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創辦人 加持2.0版人生七味餐
欣葉阿嬤不藏私 注入創意的經典版
以東京的臺菜館「Fumin」創辦人齊風瑞為主角的紀錄片《來自廚房的花束》,觀眾於看片時,不知是否會聯想起忙著做菜餵食家人的女性身影?
台裔日籍的齊風瑞把Fumin經營成排隊名店,一桌難求,三十年後交棒給外甥。自己清閒了,可是心中有個小小缺憾—齊風瑞雖然自己有年紀,但頭腦和手腳都還挺好使的,難道就這樣沒重心地被供起來,以榮譽創辦人度過接下來的日子嗎?齊風瑞熱愛烹飪,聽到有好廚,立刻奔去不恥下問。閒下來之後,她返回母土,也就是台灣,受一家集醃漬本事、深具料理實驗精神的主婦邀請,吃了一桌風土佳膳,學了漬物酢物的秘訣,悉數都出現在她家那年的團圓飯桌上。
就這樣,齊風瑞招待來客的心念又被擾動了。她再度挽起袖子洗手做起羹湯,這回是私廚,攀上退休歲月的另一座高峰。在烹煮中,食物成為傳遞溫馨的媒介,她的料理療癒了客人,也療慰了自己。人生前路還漫漫,何必輕易放下鍋鏟?
喜歡以做菜凝聚情感的華南村女性們,她們的故事傳到另一位大半輩子開餐館、退休後還有個廚房研究食物的女性、好似《來自廚房的花束》台灣版——欣葉台菜的創辦人李秀英阿嬤耳中,牽起了一個人生七味餐2.0版的美妙緣分,聞之暖心。
華南社區發展協會督導賴雅玫有個維持近十五年的讀書會,每個月都得找一家餐廳聚會分享書,終於在多年尋覓後,落腳一家名為「窩鴿子」的餐廳,這是欣葉國際餐飲集團執行董事李鴻鈞的實驗性之作——滿足餐敘時每個人有各色各路飲食的需求——有人要吃義大利麵、有人想吃日本料理、老人家要吃軟一點的食物……能否在一家餐廳裡滿足個人的需求,二樓則是可供辦小型活動的空間。李鴻鈞一聽到是讀書會要借場地,爽快地答應,讓讀書會連續六年不必再奔波覓所。
2020年初,李鴻鈞耳聞華南社區有阿嬤ㄟ灶腳和人生七味餐,又知道社區媽媽們意欲扛起社區的發展,她們盼望透過人生七味餐活絡社區,進而保住境內唯一一所學校的華南國小,因為一旦小學也被廢掉,就絕對留不住年輕人了。關於女性這種韌性與柔性兼具的進可攻退可守,對李鴻鈞而言,是何等熟悉?
他的母親,創辦欣葉台菜的李秀英董事長出身於台北的大橋頭一帶,自幼就在橋頭賣小食,在烹調天分瀰漫、手藝非凡的母親傳授下,練就一身台菜功夫,她對書畫的雅好,使得尋常菜餚既有香更有味,色彩也躍然盤中,菜一上桌,就讓食客直吞口水。她帶著兒子從外場學起,自己則管灶咖,張羅菜色。歷經四十年營運,母子倆帶著同仁齊心把欣葉從台北雙城街一家十一張桌子的小餐館,拓展成有台菜、日式自助餐、馬來西亞料理、港粵現代茶樓、義大利菜等多個品牌。因為李秀英畢生的投入,才有今日的欣葉集團。在他看來,女人豈止撐起半邊天?
