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最偏遠的角落
村莊巡迴義診
我國與布吉納法索在民國八十三年復交後,便積極展開兩國之間的技術合作,於民國八十五年派遣醫療團至當地服務,協助改善當地醫療,到今年有十多年的歷史。醫療團在當地風評不錯,大家都知道有一群台灣醫師,在苦都古友誼醫院幫忙大家。
我們醫療團常規工作有幾樣,內科看診、外科手術、傷口換藥及每週一次的村莊義診。布吉納法索各村莊之間距離都很遠,比較偏遠的村莊沒水沒電,醫療資源相當不足,村內只有一個衛生站、一個護士,靠著一些基本的止痛退燒藥,幾張簡陋的病床,環境髒亂不說,藥材醫材缺乏,根本沒辦法好好照顧全村人民的健康。所以我們挑了幾個距離苦都古市區約兩小時車程的村莊,在每個月的前三個星期四,巡迴到這幾個村莊的醫療站幫村民義診。
我們巡迴義診一共會去六個村莊,Niakada、La、Woro、Bourou、Soula跟Sogpelse,每個月有三次義診,村民們大約每兩個月才會見到我們一次,所以每次我們出現,都是村裡的大事,因為住在村莊不比在城市,醫療非常落後,所以當村民知道有來自臺灣的醫療團下鄉義診,村民們會呼朋引伴,相約來看病。
深入最偏遠的角落
抵達非洲的第二天,恰好是團內下鄉義診的日子。吃完午餐後,要出發去義診,抱著期待又興奮的心情,坐上團部的廂型車,車子緩緩駛出團部,我第一次好好正眼看這片大陸,刺眼陽光,照著一間一間黃土屋,一陣焚風襲來,揚起滾滾紅沙;路上閒晃的豬狗羊,在來來往往的驢車陣中穿梭;穿著大花襯衫的年輕人,跟頭頂著樹枝的阿婆正開心聊天,背上的小孩露出無邪的微笑,秀出他那排如黑人牙膏包裝盒上照片裡的那口白牙,原來這就是非洲,我真的到非洲了!
搖搖晃晃的開著,轉個彎,開入苦都古市區僅有三條柏油路之中的一條,苦都古雖然是布吉納法索的第三大城,但路兩旁沒有高樓,只有一棟棟的土屋,路上的小孩看到我們的團車,開心地向我們揮手,他們知道,這是來自台灣的朋友,來守護他們健康的朋友。
十分鐘後,車子來到出城的檢查哨,駐警都已經相當熟識,打聲招呼就順利通過,嚇到我的是兩旁黏在車窗上的賣東西的小販,在我們一駛進檢查哨的同時,他們會一窩蜂的衝上來,提著一包包的花生,水果,手工餅乾跟清涼飲料,貼在車邊拍著窗戶大聲叫賣。
出閘門後,駛上連接苦都古與首都的主要道路,路況不錯,兩旁是寬闊的草原,穿插幾棵枯樹,接著開入通往村莊的泥巴路,在這裡團車切換成四輪傳動,加足馬力,駛往非洲大陸,最偏遠的角落。在這裡,沒有柏油路,沒有紅綠燈,不斷劃過身邊的,是一叢叢被太陽曬黃的雜草,及紅澄澄被太陽烤過的焦土。下鄉的路路況很差,我們曾開車橫越水深及腰的湍急小溪,也曾疾駛穿越比人還高的樹叢。
曾經有一次的義診讓我印象很深刻,在前往Soula的路上,四台團車中有一台不小心陷入泥沼中動彈不得,我們用盡各種方式,往前推,往後拉,在輪胎下塞石頭塞樹枝,但油門一踩,只看到不斷飛濺的泥土與空轉的輪胎,車子越陷越深,束手無策。最後團長靈機一動,我們出動另外三台團部的廂型車,從附近的村莊號召了將近三十位壯丁,我們把三十位壯漢硬塞進三台小廂型車裡面,就好像人蛇集團走私人口一樣,當他們抵達救難現場時,一個一個猛男從車廂裡面跳出來,那個畫面就好像在城門快被敵軍攻破時,看到遠方的援兵開著戰車前來相救一般。大家同心協力,把車抬起了十公分,車裡的司機順勢一踩油門,車子開出泥沼的一瞬間,全場歡呼,我們打了一場大勝仗!
