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分析的基礎》簡介
該書被譽為數理經濟學的劃時代經典之作,通書都以古典數學求極值的方法,來推導或創設經濟理論或定理,並為經濟學引進一些物理學的分析技巧。
薩繆爾遜在書中寫道:「在理論物理學中,包括了二階微分方程的假定,此一微分方程足以決定在一定的位置及速度的初期條件之下,所有變數是經過時間上的移動。同樣的道理,在經濟學部門中,包括在不同時點的變數關係(例如:對時間的導數、加權積分、落後的變數、泛函數等等),被提出作為一群經濟變數經時間而起的移動。」這是把經濟的變數關係當作物理的變數關係來看。以「物理」解釋「人理」,以物理的機械現象來解釋經濟的意志現象,以機械的必然來代替意志的自由,這正是現代經濟學物理化的風格,有學者指出,這種做法徹底背叛了古典經濟學道德化的風格。
該書分為兩部分,共有十二章,另有兩個數學附錄。第一部分係根據薩繆爾遜的博士論文改寫而成,以數理方法重述消費理論、生產理論以及福利經濟學;第二部分則取材自發表於《經濟計量學報》以及《經濟統計評論》(Reviewof Economic Statistics)的三篇文章,旨在探討安定問題,並介紹一些動態理論的基礎概念。
第一部分包括八章。第一章是導論,指出經濟學有許多理論或定理,都可用共同的數理方法來推導;並強調經濟定理必須是「有意義的」,意即其正確與否必須是可以驗證的;最後說明使用數理方法的好處。第二章介紹均衡體系與比較靜態的觀念。第三章討論一些數學理論,包括:均衡的極大化條件、均衡與極值的位移、附帶限制式對均衡的影響、有限變化的分析等等。
第四章至第八章,薩繆爾遜應用前面章節介紹的數理分析方法,重述生產、消費與福利經濟學的理論。第四章重述成本與生產理論,以求取極值的方法導出追求成本最低,以及利潤最大所須滿足的一些重要條件。第五章為消費者行為純理論,首先介紹效用函數在概念上由基數(cardinal)效用到序數(ordinal)效用的演進,然後推導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數學條件、Slutsky方程式,以及需求函數的特性等。薩繆爾遜在該章中首度揭示顯示性偏好理論,並據此印證與說明需求函數的一些特性。
第六章論轉換、複合商品及配給。在轉換方面,重點在討論函數、自變數、應變數,以及價格的轉換對極值及消費需求的影響。以一般轉換理論為基礎,薩繆爾遜討論一組商品的需求,以及複合或加總商品的一般問題,推導出「一組商品若其相對價格保持不變,則單一商品的各種需求理論皆可適用於此一組商品,故在需求分析上可將此組商品視同單一商品」的「複合商品定理」。接著,利用顯示性偏好理論,說明如何利用可觀察的價格及消費量所編成的指數,來判斷個人效用的增減,而發展出一套指數理論。該章最後介紹在點券配給制度下的選擇理論,導出最佳消費組合的數學條件,並證明在點券配給制度下,對消費的限制增多,將使商品的需求彈性下跌。
第七章討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的一些特殊問題,包括:效用的基數衡量、效用獨立之假設、商品間的互補或替代關係、所得邊際效用之定常性,以及消費者剩餘概念的價值與衡量。第八章為福利經濟學,首先評述福利經濟學中的各家學說,然後承襲Bergson的社會福利函數,並加以發揚光大。Bergson的社會福利函數,假設社會福利的序數水準為社會上每個人所達成的序數效用水準之函數,在設定上擺脫個人的效用水準是否可以比較的問題。薩繆爾遜利用此社會福利函數,導出使社會福利水準達到最大所需的生產面及消費面的條件。