由於李秀英退休後,仍然想念在廚房的時光,不管煮給誰吃,她看到有人吃自己做的食物,就滿心歡喜。因此,李鴻鈞幫母親在欣葉總部八樓設一座廚房,讓李秀英想煮就有地方發揮,連退休的主廚也不時返回,和她一起作菜。
李鴻鈞向母親提起華南村的現況,李秀英立刻催說:「趕緊!共伊來!」她親身參與,把華南夥伴們找來開會,並且著手安排傳藝廚房廚師團隊投入,透由農委會水保局(現已升格為農業部農村水保署)的農村再生計畫,提出「華南人生七味餐升級計畫」。對華南村媽媽們來說,竟然能請到臺北如此有名的台菜餐廳派總鋪師來教,這簡直是作夢都會笑的幸運。
從大家都稱她為郭笑姐的前理事長陳郭笑帶領,號召媽媽們組成團隊烹煮的三合料理開始,因陋就簡,克難開張,在三合院旁種了一畦蔥蒜和葉菜,常見媽媽們就著鋁盆蹲在地上理菜,一天下來即使背痛腰痠,也仍要使出最拿手的菜色,傳遞山村滋味。
不過,家常料理大致都傳襲各自家中的味覺偏愛,雖然是有人情味有故事感的手路菜,但未必能投從四面八方而來的賓客所好;再者,如何作出有特色的菜餚,吸引人願意大老遠來華南吃這一頓,也夠她們傷腦筋。
為了兩個孩子的教育,自台北遷徙到華南的賴雅玫加入社區發展協會團隊後,想方設法要讓人生七味餐更引起外賓的脾胃共鳴,進而和華南社區有更深的鏈結。這回,居然請到執台菜牛耳的欣葉集團傳藝廚房與李秀英董事長、李鴻鈞帶著各主廚等,由這些舌覺、味覺靈敏的專業團隊義務開路,不正是事半功倍?
華南社區的女性都自詡為「做農事的主婦」的農婦,她們婚後以協助做農事的先生為主,生活重心就在於照顧一家子,要針對這樣的對象教她們做菜,欣葉要挑選的主廚是經過李秀英和李鴻鈞母子特別考量過的。他們清楚有些專業主廚做菜可能就是ABC、123照平常作法的步驟教完就結束了,但現在已經退休,還不時回到欣葉總部八樓和李秀英齊手作菜、人稱阿詠師的主廚張朝詠卻是一位相當特別的廚師,李鴻鈞透露:「其實廚師也有很多不同的類型。我覺得這需要有一些喜歡變巧的師傅特質,不是每個師傅都有這種特質。阿詠師不會拘泥在於什麼菜一定要怎麼做,他很喜歡創意。」
欣葉阿嬤不藏私 注入創意的經典版
以東京的臺菜館「Fumin」創辦人齊風瑞為主角的紀錄片《來自廚房的花束》,觀眾於看片時,不知是否會聯想起忙著做菜餵食家人的女性身影?
台裔日籍的齊風瑞把Fumin經營成排隊名店,一桌難求,三十年後交棒給外甥。自己清閒了,可是心中有個小小缺憾—齊風瑞雖然自己有年紀,但頭腦和手腳都還挺好使的,難道就這樣沒重心地被供起來,以榮譽創辦人度過接下來的日子嗎?齊風瑞熱愛烹飪,聽到有好廚,立刻奔去不恥下問。閒下來之後,她返回母土,也就是台灣,受一家集醃漬本事、深具料理實驗精神的主婦邀請,吃了一桌風土佳膳,學了漬物酢物的秘訣,悉數都出現在她家那年的團圓飯桌上。
就這樣,齊風瑞招待來客的心念又被擾動了。她再度挽起袖子洗手做起羹湯,這回是私廚,攀上退休歲月的另一座高峰。在烹煮中,食物成為傳遞溫馨的媒介,她的料理療癒了客人,也療慰了自己。人生前路還漫漫,何必輕易放下鍋鏟?
喜歡以做菜凝聚情感的華南村女性們,她們的故事傳到另一位大半輩子開餐館、退休後還有個廚房研究食物的女性、好似《來自廚房的花束》台灣版——欣葉台菜的創辦人李秀英阿嬤耳中,牽起了一個人生七味餐2.0版的美妙緣分,聞之暖心。
華南社區發展協會督導賴雅玫有個維持近十五年的讀書會,每個月都得找一家餐廳聚會分享書,終於在多年尋覓後,落腳一家名為「窩鴿子」的餐廳,這是欣葉國際餐飲集團執行董事李鴻鈞的實驗性之作——滿足餐敘時每個人有各色各路飲食的需求——有人要吃義大利麵、有人想吃日本料理、老人家要吃軟一點的食物……能否在一家餐廳裡滿足個人的需求,二樓則是可供辦小型活動的空間。李鴻鈞一聽到是讀書會要借場地,爽快地答應,讓讀書會連續六年不必再奔波覓所。
2020年初,李鴻鈞耳聞華南社區有阿嬤ㄟ灶腳和人生七味餐,又知道社區媽媽們意欲扛起社區的發展,她們盼望透過人生七味餐活絡社區,進而保住境內唯一一所學校的華南國小,因為一旦小學也被廢掉,就絕對留不住年輕人了。關於女性這種韌性與柔性兼具的進可攻退可守,對李鴻鈞而言,是何等熟悉?
