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人性本貪
「人不會踏入同一條河流兩次,卻會被同一個騙局欺騙無數次。」
2008年,史上最大規模龐氏騙局爆發。遍布世界各國的數萬名投資人被坑殺,受害者包括名導史蒂芬.史匹柏、影星凱文.貝肯(Kevin Bacon)、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以及許多大型金融集團,詐騙金額超過650億美金。主謀馬多夫(Bernard Madoff)被判刑150年,他2011年在獄中受訪時,說出了一句名言:「人性貪婪。」
貪婪是人性。不管在華爾街,還是在第三世界國家;不管是頂尖投資人,還是抱著退休金的老人──面對「超額報酬」幾乎無人能保持理智。也因此,這種似曾相識的情景不斷上演:巨量回報帶來「賺大錢」的首批投資人,群眾口碑加上金字塔式的推廣,引來更多投資人加入。隨著資金暴增,氣氛變得躁動、狂熱,最終在一個令人意外的瞬間,紙牌屋倒塌了。真相攤開在日光下,始作俑者接受審判,而絕大部分的投資人血本無歸。
這一切究竟是如何開始的?
1903年11月15日,龐茲搭乘名為「溫哥華號」的移民輪船來到美國。他下船時,穿著像是個歐洲來的富家子,但其實全身上下只有2.5美元。在那個年代,許多人都懷抱著「美國夢」,龐茲也一樣,但他的狀況並不樂觀。他不只沒錢、語言不通,而且運氣還不太好──先後當過送貨員、油漆工、圖書館管理員、收銀員、推銷員,甚至還吃過牢飯。
眼看人生過了大半,而美夢似乎永遠無法實現,將近40歲的龐茲決定創立「證券交易公司」。他辭去工作,租了一間辦公室,用分期付款買了必要的辦公桌椅、打字機、檔案櫃,以及印刷機。但沒過多久,他就花光了所有積蓄,還欠了一屁股債。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他發現了回郵券的商機,從此開啟了一個著名的騙局。
龐茲利用價值6美分的回郵券,加上一些外匯知識,只用了幾個月就堆出了1,500萬美元的金字塔,以當時的黃金價格換算,約相當於今日的14億美元。此外,他還意外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透過佣金,將所有投資人都納入共犯結構。
更令人訝異的還不只於此。
回郵券的計畫失敗之後,龐茲為了解套,開始大量收購銀行,還想用「利潤分享」的概念改寫金融歷史。他甚至介入國際政治,插手波蘭公債,還計畫買下美國政府的整支船隊,並透過子公司、操縱股票來紓緩債務。與此同時,媒體注意到龐茲這位金融家的崛起,在大篇幅的報導之下,投資人無比瘋狂,龐茲的資本也達到前所未見的高度──某種程度上,他確實實現了他的美國夢,擁有過窮奢極欲的生活,還被吹捧成當代「最偉大的義大利人」之一。
騙局沒有永遠的贏家。沒多久,龐茲就迎來此後所有「龐氏騙局」賭徒共同的命運:他被逮捕,一度讓群眾瘋狂的局面終於崩盤。面臨八十六項詐騙的指控,龐茲被判入獄九年。他在1934年獲釋,回到義大利兩年之後,他寫出了自傳,從操盤者的角度寫出了這番「大事業」的全部真相──一個身無分文的義大利移民的「奮鬥」之路,也包含了他對人性的深度理解。龐茲回到義大利之後,彷彿再也沒有「好運」,最後只好去南美謀生。1949年,龐茲在巴西里約一家慈善醫院裡孤獨離世,死時身無分文。
雖然龐茲的罪行已經被揭發,但「龐氏騙局」沒有就此消失。它像是不死幽靈,變幻成不同的模樣,取了各種好聽的名字,一次次借屍還魂。似乎從龐茲的時代開始,人們就一再犯下同樣錯誤:低估了貪欲,而高估了理性。畢竟,人性就算過了幾百年也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