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觀光的感官體驗
峇里島的禁食療程,目的是讓人放鬆,嘗試真正放空的境界,視、聽、聞、味、觸覺五感的體驗設計,釋放了壓力,對身心靈起到一定變化作用,帶來美好而難忘的經驗。
醫療觀光是台灣想發展的產業之一。二○一一過年前有機會暫時離開寒冷的台北,來到氣候溫和的峇里島海邊別墅,進行一個禮拜的禁食療程。下了機場,有專車來接,開了將近三小時到峇里島東北角的小漁村,觀光客並不多,有幾處潛水和浮潛的設施,也有散落各地的濱海別墅及民宿。
我們進住的別墅其實只有四棟,就在海邊,靠海十公尺左右的石頭海灘,屬於漁民,還可停放他們每天進出的漁船,緊接著就是別墅區。每棟別墅的一樓是客廳及浴室,有露天的淋浴,二樓是臥室,一、二樓都有面海的大陽台及躺椅。白天晚上看的都是海,聽的也是海浪及拍打岸邊石頭的聲音。這裡沒有電話,沒有網際網路,沒有電視。嚴長壽說旅遊的三個階段,從多國多點走馬看花;到定點深度旅遊;到什麼事都不做(do nothing)。經過整年度的勞頓,這次純粹來放鬆,還是第一次嘗試真正放空的境界。
禁食安排療程有五天、七天、十天、二十天,每人每天約台幣五千元,包括住宿、餐飲。因禁食,所以每天從早到晚給你不同的飲料(大蒜水、椰子汁、西瓜汁、檸檬水等,還有其他飲料)。另外,從早到晚也排了很多活動,從一早的氣功、靜坐,到下午的按摩、瑜伽、香草蒸氣浴、彈簧跳墊、手腳並用的走步機、蒸氣烤箱。此外,也有生物電磁、臭氧處理,每天也幫你量體重及血壓等。核心概念就是通過禁食來排毒與淨身,同時也讓你在精神上放空。課程之間可到附近山區或海邊散步,也可以就躺在泳池畔看海、曬太陽。結合體驗與身心轉型的經濟
在與世隔絕、美麗的海邊進行這樣的活動,是很不一樣的經驗,台灣也是四面臨海,但我們可以在什麼地方做類似的療程?台灣的山多,或許可在山裡面,進行這種類似閉關的活動。地方要交通有點不便,進去後就不容易出來,才能專心。但台灣的地價太貴,這個地點與漁民的租約三十年是美金二十八萬,平均一個月才台幣二萬多元。六年前花了五十萬台幣建設了這個基地及房舍,投資成本也相當便宜,損益兩平點極低,經營壓力不大。當然受限於容量,即使天天全滿,年營業額也不過一千多萬。但對經營者來說,台幣二百萬左右的投資,變動費用相當低,因印尼人工也很便宜(每月兩千元到一萬元),用了十四名工作人員來服務四位左右的客人。對一個生活型態創業家(Life Style Entrepreneur)相當適合,一方面享受這裡的自然及放鬆的步調,也可有一定的收益。
整個過程雖有「醫療」行為,但目的是讓你放鬆並體驗,因此環境設施和氛圍與內容同樣重要。我們每天練氣功、瑜伽、蒸氣室,用餐的地方離海都不到十五公尺,看著廣闊的海面浪花點點或漁船回航。台灣可能沒有這樣的條件,成本結構不同,我們追求的可能必須有一定的規模經濟。和我們在此同修的有兩位獨行的女士,一位是澳洲的女警察,一位是英國人在雪梨公關公司工作一年後,在東南亞旅遊一圈。據老闆的說法,百分之九十五的旅客是女性,她們比較重視身心靈的健康與和諧,會半途退出的多半是男性。
美國作家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經典之作《感官之旅》(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極盡其博學多聞之能,我沒那麼多深入的研究,但這個「閉關」經驗也促進了我的感官敏感度。
