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三章 準備開始

我該如何找到符合我需要的機構?
學系容許學生參與實習機構選擇的程度差異很大。最好的情況是允許學生自行聯絡機構,進行面談。在這類學系的學生,經常與其他學生及學系成員談論哪些機構可以提供最好的學習經驗。假如某些原因,無法確保你在備受推薦的其中一間機構獲得實習機會(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學生錄取名額已滿),你或許會想瀏覽電話簿黃頁(或甚至鄰近城市的電話簿,如果交通時間不成問題)。在「輔導員」、「社會服務機構」、「婚姻輔導」、「心理健康服務」或「酗酒及成癮」的標題下,你可能會找到比想像中還多的機構。此外,你當地的聯合勸募協會(United Way)會有一份資助的機構清單,可能也製作了社區資源指南。這類刊物記載的個別機構資料,可能比你在電話簿黃頁上找到的還多。你可以在圖書館的參考資料部查閱。

相反地,有些學系會指派學生到機構,而且選擇很少。大部分的學系允許學生表達他們的意向,即便他們不是很積極參與選擇過程。與此相對,大部分機構希望在接受學生成為正式實習生之前,能與他們進行面談。

縱使學系不容許你自行選擇實習機構,在你計畫實習時仍有幾個重要的議題需要考慮。有時學生或機構有些特定要求,與你的學系實習聯絡人商討這些問題,有助於你有更好的學習經驗。以下是幾個例子:

交通
往返機構對沒有車的學生來說是個問題。學生需要考慮機構離他們居住和上課的地方有多近。很多機構臨近大學校園且易於抵達。其他則有些距離,必須開車、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與其他學生或員工一起安排車輛接送。

如果你擁有或可以使用一輛車,有些機構可能會請你開車接送案主,或進行家庭訪問。其他機構有車輛供學生使用。如果你被要求駕駛機構的車,為防範發生意外,得向你的機構督導詢問所需的保險覆蓋範圍。如果你駕駛自己的車,請向你的保險公司代理人查詢承保範圍。

行程安排
每個機構的營運時間不同,從每週只開放幾天(通常是新的機構,或幾乎完全依賴志工運作的機構)到每週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提供服務的都有。

有些學生可以非常彈性地規劃他們的機構實習時間,其他必須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的學生卻很難適應。雖然機構留意到這些問題,有些甚至能遷就學生的行程表,但其他的多半無法配合。行程表受到限制的學生,一定要尋找時間開放、讓他們可以上班的機構。

即使你的日程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例如:你的課是在星期二及星期四,而接受你當實習生的機構同意你在星期一、星期三及星期五工作),也要留意潛在的問題,例如工作人員會議是在星期二下午─在你沒有安排到機構的日子。在這種情況下,你得考慮選擇其他的機構,因為工作人員會議對專業社會化(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是一個重要的經驗。在工作人員會議上,學生可以觀察機構如何營運、專家之間如何互動、機構會面對什麼困難,以及如何解決困難。監督指導

有些學生希望機構的期待條列成具體且可行的項目。學生想知道要做什麼、什麼時候做,以及該怎麼做。他們不喜歡整天猜想自己是否能滿足機構的期望。有個學生表示:

在我第一天實習之前,我訝異自己居然會感到焦慮。我會焦慮
是因為那裡很少或甚至毫無組織可言,我可能得漫無目的地徘
徊、四處尋找任務,並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安。
其他學生想要一個可以讓他們先觀察,再決定要做什麼的環境,而後在所選擇的職務上,盡情發揮創意並解決問題。

在選擇機構時,必須考慮你需要的督導程度。下一步是將你的偏好告訴學系實習聯絡人。參考先前學生的經驗,你的學系實習聯絡人會知道哪間機構給予員工、學生及志工最多的自由,以及哪間可提供較多的督導。在最低限度上,社會工作教育委員會要求所有學生與督導每星期至少會面一小時。

實習機構對學生的督導程度,差異非常大。思考以下這三個例子:
第一個大學生曾經被安排到一個沒有組織、只有少量督導的機構,她到一間高風險兒童日間照顧中心,而隔壁房間有十五個幼兒。她被指派過去,並且要她盡一切可能提供協助。

第二個大學生在一個配送食物給十六個偏遠食品室的機構工作,他接獲一份詳盡的問卷調查表,並被要求訪問每個所在地的社工,以收集所需食品的預估資料。

還有第三位大學生,在一個非常有組織的單位,她走進實習督導的辦公室,並接獲一份當週醫院為所有實習生舉行的培訓會議日程表。她負責醫院內的特定工作,包括要完成的具體事務,任務的完成期限,以及督導會議的日程表。她也開始閱讀醫院規則和之前學生的實習日誌。而後,她觀看醫院歷史及未來計畫的錄影帶。

