本以為可以成行的高空跳傘,卻沒想到在4 月時我被診斷出罹患淋巴癌,過生日的時候還在治療期間,最後是在隔年1 月1 日在紐西蘭皇后鎮達成高空跳傘的生日願望。而一切都已安排妥當的七十歲生日,則是被新冠疫情打亂,在三年後才能實現。
雖然這些心願困難重重,不過,只要想做到的心意不變,終究是可以完成的。
一生中必要的盛事
雖然才剛完成慶祝「遲到」的七十歲生日,下一步,我已經開始在安排我生命中接續會發生的幾個重大盛事:包括2024 年6 月我主持的捐血協會五十年慶,2025 年3 月1 日健保開辦滿三十年,2025 年6 月是我的七十五歲生日、8 月則是台大醫學系同學畢業五十周年,以及2027 年3 月要紀念金婚。
如果人的一生是一本書,七十歲以後可以算是進入到書的最後篇章,怎麼讓這本書更有故事、更有意義,是需要安排、需要有創意,我最不喜歡以一成不變的方式來度過這些一生當中只有一次的「盛事」。
人要有故事、生活要精彩,需要更多經營,也要克服不如預期的變化,達成自己的願望。
1-5
追趕跑跳碰
「追趕跑跳碰」,不只是用來形容兒童及年輕人,它也可以是高齡者的生活目標。即使到了八十歲,保有體力、動力和活力,依然可以跑跳碰!
《追趕跑跳碰》是香港知名樂團溫拿五虎,在70年代所主演的一部青春電影,它的主題曲也是同名,轟動一時;它描繪五個貧困的年輕人樂觀向上,最終實現夢想的故事。電影和歌曲充分展現了年輕人的青春、熱情、活力、朝氣和創造力。
Google「追趕跑跳碰」,定義則是:用來形容小孩遊戲時的畫面,充滿了動感和活力。為什麼這個詞只用於形容兒童、年輕人,和老年人沒有關連性?老年人只能和「活力」、「朝氣」、「動能」漸行漸遠嗎?
衰老比疾病可怕
年紀大了後,大部分人希望的是健康,擔心的則是「身體有沒有病痛」。但是,七十五歲之後,超過95%的人都會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病,這幾乎是常態,高齡者需要學著與疾病共處。
事實上,真正對生活品質會造成重大影響的是「衰老」,而不是疾病。
衰老是什麼?衰老是指我們失去了活動力和活力,失去那種想做就去做、能動就動的能力。問題是,活力這東西,很難測量。多數人只注意到骨質疏鬆、肌少症,等到跌倒了、骨頭斷了,才知道問題嚴重了。其實,從肌肉和骨頭開始流失的那一刻起,衰老就已經悄悄開始了。
衰老是可以預防的
我們很容易忽略掉「衰老」這個無形殺手,只覺得上了年紀,體力本來就會一日不如一日。做身體健康檢查,測量肌肉和骨質密度時,要達到了所謂的骨質疏鬆、肌少症「症狀╱疾病」的診斷標準,才會正視,醫師才會予以治療。然而,從中壯年開始,肌肉和骨質是每日都在流失。像我持續有運動的習慣,做肌肉和骨質測驗時,不論是深蹲或舉重都沒有問題,並沒有肌少骨鬆的「症狀╱疾病」。但是,我自己很清楚,上半身丶大腿和小腿肌肉都已經少了一大圈,肌肉量和骨質都已經流失很多。
所以,應該是肌肉量和骨質密度開始減少時,就要積極預防、避免更多的流失,不要等到被診斷為「肌少症」或「骨質疏鬆症」等疾病了才來處理。基本上,超過90 %的疾病都可以被控制治療,但是衰老是進行式,要逆轉非常難,要保持活力,就不能坐以待斃。開始衰老,活動力就減少,然後就更少活動,肌肉和骨質流失更快,形成惡性循環。要用預防的觀念看待衰老,才能保持活動力,活躍生活。
看到他 懷疑誰是病人
我有一個朋友是肝癌四期,近期還發現可能已經轉移到骨頭。今年二月開始進行雙免疫治療。雖然罹癌,他卻還是每天在澎湖划著獨木舟,一個小島一個小島地征服。除了每個月打雙免疫藥物,其他時間照樣生龍活虎。相較於每天窩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他哪裡像病人?他才是真正活生生丶活跳跳的人!
