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的“三碗面”
杜月笙有句人生名言:人生要吃好三碗面——體面、場面、情面。
如要仔細考證,這“三碗面”有多個版本。一種是前後秩序不同,有稱情面、場面、體面,也有稱場面、體面、情面。另一種版本是內容不同,有說是人面、場面、情面,也有說是臺面、場面、情面。細究起來,無論是臺面還是人面,含義基本相仿。
杜月笙的人生三碗面,在民國時期非常出名,這也說明他在意體面,重視場面,講究情面;最高興別人稱他“小孟嘗”、宋公明。
體面,就是做事恰如其分,不可失了身份。據說杜月笙講過:
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
杜月笙自幼失學,胸無點墨,前半生長期的黑道生活,又使他染上了一身流氓習氣,也就是站無站相,坐無坐相。但1927年四一二成名以後,他逐漸懂得,在這花花世界的上海灘,光靠拳頭是不行的。因此,他每日請先生讀報,一度還時常練字,雖然終未練出像樣的書法,但自己的名字“杜鏞”兩字,終於可以到處漫簽了。他還用重金聘請說書先生,長期聆聽《三國》、《水滸》、《嶽傳》、《七俠五義》等大書,從中得到歷史知識和社會經驗,學習古人的氣度與權術。他先後請邱方伯、王幼掌等5人為秘書,代寫書信,並為他在各種場合的發言擬稿。為方便與法租界打交道,又專門聘請熟悉法國風俗人情的李應生為法文秘書。他喜歡別人叫他“杜先生”而不是“杜老闆”,因為“先生”聽起來儒雅。
在流氓世界裏,杜月笙又最早從衣著上進行洗心革面式的更新。為了要與上流人物打交道,杜必須改變往日歪戴帽子、高卷袖口的習慣,以及拖著鞋子走路的姿態,而改成文質彬彬的模樣。他把五克拉的鑽戒鎖進保險箱,終年穿長衫,上海溽熱的夏季,第一個扣子也是扣著的,也確實平添了幾分儒風。在這方面他是下了一番苦功夫去模仿的,以後他在任何公共場所露面,甚至酷暑時在家見客,都是穿起長衫;去見有地位的人,還得罩上馬褂。不僅他自己這樣做,還要求他的徒子徒孫們也如此打扮。杜常說:“衣食足,應當禮義興了,不能再讓人家一看到就討厭害怕。”從著名記者徐鑄成到法界巡捕房督察長薛?莘,從與杜氏兒子同班的著名電影人沈寂到杜的好友楊管北的公子楊霖,他們眼中的杜月笙,從來沒有飛揚跋扈的樣子。
在華格臬路(今甯海西路)杜公館的大門上有副對聯:友天下士,讀古人書。杜祠大廳所懸之匾是“三緘堂”,緘即閉,堂名取意于謝觀《王言如絲賦》名句:“知駟足之難及,保三緘之可守”,以自戒說話慎重,謹防“禍從口出”。
劉向《說苑‧敬慎》:“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經過長期的培養,杜月笙的確變得氣度不凡。杜月笙有一位好朋友,時任國民黨江蘇省党部主任委員江寶瑄,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像杜月笙這樣一個人,其一生的前半段固然不可為法,也不能為法;但以他的出身,竟能有這麼大的變化,實足令人驚訝。後期的杜月笙不但文質彬彬,氣質高貴,而且可以說他具有政治家風度,有手腕,能權術,尤其熱心公益,任勞任怨的精神,更非常人所能及。
當然,這段話有溢美之嫌,但是,杜月笙的經歷的確值得人們深思和研究,他的各方面修養的成熟,可以昭示民國時期上海黑社會昌盛的部分原因。
出身社會下層的杜月笙,對工人抱有同情心,調停工潮是杜月笙的拿手好戲,他在工界的兩個徒弟朱學范、陸京士也是杜的左膀右臂。30年代初,法租界水電廠的職工突然罷工,一時整個法租界無水無電,僵持十多天,此後垃圾工人也回應罷工,法租界當局毫無應付辦法。在束手無策之時,法公董局派人請杜月笙出來調解,杜卻婉拒:“我資格不夠,你們還是去請比我聲望高的人來辦吧!”其實他早已料到,越早插手,事情越難辦,要拖到法國人支持不住的時候,他才能輕易地解決這件糾紛。
恰巧這時,有艘法國大郵船抵達法租界外灘,全體搬運工人也袖手旁觀地罷工。這艘大郵船上載來一位外交大員,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只能利用救生艇上岸。這位外交大員上岸之後,見到街燈全無,汽車過處,一陣陣垃圾臭味迎風吹來,在車中法工董局總董黯然無語,這位外交大員大發雷霆,次晨拜會吳鐵城市長,挽請出面調解。吳市長按慣例請杜月笙調停,於是就派了陳景儀拿市長的名片去見杜,說明這件事由中國人來料理,可以給法租界當局一個教訓。
陳景儀與杜有交情,杜也認為調停時機已成熟,於是打電話給法租界當局, 約集法商水電公司經理先行商討。杜月笙提出:“所有工人薪金一律要加一倍。” 水電廠經理只肯出75%,並堅持罷工期間薪金不發,否則,日後他們隨時罷工,會無法遏止的。杜氏說:“好,就這樣辦吧。”
接著杜氏召集罷工領袖,有水電、垃圾、碼頭等業工人領袖,由他具柬在“三和樓”大擺筵席。他先叫陳景儀和工人開會,任由工
