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看得見的希望

85特價25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曾怡瑄
科技,讓她克服所有障礙

友善的工作環境,對視障者來說,能讓他們像一般人一樣在公司裡正常行動,這些看似簡單的小細節,對他們而言都是莫大的幫助。

這家電信公司有個小區塊,坐著兩排電銷人員,不仔細觀察或特別介紹的話,還真不容易發現這些一邊打電話、一邊打電腦的電銷人員是視障者。他們就像一般的電銷人員:語氣親和、服務殷切。曾怡瑄,也是這個電話行銷小組的成員,就坐在靠裡面的位子。

怡瑄以前是看得見的,雙眼全盲以後,有長達四年的時間失業,這個電銷工作是怡瑄失明後的第一份工作。她說:「以前我是做設計的,我喜歡畫畫,家商畢業之後,就開始工作。做設計需要視覺與美感,需要親眼感受,眼睛看不見等於也失去了設計能力。」

有天一覺醒來,就完全看不見了

怡瑄有先天性的青光眼,高度近視,從小就戴著厚厚的鏡片,「那時,兩眼都看得見,還可以到處亂跑!」她回想著眼睛看得見時的幸福。

失明這件事來得很突然,跌入黑暗的世界──只是一覺醒來的事。在怡瑄二十八歲那年,盛夏八月的某一天中午,午覺醒來,眼前一片血紅,什麼都看不到。因為兩、三年前已失去左眼視力,右眼跟著出事,她的內心充滿恐懼:「自己就要變成瞎子了!」

她當時馬上趕赴醫院,醫生立刻安排開刀。情況和左眼一樣,是視網膜剝離造成微血管破裂,前後動了兩次刀,第一次手術清血塊,第二次開刀把剝離的視網膜貼回去。

起初怡瑄還抱著希望,因為她迅速地就醫。怡瑄解釋說:「視網膜不能萎縮,一旦萎縮了,想貼也貼不回去。」但是,即使視網膜貼回去了,還是有的人會復明,有的人不會,她接著說:「我遇過一個人,他貼回視網膜後,還有〇・〇一的視力。而我……卻是完全看不見。」

出院回家後,「一開始我習慣窩在房間裡。」怡瑄說:「眼睛看不見,也分不清是白天、晚上。睡醒時,恍惚中會以為自己還看得見,「但其實不是真的看得到,那應該是殘留的記憶吧!」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半年的時間,她悶在家裡,完全不出門。怡瑄的爸爸長年在雲林麥寮工作,平時家裡只有她和奶奶兩個人。當時是奶奶給了她「走出去」的勇氣。

奶奶會一直進到怡瑄的房間,不時慫恿、叫喚著:「怡瑄,妳出來……」一會兒叫怡瑄陪她看八點檔連續劇,一會兒又叫怡瑄做這個、做那個。怡瑄知道,奶奶是怕她悶壞了,「我知道奶奶非常擔心我。」

為了不想讓奶奶傷心,雙眼失明不到半年,怡瑄就出門找工作,雖然那時還在復原期。「我告訴自己,不能靠家人養一輩子。將來爸爸老了,總不能還要他繼續照顧我。姑姑們也不時給我鼓勵、幫我加油!」怡瑄說。

她一邊找工作的同時,在「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的幫助下,一邊展開生活重建,學習「定向行動」;上「居家獨立課程」,學著用電磁爐、電鍋煮東西。她開始學會照顧自己,要求自己先在生活上獨立自主。「在我看不到的一年之後,奶奶走了,剩下我一個人。」怡瑄沉靜地述說著傷心的往事,看不見的眼睛直視前方,眼眶滿是淚水。

走出傷痛,怡瑄開始上班了

所幸,讓怡瑄欣慰的好事終於降臨,在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的引介下,怡瑄面試通過,加入電信公司新成立的視障電銷小組。度過了漫長的四年,怡瑄終於重回職場。

電信公司電銷小組的工作項目有很多,包括客服接聽、市場調查、電話行銷、文件查核等等。經過評估之後,視障者較適合重複性高、避免資訊查找、沒有急迫性的業務,於是怡瑄所屬的這個視障電銷小組被安排了「推廣門號」的工作。

每個重回職場的視障者,第一個要突破的關卡是通勤,怡瑄也是。每天上班通勤來回要花掉三個小時,「上公車比較困難。」怡瑄描述她平常怎麼搭上公車。自己做了一個小招牌,在A4紙上面寫了R86,告訴路人她要搭幾號公車。同站等車的人也會主動問她,幫她向公車招手,萬一只有自己一個人等車,也期盼司機看到小招牌後停下來。上車通常得靠司機幫忙,瞄準車門、摸找車門。