聽了一個禮拜的浪濤聲,在臥室、氣功禪坐、瑜伽、或坐在餐廳,都距海不到十五公尺,也「聽」出了什麼所以然。在早上八點前後漁船回來的馬達聲,劃破若有似無的海浪聲;第四天半夜下起雨來,雨聲大過海浪聲;偶爾會有貓叫、雞叫、鳥叫的聲音;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時間,張眼、閉眼就都是海浪的聲音,浪起浪花被打碎也有其一定的節奏反覆進行。剛回台灣反而有些不太習慣,遼闊空淨的自然背景樂音換成了車水馬龍的都市喧囂。
眼「見」的也都是海,海水有時較黑,有時較藍,白浪點點,有時多、有時少,散落在汪洋中。晴空是蔚藍,白雲組成各種形狀,天際線十分壯闊,且是圓弧型的,日出及日落之際的顏色變化就更多彩了。岸邊石頭是黑色、灰色的,停靠很多漁船,望眼看去起碼不下百艘,船身以白色為主,兩旁有拱型的平衡桿,帆的顏色及幾何花樣是在視覺上的主要差異。別墅其實是蓋在很陡峭的岸邊,牆是白色,磚柱及室內是木作的顏色為主,整個別墅區也種了一些樹、花和綠草的自然色彩。
「聞」到的海風倒沒有什麼特別的味道(我的嗅覺不甚靈敏),漁民雖早晚例行進出,但捕到的魚其實不多,因此也沒有一般漁港的腥味。在禁食期間,每天的主食是西瓜汁、大蒜水、檸檬水和椰子汁等,味道分明。中間還輔有各種不同味道的液體、流質相隨,用來洗滌你的腸胃,或補充身體中的各類元素。第三天以瀉鹽清除腸胃及肝,較難以吞嚥。清除宿便之後的晚上開始加上一碗熱騰騰的蔬菜清湯,味道特別甘美。隨後再慢慢增加木瓜、水果沙拉及流質食物,逐漸恢復你的味蕾與味口。五官共感的體驗設計
雖然在海邊,因盛夏氣溫還滿高,白天的空氣其實十分乾爽,只要不直接暴露在陽光下並不會發汗。透過飲食,除了讓你體內的流體有所控制和變化外,透過早上十分鐘的蒸氣(也是看著海),及晚上的香草蒸氣室二十五分鐘的蒸薰出汗。白天可以在泳池旁的躺椅,享受陽光灑在身上的「觸覺」,也可跳進泳池或按摩水池,全身泡浮在水裡的感覺。下午例行的按摩時間是另外一種節目,每天不同的方式,有油壓、指壓、擦、刮等手法,分別以不同的精油來推拿,按摩師的力道適當地刺激身體各處的筋絡,可紓解一些肌肉和精神上的壓力。
經過一個禮拜的療程,對食物、飢餓、海浪聲、自己身體的細微變化變得比較敏感,有了不同的體驗;此外,血壓降低,減了三公斤,也是具體的收穫。「體」驗經濟會讓你留下一些美好的回憶,但回憶會逐步淡忘,經驗的細節及感覺久了也會模糊。因此,在體驗經濟之後的進階其實是「轉型(transformation)經濟」,如塑身、美白等,對身、心、靈會起一定變化作用。若真有績效,應該會讓你脫胎換骨,或換腦袋改變體態,並維持一段時間(retention),不至於馬上還原。」
以上這些感官經驗,是在同一時空發生的,因此五官經常是一起「共感覺」(synesthesia)。整個歷程(journey)的安排即是「體驗價值傳遞」的重點,場景的設計與選擇,活動的安排,近身服務人員的用語、用心,都是整個體驗或轉型服務的環節。這些安排除了以服務為基礎,使用者的感官經驗(user experience)、同理心及意會十分關鍵。設計者的五感器官(眼、耳、鼻、舌、身)及視、聽、聞、味、觸覺等感受的敏銳度要夠,才有可能設計出這些難忘的經驗。
(原篇名〈醫療觀光的體驗〉,載於《經理人月刊》,2011.03)
