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01 【軍眷住宅】
「眷村」這個稱呼在臺灣最早並不普及,當時多稱為「軍眷住宅」。 1952年11 月 15 日,一個名為「貝絲」的巨型颱風登陸臺灣西南海岸,造成了對南部嚴重的破壞,這次災害也讓人們重新關注軍眷住宅的安置問題。颱風來襲時,風速高達每小時95至100海里,情況極其危急,海軍基地的電線桿、樹木和房屋紛紛被摧毀。當時許多軍人家庭不得不在狂風暴雨中艱難奔逃,保護著老人和孩子免受風災侵害。
當時海軍高級官員,包括海軍總司令馬紀壯,親自冒著狂風慰問災區的軍眷和民眾,並與部隊、學校和艦艇的官兵一起參與救援行動。這場颱風被視為數十年來最猛烈的一次,導致189棟軍眷住宅被摧毀, 754戶家庭失去了家園, 40 多人失蹤或死亡,三百八十多人受傷。雖然人員和住宅損失慘重,但由於提前做好防颱準備,海軍艦艇幸運地未受到重大損失。
颱風過後,軍方立即展開慰問和救援工作,馬總司令於當日上午十點主持了災區會議,與各方討論災後的處置和重建方案,並安排了軍方和地方的聯合行動,快速恢復災區秩序。
這場颱風讓「軍眷住宅」的概念深入人心,並開始引發社會對這些軍人家庭生活的關注。此後,隨著時間推移和歷史發展,「眷村」成為了這些軍眷住宅的慣用稱呼,並逐漸成為臺灣歷史與文化的一部分。
09 【忠貞新村】
一群定居在桃園龍岡忠貞新村的老兵,曾在異國邊境浴血奮戰,忍受孤立無援的歲月。 1953 年,根據中美緬泰四國會議的決議,這些孤軍才從緬甸邊境撤回臺灣,結束了長達四年的叢林堅守。在那段時間,這些老兵經歷了無數次激烈的戰鬥,抵抗敵軍的壓迫,身處生死一線。然而,撤回臺灣後,他們的人生進入了另一個階段,亦面臨全新的挑戰與適應。
1954 年,這些撤回的孤軍被安置在桃園的忠貞新村,展開了他們在臺灣的新生活。然而,他們的撤離與安置,不僅是冷戰時期臺灣軍事戰略的一部分,也與「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現在稱為中華救助總會)的協助密不可分。「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成立於1950年,初衷是為了救濟因國共內戰流亡到臺灣及東南亞各地的難民與軍人。該會在國際紅十字會等人道主義組織的支持下,承擔了在東南亞安置國民黨流亡軍隊的重任。
這批孤軍原本是在國共內戰後,因國軍敗退緬北,為抗衡中共勢力而長期駐紮在緬甸邊境的殘餘部隊。他們在緬甸的叢林中存活多年,陷入長期的戰爭與流亡生活。隨著國際局勢變化,特別是在韓戰爆發和冷戰格局下,中美聯手牽動東南亞地區的戰略平衡,這些部隊成為多方勢力傾軋中的籌碼。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除了負責統籌撤離過程中的人道救援,還協助臺灣當局在桃園龍岡忠貞新村為這些孤軍安排安置點。忠貞新村成為這些老兵新的家園,他們在這裡安居樂業,儘管背負著戰爭的回憶和異鄉漂泊的歷史創傷,卻也開始了新的人生篇章。當年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每戶只有4.6坪的空間,房屋由竹子和泥巴建造,鐵皮作屋頂,村內設施簡陋,但他們仍堅強地生活了下去。前女游擊隊員毛慧斌曾隨軍撤退到雲南,並一度奪回部分縣城,直到最後彈盡援絕,不得不撤退。她們的行動甚至引發了緬甸政府的抗議,震驚國際社會,也因此促成了這些老兵撤回臺灣。
忠貞新村的前村長于正春回憶,這些戰士們在臺灣的生活起步艱難,最初他們被安置在新竹糖廠, 1954年才搬到忠貞新村。隨著「反攻大陸」的希望逐漸渺茫,老兵們也慢慢開始調整自己的生活,部分人甚至擴建房屋或改行經商。
到了1993年,雖然周圍已建起許多高樓大廈,但忠貞新村的風貌依然保持不變,原本的住戶僅剩380戶。這些老兵的生活充滿挑戰,但他們的忠誠與勇敢精神始終不變。
16 【輔導軍眷飼鳥計畫】
1965年,軍眷家庭積極參與各種副業,並且自發組織起來從事生產活動。例如,在陸軍系統中,已有約一萬戶家庭從事副業,每戶每月的收入至少有二、三百元,有些甚至能達到一、兩千元。以桃園內壢的「自立新村」為例,該村正在推動一項「軍眷飼鳥計畫」,由陸軍軍眷管理處提供指導與輔導,進一步幫助軍眷家庭增加收入。
除了陸軍,海軍、空軍、聯勤、警總等單位也都有計畫性地推廣家庭副業,成效十分顯著。當時知名作家薇薇夫人在她的報紙專欄中也曾提到軍眷主婦在家庭副業中的繁忙情景:「絕大多數的軍眷婦女勤儉持家,靠著自己的雙手改善家庭生活。走進任何一個軍眷區,刺繡、編織、養雞、飼鳥等,幾乎每個主婦都有一份副業在忙碌著。她們幾乎沒有娛樂機會,更別提什麼休假旅行了。」
這段文字展現了當時眷村中軍眷主婦的勤奮與辛勞,她們透過副業的勞動,不僅改善了家庭的經濟條件,也承擔了家庭中的重要角色。
31 【麵粉】
1950 年代,美國援助臺灣大量的棉花和麵粉,這些物資不僅成為臺灣紡織廠的原料,也影響了當時的民生生活。棉花成為紡織業的主要材料,而麵粉不僅用作民眾的食用,連麵粉袋本身也有了特殊的用途。由於麵粉袋是用百分百的純棉製成,且材質是美國進口的「純白棉」,這些袋子被廣泛用來製作內衣、家常服甚至兒童的衣物。
隨著麵粉的進口,臺灣人的飲食習慣也逐漸改變。 1950 年代,由於米價過高,政府和婦聯會等組織鼓勵民眾多吃麵食。 1953年5月6日,新竹縣的婦聯會、婦女會和市婦女會舉辦了一場為期兩週的「家庭婦女調製麵點講習會」,旨在教導婦女如何製作各類中式和西式麵點,從而推動麵食的普及。
講習會內容豐富,包括製作多種中式麵點如煎餅、蔥油餅、水餃、餛飩、饅頭等,以及西式麵包的製作技巧。課程共18小時,由資深師傅授課,僅收取兩元的報名費,材料費用則由學員與師生共同決定。這次講習會首次招收了四十名學員,受到了家庭主婦的熱烈歡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