「常載我的司機會知道我眼睛看不見,我上車一定會有個專屬的座位。坐火車和捷運就比較簡單,因為都有服務人員帶領。」只要怡瑄到達車站的服務台,站務人員就會帶著她上車廂,下車也會有站務人員在車廂前等著,帶領怡瑄出站。

適應了通勤,怡瑄還得克服工作上的難題。她解釋自己的工作內容:當時她負責的電話行銷專案必須提供「最優惠」的資費,才能找到新客戶。公司會給電銷部門獨家的「特惠方案」,有些特別的方案在門市找不到。她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公司要推動的專案背熟,唸給客戶聽;並依照公司的教戰守則,回答客戶的相關問題。聽完解說,如果客戶願意承辦,就記下客戶的聯絡地址、聯絡方式等等。

之前,電銷小組的教育訓練大都是透過講義和影音教學。但是對視障朋友,就要用適合的方式,才能確認他們能否聽得清楚。

除了上課時老師會仔細講解,下課後,視障者可以透過兩種輔具協助,一種是「語音報讀」,軟體會協助唸出文件上的字,視障者透過耳朵去聽取合約上的條款。另一種是「點字觸摸顯示器」,讓有學過點字的視障者使用。另外,話機上要做好「定位」,讓他們一觸摸就知道是哪一個按鍵;資料庫的圖像資訊也要全部改成文字檔,方便視障者使用。

怡瑄培養專業的第一步,就是先恢復自己說話和溝通的能力。她說:「我很久沒這麼密集的講話,剛開始會卡卡的,不太會表達。」跟客戶講話時心裡會緊張,但並不害怕。因為公司對視障電銷人員做了完整的教育訓練,基本應對不會有問題,碰到突發狀況也可以向上司請教。

公司會把他們可能碰到的狀況分門別類放在文件檔案中,方便他們查找。利用「語音報讀」這個輔具,電腦會唸出文件上的文字,視障者是透過耳朵去聽取合約上的條款;她接著解釋:「要去適應電腦報讀的聲音,畢竟機器出來的聲音和一般講話不一樣,我需要一邊聽語音報讀合約的條款,再唸給客戶。」遇到破音字時,聽到時會愣一下。比如「上調」常會被報讀為「上吊」。不過,這類破音字的問題可以透過系統把音調整成正確的。

另外,在鍵入地址碰到同音異字也有困難,怡瑄常會把高興的「興」字打成「心」字,還好公司有檢核地址的系統,可以自動幫忙校對,一般人就可以自己校對,其他職員都是自己複核,視障者就需要另一個明眼人幫忙,公司會安排另一個同事幫怡瑄複核。有不清楚的,就再打電話問,「客戶也會擔心萬一我們弄錯了,收不到文件和帳單。」

怡瑄說起電銷部門的同事,覺得大家對視障小組的成員很體貼。像是同仁們自發成立「天使家族」志工群組,透過即時通訊軟體,每天徵求一名同事擔任路隊長,從公司帶著下班的視障組員坐上捷運。公司內的空間也做了一些調整和改變,將走道和地面清空,方便視障者用「白手杖」行走。走道上也會貼上辨識標籤,怡瑄一觸摸就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應該行進的方向。對視障者來說,能像一般人在公司裡正常上下班,這些看似簡單的小動作,都是莫大的幫助。

工作之餘,怡瑄閒暇的時間用在睡覺、唱歌和聽小說。「聽」小說是上網去抓書,然後透過「聽書機」朗讀出來。聽書機是一種語言朗讀的導讀軟體。因為上網對視障者也有諸多困難,怡瑄說:「在瀏覽網頁時,很不喜歡讀到圖片,因為一碰到圖片,語言軟體無法辨識,完全讀不出聲音,所以呈現『沉默』狀態。」她也怕碰到網路廣告,「廣告會播放音樂,音樂聲很大,常常會蓋過語音軟體的朗讀。」

「真希望無障礙網頁能夠越來越普及,給視障者一個『無障礙』網路空間。」怡瑄說起這個視障者們的共同願望。

重拾獨立生活能力和找到固定工作之後,對怡瑄來說,總算生活和工作都能規律、穩定下來。她現在最大的願望是:加強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斷取得更好的業績,能真的靠自己養活自己。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