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本書第一章)
菁英的本質與權力的真相,即使是高層人士自己也未必清楚,這並非他們明明知道卻不願讓大眾知曉的祕密。高層人士對於自己在各種事件與決策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會有多種不同的看法。他們經常對自己的角色缺乏明確的認識,並且常常受到自身恐懼與願望的影響,從而影響對自己權力的評估。無論高層人士實際擁有的權力有多大,他們對現實情況的掌握往往不夠準確,但他們也清楚知道,有人會對他們行使權力產生抵抗。此外,美國的企業家通常對公共關係的話術非常熟悉,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甚至會在自言自語中充斥著這些話術,最終導致自我欺騙而深信不疑。為了深入了解上流社會,對這些主體的研究是必要的。然而,許多人並不認為真正存在菁英階層,或者即使存在也無關緊要,這種觀點的根據來自於高層人士對自身的信念,或是他們在公開場合的言論。
然而,還存在另一種觀點,雖然並沒有確切的定論,但仍有一些人相信,在美國,握有權力的僅僅是一小群重要的菁英。這種信念通常是來自觀察歷史的結果。例如體會到軍事活動無遠弗屆的影響,因此覺得軍事將領以及受到將領指揮的決策者,想必都是有權有勢的人士。聽聞國會再次對於一小群人的要求做出讓步,這些議員做的決定都是關於戰爭或者和平的抉擇。得知日本遭到轟炸是以美利堅合眾國之名,但從來沒有人詢問過他們支不支持。他們感受到自己所處的時代就像面臨一個巨大的十字路口,也知道自己對於這種抉擇無足輕重。因此,如果看待當下發生的歷史時,他們認為權力核心中一定有一群決策者,無論決策成敗,這些決策者就是權力菁英。
一方面,對於重大歷史事件跟上述看法相同的人認為,菁英階級確實存在,菁英也手握重權。另一方面, 有些人會認真聽取檯面上的決策者所做的說明,而這些人大多不相信真有某個具決定性影響力的菁英階層存在。
這兩種看法都要納入考量,但是這兩種看法也都不夠全面。光是了解事件的歷史尺度還不足夠,或者了解權力決策者的個人想法也不足夠,這兩種角度都不能夠全面了解美國菁英階層。在這些權力人士,以及歷史事件的背後,將兩者加以連結的是現代社會的主要體制。這些國家、企業與軍隊的階層組成了一種權力途徑,這種現代權力結構歷史上前所未見,影響力也達到高峰。揭開這些現代社會中的權力核心,能提供一種社會學的關鍵概念,以理解美國上層階級所扮演的角色。
在美國社會中,經濟、政治、軍事領域現在把持主要的國家權力。其他的領域似乎在現代歷史中處於邊緣位置,有時甚至完全屈服於上述三種領域。沒有家族在國家事務層面如同大型企業一樣直接掌握權力,沒有教會像軍事部門一樣對當今美國年輕男子的基本資料瞭若指掌,沒有大學像國家安全會議一樣,能夠主導歷史事件的走向。宗教、教育以及家庭組織並非國家的自主權力中心,正好相反,這些領域正逐漸受到經濟、政治、軍事這三大領域的主導與分散管理,並產生決定性與直接的影響。
家庭、教會與學校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政府、軍隊與企業塑造現代社會的需求。而且在塑造的過程中,他們將這些其他較次要的領域轉變成為自己的利益服務。宗教組織提供隨軍牧師給軍隊,用於增昇士氣,增加軍人殺傷的效率。學校挑選並訓練人才,為企業的職位服務,以及為軍隊的專業化任務效力。當然了,大家庭早已經在工業革命後瓦解,現在只要國家軍隊開始徵召男丁,那麼家庭裡父親與兒子的角色就會缺席,軍隊視需要甚至可以無視個人意願強制徵召。這些次要領域都變成為權力服務,以及支持三大領域的決策。
在現代社會中,決定一個人的生命與命運,並不只是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或是配偶的家庭所決定。可以決定一生的因素,逐漸變成他在盛年把最精華的時光都獻給了哪一家企業。不只是他在孩提或是青少年時期在哪所學校接受教育,在他一生中受到國家的點滴哺育也是因素之一。不只是他偶爾上哪間教會聆聽上帝的話語,在哪支軍隊接受訓練也同樣重要。
如果集中的國家權力無法將國族主義的忠誠思想灌輸進公私立學校,掌權者會很快拿教育體系開刀,讓缺少自主權的教育系統屈服。如果前五百大企業的破產率跟三千七百對婚姻的離婚率一樣高,那國際性的經濟大災難就在眼前。如果教會信徒對上帝的忠誠,更勝於軍人忠於國家的熱誠,軍人不再為國捐軀,軍事危機將會發生。