峇里島的禁食療程,目的是讓人放鬆,嘗試真正放空的境界,視、聽、聞、味、觸覺五感的體驗設計,釋放了壓力,對身心靈起到一定變化作用,帶來美好而難忘的經驗。
醫療觀光是台灣想發展的產業之一。二○一一過年前有機會暫時離開寒冷的台北,來到氣候溫和的峇里島海邊別墅,進行一個禮拜的禁食療程。下了機場,有專車來接,開了將近三小時到峇里島東北角的小漁村,觀光客並不多,有幾處潛水和浮潛的設施,也有散落各地的濱海別墅及民宿。
我們進住的別墅其實只有四棟,就在海邊,靠海十公尺左右的石頭海灘,屬於漁民,還可停放他們每天進出的漁船,緊接著就是別墅區。每棟別墅的一樓是客廳及浴室,有露天的淋浴,二樓是臥室,一、二樓都有面海的大陽台及躺椅。白天晚上看的都是海,聽的也是海浪及拍打岸邊石頭的聲音。這裡沒有電話,沒有網際網路,沒有電視。嚴長壽說旅遊的三個階段,從多國多點走馬看花;到定點深度旅遊;到什麼事都不做(do nothing)。經過整年度的勞頓,這次純粹來放鬆,還是第一次嘗試真正放空的境界。
禁食安排療程有五天、七天、十天、二十天,每人每天約台幣五千元,包括住宿、餐飲。因禁食,所以每天從早到晚給你不同的飲料(大蒜水、椰子汁、西瓜汁、檸檬水等,還有其他飲料)。另外,從早到晚也排了很多活動,從一早的氣功、靜坐,到下午的按摩、瑜伽、香草蒸氣浴、彈簧跳墊、手腳並用的走步機、蒸氣烤箱。此外,也有生物電磁、臭氧處理,每天也幫你量體重及血壓等。核心概念就是通過禁食來排毒與淨身,同時也讓你在精神上放空。課程之間可到附近山區或海邊散步,也可以就躺在泳池畔看海、曬太陽。結合體驗與身心轉型的經濟
在與世隔絕、美麗的海邊進行這樣的活動,是很不一樣的經驗,台灣也是四面臨海,但我們可以在什麼地方做類似的療程?台灣的山多,或許可在山裡面,進行這種類似閉關的活動。地方要交通有點不便,進去後就不容易出來,才能專心。但台灣的地價太貴,這個地點與漁民的租約三十年是美金二十八萬,平均一個月才台幣二萬多元。六年前花了五十萬台幣建設了這個基地及房舍,投資成本也相當便宜,損益兩平點極低,經營壓力不大。當然受限於容量,即使天天全滿,年營業額也不過一千多萬。但對經營者來說,台幣二百萬左右的投資,變動費用相當低,因印尼人工也很便宜(每月兩千元到一萬元),用了十四名工作人員來服務四位左右的客人。對一個生活型態創業家(Life Style Entrepreneur)相當適合,一方面享受這裡的自然及放鬆的步調,也可有一定的收益。
整個過程雖有「醫療」行為,但目的是讓你放鬆並體驗,因此環境設施和氛圍與內容同樣重要。我們每天練氣功、瑜伽、蒸氣室,用餐的地方離海都不到十五公尺,看著廣闊的海面浪花點點或漁船回航。台灣可能沒有這樣的條件,成本結構不同,我們追求的可能必須有一定的規模經濟。和我們在此同修的有兩位獨行的女士,一位是澳洲的女警察,一位是英國人在雪梨公關公司工作一年後,在東南亞旅遊一圈。據老闆的說法,百分之九十五的旅客是女性,她們比較重視身心靈的健康與和諧,會半途退出的多半是男性。
美國作家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經典之作《感官之旅》(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極盡其博學多聞之能,我沒那麼多深入的研究,但這個「閉關」經驗也促進了我的感官敏感度。