有位朋友問我:他可能會一路玩到掛?我說,那可不一定。因為他有活力,也相信自己會好。正面的心態、正能量是他活得積極又瀟灑的最大動力。
帶著人工膀胱去比賽
我還有位朋友,他八十一歲了,帶著人工膀胱和人工瘻口尿袋已經多年,每五至六天就得更換一次尿袋,他都自己來,多年來都沒有感染過。即使得帶著人工膀胱和外掛尿袋,擁有國家裁判資格、教練資格、也是選手的他,卻謙稱他只是太極拳愛好者,他每天打太極拳、教太極拳,生活比多數的八十一歲者有活力。他說,就算要面對各種身體不便,也不想過被當作病人的生活。
受他的啟發,前一陣子我做了攝護腺手術後,膀胱無力,雖然至今還得帶著瘻管,但我照樣去走熊野古道丶去日本三景之一的天橋立旅遊。九月還要挑戰鳥取沙丘的健行。同樣的,我想過的也是正常人的生活,不是病人的生活。
到了八十,還要唱和跳
歌手王心凌說她要跳到八十歲,五月天也說要唱到八十歲。我想這不是嘴上說說而已,他們持續練團、鍛鍊身體,因為「唱跳」需要體力。他們在工作的時候也在努力地對抗衰老。
病可以治,但衰老逆轉不易。它影響的是生活品質,卻很少人正視,也很少談如何預防它。我曾看過一本書,列出十項檢測衰老的指標:走路速度、單腳平衡、爬樓梯、心肺狀態、是否能深蹲丶能否提重物丶記憶力、睡眠狀況、認知功能⋯⋯ 這些看似簡單的小事,正是測量身體活動力的縮影,我們需要經常檢視。
「追趕跑跳碰」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它應該也是老年人的生活目標。即使活到八十了,還是可以追、可以趕、可以跑、可以跳、可以碰—簡單說,就是要過著有活力的生活。
─────────────────────
內文
3-3
黃石公園的生日派對
1982 年7 月,我從哈佛畢業後,花了一個月從波士頓開車到洛杉磯,一趟三千英里的「畢業旅行」。當時,在黃石和大提頓國家公園停留了三天,印象只有老忠實噴泉(Old Faithful Geyser )、野牛(bison) 和峽谷。四十一年後,我終於有機會重回此地朝聖!
重返黃石公園,是我的心願之一,在2020 年1 月,我就已經安排好行程,約了朋友連同我們夫婦一共十人前往;買機票、租好車子、訂營地、還有兩晚要留宿老忠實旅店(Old Faithful Inn),預備給自己七十歲生日一個神奇、永生難忘的禮物。
然而,才剛確認了所有的交通及住宿,1 月15 日新冠疫情爆發,航空公司、租車公司、營地、旅店全部暫緩營運,通通退款。我當時想,今年去不成,就等一等,明年再去吧!
等了三年,開了三千英里
沒想到,這一等,等了三年!
