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節錄)
「地方再生」愈來愈混亂了。
戰後建立的「地方交付稅」交付金制度,至今每年發下約十六兆日圓。除此之外,地方也能就各種基礎建設、農漁業、地方商業、社會福利等項目收到高額相關預算。而且日本自二○一四年起,每年還將超過一兆日圓的預算挹注到以地方創生為主軸的政策。但就算做到這個地步,人口往東京及其周邊集中的狀況,依然在二○一九年來到史上最高峰。
根據媒體報導,雖然二○二○年之後,因為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導致人口「加速移居地方」,但從各項人口統計來看,東京的人口外流以埼玉、千葉、神奈川等近郊為主,東京圈的優勢並沒有瓦解的跡象。
為什麼即使國家從戰後持續投入莫大財源,地方仍逐漸邁向衰退呢?為什麼明明有那麼多人千方百計想要振興地方,為此爭取龐大預算,致力於再生事業,結果卻不如預期呢?
這是因為多數地方的人都被困在「社造幻想」當中。
「社造幻想」是一個本質上的問題」,大家深信不疑的常識其實悖離現實,但大家卻依然相信、繼續分享這樣的常識,導致地方加速衰退。
就如同圖表的說明,地方的計畫不是只要擁有大量的「人才、資源、財源、資訊」就萬事大吉,還需要能夠挑選和運用這些資源的「思考基礎」。多數失敗的地方再生事業,在著手開始之前,這個基礎就已經存在問題。
在錯誤的基礎上,無論投入多麼龐大的經營資源都必將失敗。成功有偶然,失敗卻沒有偶然。失敗的社造,在初期階段就已經犯下不該犯的錯誤,但不少案例即使在中途失敗,大家依然堅信「這就是地方的事業!」並繼續下去,或者只為了不想被追究責任,大家一起堅持到失敗為止。
這麼做的結果經常是明明耗費了大量勞力與資金,完成的建設卻成了地方需要花錢維護的蚊子館,或者反而消滅了原本應該興盛的當地產業,又或者形成了就算想住也不得不搬走的狀況。
地方需要的不是從一場大豪賭中取得重大成功。那些號稱能夠引爆地方活力的地方計畫,最後卻在另一層意義上爆炸,類似這樣的案例我已經在日本各地看過。現在地方需要的是避免重大失敗,或至少不要讓後世空留遺恨。
舉例來說,一旦地方公共團體在豪賭中失敗,事態就會變得難以收拾。因為現在的日本不存在地方公共團體破產法,導致以前留下的重大失敗,只能由後代收拾殘局。夕張市就是具體的例子,前人在經濟轉型之後,濫用國家給的龐大補助卻依然做不出成果,造成地方的財政負擔。這樣的狀況一再重複,最後為了掩蓋這場失敗,靠著向市內的銀行貸款長期作假帳,導致地方公共團體的財政陷入極度貧困的狀況。一個標準財政規模約四十五億日圓的地方公共團體,實質負債金額卻高達六百億日圓以上。
這場重大失敗導致現在的世代即使努力賺錢,收入也都拿去償還以前的債務。這麼一來不要說活性化了,甚至連政府的服務品質也愈來愈差。夕張市在二〇〇六年成為「財政重建團體」之後,育兒世代人口數在十年間腰斬。因為對於家庭開銷不斷增加的育兒世代來說,持續削減政府服務的夕張市已經變成不易生活的地方。尋求在短期內谷底翻身的「活性化引爆劑」,也是一種社造幻想。天底下沒有這麼容易的事情。持續衰退長達五十年以上的地方,怎麼可能只靠著大型計畫就在一、兩年內復活呢?這就像是鞭笞一名長年臥床的老人,逼迫他參加短跑比賽一樣。這麼做只會導致他變得更加虛弱,根本不可能獲得優勝。