杜月笙有句人生名言:人生要吃好三碗面——體面、場面、情面。
如要仔細考證,這“三碗面”有多個版本。一種是前後秩序不同,有稱情面、場面、體面,也有稱場面、體面、情面。另一種版本是內容不同,有說是人面、場面、情面,也有說是臺面、場面、情面。細究起來,無論是臺面還是人面,含義基本相仿。
杜月笙的人生三碗面,在民國時期非常出名,這也說明他在意體面,重視場面,講究情面;最高興別人稱他“小孟嘗”、宋公明。
體面,就是做事恰如其分,不可失了身份。據說杜月笙講過:
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
杜月笙自幼失學,胸無點墨,前半生長期的黑道生活,又使他染上了一身流氓習氣,也就是站無站相,坐無坐相。但1927年四一二成名以後,他逐漸懂得,在這花花世界的上海灘,光靠拳頭是不行的。因此,他每日請先生讀報,一度還時常練字,雖然終未練出像樣的書法,但自己的名字“杜鏞”兩字,終於可以到處漫簽了。他還用重金聘請說書先生,長期聆聽《三國》、《水滸》、《嶽傳》、《七俠五義》等大書,從中得到歷史知識和社會經驗,學習古人的氣度與權術。他先後請邱方伯、王幼掌等5人為秘書,代寫書信,並為他在各種場合的發言擬稿。為方便與法租界打交道,又專門聘請熟悉法國風俗人情的李應生為法文秘書。他喜歡別人叫他“杜先生”而不是“杜老闆”,因為“先生”聽起來儒雅。
在流氓世界裏,杜月笙又最早從衣著上進行洗心革面式的更新。為了要與上流人物打交道,杜必須改變往日歪戴帽子、高卷袖口的習慣,以及拖著鞋子走路的姿態,而改成文質彬彬的模樣。他把五克拉的鑽戒鎖進保險箱,終年穿長衫,上海溽熱的夏季,第一個扣子也是扣著的,也確實平添了幾分儒風。在這方面他是下了一番苦功夫去模仿的,以後他在任何公共場所露面,甚至酷暑時在家見客,都是穿起長衫;去見有地位的人,還得罩上馬褂。不僅他自己這樣做,還要求他的徒子徒孫們也如此打扮。杜常說:“衣食足,應當禮義興了,不能再讓人家一看到就討厭害怕。”從著名記者徐鑄成到法界巡捕房督察長薛?莘,從與杜氏兒子同班的著名電影人沈寂到杜的好友楊管北的公子楊霖,他們眼中的杜月笙,從來沒有飛揚跋扈的樣子。
在華格臬路(今甯海西路)杜公館的大門上有副對聯:友天下士,讀古人書。杜祠大廳所懸之匾是“三緘堂”,緘即閉,堂名取意于謝觀《王言如絲賦》名句:“知駟足之難及,保三緘之可守”,以自戒說話慎重,謹防“禍從口出”。
劉向《說苑‧敬慎》:“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經過長期的培養,杜月笙的確變得氣度不凡。杜月笙有一位好朋友,時任國民黨江蘇省党部主任委員江寶瑄,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像杜月笙這樣一個人,其一生的前半段固然不可為法,也不能為法;但以他的出身,竟能有這麼大的變化,實足令人驚訝。後期的杜月笙不但文質彬彬,氣質高貴,而且可以說他具有政治家風度,有手腕,能權術,尤其熱心公益,任勞任怨的精神,更非常人所能及。
當然,這段話有溢美之嫌,但是,杜月笙的經歷的確值得人們深思和研究,他的各方面修養的成熟,可以昭示民國時期上海黑社會昌盛的部分原因。
出身社會下層的杜月笙,對工人抱有同情心,調停工潮是杜月笙的拿手好戲,他在工界的兩個徒弟朱學范、陸京士也是杜的左膀右臂。30年代初,法租界水電廠的職工突然罷工,一時整個法租界無水無電,僵持十多天,此後垃圾工人也回應罷工,法租界當局毫無應付辦法。在束手無策之時,法公董局派人請杜月笙出來調解,杜卻婉拒:“我資格不夠,你們還是去請比我聲望高的人來辦吧!”其實他早已料到,越早插手,事情越難辦,要拖到法國人支持不住的時候,他才能輕易地解決這件糾紛。
恰巧這時,有艘法國大郵船抵達法租界外灘,全體搬運工人也袖手旁觀地罷工。這艘大郵船上載來一位外交大員,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只能利用救生艇上岸。這位外交大員上岸之後,見到街燈全無,汽車過處,一陣陣垃圾臭味迎風吹來,在車中法工董局總董黯然無語,這位外交大員大發雷霆,次晨拜會吳鐵城市長,挽請出面調解。吳市長按慣例請杜月笙調停,於是就派了陳景儀拿市長的名片去見杜,說明這件事由中國人來料理,可以給法租界當局一個教訓。
陳景儀與杜有交情,杜也認為調停時機已成熟,於是打電話給法租界當局, 約集法商水電公司經理先行商討。杜月笙提出:“所有工人薪金一律要加一倍。” 水電廠經理只肯出75%,並堅持罷工期間薪金不發,否則,日後他們隨時罷工,會無法遏止的。杜氏說:“好,就這樣辦吧。”
接著杜氏召集罷工領袖,有水電、垃圾、碼頭等業工人領袖,由他具柬在“三和樓”大擺筵席。他先叫陳景儀和工人開會,任由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