在這三大領域當中,機構單位規模變龐大是典型現象,這些單位變得具有行政機關的性質,做出決策的權力更加集中。在這些發展的背後,是跨時代的科技進步,機構引入這種科技並引導科技發展方向,反過來科技也會影響機構的發展步調。
歷史上經濟曾經是一大群小型生產單位形成自給自足的平衡,現在變成由兩、三百間大型企業所主導,在行政上與政治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同形成經濟決策的關鍵因素。政治秩序曾經是數個州組成的鬆散體制,雖有一個軟弱的中樞,卻沒有中央集權體系。現在則變成中心化,能夠執行行政政策的政治實體,將過去分散的權力集中,並將權力深入社會結構的每個角落。
軍事秩序曾經是在各方勢力彼此猜疑的大環境下,由各州組成的簡單民兵組織,現在變成政府最巨大,花費也最昂貴的部門,雖然善於打好公眾關係,但是現在的軍隊跟龐大的官僚體系一樣,效率低下不彰。
在這些領域當中,決策者手握權力的方式有極大的進展,他們中央執行的權力提升,這些領域當中,現代化的行政流程變得細緻,也變得嚴謹。隨著這些領域變得更龐大與集中,這些領域的行動會帶來更深遠的影響,與其他領域間的交流也會增加。少數幾間企業做出的決定,會對軍事、政治與國際經濟發展產生影響。軍事組織的決策,對於政治生態以及經濟活動的每一個層面,不僅有依賴關係,同時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政治領域內部的決策,決定經濟與軍隊活動的發展。經濟體制已經不再獨立,政治秩序中的軍事體制也與利益跟政治有所牽連。政治經濟體與軍事組織與決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由中歐一路延伸到亞洲的邊緣地帶,這個世界一分為二,兩個陣營中經濟、軍事與政治結構的相互連結都日益增加。如果政府干預市場經濟,企業也會插手政府運作。現今的歷史結構中最重要的現象是「連鎖董事」(interlocking directorate,譯注:同一個人在不同公司同時擔任董事,以協調價格等策略),以結構的角度來說,這種權力三角就是這種連鎖董事結構形成的原因。
這種相互連結的關係,從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面臨的各種危機就可見一斑:經濟蕭條,接著戰爭發生,接著經濟再次繁榮。在每次危機,決策者都會了解到主要機構體制互相依賴的關係。在十九世紀,機構整體的規模還沒有那麼龐大,在自治經濟體當中這些機構形成了鬆散的整合關係,透過市場力量看不見的手進行干預,在自治的政治領域則是透過政治承諾以及選舉行使影響力。因此,這樣的假設就應運而生:受到限制的決定所造成的不平衡與摩擦,將可能最後逐漸形成新的動態平衡。但這種平衡理論已經被打破,這三個領域的最高層成員也不再抱持這種看法。
因為這些領域會帶來很深遠的影響,一個領域做出的決策都會影響到其他領域(甚至選擇擱置決策也會造成影響),因此最高層級的決策通常會變成各領域相互協調一致,就算最後選擇不作為,也是三個領域同步都不作為。不過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例如如果經濟體只由幾家企業所組成,如果企業倒閉,造成的後果僅限於一時一地,因此政治與軍事當局不會出手干預。但是現在,因為人民的政治期待與軍事承諾,如果任由經濟蕭條,讓私人企業經濟當中的重要企業慘淡經營,帶來的後果其他兩個領域也難以承擔。政治與軍事領域越來越常干預經濟事務,而且隨著這些干預,三個領域之中一個領域能夠控制大局的決策,都會受到其他兩個領域的代理人所影響,經濟、軍事與政治結構因此有了緊密連結的關係。
在這三個領域變得巨大且集中,在三大領域的頂點,由經濟、政治、軍事領域的菁英所組成的上層階級崛起。經濟領域的頂端,是經營企業的富豪與執行長。在政治體制的頂端,有政治高層的成員。在軍事組織的頂點,則是有帶有軍事背景的政治人物,他們身居高位,還能出席參謀長聯席會議。這些領域彼此之間都會相互交流,因此這些領域做出的決策會趨於一致,在這三個權力領域中的領導者,軍事高層、企業高層、政治首腦三者一同進退,形成美國的權力菁英。
