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設定健康的界線
隨著「界線」這個詞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多人來到我的諮商室,想跟我討論界線──但他們通常沒有很清楚界線是什麼,或如何設定。當你說「我不希望你母親評論我的身體」或「請不要評論我們怎麼安排孩子的睡眠或三餐」,你可能認為自己在表達界線,其實你只是在提出請求。
請求是你向他人提出的要求,例如「請不要不說一聲就來」或「我們在餐桌上不要談政治」。提出請求並非壞事,但你必須明白,對方不一定會遵從,因為他們的行為由他們自己決定。界線則不同,這代表了你願意或不願意做的事,例如「如果你不說一聲就來,我不會開門」或「我不會在餐桌上討論政治」。
諮商師內達拉.格洛弗.塔瓦布(Nedra Glover Tawwab)著作《設限,才有好關係》(Set Boundaries, Find Peace)中指出,界線需要同時結合「溝通」與「行動」。這正是請求與界線的關鍵差異。你確實需要表達界線,但這還不夠,你還需要一個計畫來維護它。例如,如果你告訴婆婆不要給孩子糖果,但她仍這麼做,誰來把糖果拿走?如果你表達不想接受不請自來的育兒建議,當婆婆開始談論如何訓練孩子睡眠時,你會如何轉換話題?準備好應對這些時刻,是設定界線的重要一環。
另一個常見的誤解是,界線就是要與家人切斷關係或保持距離。事實上,界線是任何健康關係的關鍵。它們是為了促進連結,而非分裂,即使你的婆婆或其他家人可能會認為它代表「疏離」。當每個人在關係中設定限制並表達需求時,至少確保不會在雙方心中累積怨恨。如果不設定界線,反而會讓你和所愛的人越離越遠。。
俗話說:「好圍欄造就好鄰居」(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我也喜歡用這個比喻來理解界線。圍欄這一側的事情是我的責任,另一側的事情不在我的掌控範圍內。這就是為什麼明確表達且持續維護界線如此重要,這不是為了控制對方行為,而是讓我們為自己負責。
這也意味著,你無法為他人決定界線,無論你多想讓先生對母親設定限制。這也是為什麼在VAULT方法的前三個步驟中,夫妻雙方要先溝通價值觀、期望和三角關係。一旦在這些方面達成共識,夫妻雙方就更容易開始設定對所有人都有益的界線。
這是我親身學到的一課。在我的第一本書《我不是為了這樣的人生結婚的》中,分享了自己與先生面臨的一些婚姻挑戰,特別是成為父母後。專家通常被認為不會遇到關係問題,但我要提醒大家,每個人都會面臨這些問題,即使是專業諮商師也不例外。在如此公開地分享婚姻細節之前,我請先生閱讀手稿並給予意見。
某晚,當他讀完我描述的一個婚姻難題,他說:「希望我當初就知道現在知道的這些。」於是我們開始討論他當時對界線的理解。他聽到「界線」這個詞時,只認為我在告訴他「該做什麼」。基本上,他把界線理解為黑白分明的最後通牒,但這根本不是我的本意。他也說,聽到我說「你需要對你母親設定界線」並沒有幫助,因為他根本不理解我希望他做什麼。回頭看,我們都看到這種誤解對婚姻帶來的傷害。
我們對界線理解上的差距,可能特別明顯,因為我是心理學家,但這種差距在夫妻間其實很常見。女性通常會在網路上接觸更多關於界線、操控等心理術語,而男性則較少思考或談論關係問題。依附風格的研究也顯示,男性較可能表現出逃避依附,即傾向壓抑情緒作為應對機制,避免有壓力的溝通。此外,你的先生可能較能忍受他母親,因為他習慣了這種互動模式。這一切都意味著,對你的先生而言,設定界線可能會更具挑戰性──但夫妻雙方學會這項技能至關重要,因為單靠一方無法解決問題。