將醫療帶到世界的邊緣
大太陽下的衛生站,牆上的水泥早已剝離碎落,露出裡面的泥磚。門窗緊閉的小屋就像個烤爐一樣,把汗味,體味和分泌物的味道,烤成一道臭氣熏人的大鍋菜。
看診時間還沒到,衛生站門口已經聚集兩三百位村民迎接我們的到來,一個下午要看三百個病人,不是件簡單的事,我們要在快速問診及理學檢查中找出那少部分真正需要治療的疾病,轉介到大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治療。儘管很累,但幫病人看完診後,他們誠摯的眼神與感謝,會讓我們覺得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村落的巡迴義診中,比起在城市,更能看見非洲的貧窮及他們衛教觀念的缺乏。有一次,在衛生站旁空地看到一個走路一跛一跛的小朋友,基於醫生的職責,我們過去看看,原來他的右腳有個傷口,傷口都化膿了,還停了一堆蒼蠅,但他一副不以為意的樣子,好像司空見慣,我們趕緊拿優碘及紗布來幫他換藥,他看著我們,大大的眼睛轉啊轉,好像發現什麼新奇的事,一邊換藥,我們一邊教他怎樣清洗傷口,如何消毒包紮,也給了他一些衛材,希望他能夠把傷口照顧好。
常常看到小朋友挺著大大的肚子,在地上玩耍打滾,凹陷的雙眼看得出來是營養不良造成的,村莊裡供水不足,食物來源缺乏,家庭較貧窮,無法應付逐漸上漲的民生物價,營養不良比例遠高於城市。某一次村莊義診,看到一個正在哺乳的年輕媽媽,瘦弱的母親,看起來並沒有多餘的母乳可以餵食,而他骨瘦如柴的小孩,瞪大眼睛吃力的吸著奶,一根根清晰可見的肋骨及瘦骨嶙峋的雙腿,好似實驗室裡的骷髏,那一瞬間給我的印象與衝擊,至今還記在腦中。
上醫醫未病之病
唐代醫家孫思邈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預防勝於治療,要提高地方的醫療水準,給他們藥,不如教他們如何可以不用吃藥。所以在每次義診的同時,我們會在衛生室外面進行衛教活動,讓一些沒有要看診的或已經看完病的人們,能夠獲得一些醫學知識。
我們的衛教一共有四個主題:腹瀉,性教育,瘧疾,傷口照護。我們針對每個主題製作大型海報,因為考量到當地知識水平比較不高,所以用簡單的文字搭配大量色彩豐富的照片跟圖案,希望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並且把重點記起來。因為村落裡的人大部分只會說土語,所以我們找了一位摩西語老師Herve,用摩西語來講解內容,Herve本身是電台主持人,很會說笑,每次都能把衛教的氣氛帶的很熱絡,讓聽講者開心,有精神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每次的衛教結束後會安排有獎徵答,希望能增加他們學習的程度以及到場的意願,我們會搭配主題精心挑選獎品,像是「瘧疾」的主題,有獎徵答獎品是蚊帳、蚊香,「腹瀉」我們就會搭配奶粉等等,後來發現的確有達到實質效果,衛教聽講人數越來越多,回答情形也很踴躍。
最酷的是實作題,性教育衛教的有獎徵答中,我們會安排一題實作題,請觀眾出來示範,示範什麼呢?示範如何使用保險套!
每次性教育有獎徵答的高潮都是從Herve拿出一根假陽具開始,那是一根用木頭雕刻得維妙維肖的假陽具,很多阿姨、阿嬤看到那根假陽具出現後都會害羞地掩面而笑,男生跟小孩子們還會出怪聲大叫起鬨。
我們會要求上台的觀眾把假陽具夾在胯下,這個畫面又會引起全場大笑,接著開始示範保險套的正確使用方法,有些搞不清楚狀況的媽媽以為只是回答簡單的問題就跟著大家舉手,被請上台後才發現竟然要套保險套,羞到滿臉通紅,再加上步驟不熟練,急著要把保險套戴上的情況下,手忙腳亂狀況百出,又心急又害羞的表情常會引起全場鼓譟騷動,終於,媽媽成功套上保險套了,高高舉起假陽具接受全場歡呼,把氣氛推到最高點!