聽了一個禮拜的浪濤聲,在臥室、氣功禪坐、瑜伽、或坐在餐廳,都距海不到十五公尺,也「聽」出了什麼所以然。在早上八點前後漁船回來的馬達聲,劃破若有似無的海浪聲;第四天半夜下起雨來,雨聲大過海浪聲;偶爾會有貓叫、雞叫、鳥叫的聲音;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時間,張眼、閉眼就都是海浪的聲音,浪起浪花被打碎也有其一定的節奏反覆進行。剛回台灣反而有些不太習慣,遼闊空淨的自然背景樂音換成了車水馬龍的都市喧囂。
眼「見」的也都是海,海水有時較黑,有時較藍,白浪點點,有時多、有時少,散落在汪洋中。晴空是蔚藍,白雲組成各種形狀,天際線十分壯闊,且是圓弧型的,日出及日落之際的顏色變化就更多彩了。岸邊石頭是黑色、灰色的,停靠很多漁船,望眼看去起碼不下百艘,船身以白色為主,兩旁有拱型的平衡桿,帆的顏色及幾何花樣是在視覺上的主要差異。別墅其實是蓋在很陡峭的岸邊,牆是白色,磚柱及室內是木作的顏色為主,整個別墅區也種了一些樹、花和綠草的自然色彩。
「聞」到的海風倒沒有什麼特別的味道(我的嗅覺不甚靈敏),漁民雖早晚例行進出,但捕到的魚其實不多,因此也沒有一般漁港的腥味。在禁食期間,每天的主食是西瓜汁、大蒜水、檸檬水和椰子汁等,味道分明。中間還輔有各種不同味道的液體、流質相隨,用來洗滌你的腸胃,或補充身體中的各類元素。第三天以瀉鹽清除腸胃及肝,較難以吞嚥。清除宿便之後的晚上開始加上一碗熱騰騰的蔬菜清湯,味道特別甘美。隨後再慢慢增加木瓜、水果沙拉及流質食物,逐漸恢復你的味蕾與味口。五官共感的體驗設計
雖然在海邊,因盛夏氣溫還滿高,白天的空氣其實十分乾爽,只要不直接暴露在陽光下並不會發汗。透過飲食,除了讓你體內的流體有所控制和變化外,透過早上十分鐘的蒸氣(也是看著海),及晚上的香草蒸氣室二十五分鐘的蒸薰出汗。白天可以在泳池旁的躺椅,享受陽光灑在身上的「觸覺」,也可跳進泳池或按摩水池,全身泡浮在水裡的感覺。下午例行的按摩時間是另外一種節目,每天不同的方式,有油壓、指壓、擦、刮等手法,分別以不同的精油來推拿,按摩師的力道適當地刺激身體各處的筋絡,可紓解一些肌肉和精神上的壓力。
經過一個禮拜的療程,對食物、飢餓、海浪聲、自己身體的細微變化變得比較敏感,有了不同的體驗;此外,血壓降低,減了三公斤,也是具體的收穫。「體」驗經濟會讓你留下一些美好的回憶,但回憶會逐步淡忘,經驗的細節及感覺久了也會模糊。因此,在體驗經濟之後的進階其實是「轉型(transformation)經濟」,如塑身、美白等,對身、心、靈會起一定變化作用。若真有績效,應該會讓你脫胎換骨,或換腦袋改變體態,並維持一段時間(retention),不至於馬上還原。」
以上這些感官經驗,是在同一時空發生的,因此五官經常是一起「共感覺」(synesthesia)。整個歷程(journey)的安排即是「體驗價值傳遞」的重點,場景的設計與選擇,活動的安排,近身服務人員的用語、用心,都是整個體驗或轉型服務的環節。這些安排除了以服務為基礎,使用者的感官經驗(user experience)、同理心及意會十分關鍵。設計者的五感器官(眼、耳、鼻、舌、身)及視、聽、聞、味、觸覺等感受的敏銳度要夠,才有可能設計出這些難忘的經驗。
(原篇名〈醫療觀光的體驗〉,載於《經理人月刊》,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