在某個時刻,你的界線可能會被突破。每個人都會不小心跨越他人的界線,這是正常的。但這也正是為什麼理解並練習健康的界線如此重要。這是不同個體學習共同生活的方式。
界線的三個要素
夫妻作為一個堅實團隊,設定界線時有三個要素:重要性、意願以及能力。當你和伴侶都具備這三項條件時,就能達到我所稱的「一體性」,也就是雙方在同一陣線,能夠透過對婆婆設定限制與界線,來落實你們共同的價值觀與需求。如果缺少其中一項或多項,你們在合為一體做出改變時,很可能會持續遇到困難。
羅貝托與艾斯黛拉坐在我諮商室的沙發上,兩人各朝一邊。他們來找我時,正因羅貝托母親從國外來訪的問題陷入僵局。她每次來訪通常長達數週,最近的一次對剛生二胎的艾斯黛拉來說,造成前所未有的低潮。
在諮商中艾斯黛拉提到,產假初期必須與婆婆同住有多疲憊:「她批評我做的一切,老是在抱怨。她完全沒有為家裡付出什麼,卻希望我們伺候她,但我才剛生完耶!她還把朋友和鄰居半夜特意為我準備的食物吃掉,因為我有時候在親餵,或是沒有力氣做晚餐。我已經在容器上留了紙條,她還是照吃不誤!」
我能感受到艾斯黛拉在家中失去了掌控與自由。更糟的是,先生的處理方式讓她覺得更不受尊重。
羅貝托說:「我媽不是故意要惹妳啦,這又沒什麼,食物再做就有啦!」
但這反而激怒了艾斯黛拉,尤其食物根本不是羅貝托做的。「你媽應該知道不要吃我的食物,我需要你跟她說些什麼,但你坐在她旁邊卻什麼都沒說!」
我可以看出,他們缺少設定有效界線所需的三項要素。羅貝托看不到界線的重要性,因此沒有意願設定;艾斯黛拉看到了重要性並願意設定,但缺乏能力──她只是提出請求,沒有後續行動,結果對請求未被遵守感到挫折。
接下來我們將探討像他們這樣的夫妻,如何在「意願」、「重要性」與「能力」上達成共識,從而建立「一體感」,成功地設定界線。
意願
夫妻一起設定界線時,必須要有「意願」──願意在因自己的價值觀和需求而設立界線時,承受那份可能的不舒服;同時也願意理解對方的感受與經驗。你先生可能完全不願意理解什麼是界線或為何需要界線,他可能會說:「她本來就是這樣,所以設界線沒用」或「我們必須接受她本來的樣子」。
意願確實會接受他人的本性,但不是逃避處理問題。它意味著願意面對自己的需求、伴侶的需求、婆婆無法達到你期望的痛苦,以及她對界線可能產生的不悅──這些通常都令人不舒服。意願的一個關鍵是,接受這種不適是過程的一部分,不應試圖克服、減少或避免。你可以相信,這種不適會像海浪般升起、達到頂點,然後隨時間消退。我們的目標是,每次不適出現時,都能學會「乘浪而行」。
意願意味著準備採取行動以改變現狀。很多時候,你或伴侶可能還在否認問題的存在,或者雖認識到問題,卻不願開始改變。有了意願,你的思維會從「我覺得這不是問題」轉變為「我會用不同的方式處理這件事」。這是設定和持續維護界線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不斷映照你的價值觀與需求。
隨著議題、所需行動及界線可能帶來的影響不同,你和伴侶的意願也可能隨之不同。當界線風險較低(如拒絕短暫來訪、表達食物偏好),意願通常較高;若界線可能打破現狀、引發婆婆不悅或改變動態(如拒絕不請自來的育兒建議、做決定時把婆婆排除在外),意願可能較低。就像羅貝托和艾斯黛拉的情況,一方願意設定界線,另一方卻不願意。接下來討論各方可採取的策略。
