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工的真實生活
當礦工從礦井裡爬出地面時,他們蒼白的臉龐,即使在滿臉的煤塵下也清晰可辨。這都是因為他們所呼吸的汙濁空氣所致。對剛到礦區的南方人來說,幾百名礦工換班時從礦井中魚貫而出的場面怪異且略帶邪氣。那疲憊的臉龐上,所有凹陷都附著了煤塵,帶著一種激烈、狂野的表情。其他時候,當他們洗去臉上煤塵,就和大眾沒有多大區別。他們走起路來格外昂首挺胸,雙肩後張,這是在地下長期彎腰的一個習慣性反應,但大多數人都身材矮小,被不合身的厚衣服掩蓋了健美的軀體。他們最顯著的特徵是鼻子上藍色的傷疤。每個礦工的鼻子和額頭上都有一些藍色的傷疤,並會一直伴隨他們直到死亡。地下空氣中瀰漫著煤塵,煤塵會進入每一處傷口,然後傷口癒合後就形成了一個藍色的痕跡,就像紋身一樣,實際上也是紋身。由於這個原因,有些年紀大的男人額頭上縱橫交錯,就像羅克福羊乳乾酪 一樣。
礦工們一上到地面,馬上就會拿點水漱口,把最頑固的煤塵從喉嚨和鼻孔裡清出來,然後回家。據我所見,應該說大部分礦工都喜歡先吃飯後洗澡,我若是他們也會這樣。常常可以看見一個礦工坐著喝茶,一張臉像克里斯蒂樂團的歌手一樣,除了鮮紅的嘴唇以外全部漆黑,吃著東西就慢慢乾淨了。吃完飯後,他拿一大盆水,有條不紊地洗起來,先是雙手,然後是胸、脖子、腋窩、額頭,再是臉和頭皮(頭皮上灰塵黏得最厚),然後他的妻子拿來毛巾,擦洗他的背。他才洗了上半身,很可能肚臍上仍然堆積著煤塵,但即使如此,也要有些技巧,才能僅用一盆水洗到勉強乾淨的地步。就我自己,我發現下過煤礦後我需要好好洗兩次澡才行。光是清掉眼瞼裡的灰塵就要十分鐘的時間。
一些較大的、設施較好的煤礦,礦口處都有浴室。這是個很棒的設計,因為礦工不僅可以每天徹徹底底、舒舒服服甚至奢侈地洗個澡,而且浴室裡有兩個儲物櫃可以分開存放工作服和日常衣物,這樣不到二十分鐘,他就能從原本黑得跟個黑人一樣變成能盛裝參加足球比賽的樣子。但這樣的設備相對只是少數,因為一段煤礦礦層不會永遠存在,所以不值得打一次礦井就建一座浴室。我沒有具體的資料,但有礦口浴室的煤礦可能不到三分之一。很可能絕大部分礦工都是一週六天,腰部以下完全漆黑。他們幾乎不可能在自己家裡徹底地洗個澡。每一滴水都要加熱。而且在一間窄小的客廳裡,除了廚房和部分家具,還有妻子、幾個孩子,很可能還有一隻狗,實在沒有空間再多一間像樣的浴室了。就算用浴盆也不行,那水可能會濺到家具上。中產階級人士喜歡說,礦工們就算條件許可也不願好好洗澡,這不是真話。凡是備有浴室的礦口,基本所有人都會使用浴室,這個事實就足以說明。只有老人才有「洗了腿會導致腰痛」這樣的迷信。另外,在有礦口浴室的地方,礦工自己也是要付部分或全部費用的,這會從礦工福利基金中扣除。有時煤礦公司會捐款,有時基金負擔全部費用。但即使是當今社會,布萊頓旅館的老太太們還在說,如果你幫那些礦工弄個浴室,他們只會拿來放煤塊。
事實上,親眼見到礦工除了工作和睡覺以外的時間如此緊張,他們竟還洗澡洗得那麼勤,實在出人意料。你要是以為礦工一天的工作時間只有七個半小時,那就大錯特錯了。七個半小時是實際工作的時間,但是,還必須要加上「走礦」所花的時間,基本不少於一小時。此外,大部分礦工還要花大量時間往返礦井。整個工業區住房都十分緊缺,只有在小型礦村,村子環聚礦井周圍,才能讓大家都住在工作地點附近。在我待過的大型採礦城鎮,幾乎所有人都要搭公車上班,正常情況下每週的車費是半克朗。和我同住的一個礦工上早班,也就是從早上六點到下午一點半。他不到四點就要起床,下午三點過後才能回家。在另一戶人家裡,一個十五歲的男孩上晚班。他晚上九點去上班,早上八點才回來,吃早餐後上床睡覺,一直到晚上六點,所以他每天的空閒時間大約四小時,如果再扣掉洗衣、吃飯、穿衣等時間,實際上更少。