他的母親,創辦欣葉台菜的李秀英董事長出身於台北的大橋頭一帶,自幼就在橋頭賣小食,在烹調天分瀰漫、手藝非凡的母親傳授下,練就一身台菜功夫,她對書畫的雅好,使得尋常菜餚既有香更有味,色彩也躍然盤中,菜一上桌,就讓食客直吞口水。她帶著兒子從外場學起,自己則管灶咖,張羅菜色。歷經四十年營運,母子倆帶著同仁齊心把欣葉從台北雙城街一家十一張桌子的小餐館,拓展成有台菜、日式自助餐、馬來西亞料理、港粵現代茶樓、義大利菜等多個品牌。因為李秀英畢生的投入,才有今日的欣葉集團。在他看來,女人豈止撐起半邊天?
由於李秀英退休後,仍然想念在廚房的時光,不管煮給誰吃,她看到有人吃自己做的食物,就滿心歡喜。因此,李鴻鈞幫母親在欣葉總部八樓設一座廚房,讓李秀英想煮就有地方發揮,連退休的主廚也不時返回,和她一起作菜。
李鴻鈞向母親提起華南村的現況,李秀英立刻催說:「趕緊!共伊來!」她親身參與,把華南夥伴們找來開會,並且著手安排傳藝廚房廚師團隊投入,透由農委會水保局(現已升格為農業部農村水保署)的農村再生計畫,提出「華南人生七味餐升級計畫」。對華南村媽媽們來說,竟然能請到臺北如此有名的台菜餐廳派總鋪師來教,這簡直是作夢都會笑的幸運。
從大家都稱她為郭笑姐的前理事長陳郭笑帶領,號召媽媽們組成團隊烹煮的三合料理開始,因陋就簡,克難開張,在三合院旁種了一畦蔥蒜和葉菜,常見媽媽們就著鋁盆蹲在地上理菜,一天下來即使背痛腰痠,也仍要使出最拿手的菜色,傳遞山村滋味。
不過,家常料理大致都傳襲各自家中的味覺偏愛,雖然是有人情味有故事感的手路菜,但未必能投從四面八方而來的賓客所好;再者,如何作出有特色的菜餚,吸引人願意大老遠來華南吃這一頓,也夠她們傷腦筋。
為了兩個孩子的教育,自台北遷徙到華南的賴雅玫加入社區發展協會團隊後,想方設法要讓人生七味餐更引起外賓的脾胃共鳴,進而和華南社區有更深的鏈結。這回,居然請到執台菜牛耳的欣葉集團傳藝廚房與李秀英董事長、李鴻鈞帶著各主廚等,由這些舌覺、味覺靈敏的專業團隊義務開路,不正是事半功倍?
華南社區的女性都自詡為「做農事的主婦」的農婦,她們婚後以協助做農事的先生為主,生活重心就在於照顧一家子,要針對這樣的對象教她們做菜,欣葉要挑選的主廚是經過李秀英和李鴻鈞母子特別考量過的。他們清楚有些專業主廚做菜可能就是ABC、123照平常作法的步驟教完就結束了,但現在已經退休,還不時回到欣葉總部八樓和李秀英齊手作菜、人稱阿詠師的主廚張朝詠卻是一位相當特別的廚師,李鴻鈞透露:「其實廚師也有很多不同的類型。我覺得這需要有一些喜歡變巧的師傅特質,不是每個師傅都有這種特質。阿詠師不會拘泥在於什麼菜一定要怎麼做,他很喜歡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