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理解某些限制與界線,對你本人、你們夫妻,以及你與婆婆之間三角關係的重要性。當我們認識到界線的重要性時,就是在向彼此傳達:「我知道這對你很重要,所以對我來說也同樣重要。」這會建立情感安全感與連結感。這是VAULT方法前兩個步驟(價值觀與期望)的延伸。你們站在同一陣線,有共同的價值觀,彼此都將這段關係放在首位。當你與我同行時,我的界線便成為我們的界線。
在表達界線的重要性時,我們經常會陷入反應性行為。你可能會說出一些模糊的話,例如:「這是我的界線」、「我不需要解釋」或「這就是我需要的」。這很可能會讓伴侶誤解,因為他們無法真正理解界線的重要性。在相互依存的伴侶關係中,單說「這是我的界線」是不夠的,這樣無法促進連結、親密或情感安全。
你可以透過確認界線背後的核心需求來判斷並傳達其重要性。識別、表達並擁有自己的需求,能讓你與自己及他人建立真實連結。需要注意的是,需求與期望不同。雖然我們經常以「我需要你對你母親說不」或「我需要你家人在孩子面前停止咒罵」這類陳述表達期望,但核心需求指的是我們想在心理、情感及身體上維持健康的狀態,而期望則是關於情境「應該如何」的信念與假設。期望其實是可以協商和具有彈性的,把期望當作核心需求,可能會導致伴侶更具防衛性,理解度降低。
這就是羅貝托無法理解艾斯黛拉的部分原因。當艾斯黛拉說:「我需要你媽媽停止吃我的食物」時,他認為她的需求是隨時有食物可以吃。對他來說,與母親設定界線似乎沒那麼重要,因為他可以找到另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多做點食物。在羅貝托眼中,這是阻力最小的路徑,可以在母親來訪期間,減少緊張關係。但是實際上,艾斯黛拉的需求是更深層次的東西──在她自己的家裡,擁有安全感和自主權。當羅貝托從這些方面理解她的需求時,更容易看到界線的重要性。他看到她的核心需求,比他想簡單解決問題的期望更重要。當我們的界線看起來不是模稜兩可,而是與我們的價值觀和核心需求相關時,我們都會更能理解彼此的界線。
能力
一旦你已經認識到界線的重要性,並且願意去設立,最後一個元素就是能力──也就是知道如何以及何時傳達界線,以及理解界線的限制。如果你還不確定從哪裡開始,別擔心,我們會在本章後面詳細說明如何設立界線。
就像任何技能一樣,一開始設立界線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但隨著練習和時間,你會逐漸建立信心。你可能不會一次就做到完美,過程中也會犯錯。給彼此犯錯的空間,也讓自己保持開放態度,學習下次可以如何改進。這需要雙方在這段過程中互相展現同理心。以下幾個問題可以幫助你檢視自己設立界線的信心:
• 你了解自己的哪些特質能幫助你設立界線?
• 你對自己能夠向母親/婆婆設立界線有多大信心?
• 如果你真的要對母親/婆婆設立界線,你會如何做?
• 你對於能否清楚傳達這個界線給母親/婆婆有多大信心?非常有信心還是完全沒有信心?
像我們許多人一樣,羅貝托和艾斯黛拉都成長於缺乏界線示範的家庭,沒有人教過他們如何清楚、簡明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與限制,讓對方理解。雖然艾斯黛拉透過對母親設立堅定的時間界線,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分離感與個體化,但這並不代表她自動知道,如何在不同情況下對不同人設立界線。羅貝托設定界線的經驗更少,因此學習曲線更陡峭。雙方都需要在有意識、有目標和同情心的前提下,練習溝通與維護界線。接下來的章節,我們將深入探討具體做法。
如何設立界線?