這不只是政治或政府的責任。不論是期待從事業中分一杯羹的民間企業高層,或是在選舉時把票投給推行這種政策的候選人的選民,甚至袖手旁觀的地方民間團體都是共犯。而成為被害者的,就是沒有選舉權的孩子,以及日後即將誕生的世代。
唯有腳踏實地累積一個又一個的努力,並隨時從根本之處檢查想法與觀念,才是終究通往成功的捷徑。
許多成功的地方看似經歷了一場華麗大挑戰,但全部都只是平常不起眼的努力所累積起來的成果。這些地方的領導者看起來就像超人一樣了不起,但這終究是結果論,任何人都只不過是個凡人。他們即使飽受周圍批評,依然與夥伴們隨時檢視自己的想法,累積平凡的努力,最後創造出其他地方無法產生的變化。
閱讀本書時,請務必一邊對照自己家鄉的狀況、每天遭遇的問題,以及內心抱持的疑問。我想本書或許能夠成為一個機會,幫助你與周遭的夥伴討論,檢查彼此的想法是不是幻想。改變地方首先就從改變自己的思維、改變日常生活做起。或者倒不如說,如果連自己的思維都改變不了,更遑論改變地方了。
宮崎駿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事情,通常都很麻煩。」地方事務也一樣,重要的事情通常都是麻煩事,所以會乾脆偷懶只考慮能夠爭取預算的內容,或是覺得與其提出拙劣的反駁造成紛爭,還不如拍手通過結束會議,不管對自己還是對大家都輕鬆。但這麼一來,就會迷失「重要的事情」。
反過來說,如果有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唉,真麻煩」,這就是重要的事情。如果在地方成立事業,真的會到處引起糾紛。很多事情真的會讓人覺得很麻煩,但最後依然想辦法在這個部分堅持下去並做出成果,並將這次的經驗應用在下次的行動。
本書所寫的事情多半都是麻煩事。不要想那麼多,憑著既定和諧,做出馬馬虎虎的結論固然比較輕鬆,但如果這麼做,地方就很難邁向理想的未來。在十年前、二十年前發起什麼行動的地方,儘管有起有落,但還是發展得遠比什麼都不做、沒人願意面對麻煩事的地方更好。
即使這樣的行動沒有到從根本改變地方的程度,但仍然與什麼都沒做的地方不同,擁有閃閃發光的魅力,能夠創造接下來的作品,形成吸引全新人才的循環。因為多數人通常都會避開麻煩的事情,所以只要自己不嫌麻煩,成果絕對不會背叛自己。
這個世界由供需形成,大家都想做的輕鬆工作所剩不多,因為想做的人源源不絕。但只要完成沒人願意做的麻煩事,就能成為留給後世的成果。
「地方再生」愈來愈混亂了。
戰後建立的「地方交付稅」交付金制度,至今每年發下約十六兆日圓。除此之外,地方也能就各種基礎建設、農漁業、地方商業、社會福利等項目收到高額相關預算。而且日本自二○一四年起,每年還將超過一兆日圓的預算挹注到以地方創生為主軸的政策。但就算做到這個地步,人口往東京及其周邊集中的狀況,依然在二○一九年來到史上最高峰。
根據媒體報導,雖然二○二○年之後,因為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導致人口「加速移居地方」,但從各項人口統計來看,東京的人口外流以埼玉、千葉、神奈川等近郊為主,東京圈的優勢並沒有瓦解的跡象。
為什麼即使國家從戰後持續投入莫大財源,地方仍逐漸邁向衰退呢?為什麼明明有那麼多人千方百計想要振興地方,為此爭取龐大預算,致力於再生事業,結果卻不如預期呢?