菁英的本質與權力的真相,即使是高層人士自己也未必清楚,這並非他們明明知道卻不願讓大眾知曉的祕密。高層人士對於自己在各種事件與決策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會有多種不同的看法。他們經常對自己的角色缺乏明確的認識,並且常常受到自身恐懼與願望的影響,從而影響對自己權力的評估。無論高層人士實際擁有的權力有多大,他們對現實情況的掌握往往不夠準確,但他們也清楚知道,有人會對他們行使權力產生抵抗。此外,美國的企業家通常對公共關係的話術非常熟悉,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甚至會在自言自語中充斥著這些話術,最終導致自我欺騙而深信不疑。為了深入了解上流社會,對這些主體的研究是必要的。然而,許多人並不認為真正存在菁英階層,或者即使存在也無關緊要,這種觀點的根據來自於高層人士對自身的信念,或是他們在公開場合的言論。
然而,還存在另一種觀點,雖然並沒有確切的定論,但仍有一些人相信,在美國,握有權力的僅僅是一小群重要的菁英。這種信念通常是來自觀察歷史的結果。例如體會到軍事活動無遠弗屆的影響,因此覺得軍事將領以及受到將領指揮的決策者,想必都是有權有勢的人士。聽聞國會再次對於一小群人的要求做出讓步,這些議員做的決定都是關於戰爭或者和平的抉擇。得知日本遭到轟炸是以美利堅合眾國之名,但從來沒有人詢問過他們支不支持。他們感受到自己所處的時代就像面臨一個巨大的十字路口,也知道自己對於這種抉擇無足輕重。因此,如果看待當下發生的歷史時,他們認為權力核心中一定有一群決策者,無論決策成敗,這些決策者就是權力菁英。
一方面,對於重大歷史事件跟上述看法相同的人認為,菁英階級確實存在,菁英也手握重權。另一方面, 有些人會認真聽取檯面上的決策者所做的說明,而這些人大多不相信真有某個具決定性影響力的菁英階層存在。
這兩種看法都要納入考量,但是這兩種看法也都不夠全面。光是了解事件的歷史尺度還不足夠,或者了解權力決策者的個人想法也不足夠,這兩種角度都不能夠全面了解美國菁英階層。在這些權力人士,以及歷史事件的背後,將兩者加以連結的是現代社會的主要體制。這些國家、企業與軍隊的階層組成了一種權力途徑,這種現代權力結構歷史上前所未見,影響力也達到高峰。揭開這些現代社會中的權力核心,能提供一種社會學的關鍵概念,以理解美國上層階級所扮演的角色。
在美國社會中,經濟、政治、軍事領域現在把持主要的國家權力。其他的領域似乎在現代歷史中處於邊緣位置,有時甚至完全屈服於上述三種領域。沒有家族在國家事務層面如同大型企業一樣直接掌握權力,沒有教會像軍事部門一樣對當今美國年輕男子的基本資料瞭若指掌,沒有大學像國家安全會議一樣,能夠主導歷史事件的走向。宗教、教育以及家庭組織並非國家的自主權力中心,正好相反,這些領域正逐漸受到經濟、政治、軍事這三大領域的主導與分散管理,並產生決定性與直接的影響。
家庭、教會與學校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政府、軍隊與企業塑造現代社會的需求。而且在塑造的過程中,他們將這些其他較次要的領域轉變成為自己的利益服務。宗教組織提供隨軍牧師給軍隊,用於增昇士氣,增加軍人殺傷的效率。學校挑選並訓練人才,為企業的職位服務,以及為軍隊的專業化任務效力。當然了,大家庭早已經在工業革命後瓦解,現在只要國家軍隊開始徵召男丁,那麼家庭裡父親與兒子的角色就會缺席,軍隊視需要甚至可以無視個人意願強制徵召。這些次要領域都變成為權力服務,以及支持三大領域的決策。
在現代社會中,決定一個人的生命與命運,並不只是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或是配偶的家庭所決定。可以決定一生的因素,逐漸變成他在盛年把最精華的時光都獻給了哪一家企業。不只是他在孩提或是青少年時期在哪所學校接受教育,在他一生中受到國家的點滴哺育也是因素之一。不只是他偶爾上哪間教會聆聽上帝的話語,在哪支軍隊接受訓練也同樣重要。
如果集中的國家權力無法將國族主義的忠誠思想灌輸進公私立學校,掌權者會很快拿教育體系開刀,讓缺少自主權的教育系統屈服。如果前五百大企業的破產率跟三千七百對婚姻的離婚率一樣高,那國際性的經濟大災難就在眼前。如果教會信徒對上帝的忠誠,更勝於軍人忠於國家的熱誠,軍人不再為國捐軀,軍事危機將會發生。