你可能會想:「設立界線聽起來很好,但該怎麼做?」我很喜歡「外柔內剛」這句話。我的理解是:與伴侶一起設立界線時,對核心需求要堅定,同時保持善意與同理心。本節將說明如何設立界線。理想狀況下,你希望與先生一起進行,但即便他未參與,你仍能從中受益。
要尊重且有效地設立界線,先以同理心理解對方。以善意告訴對方,你看到他們的好意與初衷。接著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使用「我」開頭的陳述。如果對方(例如婆婆)無法理解你的情緒,可簡短說明。最重要的是,表達你希望如何進一步行動。
範例一:婆婆對教養小孩發表高見,說:「我們那時候不是這樣做的。」
界線:「你真的對兒子的教育付出很多。現在輪到我們當父母了,如果你想給我們一點建議,可以找個時間一起討論,我們會很樂意聽。」
簡化版:「我們的育兒方式會不太一樣,但我們覺得沒問題。」
範例二:婆婆送了你們夫妻一筆巨款
界線:「這真的是很大方的禮物,我們超級感謝!但我們希望,這份禮物沒有附帶條件。除非能夠自由運用這筆錢,不然我們可能無福消受。」
簡化版:「謝謝你大方的禮物!但除非能夠自由支配,我們才能接受。」
範例三:婆婆將你或先生捲入家庭其他成員的爭端
界線:「這情況很棘手,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我不想理解這些細節,我認為應該直接由[家庭成員」處理。」
簡化版:「這件事很棘手,我認為應該自己處理。你最近有看足球比賽嗎?」
界線的陳述可能因情境而不同。若涉及緊急或安全相關的情況,可以直接省略步驟,開口說:「寶寶的安全座椅需要繫得更緊,我來調整。」若對方經常突破界線,你也可以說:「我先把孩子哄睡,其他事情暫時不談。」
很多人在設立界線時,會陷入過度辯解或過度解釋的困境。這正如第一章中的赫蓮娜,她一次又一次試圖向婆婆解釋與孩子同睡的安排。當她終於對婆婆的問題回答說:「我知道您很愛我們的孩子,但我不想跟您討論怎麼安排孩子睡覺。」她看到婆婆面露驚訝。然而,她成功地轉移了話題,之後再也沒有提到同睡的事情。
寫下界線陳述,是學習表達界線的有效方式。與伴侶共擬幾種方案,使用你覺得合適的語言,也可以視情況修改。例如:若你已經拒絕,控制型婆婆仍然一直送孩子禮物,你可以感謝她並把禮物捐出;若指責型婆婆再度批評你,你可以保持沉默,表達你不再參與對話。最後,訂定當界線被突破時的行動方案。
隨著「界線」這個詞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多人來到我的諮商室,想跟我討論界線──但他們通常沒有很清楚界線是什麼,或如何設定。當你說「我不希望你母親評論我的身體」或「請不要評論我們怎麼安排孩子的睡眠或三餐」,你可能認為自己在表達界線,其實你只是在提出請求。
請求是你向他人提出的要求,例如「請不要不說一聲就來」或「我們在餐桌上不要談政治」。提出請求並非壞事,但你必須明白,對方不一定會遵從,因為他們的行為由他們自己決定。界線則不同,這代表了你願意或不願意做的事,例如「如果你不說一聲就來,我不會開門」或「我不會在餐桌上討論政治」。
諮商師內達拉.格洛弗.塔瓦布(Nedra Glover Tawwab)著作《設限,才有好關係》(Set Boundaries, Find Peace)中指出,界線需要同時結合「溝通」與「行動」。這正是請求與界線的關鍵差異。你確實需要表達界線,但這還不夠,你還需要一個計畫來維護它。例如,如果你告訴婆婆不要給孩子糖果,但她仍這麼做,誰來把糖果拿走?如果你表達不想接受不請自來的育兒建議,當婆婆開始談論如何訓練孩子睡眠時,你會如何轉換話題?準備好應對這些時刻,是設定界線的重要一環。
另一個常見的誤解是,界線就是要與家人切斷關係或保持距離。事實上,界線是任何健康關係的關鍵。它們是為了促進連結,而非分裂,即使你的婆婆或其他家人可能會認為它代表「疏離」。當每個人在關係中設定限制並表達需求時,至少確保不會在雙方心中累積怨恨。如果不設定界線,反而會讓你和所愛的人越離越遠。。
