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圖解 犯罪心理學

9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1章 犯罪心理學的基礎

犯罪心理學在各個現場能發揮什麼作用?
用於防範、偵查、審判與更生
犯罪心理學這門學問,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能發揮什麼作用呢? 首先是防範犯罪的發生。為了有效防範犯罪,將都市及住家設計成能夠有效減少犯罪的環境設計,或是致力打造出有利於保護自身的空間規劃,這些相關措施都是至關重要的。這些措施的理論基礎之一是「破窗效應」。該理論認為,如果某個地方破了一扇窗戶而未被處理,則暗示該地方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最後很可能會變成一片無法無天的區域。
其次則是搜查。在犯罪發生並且要找出犯人時,會利用「犯罪剖繪」(詳見第60頁)等手法來判斷犯罪者的特徵並鎖定嫌疑人。
第三是審判。日本目前也實施了裁判員制度,其中涉及到的選定一般人參與審判及其心理輔導等事項,就會使用到犯罪心理學。此外,為了確保審判的公正性,精神鑑定等工作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最後是對曾犯下罪行的人提供更生的相關支援。特別是針對犯罪少年的矯正工作尤為重要,除此之外,還包括透過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等方式,協助犯人重新融入社會。
由此可見,當今社會中犯罪心理學所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

我們能夠透過外表來判斷誰是犯罪者嗎?
僅憑外表並不能判斷誰是犯罪者
曾經犯過罪的人,或是即將要犯罪的人,我們能夠用眼睛分辨得出來嗎?
從結論來說,根據目前的研究,一般都認為無法僅靠外表來明確地判斷誰是犯罪者。
針對這個議題,有許多研究者都進行了探討。
最開始研究身體特徵與犯罪之間關係的人,是義大利的醫學家龍布羅梭(Cesare Lombroso)。他將收監於監獄中的犯罪者與非犯罪者進行比較,試圖找出其中的差異。經過多次研究,龍布羅梭認為犯罪者具有以下的身體特徵:(1)腦部比較小、(2)頭蓋骨比較厚、(3)下顎比較大、(4)額頭比較窄、(5)耳朵比較大、(6)牙齒排列異常、(7)鷹勾鼻及(8)長手臂。他從這些特徵所得出的結論是,這些犯罪者更加接近動物而非人類。
龍布羅梭的研究,其可評價之處在於他以人類學的觀點來看待犯罪。然而,從現代的角度來看,他的學說其實存在有許多問題。
此後,雖然各種相關的研究仍在持續進行,近年也出現了「連續犯罪者的眼睛帶有某些特徵」的研究結果,或是「臉部橫幅較窄的男性容易成為凶殺案的受害者」等假設,然而,這些說法都僅停留在基於某些統計數據得出的假設階段,目前為止都沒有得出可以僅憑外表來判斷犯罪者或受害者的結論。

殺人犯的大腦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
與殺人行為相關的前額葉皮質
近年來,有關大腦功能與犯罪之關聯性的研究十分受到關注。這類研究主要在探討不同的大腦結構或功能障礙是否會對個人的行為造成影響,例如出現暴力傾向。
研究人員雷恩就曾對41名殺人犯和相同數量的非犯罪者進行了實驗,比較他們的大腦有何不同。實驗非常簡單,參與者只需要在看到螢幕上出現圓圈時按下反應按鈕,並持續進行32分鐘,期間他們的大腦活動會被記錄下來。而結果顯示,殺人犯的大腦前額葉皮質的活動較弱。
前額前皮質位於大腦的前側區域,負責在事前制定計畫、調整行動、抑制衝動,同時還具有保持注意力的功能。一旦該部位無法充分運作時,就可能導致無法控制怒氣、出現衝動性的暴力、嚴重時甚至演變成殺人行為的機制發生。
關於這種前額葉皮質的功能障礙,就曾經有案例顯示,某些人在因為事故而造成該部位的損傷之後,性格變得具有攻擊性且衝動。
此外,在冷靜沉著且會按照計畫執行犯罪的連環殺人犯中,也有發現其前額葉皮質沒有受到損傷或異常的案例。

「心理病態」很容易成為犯罪者?
心理病態傾向與犯罪
「心理病態(Psychopathy)」是一個近來經常會聽到的詞彙,而心理病態傾向也被認為是容易犯罪的性格特徵之一。
所謂心理病態傾向,是一種極度自我中心且性格衝動的人格障礙,但並不會出現精神病的症狀。其特徵包括沒有責任感、感情淡薄、缺乏同理心、沒有罪惡感、做人不老實且不真誠等。
他們會犯下罪行的背景,來自於不顧及他人、只追求滿足自己欲望的自私思維。此外,他們還具備冷酷、把別人當作是自己的工具般對待的特質。
雖然平時會表現出沒有道德感的性格,但由於其充滿自信的行為與滔滔不絕的言談,有時表面上看起來可能還別有一番魅力。
具有心理病態傾向的人雖然有時會犯下殺人罪,但其犯行是具有特徵性的。他們較少因為憤怒而衝動地犯罪,反而大多是將殺人當作達成某種目的的手段,屬於工具型犯罪。
儘管心理病態傾向被視為邪惡的人格,但由於他們能隨時保持冷靜且不畏冒險,因此其中也有不少人活躍於義勇消防員、創新者、急診醫師等領域。

人類真的會因為遊戲或動畫的影響而變得暴力嗎?
可能會有的兩個效果
懸疑片或動作片等含有暴力情節的電影或動畫向來很受歡迎。像這樣的影片對於觀眾心理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關於這一點,有兩種學說可供參考。一種是「觀察學習理論」。此理論認為,觀看暴力影像會讓人學習到這種行為,進而成為做出相同行為的動機。
另一個學說「宣洩(Catharsis)理論」。此學說與觀察學習理論相反,認為觀看暴力影像能夠讓人釋放情緒,進而抑制暴力行為。
在進行過多種實驗之後,目前支持宣洩理論的結果極為少數,大多數結果支持的是觀察學習理論。
關於暴力影像,近年來特別會衍生出問題的是暴力遊戲的影響。在暴力遊戲中,玩家會扮演主角去擊敗敵人或僵屍。在這個過程中,當玩家採取自發行為並因此出現變化的話,就會增強這些行為,也就是所謂的「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讓觀察學習的效果變得更加強烈。
儘管如此,這並不代表暴力影像或是暴力遊戲就應該受到管制。因為從歷史上來看,既然它們能被大眾廣為接受,就表示它們應該發揮了某些有益的作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