除了新冠病毒疫情的攪局,我在2020 年4 月發現淋巴癌復發,經過一年半的治療與休養,病症已緩解;但是,直到2023 年1 月,防治新冠疫情的旅遊封鎖政策才開始陸續解除。
一聽到解封消息,我馬上著手安排再訪黃石公園的旅程,而三年前確認的人與事已然不同;想留宿的老忠實旅店被搶訂一空,我們只能租露營營地,原定共同出遊的八位朋友,只有兩人可再同行,最後成行的也只剩下九人。此行從加州的安大略出發,途經拉斯維加斯一路東行、再往北過鹽湖城,到達最終目的地黃石公園,我們開了一千五百英里,來回就要三千英里。
一波三折,仍是美好
然而,終於成行的旅程,卻是一波三折。
在旅行的期間,黃石公園因為之前下大雪,融雪後的洪水把我們預訂的營地沖壞了,國家公園管理中心公告營地暫停開放,需要進行維修,我們預定六天的營地只有最後兩天才開放,我趕快重訂園區內其他營地,但是到處額滿,最後只訂到黃石公園西口公園外的露營小木屋。
同行中較年輕的朋友有三人,還是想住帳篷,所以我訂下六人小木屋和一個露營營地,沒想到,那幾天氣溫較低,屬於高原地形的黃石公園,入夜後竟然降至零度還結冰,三個人冷得受不了,最後跑進木屋打地鋪。
此外,原本期待最後兩天進駐黃石公園的營地,卻收到國家公園的臨時通知,營地雖重新開放,但沒有水電,需要自備水。讓我們陷入兩難,原本訂這個營地住宿,是便於之後可直接到鄰近南區的大提頓公園,但沒有水電,加上南入口道路斷斷續續封閉,只好繞路開到大提頓公園,最後再開一千五百英里回到加州的安大略。
這一路,雖然波折不斷,我還是很高興最終圓滿地達成任務。
從 Boston 到黃石
四十一年前的8 月,我和太太、兩個小孩從波士頓一路開到洛杉磯,在黃石公園待了三天,當時是窮學生,不論是住園區內或園區外,都是睡帳篷,對這個世界上第一個成立的國家公園的印象只有一大群野牛、大峽谷地形及老忠實噴泉,印象是模糊的;現在能夠舊地重遊,想入住老忠實旅店來慶生,竟然遇到營地受損、訂不到旅店等問題,而且沒想到六月的黃石公園,竟然入夜後冷到地面會結冰⋯⋯。
這看似困難重重、難以因應的生日派對,我卻有不一樣的心情,保持輕鬆的態度,淡定以對、兵來將擋,一路發生的狀況就一路化解。
其實,在哪裡、在什麼時候舉辦生日派對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人算不如天算,淡定處理遇到的困難,最終依然能得到最佳的結果,我反而覺得更加珍貴、更值得珍惜。
六十、六十五、七十歲的生日
我習慣將重要日子做些特別的安排以作為慶祝。
六十歲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關卡;我給自己六十歲的生日安排是完登百岳,而我的確在生日前幾天完成登百岳目標,當時還有七個朋友陪著我登頂,在山頂上為我慶生。
六十五歲的生日之前,我寫了三個可能的安排:在合歡北峰吹薩克斯風、送冰淇淋到老人院、或是高空跳傘。
雖然登合歡北峰對我不成問題,吹薩克斯風卻要十年功,零基礎的我只好放棄這個念頭。送冰淇淋到老人院,朋友們則提醒,許多長輩可能有糖尿病等健康問題,不適合吃冰淇淋;我轉換成之後的某一年父親節送冰淇淋到自強外監給受刑人。
本以為可以成行的高空跳傘,卻沒想到在4 月時我被診斷出罹患淋巴癌,過生日的時候還在治療期間,最後是在隔年1 月1 日在紐西蘭皇后鎮達成高空跳傘的生日願望。而一切都已安排妥當的七十歲生日,則是被新冠疫情打亂,在三年後才能實現。
雖然這些心願困難重重,不過,只要想做到的心意不變,終究是可以完成的。
一生中必要的盛事
雖然才剛完成慶祝「遲到」的七十歲生日,下一步,我已經開始在安排我生命中接續會發生的幾個重大盛事:包括2024 年6 月我主持的捐血協會五十年慶,2025 年3 月1 日健保開辦滿三十年,2025 年6 月是我的七十五歲生日、8 月則是台大醫學系同學畢業五十周年,以及2027 年3 月要紀念金婚。
如果人的一生是一本書,七十歲以後可以算是進入到書的最後篇章,怎麼讓這本書更有故事、更有意義,是需要安排、需要有創意,我最不喜歡以一成不變的方式來度過這些一生當中只有一次的「盛事」。
人要有故事、生活要精彩,需要更多經營,也要克服不如預期的變化,達成自己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