在這三大領域當中,機構單位規模變龐大是典型現象,這些單位變得具有行政機關的性質,做出決策的權力更加集中。在這些發展的背後,是跨時代的科技進步,機構引入這種科技並引導科技發展方向,反過來科技也會影響機構的發展步調。
歷史上經濟曾經是一大群小型生產單位形成自給自足的平衡,現在變成由兩、三百間大型企業所主導,在行政上與政治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同形成經濟決策的關鍵因素。政治秩序曾經是數個州組成的鬆散體制,雖有一個軟弱的中樞,卻沒有中央集權體系。現在則變成中心化,能夠執行行政政策的政治實體,將過去分散的權力集中,並將權力深入社會結構的每個角落。
軍事秩序曾經是在各方勢力彼此猜疑的大環境下,由各州組成的簡單民兵組織,現在變成政府最巨大,花費也最昂貴的部門,雖然善於打好公眾關係,但是現在的軍隊跟龐大的官僚體系一樣,效率低下不彰。
在這些領域當中,決策者手握權力的方式有極大的進展,他們中央執行的權力提升,這些領域當中,現代化的行政流程變得細緻,也變得嚴謹。隨著這些領域變得更龐大與集中,這些領域的行動會帶來更深遠的影響,與其他領域間的交流也會增加。少數幾間企業做出的決定,會對軍事、政治與國際經濟發展產生影響。軍事組織的決策,對於政治生態以及經濟活動的每一個層面,不僅有依賴關係,同時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政治領域內部的決策,決定經濟與軍隊活動的發展。經濟體制已經不再獨立,政治秩序中的軍事體制也與利益跟政治有所牽連。政治經濟體與軍事組織與決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由中歐一路延伸到亞洲的邊緣地帶,這個世界一分為二,兩個陣營中經濟、軍事與政治結構的相互連結都日益增加。如果政府干預市場經濟,企業也會插手政府運作。現今的歷史結構中最重要的現象是「連鎖董事」(interlocking directorate,譯注:同一個人在不同公司同時擔任董事,以協調價格等策略),以結構的角度來說,這種權力三角就是這種連鎖董事結構形成的原因。
這種相互連結的關係,從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面臨的各種危機就可見一斑:經濟蕭條,接著戰爭發生,接著經濟再次繁榮。在每次危機,決策者都會了解到主要機構體制互相依賴的關係。在十九世紀,機構整體的規模還沒有那麼龐大,在自治經濟體當中這些機構形成了鬆散的整合關係,透過市場力量看不見的手進行干預,在自治的政治領域則是透過政治承諾以及選舉行使影響力。因此,這樣的假設就應運而生:受到限制的決定所造成的不平衡與摩擦,將可能最後逐漸形成新的動態平衡。但這種平衡理論已經被打破,這三個領域的最高層成員也不再抱持這種看法。
因為這些領域會帶來很深遠的影響,一個領域做出的決策都會影響到其他領域(甚至選擇擱置決策也會造成影響),因此最高層級的決策通常會變成各領域相互協調一致,就算最後選擇不作為,也是三個領域同步都不作為。不過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例如如果經濟體只由幾家企業所組成,如果企業倒閉,造成的後果僅限於一時一地,因此政治與軍事當局不會出手干預。但是現在,因為人民的政治期待與軍事承諾,如果任由經濟蕭條,讓私人企業經濟當中的重要企業慘淡經營,帶來的後果其他兩個領域也難以承擔。政治與軍事領域越來越常干預經濟事務,而且隨著這些干預,三個領域之中一個領域能夠控制大局的決策,都會受到其他兩個領域的代理人所影響,經濟、軍事與政治結構因此有了緊密連結的關係。
在這三個領域變得巨大且集中,在三大領域的頂點,由經濟、政治、軍事領域的菁英所組成的上層階級崛起。經濟領域的頂端,是經營企業的富豪與執行長。在政治體制的頂端,有政治高層的成員。在軍事組織的頂點,則是有帶有軍事背景的政治人物,他們身居高位,還能出席參謀長聯席會議。這些領域彼此之間都會相互交流,因此這些領域做出的決策會趨於一致,在這三個權力領域中的領導者,軍事高層、企業高層、政治首腦三者一同進退,形成美國的權力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