這些例子顯示學生可能會遭遇的問題,包括想要更多督導卻未能得到;想獨立作業,機構監督卻如影隨形並指揮工作。與督導溝通你偏好的督導程度很重要,否則問題就會很快在實習過程中不斷出現。你希望你的督導是一個願意支持、有熱誠、有知識的人,而且樂於協助你獲得良好的學習經驗。一個好督導不會放棄或忽略你,他會找一些有趣的工作給你,也會隨時解答你的問題。

機構允許學生可以做的事,也有很大的差異。有些機構會立即安排學生接觸服務對象,其他機構則不許學生在沒有督導的狀況下與個案互動,直到第二學期。有個研究生曾對即將開始第一次實習的大學生們說:「在前幾週的實習,你要有在機構內沒有任何事可做,只能觀察的心理準備。」她提到,身為一個有六年社工經驗及一個研究所實習課經驗的二年級研究生,她的新實習督導卻告訴她,第一個月唯一的工作就是觀察其他人工作;第二個月,她只能在另一個社工的陪同下與個案會面。最後,在她開始實習的第三個月,如果實習督導覺得滿意,她才可以獨立作業。

大部分機構並未如此嚴格督導學生,而且會在實習初期就給學生機會與案主互動──有時甚至就在第一個星期。這個現象研究生或大學生都可能遇到。學生與案主直接接觸程度的差異,有許多原因可以解釋,包括社工與案主的比例、學生工作的複雜性,以及學生做出判斷不足的後果等。族群,問題領域,及網絡

理想上,學生尋求的實習場所,必須是他們感興趣的族群及問題領域。所選的機構得符合他們的興趣,並且激發他們主動參與。雖然不管在任何實習場所都能學到東西,但若是學生能立刻投身與基層案主群體建立關係(如學齡前兒童、青少年、長者)的場所,或對機構處理的問題感到好奇(如藥物依賴、離家出走的青少年、家庭暴力、青少年犯罪、末期病患),才會激發他們的動力。特別是在第一次實習之前,學生應該先思考他們主要的興趣範疇,以及最得心應手的年齡族群。

經常運用網路的機構,可與其他機構有更多聯繫,也能提供更廣闊的實習經驗。學生若想了解其他社會服務機構及他們之間的連結,就應該考慮個別機構的網絡連結程度。例如:一個幾乎完全服務中產家庭的家庭輔導機構,與社區內其他機構工作的機會就很少。另一方面,一個服務懷孕青少年的機構就會與社會保險機構、政府的社會服務部門及衛生部門、醫院的社會服務部、兒童教育機構、法律服務,以及住宿設施建立聯繫。學生若有興趣了解更多其他機構及社區資源的相關知識,在後面的例子中會學到更多。


機構的價值基礎

另一方面,學生要考慮機構的價值基礎。當學生了解實習機構的核心價值後,就應判定它是否與自己的價值觀產生矛盾。例如:相信墮胎在道德上是錯誤的學生,若在一個經常要轉介案主進行墮胎的機構工作,就會有困難。同樣地,若學生的宗教倫理觀是反對離婚,在經常幫助案主與配偶離婚的機構工作,也可能有困難。

很多時候,案主的價值觀不一定與我們相同。作為專業人員,即使我們不能縱容案主的任何行為,我們還是要學習接受案主身為人類的價值。雖然堅守自己的價值觀,並時刻檢視它很重要,但也謹記價值觀並非永遠不變。很多人,特別是取得大學學位的人,會持續更新以重塑意見與價值基礎的事實。一個十九歲的大學生或許堅信死刑,認為某些受刑人是罪有應得。持有此價值觀的學生在刑事法院實習可能不會很成功。但是,不久之後他或許會了解,貧窮及少數民族最終成為死囚的可能性更大。鑑於在法制中有種族主義的證據,他或許會對死刑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在接受社會工作教育的過程中,學生開始留意他們自己的基本價值及專業價值,他們受到挑戰且明白價值觀是如何影響自己與人的互動。當我們檢視自己的價值觀及刻板印象時,即是個人與專業的成長。但是,學生不應被迫與自己的基本原則陷入衝突。在這情況或在任何時候,當你不能保持客觀,你應知會實習督導並商討轉移或轉介個案。如果出現任何問題,你應該召集一個你與學系實習聯絡人、實習督導的三方會議。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