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節錄自〈第十一章 越界蘭花:在全球化中重新界定區域與規劃〉
 
臺灣蝴蝶蘭產業生產網絡的浮現
 
蝴蝶蘭產業之所以受到研究重視,乃在於其在1990年代臺灣花卉苗木產業的結構轉型中的突出表現。劉昭吟與林德福(2001)整理了臺灣花卉苗木產業的整體變遷,指出臺灣花卉苗木產業始於1960年代,以國內市場及鄰近之香港、新加坡市場的支撐;1970年代石油危機下,日商向臺灣採購花卉以降低其自身生產成本,而擴大臺灣花卉生產;1980年代國內經濟增長所擴張的消費市場,以及稻田轉作政策,帶動了此一經濟作物生產的更加擴張,使得1978至1999年花卉苗木產業產值的平均年成長率高達16.3%。過度快速的生產擴張自1990年代中期起,便出現了生產過剩危機的訊號,尤以最不耐儲存、對市場最敏感的切花類首當其衝。例如,1990至92年全臺花卉拍賣市場切花平均年進貨量為20.7百萬把,1997至99年之平均年進貨量為76.7百萬把,年進貨成長了2.7倍,但相對地殘貨率也從2.0%(1990至92年)升高到5.1%(1997至99年)。
  
危機啟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生產總量方面,切花類與盆花苗木類分別自1996年、1998年開始減產,前者之1995至99年的產值平均年成長率為-1.8%,而後者為-2.3%(1997至99年)。而在國際市場的表現上,則呈現出口產品一方面向新技術、新產品轉移,例如出口切花產品從傳統的菊花、唐菖蒲,轉向文心蘭、火鶴花、百合與金花石蒜等:另一方面向較耐儲運、較有機會延伸國際市場的盆花苗木類轉移(劉昭吟、林德福,2001)。在這個轉型中,蝴蝶蘭異軍突起地躍升為出口額最高、市場觸角最廣的出口花卉,並以規格化的半成品與跨界垂直分工網絡為其產業組織形態的特徵。以下我們先描述這些特徵。(一)蝴蝶蘭躍升為臺灣最重要、市場觸角最廣的出口花卉
  
蝴蝶蘭單項產業在1990年代中期以後成為臺灣地區新興出口作物,其商品形式分為瓶苗、蝴蝶蘭苗、蝴蝶蘭、蝴蝶蘭鮮切花,總計該產業之官方統計出口額,從1997年的新臺幣1.1億成長至2001年6.5億,自1998年以後持續占臺灣觀賞植物總出口額35%以上。1997至2001年蝴蝶蘭產業出口額平均年成長率為55.6%,而原在1980年代占出口份額首位的鮮切花枝葉類的同期平均年成長率僅10.2%,整個活植物類及活植物苗類的平均年成長率則為11.7%與-9.3%(參見【表11.1】、【表11.2】)。這些統計數字顯示了1990年代中期以後,蝴蝶蘭產業在觀賞植物產業之國際貿易上的突出表現。
  
蝴蝶蘭單項產業之國際貿易表現,亦呈現在世界市場的廣度上。將觀賞植物分為蝴蝶蘭產業、蘭科(蝴蝶蘭除外)、活植物(蘭科除外)、鮮切花枝葉(鮮蝴蝶蘭切花除外),以出口標的國占總出口額0.1%以上為能見度,則從1997年到2001年,除鮮切花枝葉類外,各分類之出口標的國家數量都有增加,蝴蝶蘭產業從向13國出口增加到21國,蘭科從6國增加到13國,活植物從19國增加到26國,而鮮切花枝葉類從11國減少至8國。相較於活植物類以多種產品伸展世界市場觸角達26國,蝴蝶蘭以單項產業而能出口21個國家,足見其世界市場擴張的突出表現。對比於鮮切花枝葉類的出口市場越來越集中於日本(1997年出口日本占78%出口額,2001年提高到94.7%),蝴蝶蘭產業的國際貿易呈現分散化的趨勢。1997年蝴蝶蘭產業主要出口至日本與美國,分占出口額的56%、26%:2001年仍以這兩個市場為主,但卻顯示了日本市場份額的下降(45.8%)、美國市場份額的提升(35.4%)、中國大陸市場(含香港)的興起(8.6%),以及向歐洲市場出口的浮現。蝴蝶蘭產業之國際貿易雖伸向世界市場,大體而言,以環太平洋地區為主(參見【表11.3】)。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