該書的第二部分討論安定及動態理論,共三章。第九章介紹比較靜態的分析法與動態理論,討論均衡的安定性條件,並提出將比較靜態的分析與動態安定性之結論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對應原理」。第十章討論直線性與非直線性體系的均衡安定性問題,旨在闡揚上一章所提及的對應原理,說明靜態學與動態學兩者之間的關係。第十一章論動態理論的基礎,首先檢討各家對靜學與動學的看法,並提出作者個人的見解,然後以各種不同的模型為例說明。
薩繆爾遜名聞全球的兩大緣由
除了《經濟分析的基礎》這本劃時代經典著作之外,薩繆爾遜發表了數百篇論文,其對經濟理論各學門幾乎都有貢獻,舉凡消費理論、資本理論與時際效率、無替代定理、國際貿易理論、共用財與經濟效率、動態理論與安定性分析,以及乘數與加速原理的綜合等,可說包羅萬象。不過,薩繆爾遜之所以名聞全球,應該不是緣於這些學術成就,最可能的觸媒應有兩項:一是他長期在《新聞週刊》(Newsweek)上寫專欄,而且和一九七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利曼(M.Friedman),針對經濟政策問題長時間打筆戰,引起廣泛地注意;二是薩繆爾遜將經濟學普及化,這全都歸功於花費三年時間撰寫,在一九四八年面世的《經濟學》(Economics)一書。
該書出版後洛陽紙貴,曾有一段不短的時間,其在全球的銷售量被認為僅次於《聖經》。此基本經濟學教科書之所以暢銷,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齊備,可謂時也、運也、命也。一來當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新問題一籮筐,經濟學面臨一種動態階段的挑戰,「馬歇爾計畫」所揭示的政府強力策略抬頭,學生們飢渴地盼望能有跟時勢密切連結的入門書;二來薩繆爾遜在當時已有足夠顯赫的學術地位,可以全力撰寫教科書;三來薩繆爾遜精通數理,有充分能力在教科書中以簡單明瞭的「數理模式」撰文,讓學習者易於研讀。就在此種環境下,轟動全球的基本經濟學教本於焉誕生,它不但讓經濟學普及成為顯學,也奠定不久之後經濟學列入諾貝爾獎頒授學門的基礎。
由於薩繆爾遜的這本教科書,以及他在一九四七年出版的《經濟分析的基礎》,讓數量分析工具逐漸導入經濟學,而且也將凱因斯理論以此工具傳達給世人。經過半個世紀的演化之後,經濟學數理化竟然喧賓奪主成為主流,同時,「計量方法」也在當時蓬勃開展,使得經濟學可以從事實證,而「數量化」的結果足以「提出證據」大聲說話,尤其重要的是,能對政府公共政策之影響效果得到數字答案。
值得商榷的「公共財」理論
薩繆爾遜聰明絕頂、思慮嚴謹,雖然著作等身卻能免於浮濫,不過,儘管如此,仍值得商榷,甚至是可能出錯的論點,以極為重要且現實世界時常應用的「公共財」來說,值得一談。
「公共財」是由Public Goods直譯過來,是薩繆爾遜在一九五三年以精湛文章所提出的。全球聞名的華裔產權學者張五常教授明指其錯誤,他用薩繆爾遜的原話解釋說:「在燈塔的例子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燈塔的經營者不能向得益的船隻收取費用,這使燈塔宜於被作為一種Public Goods(張教授指出此名詞誤導讀者,因為此時所指的並非共用財特徵);但就算是燈塔的經營者以雷達偵察的方法,成功地向每一船隻收費,為社會利益計,要像私人物品(張教授又指此時用Private Goods一詞,再加誤導)那樣地以市價收費並不一定是理想的。為什麼呢?因為對社會而言,向多一條船隻服務的額外費用是等於零(張教授指出這才是共用財的特徵,跟難收費是兩件事。他又說薩繆爾遜是PublicGoods的創始人,但在這段文字中把這個詞用得太早了,以致誤導,他也推測中文譯為公共財,很可能是因為這段文字引錯了的)……」。
這一段文字明確地顯示,共用財的真正特色應是其使用的「邊際成本為零」,並不是收費困難,但由此特色推動得須由政府供應讓民眾「免費」使用,卻無疑是值得商榷的!