俗話說:「好圍欄造就好鄰居」(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我也喜歡用這個比喻來理解界線。圍欄這一側的事情是我的責任,另一側的事情不在我的掌控範圍內。這就是為什麼明確表達且持續維護界線如此重要,這不是為了控制對方行為,而是讓我們為自己負責。
這也意味著,你無法為他人決定界線,無論你多想讓先生對母親設定限制。這也是為什麼在VAULT方法的前三個步驟中,夫妻雙方要先溝通價值觀、期望和三角關係。一旦在這些方面達成共識,夫妻雙方就更容易開始設定對所有人都有益的界線。
這是我親身學到的一課。在我的第一本書《我不是為了這樣的人生結婚的》中,分享了自己與先生面臨的一些婚姻挑戰,特別是成為父母後。專家通常被認為不會遇到關係問題,但我要提醒大家,每個人都會面臨這些問題,即使是專業諮商師也不例外。在如此公開地分享婚姻細節之前,我請先生閱讀手稿並給予意見。
某晚,當他讀完我描述的一個婚姻難題,他說:「希望我當初就知道現在知道的這些。」於是我們開始討論他當時對界線的理解。他聽到「界線」這個詞時,只認為我在告訴他「該做什麼」。基本上,他把界線理解為黑白分明的最後通牒,但這根本不是我的本意。他也說,聽到我說「你需要對你母親設定界線」並沒有幫助,因為他根本不理解我希望他做什麼。回頭看,我們都看到這種誤解對婚姻帶來的傷害。
我們對界線理解上的差距,可能特別明顯,因為我是心理學家,但這種差距在夫妻間其實很常見。女性通常會在網路上接觸更多關於界線、操控等心理術語,而男性則較少思考或談論關係問題。依附風格的研究也顯示,男性較可能表現出逃避依附,即傾向壓抑情緒作為應對機制,避免有壓力的溝通。此外,你的先生可能較能忍受他母親,因為他習慣了這種互動模式。這一切都意味著,對你的先生而言,設定界線可能會更具挑戰性──但夫妻雙方學會這項技能至關重要,因為單靠一方無法解決問題。
在某個時刻,你的界線可能會被突破。每個人都會不小心跨越他人的界線,這是正常的。但這也正是為什麼理解並練習健康的界線如此重要。這是不同個體學習共同生活的方式。
界線的三個要素
夫妻作為一個堅實團隊,設定界線時有三個要素:重要性、意願以及能力。當你和伴侶都具備這三項條件時,就能達到我所稱的「一體性」,也就是雙方在同一陣線,能夠透過對婆婆設定限制與界線,來落實你們共同的價值觀與需求。如果缺少其中一項或多項,你們在合為一體做出改變時,很可能會持續遇到困難。
羅貝托與艾斯黛拉坐在我諮商室的沙發上,兩人各朝一邊。他們來找我時,正因羅貝托母親從國外來訪的問題陷入僵局。她每次來訪通常長達數週,最近的一次對剛生二胎的艾斯黛拉來說,造成前所未有的低潮。
在諮商中艾斯黛拉提到,產假初期必須與婆婆同住有多疲憊:「她批評我做的一切,老是在抱怨。她完全沒有為家裡付出什麼,卻希望我們伺候她,但我才剛生完耶!她還把朋友和鄰居半夜特意為我準備的食物吃掉,因為我有時候在親餵,或是沒有力氣做晚餐。我已經在容器上留了紙條,她還是照吃不誤!」
我能感受到艾斯黛拉在家中失去了掌控與自由。更糟的是,先生的處理方式讓她覺得更不受尊重。
羅貝托說:「我媽不是故意要惹妳啦,這又沒什麼,食物再做就有啦!」
但這反而激怒了艾斯黛拉,尤其食物根本不是羅貝托做的。「你媽應該知道不要吃我的食物,我需要你跟她說些什麼,但你坐在她旁邊卻什麼都沒說!」
我可以看出,他們缺少設定有效界線所需的三項要素。羅貝托看不到界線的重要性,因此沒有意願設定;艾斯黛拉看到了重要性並願意設定,但缺乏能力──她只是提出請求,沒有後續行動,結果對請求未被遵守感到挫折。
接下來我們將探討像他們這樣的夫妻,如何在「意願」、「重要性」與「能力」上達成共識,從而建立「一體感」,成功地設定界線。
意願
夫妻一起設定界線時,必須要有「意願」──願意在因自己的價值觀和需求而設立界線時,承受那份可能的不舒服;同時也願意理解對方的感受與經驗。你先生可能完全不願意理解什麼是界線或為何需要界線,他可能會說:「她本來就是這樣,所以設界線沒用」或「我們必須接受她本來的樣子」。