要靠一周一次的巡迴義診跟衛教改變整個非洲是不可能的,畢竟很多錯誤習慣都已經流傳好幾百年,只希望每次來聽講的人們都能學到一點,就算只是一個觀念,一個想法,只要我們改變一個人,他就會去改變下一個人,或許哪一天他會幫他的朋友處理傷口,或許哪一天他會知道使用蚊帳,或許因為這樣一個小動作就能救回一條年輕的生命,這樣我們的努力就夠了。
										村莊巡迴義診
我國與布吉納法索在民國八十三年復交後,便積極展開兩國之間的技術合作,於民國八十五年派遣醫療團至當地服務,協助改善當地醫療,到今年有十多年的歷史。醫療團在當地風評不錯,大家都知道有一群台灣醫師,在苦都古友誼醫院幫忙大家。
我們醫療團常規工作有幾樣,內科看診、外科手術、傷口換藥及每週一次的村莊義診。布吉納法索各村莊之間距離都很遠,比較偏遠的村莊沒水沒電,醫療資源相當不足,村內只有一個衛生站、一個護士,靠著一些基本的止痛退燒藥,幾張簡陋的病床,環境髒亂不說,藥材醫材缺乏,根本沒辦法好好照顧全村人民的健康。所以我們挑了幾個距離苦都古市區約兩小時車程的村莊,在每個月的前三個星期四,巡迴到這幾個村莊的醫療站幫村民義診。
我們巡迴義診一共會去六個村莊,Niakada、La、Woro、Bourou、Soula跟Sogpelse,每個月有三次義診,村民們大約每兩個月才會見到我們一次,所以每次我們出現,都是村裡的大事,因為住在村莊不比在城市,醫療非常落後,所以當村民知道有來自臺灣的醫療團下鄉義診,村民們會呼朋引伴,相約來看病。
深入最偏遠的角落
抵達非洲的第二天,恰好是團內下鄉義診的日子。吃完午餐後,要出發去義診,抱著期待又興奮的心情,坐上團部的廂型車,車子緩緩駛出團部,我第一次好好正眼看這片大陸,刺眼陽光,照著一間一間黃土屋,一陣焚風襲來,揚起滾滾紅沙;路上閒晃的豬狗羊,在來來往往的驢車陣中穿梭;穿著大花襯衫的年輕人,跟頭頂著樹枝的阿婆正開心聊天,背上的小孩露出無邪的微笑,秀出他那排如黑人牙膏包裝盒上照片裡的那口白牙,原來這就是非洲,我真的到非洲了!
搖搖晃晃的開著,轉個彎,開入苦都古市區僅有三條柏油路之中的一條,苦都古雖然是布吉納法索的第三大城,但路兩旁沒有高樓,只有一棟棟的土屋,路上的小孩看到我們的團車,開心地向我們揮手,他們知道,這是來自台灣的朋友,來守護他們健康的朋友。
十分鐘後,車子來到出城的檢查哨,駐警都已經相當熟識,打聲招呼就順利通過,嚇到我的是兩旁黏在車窗上的賣東西的小販,在我們一駛進檢查哨的同時,他們會一窩蜂的衝上來,提著一包包的花生,水果,手工餅乾跟清涼飲料,貼在車邊拍著窗戶大聲叫賣。
出閘門後,駛上連接苦都古與首都的主要道路,路況不錯,兩旁是寬闊的草原,穿插幾棵枯樹,接著開入通往村莊的泥巴路,在這裡團車切換成四輪傳動,加足馬力,駛往非洲大陸,最偏遠的角落。在這裡,沒有柏油路,沒有紅綠燈,不斷劃過身邊的,是一叢叢被太陽曬黃的雜草,及紅澄澄被太陽烤過的焦土。下鄉的路路況很差,我們曾開車橫越水深及腰的湍急小溪,也曾疾駛穿越比人還高的樹叢。
曾經有一次的義診讓我印象很深刻,在前往Soula的路上,四台團車中有一台不小心陷入泥沼中動彈不得,我們用盡各種方式,往前推,往後拉,在輪胎下塞石頭塞樹枝,但油門一踩,只看到不斷飛濺的泥土與空轉的輪胎,車子越陷越深,束手無策。最後團長靈機一動,我們出動另外三台團部的廂型車,從附近的村莊號召了將近三十位壯丁,我們把三十位壯漢硬塞進三台小廂型車裡面,就好像人蛇集團走私人口一樣,當他們抵達救難現場時,一個一個猛男從車廂裡面跳出來,那個畫面就好像在城門快被敵軍攻破時,看到遠方的援兵開著戰車前來相救一般。大家同心協力,把車抬起了十公分,車裡的司機順勢一踩油門,車子開出泥沼的一瞬間,全場歡呼,我們打了一場大勝仗!