這裏使用「共用財」而不用一般通用的「公共財」,乃因後者顧名思義「公家財貨或大家公用的財貨」,但其實它指的是,具有「共享」和「不能排他性」兩種特質的財貨,而與「公共或公用」根本風馬牛不相及,因而「公共財」這個詞並不恰當,「共用財」雖然也不太理想,但相較公共財卻來得名符其實,而英文“Public Goods”更是很明顯的不合宜,遺憾的是,它已約定俗成,難以導正。
該書被譽為數理經濟學的劃時代經典之作,通書都以古典數學求極值的方法,來推導或創設經濟理論或定理,並為經濟學引進一些物理學的分析技巧。
薩繆爾遜在書中寫道:「在理論物理學中,包括了二階微分方程的假定,此一微分方程足以決定在一定的位置及速度的初期條件之下,所有變數是經過時間上的移動。同樣的道理,在經濟學部門中,包括在不同時點的變數關係(例如:對時間的導數、加權積分、落後的變數、泛函數等等),被提出作為一群經濟變數經時間而起的移動。」這是把經濟的變數關係當作物理的變數關係來看。以「物理」解釋「人理」,以物理的機械現象來解釋經濟的意志現象,以機械的必然來代替意志的自由,這正是現代經濟學物理化的風格,有學者指出,這種做法徹底背叛了古典經濟學道德化的風格。
該書分為兩部分,共有十二章,另有兩個數學附錄。第一部分係根據薩繆爾遜的博士論文改寫而成,以數理方法重述消費理論、生產理論以及福利經濟學;第二部分則取材自發表於《經濟計量學報》以及《經濟統計評論》(Reviewof Economic Statistics)的三篇文章,旨在探討安定問題,並介紹一些動態理論的基礎概念。
第一部分包括八章。第一章是導論,指出經濟學有許多理論或定理,都可用共同的數理方法來推導;並強調經濟定理必須是「有意義的」,意即其正確與否必須是可以驗證的;最後說明使用數理方法的好處。第二章介紹均衡體系與比較靜態的觀念。第三章討論一些數學理論,包括:均衡的極大化條件、均衡與極值的位移、附帶限制式對均衡的影響、有限變化的分析等等。
第四章至第八章,薩繆爾遜應用前面章節介紹的數理分析方法,重述生產、消費與福利經濟學的理論。第四章重述成本與生產理論,以求取極值的方法導出追求成本最低,以及利潤最大所須滿足的一些重要條件。第五章為消費者行為純理論,首先介紹效用函數在概念上由基數(cardinal)效用到序數(ordinal)效用的演進,然後推導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數學條件、Slutsky方程式,以及需求函數的特性等。薩繆爾遜在該章中首度揭示顯示性偏好理論,並據此印證與說明需求函數的一些特性。
第六章論轉換、複合商品及配給。在轉換方面,重點在討論函數、自變數、應變數,以及價格的轉換對極值及消費需求的影響。以一般轉換理論為基礎,薩繆爾遜討論一組商品的需求,以及複合或加總商品的一般問題,推導出「一組商品若其相對價格保持不變,則單一商品的各種需求理論皆可適用於此一組商品,故在需求分析上可將此組商品視同單一商品」的「複合商品定理」。接著,利用顯示性偏好理論,說明如何利用可觀察的價格及消費量所編成的指數,來判斷個人效用的增減,而發展出一套指數理論。該章最後介紹在點券配給制度下的選擇理論,導出最佳消費組合的數學條件,並證明在點券配給制度下,對消費的限制增多,將使商品的需求彈性下跌。
第七章討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的一些特殊問題,包括:效用的基數衡量、效用獨立之假設、商品間的互補或替代關係、所得邊際效用之定常性,以及消費者剩餘概念的價值與衡量。第八章為福利經濟學,首先評述福利經濟學中的各家學說,然後承襲Bergson的社會福利函數,並加以發揚光大。Bergson的社會福利函數,假設社會福利的序數水準為社會上每個人所達成的序數效用水準之函數,在設定上擺脫個人的效用水準是否可以比較的問題。薩繆爾遜利用此社會福利函數,導出使社會福利水準達到最大所需的生產面及消費面的條件。
該書的第二部分討論安定及動態理論,共三章。第九章介紹比較靜態的分析法與動態理論,討論均衡的安定性條件,並提出將比較靜態的分析與動態安定性之結論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對應原理」。第十章討論直線性與非直線性體系的均衡安定性問題,旨在闡揚上一章所提及的對應原理,說明靜態學與動態學兩者之間的關係。第十一章論動態理論的基礎,首先檢討各家對靜學與動學的看法,並提出作者個人的見解,然後以各種不同的模型為例說明。