意願確實會接受他人的本性,但不是逃避處理問題。它意味著願意面對自己的需求、伴侶的需求、婆婆無法達到你期望的痛苦,以及她對界線可能產生的不悅──這些通常都令人不舒服。意願的一個關鍵是,接受這種不適是過程的一部分,不應試圖克服、減少或避免。你可以相信,這種不適會像海浪般升起、達到頂點,然後隨時間消退。我們的目標是,每次不適出現時,都能學會「乘浪而行」。
意願意味著準備採取行動以改變現狀。很多時候,你或伴侶可能還在否認問題的存在,或者雖認識到問題,卻不願開始改變。有了意願,你的思維會從「我覺得這不是問題」轉變為「我會用不同的方式處理這件事」。這是設定和持續維護界線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不斷映照你的價值觀與需求。
隨著議題、所需行動及界線可能帶來的影響不同,你和伴侶的意願也可能隨之不同。當界線風險較低(如拒絕短暫來訪、表達食物偏好),意願通常較高;若界線可能打破現狀、引發婆婆不悅或改變動態(如拒絕不請自來的育兒建議、做決定時把婆婆排除在外),意願可能較低。就像羅貝托和艾斯黛拉的情況,一方願意設定界線,另一方卻不願意。接下來討論各方可採取的策略。
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理解某些限制與界線,對你本人、你們夫妻,以及你與婆婆之間三角關係的重要性。當我們認識到界線的重要性時,就是在向彼此傳達:「我知道這對你很重要,所以對我來說也同樣重要。」這會建立情感安全感與連結感。這是VAULT方法前兩個步驟(價值觀與期望)的延伸。你們站在同一陣線,有共同的價值觀,彼此都將這段關係放在首位。當你與我同行時,我的界線便成為我們的界線。
在表達界線的重要性時,我們經常會陷入反應性行為。你可能會說出一些模糊的話,例如:「這是我的界線」、「我不需要解釋」或「這就是我需要的」。這很可能會讓伴侶誤解,因為他們無法真正理解界線的重要性。在相互依存的伴侶關係中,單說「這是我的界線」是不夠的,這樣無法促進連結、親密或情感安全。
你可以透過確認界線背後的核心需求來判斷並傳達其重要性。識別、表達並擁有自己的需求,能讓你與自己及他人建立真實連結。需要注意的是,需求與期望不同。雖然我們經常以「我需要你對你母親說不」或「我需要你家人在孩子面前停止咒罵」這類陳述表達期望,但核心需求指的是我們想在心理、情感及身體上維持健康的狀態,而期望則是關於情境「應該如何」的信念與假設。期望其實是可以協商和具有彈性的,把期望當作核心需求,可能會導致伴侶更具防衛性,理解度降低。
這就是羅貝托無法理解艾斯黛拉的部分原因。當艾斯黛拉說:「我需要你媽媽停止吃我的食物」時,他認為她的需求是隨時有食物可以吃。對他來說,與母親設定界線似乎沒那麼重要,因為他可以找到另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多做點食物。在羅貝托眼中,這是阻力最小的路徑,可以在母親來訪期間,減少緊張關係。但是實際上,艾斯黛拉的需求是更深層次的東西──在她自己的家裡,擁有安全感和自主權。當羅貝托從這些方面理解她的需求時,更容易看到界線的重要性。他看到她的核心需求,比他想簡單解決問題的期望更重要。當我們的界線看起來不是模稜兩可,而是與我們的價值觀和核心需求相關時,我們都會更能理解彼此的界線。
能力
一旦你已經認識到界線的重要性,並且願意去設立,最後一個元素就是能力──也就是知道如何以及何時傳達界線,以及理解界線的限制。如果你還不確定從哪裡開始,別擔心,我們會在本章後面詳細說明如何設立界線。
就像任何技能一樣,一開始設立界線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但隨著練習和時間,你會逐漸建立信心。你可能不會一次就做到完美,過程中也會犯錯。給彼此犯錯的空間,也讓自己保持開放態度,學習下次可以如何改進。這需要雙方在這段過程中互相展現同理心。以下幾個問題可以幫助你檢視自己設立界線的信心:
• 你了解自己的哪些特質能幫助你設立界線?