這是因為多數地方的人都被困在「社造幻想」當中。
「社造幻想」是一個本質上的問題」,大家深信不疑的常識其實悖離現實,但大家卻依然相信、繼續分享這樣的常識,導致地方加速衰退。
就如同圖表的說明,地方的計畫不是只要擁有大量的「人才、資源、財源、資訊」就萬事大吉,還需要能夠挑選和運用這些資源的「思考基礎」。多數失敗的地方再生事業,在著手開始之前,這個基礎就已經存在問題。
在錯誤的基礎上,無論投入多麼龐大的經營資源都必將失敗。成功有偶然,失敗卻沒有偶然。失敗的社造,在初期階段就已經犯下不該犯的錯誤,但不少案例即使在中途失敗,大家依然堅信「這就是地方的事業!」並繼續下去,或者只為了不想被追究責任,大家一起堅持到失敗為止。
這麼做的結果經常是明明耗費了大量勞力與資金,完成的建設卻成了地方需要花錢維護的蚊子館,或者反而消滅了原本應該興盛的當地產業,又或者形成了就算想住也不得不搬走的狀況。
地方需要的不是從一場大豪賭中取得重大成功。那些號稱能夠引爆地方活力的地方計畫,最後卻在另一層意義上爆炸,類似這樣的案例我已經在日本各地看過。現在地方需要的是避免重大失敗,或至少不要讓後世空留遺恨。
舉例來說,一旦地方公共團體在豪賭中失敗,事態就會變得難以收拾。因為現在的日本不存在地方公共團體破產法,導致以前留下的重大失敗,只能由後代收拾殘局。夕張市就是具體的例子,前人在經濟轉型之後,濫用國家給的龐大補助卻依然做不出成果,造成地方的財政負擔。這樣的狀況一再重複,最後為了掩蓋這場失敗,靠著向市內的銀行貸款長期作假帳,導致地方公共團體的財政陷入極度貧困的狀況。一個標準財政規模約四十五億日圓的地方公共團體,實質負債金額卻高達六百億日圓以上。
這場重大失敗導致現在的世代即使努力賺錢,收入也都拿去償還以前的債務。這麼一來不要說活性化了,甚至連政府的服務品質也愈來愈差。夕張市在二〇〇六年成為「財政重建團體」之後,育兒世代人口數在十年間腰斬。因為對於家庭開銷不斷增加的育兒世代來說,持續削減政府服務的夕張市已經變成不易生活的地方。尋求在短期內谷底翻身的「活性化引爆劑」,也是一種社造幻想。天底下沒有這麼容易的事情。持續衰退長達五十年以上的地方,怎麼可能只靠著大型計畫就在一、兩年內復活呢?這就像是鞭笞一名長年臥床的老人,逼迫他參加短跑比賽一樣。這麼做只會導致他變得更加虛弱,根本不可能獲得優勝。
這不只是政治或政府的責任。不論是期待從事業中分一杯羹的民間企業高層,或是在選舉時把票投給推行這種政策的候選人的選民,甚至袖手旁觀的地方民間團體都是共犯。而成為被害者的,就是沒有選舉權的孩子,以及日後即將誕生的世代。
唯有腳踏實地累積一個又一個的努力,並隨時從根本之處檢查想法與觀念,才是終究通往成功的捷徑。
許多成功的地方看似經歷了一場華麗大挑戰,但全部都只是平常不起眼的努力所累積起來的成果。這些地方的領導者看起來就像超人一樣了不起,但這終究是結果論,任何人都只不過是個凡人。他們即使飽受周圍批評,依然與夥伴們隨時檢視自己的想法,累積平凡的努力,最後創造出其他地方無法產生的變化。
閱讀本書時,請務必一邊對照自己家鄉的狀況、每天遭遇的問題,以及內心抱持的疑問。我想本書或許能夠成為一個機會,幫助你與周遭的夥伴討論,檢查彼此的想法是不是幻想。改變地方首先就從改變自己的思維、改變日常生活做起。或者倒不如說,如果連自己的思維都改變不了,更遑論改變地方了。
宮崎駿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事情,通常都很麻煩。」地方事務也一樣,重要的事情通常都是麻煩事,所以會乾脆偷懶只考慮能夠爭取預算的內容,或是覺得與其提出拙劣的反駁造成紛爭,還不如拍手通過結束會議,不管對自己還是對大家都輕鬆。但這麼一來,就會迷失「重要的事情」。
反過來說,如果有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唉,真麻煩」,這就是重要的事情。如果在地方成立事業,真的會到處引起糾紛。很多事情真的會讓人覺得很麻煩,但最後依然想辦法在這個部分堅持下去並做出成果,並將這次的經驗應用在下次的行動。
本書所寫的事情多半都是麻煩事。不要想那麼多,憑著既定和諧,做出馬馬虎虎的結論固然比較輕鬆,但如果這麼做,地方就很難邁向理想的未來。在十年前、二十年前發起什麼行動的地方,儘管有起有落,但還是發展得遠比什麼都不做、沒人願意面對麻煩事的地方更好。
即使這樣的行動沒有到從根本改變地方的程度,但仍然與什麼都沒做的地方不同,擁有閃閃發光的魅力,能夠創造接下來的作品,形成吸引全新人才的循環。因為多數人通常都會避開麻煩的事情,所以只要自己不嫌麻煩,成果絕對不會背叛自己。
這個世界由供需形成,大家都想做的輕鬆工作所剩不多,因為想做的人源源不絕。但只要完成沒人願意做的麻煩事,就能成為留給後世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