薩繆爾遜名聞全球的兩大緣由
除了《經濟分析的基礎》這本劃時代經典著作之外,薩繆爾遜發表了數百篇論文,其對經濟理論各學門幾乎都有貢獻,舉凡消費理論、資本理論與時際效率、無替代定理、國際貿易理論、共用財與經濟效率、動態理論與安定性分析,以及乘數與加速原理的綜合等,可說包羅萬象。不過,薩繆爾遜之所以名聞全球,應該不是緣於這些學術成就,最可能的觸媒應有兩項:一是他長期在《新聞週刊》(Newsweek)上寫專欄,而且和一九七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利曼(M.Friedman),針對經濟政策問題長時間打筆戰,引起廣泛地注意;二是薩繆爾遜將經濟學普及化,這全都歸功於花費三年時間撰寫,在一九四八年面世的《經濟學》(Economics)一書。
該書出版後洛陽紙貴,曾有一段不短的時間,其在全球的銷售量被認為僅次於《聖經》。此基本經濟學教科書之所以暢銷,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齊備,可謂時也、運也、命也。一來當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新問題一籮筐,經濟學面臨一種動態階段的挑戰,「馬歇爾計畫」所揭示的政府強力策略抬頭,學生們飢渴地盼望能有跟時勢密切連結的入門書;二來薩繆爾遜在當時已有足夠顯赫的學術地位,可以全力撰寫教科書;三來薩繆爾遜精通數理,有充分能力在教科書中以簡單明瞭的「數理模式」撰文,讓學習者易於研讀。就在此種環境下,轟動全球的基本經濟學教本於焉誕生,它不但讓經濟學普及成為顯學,也奠定不久之後經濟學列入諾貝爾獎頒授學門的基礎。
由於薩繆爾遜的這本教科書,以及他在一九四七年出版的《經濟分析的基礎》,讓數量分析工具逐漸導入經濟學,而且也將凱因斯理論以此工具傳達給世人。經過半個世紀的演化之後,經濟學數理化竟然喧賓奪主成為主流,同時,「計量方法」也在當時蓬勃開展,使得經濟學可以從事實證,而「數量化」的結果足以「提出證據」大聲說話,尤其重要的是,能對政府公共政策之影響效果得到數字答案。
值得商榷的「公共財」理論
薩繆爾遜聰明絕頂、思慮嚴謹,雖然著作等身卻能免於浮濫,不過,儘管如此,仍值得商榷,甚至是可能出錯的論點,以極為重要且現實世界時常應用的「公共財」來說,值得一談。
「公共財」是由Public Goods直譯過來,是薩繆爾遜在一九五三年以精湛文章所提出的。全球聞名的華裔產權學者張五常教授明指其錯誤,他用薩繆爾遜的原話解釋說:「在燈塔的例子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燈塔的經營者不能向得益的船隻收取費用,這使燈塔宜於被作為一種Public Goods(張教授指出此名詞誤導讀者,因為此時所指的並非共用財特徵);但就算是燈塔的經營者以雷達偵察的方法,成功地向每一船隻收費,為社會利益計,要像私人物品(張教授又指此時用Private Goods一詞,再加誤導)那樣地以市價收費並不一定是理想的。為什麼呢?因為對社會而言,向多一條船隻服務的額外費用是等於零(張教授指出這才是共用財的特徵,跟難收費是兩件事。他又說薩繆爾遜是PublicGoods的創始人,但在這段文字中把這個詞用得太早了,以致誤導,他也推測中文譯為公共財,很可能是因為這段文字引錯了的)……」。
這一段文字明確地顯示,共用財的真正特色應是其使用的「邊際成本為零」,並不是收費困難,但由此特色推動得須由政府供應讓民眾「免費」使用,卻無疑是值得商榷的!
這裏使用「共用財」而不用一般通用的「公共財」,乃因後者顧名思義「公家財貨或大家公用的財貨」,但其實它指的是,具有「共享」和「不能排他性」兩種特質的財貨,而與「公共或公用」根本風馬牛不相及,因而「公共財」這個詞並不恰當,「共用財」雖然也不太理想,但相較公共財卻來得名符其實,而英文“Public Goods”更是很明顯的不合宜,遺憾的是,它已約定俗成,難以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