當礦工從礦井裡爬出地面時,他們蒼白的臉龐,即使在滿臉的煤塵下也清晰可辨。這都是因為他們所呼吸的汙濁空氣所致。對剛到礦區的南方人來說,幾百名礦工換班時從礦井中魚貫而出的場面怪異且略帶邪氣。那疲憊的臉龐上,所有凹陷都附著了煤塵,帶著一種激烈、狂野的表情。其他時候,當他們洗去臉上煤塵,就和大眾沒有多大區別。他們走起路來格外昂首挺胸,雙肩後張,這是在地下長期彎腰的一個習慣性反應,但大多數人都身材矮小,被不合身的厚衣服掩蓋了健美的軀體。他們最顯著的特徵是鼻子上藍色的傷疤。每個礦工的鼻子和額頭上都有一些藍色的傷疤,並會一直伴隨他們直到死亡。地下空氣中瀰漫著煤塵,煤塵會進入每一處傷口,然後傷口癒合後就形成了一個藍色的痕跡,就像紋身一樣,實際上也是紋身。由於這個原因,有些年紀大的男人額頭上縱橫交錯,就像羅克福羊乳乾酪 一樣。
礦工們一上到地面,馬上就會拿點水漱口,把最頑固的煤塵從喉嚨和鼻孔裡清出來,然後回家。據我所見,應該說大部分礦工都喜歡先吃飯後洗澡,我若是他們也會這樣。常常可以看見一個礦工坐著喝茶,一張臉像克里斯蒂樂團的歌手一樣,除了鮮紅的嘴唇以外全部漆黑,吃著東西就慢慢乾淨了。吃完飯後,他拿一大盆水,有條不紊地洗起來,先是雙手,然後是胸、脖子、腋窩、額頭,再是臉和頭皮(頭皮上灰塵黏得最厚),然後他的妻子拿來毛巾,擦洗他的背。他才洗了上半身,很可能肚臍上仍然堆積著煤塵,但即使如此,也要有些技巧,才能僅用一盆水洗到勉強乾淨的地步。就我自己,我發現下過煤礦後我需要好好洗兩次澡才行。光是清掉眼瞼裡的灰塵就要十分鐘的時間。
一些較大的、設施較好的煤礦,礦口處都有浴室。這是個很棒的設計,因為礦工不僅可以每天徹徹底底、舒舒服服甚至奢侈地洗個澡,而且浴室裡有兩個儲物櫃可以分開存放工作服和日常衣物,這樣不到二十分鐘,他就能從原本黑得跟個黑人一樣變成能盛裝參加足球比賽的樣子。但這樣的設備相對只是少數,因為一段煤礦礦層不會永遠存在,所以不值得打一次礦井就建一座浴室。我沒有具體的資料,但有礦口浴室的煤礦可能不到三分之一。很可能絕大部分礦工都是一週六天,腰部以下完全漆黑。他們幾乎不可能在自己家裡徹底地洗個澡。每一滴水都要加熱。而且在一間窄小的客廳裡,除了廚房和部分家具,還有妻子、幾個孩子,很可能還有一隻狗,實在沒有空間再多一間像樣的浴室了。就算用浴盆也不行,那水可能會濺到家具上。中產階級人士喜歡說,礦工們就算條件許可也不願好好洗澡,這不是真話。凡是備有浴室的礦口,基本所有人都會使用浴室,這個事實就足以說明。只有老人才有「洗了腿會導致腰痛」這樣的迷信。另外,在有礦口浴室的地方,礦工自己也是要付部分或全部費用的,這會從礦工福利基金中扣除。有時煤礦公司會捐款,有時基金負擔全部費用。但即使是當今社會,布萊頓旅館的老太太們還在說,如果你幫那些礦工弄個浴室,他們只會拿來放煤塊。
事實上,親眼見到礦工除了工作和睡覺以外的時間如此緊張,他們竟還洗澡洗得那麼勤,實在出人意料。你要是以為礦工一天的工作時間只有七個半小時,那就大錯特錯了。七個半小時是實際工作的時間,但是,還必須要加上「走礦」所花的時間,基本不少於一小時。此外,大部分礦工還要花大量時間往返礦井。整個工業區住房都十分緊缺,只有在小型礦村,村子環聚礦井周圍,才能讓大家都住在工作地點附近。在我待過的大型採礦城鎮,幾乎所有人都要搭公車上班,正常情況下每週的車費是半克朗。和我同住的一個礦工上早班,也就是從早上六點到下午一點半。他不到四點就要起床,下午三點過後才能回家。在另一戶人家裡,一個十五歲的男孩上晚班。他晚上九點去上班,早上八點才回來,吃早餐後上床睡覺,一直到晚上六點,所以他每天的空閒時間大約四小時,如果再扣掉洗衣、吃飯、穿衣等時間,實際上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