• 你對自己能夠向母親/婆婆設立界線有多大信心?
• 如果你真的要對母親/婆婆設立界線,你會如何做?
• 你對於能否清楚傳達這個界線給母親/婆婆有多大信心?非常有信心還是完全沒有信心?
像我們許多人一樣,羅貝托和艾斯黛拉都成長於缺乏界線示範的家庭,沒有人教過他們如何清楚、簡明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與限制,讓對方理解。雖然艾斯黛拉透過對母親設立堅定的時間界線,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分離感與個體化,但這並不代表她自動知道,如何在不同情況下對不同人設立界線。羅貝托設定界線的經驗更少,因此學習曲線更陡峭。雙方都需要在有意識、有目標和同情心的前提下,練習溝通與維護界線。接下來的章節,我們將深入探討具體做法。
如何設立界線?
你可能會想:「設立界線聽起來很好,但該怎麼做?」我很喜歡「外柔內剛」這句話。我的理解是:與伴侶一起設立界線時,對核心需求要堅定,同時保持善意與同理心。本節將說明如何設立界線。理想狀況下,你希望與先生一起進行,但即便他未參與,你仍能從中受益。
要尊重且有效地設立界線,先以同理心理解對方。以善意告訴對方,你看到他們的好意與初衷。接著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使用「我」開頭的陳述。如果對方(例如婆婆)無法理解你的情緒,可簡短說明。最重要的是,表達你希望如何進一步行動。
範例一:婆婆對教養小孩發表高見,說:「我們那時候不是這樣做的。」
界線:「你真的對兒子的教育付出很多。現在輪到我們當父母了,如果你想給我們一點建議,可以找個時間一起討論,我們會很樂意聽。」
簡化版:「我們的育兒方式會不太一樣,但我們覺得沒問題。」
範例二:婆婆送了你們夫妻一筆巨款
界線:「這真的是很大方的禮物,我們超級感謝!但我們希望,這份禮物沒有附帶條件。除非能夠自由運用這筆錢,不然我們可能無福消受。」
簡化版:「謝謝你大方的禮物!但除非能夠自由支配,我們才能接受。」
範例三:婆婆將你或先生捲入家庭其他成員的爭端
界線:「這情況很棘手,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我不想理解這些細節,我認為應該直接由[家庭成員」處理。」
簡化版:「這件事很棘手,我認為應該自己處理。你最近有看足球比賽嗎?」
界線的陳述可能因情境而不同。若涉及緊急或安全相關的情況,可以直接省略步驟,開口說:「寶寶的安全座椅需要繫得更緊,我來調整。」若對方經常突破界線,你也可以說:「我先把孩子哄睡,其他事情暫時不談。」
很多人在設立界線時,會陷入過度辯解或過度解釋的困境。這正如第一章中的赫蓮娜,她一次又一次試圖向婆婆解釋與孩子同睡的安排。當她終於對婆婆的問題回答說:「我知道您很愛我們的孩子,但我不想跟您討論怎麼安排孩子睡覺。」她看到婆婆面露驚訝。然而,她成功地轉移了話題,之後再也沒有提到同睡的事情。
寫下界線陳述,是學習表達界線的有效方式。與伴侶共擬幾種方案,使用你覺得合適的語言,也可以視情況修改。例如:若你已經拒絕,控制型婆婆仍然一直送孩子禮物,你可以感謝她並把禮物捐出;若指責型婆婆再度批評你,你可以保持沉默,表達你不再參與對話。最後,訂定當界線被突破時的行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