將醫療帶到世界的邊緣
大太陽下的衛生站,牆上的水泥早已剝離碎落,露出裡面的泥磚。門窗緊閉的小屋就像個烤爐一樣,把汗味,體味和分泌物的味道,烤成一道臭氣熏人的大鍋菜。
看診時間還沒到,衛生站門口已經聚集兩三百位村民迎接我們的到來,一個下午要看三百個病人,不是件簡單的事,我們要在快速問診及理學檢查中找出那少部分真正需要治療的疾病,轉介到大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治療。儘管很累,但幫病人看完診後,他們誠摯的眼神與感謝,會讓我們覺得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村落的巡迴義診中,比起在城市,更能看見非洲的貧窮及他們衛教觀念的缺乏。有一次,在衛生站旁空地看到一個走路一跛一跛的小朋友,基於醫生的職責,我們過去看看,原來他的右腳有個傷口,傷口都化膿了,還停了一堆蒼蠅,但他一副不以為意的樣子,好像司空見慣,我們趕緊拿優碘及紗布來幫他換藥,他看著我們,大大的眼睛轉啊轉,好像發現什麼新奇的事,一邊換藥,我們一邊教他怎樣清洗傷口,如何消毒包紮,也給了他一些衛材,希望他能夠把傷口照顧好。
常常看到小朋友挺著大大的肚子,在地上玩耍打滾,凹陷的雙眼看得出來是營養不良造成的,村莊裡供水不足,食物來源缺乏,家庭較貧窮,無法應付逐漸上漲的民生物價,營養不良比例遠高於城市。某一次村莊義診,看到一個正在哺乳的年輕媽媽,瘦弱的母親,看起來並沒有多餘的母乳可以餵食,而他骨瘦如柴的小孩,瞪大眼睛吃力的吸著奶,一根根清晰可見的肋骨及瘦骨嶙峋的雙腿,好似實驗室裡的骷髏,那一瞬間給我的印象與衝擊,至今還記在腦中。
上醫醫未病之病
唐代醫家孫思邈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預防勝於治療,要提高地方的醫療水準,給他們藥,不如教他們如何可以不用吃藥。所以在每次義診的同時,我們會在衛生室外面進行衛教活動,讓一些沒有要看診的或已經看完病的人們,能夠獲得一些醫學知識。
我們的衛教一共有四個主題:腹瀉,性教育,瘧疾,傷口照護。我們針對每個主題製作大型海報,因為考量到當地知識水平比較不高,所以用簡單的文字搭配大量色彩豐富的照片跟圖案,希望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並且把重點記起來。因為村落裡的人大部分只會說土語,所以我們找了一位摩西語老師Herve,用摩西語來講解內容,Herve本身是電台主持人,很會說笑,每次都能把衛教的氣氛帶的很熱絡,讓聽講者開心,有精神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每次的衛教結束後會安排有獎徵答,希望能增加他們學習的程度以及到場的意願,我們會搭配主題精心挑選獎品,像是「瘧疾」的主題,有獎徵答獎品是蚊帳、蚊香,「腹瀉」我們就會搭配奶粉等等,後來發現的確有達到實質效果,衛教聽講人數越來越多,回答情形也很踴躍。
最酷的是實作題,性教育衛教的有獎徵答中,我們會安排一題實作題,請觀眾出來示範,示範什麼呢?示範如何使用保險套!
每次性教育有獎徵答的高潮都是從Herve拿出一根假陽具開始,那是一根用木頭雕刻得維妙維肖的假陽具,很多阿姨、阿嬤看到那根假陽具出現後都會害羞地掩面而笑,男生跟小孩子們還會出怪聲大叫起鬨。
我們會要求上台的觀眾把假陽具夾在胯下,這個畫面又會引起全場大笑,接著開始示範保險套的正確使用方法,有些搞不清楚狀況的媽媽以為只是回答簡單的問題就跟著大家舉手,被請上台後才發現竟然要套保險套,羞到滿臉通紅,再加上步驟不熟練,急著要把保險套戴上的情況下,手忙腳亂狀況百出,又心急又害羞的表情常會引起全場鼓譟騷動,終於,媽媽成功套上保險套了,高高舉起假陽具接受全場歡呼,把氣氛推到最高點!
要靠一周一次的巡迴義診跟衛教改變整個非洲是不可能的,畢竟很多錯誤習慣都已經流傳好幾百年,只希望每次來聽講的人們都能學到一點,就算只是一個觀念,一個想法,只要我們改變一個人,他就會去改變下一個人,或許哪一天他會幫他的朋友處理傷口,或許哪一天他會知道使用蚊帳,或許因為這樣一個小動作就能救回一條年輕的生命,這樣我們的努力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