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希臘,統計是一種技擊運動。」安德烈亞斯.耶奧爾耶歐(Andreas Georgiou)聽說自己要面臨刑事控訴和國會調查後,說了這句話。耶奧爾耶歐很傑出,曾經在華盛頓的國際貨幣基金(IMF)工作多年,如果要拍跟歐洲經濟災難有關的電影,耶奧爾耶歐或許可以由影星喬治.克隆尼扮演。二○一○年下半年,他由國際貨幣基金和歐盟空降,出任新成立的希臘官方統計機構統計局(Elstat)局長。幾星期後,他的電子郵件遭到駭客攻擊,幾個月後,新近遭到裁員的舊統計局理事指控他違反希臘國家利益。檢方後來在造成希臘人意見嚴重分歧的一個案子裡,指控他玩忽職守、偽造報表、偽造官方資料等重罪。
他犯了什麼罪?就是試圖在統計官員承政客之命、粉飾統計數字幾十年後,提出跟希臘經濟有關的精確統計。這個案子關係至為重大,因為歐盟是否撥付紓困資金,救援希臘政府、防止希臘經濟崩潰,取決於希臘是否達成刪減政府支出與借貸的嚴苛目標。目標是以預算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表示,國內生產毛額是一國經濟規模的標準,是大家熟悉的術語,對大多數人卻沒有太大的意義。本書意在敘述這種統計怎麼會這麼重要的故事。
耶奧爾耶歐獲得任命前不久,歐盟執行委員會公布的調查報告指出,希臘已經篡改數字多年。這一年稍早,希臘國家統計服務局(新統計局的前身)局長在多少有點絕望之餘,跟在布魯塞爾的歐盟官員聯絡,「宣稱官方干預數字的提供。」這份調查報告斷定,希臘多次誤報統計數字,希臘政府無論如何,都無法掌握自己的支出,大家對「希臘制度架構的可靠性」深表懷疑──這句官僚用語的意思是:希臘政府沒有能力控制、甚至沒有能力計算國防支出之類很多領域的花費。2
官方調查其實毫無必要。統計專家可以告訴歐盟執行委員,希臘人只是看著報上來的數字做假帳。二○○六年,希臘宣布GDP比先前想像的高出二五%一事,就是潛在的警訊:因為當時的希臘國家統計服務局在經濟統計中,加上沒有列入帳簿、稅捐機關也不察的估計產值。當然不是只有希臘會在官方GDP統計中,納入所謂的非正式經濟(後面會重新探討)估計值,但是在需要對外舉借更多債務時,這樣大幅提高GDP很有用,因為GDP規模是放款人判斷借款人償還貸款能力的關鍵。
除了這種變化、除了歐盟統計官員經常拒絕批准希臘的數字外,編造的數字也會有統計上的指標,顯示這種數字是捏造出來的。GDP或其他經濟變數的型態有一種特別的統計指紋,很難偽造。這種系列統計數字不是隨機的。具體的說,就像隨機統計的情形一樣,第一個數字是不是一(或最高到九的任何其他數字)的機率為九分之一;相反的,統計數字以一開頭的機率大多了:第一個數字是一的機率比是九的機率高出六倍、是一的機率比是三的機率高出兩倍多,其餘以此類推。這種指紋型態叫做班佛定律(Benford’s Law)。在二○○六年播出的罪案劇《數字追兇》(Numb3rs)中,名叫《跑路哥》(Running Man)的一集裡,大衛.克萊姆赫茲(David Krumholtz)飾演的數學天才查理.艾普斯(Charlie Eppes)博士,就是用班佛定律,破了一系列的竊盜案。希臘的GDP統計中沒有班佛定律的指紋。3
歐盟執委會的報告很清楚──是我所見過最不客氣的官僚語言──指責希臘財政部為了保持貸款源源流入希臘,下令官方統計單位,必須交出什麼樣的赤字和GDP數字。二○一○年前,希臘國家統計服務局理事會一定知道數字造假,不然就是一定不知道,不管知不知道,兩種情況都顯示,這個理事會幾乎不是有效的國家統計機構。巧合的是,我的好朋友、在著名的國際事務智庫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擔任經濟部門主任的寶拉.蘇巴琦(Paola Subacchi),曾經在二○○二年參觀過希臘國家統計服務局。當時她飛到雅典,搭上計程車,坐到居然是屬於郊區住宅區的一個地址。她說:「統計局設在普通商店廣場內,我被迫在一段一九五○年代的公寓街區中尋找入口,然後爬樓梯,走進一間積滿灰塵、沒有幾個人在的房間。我記得自己沒有看到電腦,這種情形非常特別,根本沒有專業作業的樣子。」難怪國際貨幣基金和歐盟執委會要借給希臘政府紓困基金時,把派任耶奧爾耶歐先生、創建新的統計機構,當成條件之一。其中可能有尚待揭發、令人厭惡的驚異問題。耶奧爾耶歐遭到背叛國家利益的指控後說:「我因為不做假帳,而遭到起訴。」理論上,背叛國家利益罪名的最高刑責可能是無期徒刑。
提到這個惡意編造統計的故事,目的是要突顯GDP在日常政治與金融上的重要性。理論上,耶奧爾耶歐先生可能因為提出跟前任不同的數字,而鋃鐺入獄,然而,千百萬希臘人的生活水準──他們會有工作嗎?他們需要在食物救濟站排隊嗎?──卻取決於他的數字。
GDP是我們衡量和比較國家表現優劣的方式,不是測量土地大小或平均溫度之類自然現象精確度偏差多少的問題。GDP是人為衡量的實體,相關觀念只能追溯到一九四○年代。就像第一章裡要探討的東西一樣,大家在一九四○年代以前,利用不同的觀念,衡量經濟表現的好壞,而且就算是這些觀念,起源也只有兩百年出頭。萬一耶奧爾耶歐先生在最不可能的情況下鋃鐺入獄(該案的調查仍然拖延不決),失去自由,一定是為了把一切加總起來而形成的抽象觀念──一切指的是釘子、牙刷、耕耘機、鞋子、理髮、管理諮詢、街道清掃、瑜伽教學、碗盤、繃帶、書籍、和經濟中數以百萬計的所有其他服務與產品──然後再用複雜的方式,配合季節性的波動,進行調整,同時考慮到通貨膨脹,再進行標準化,以便所有國家的統計只要再經過假設中的匯率調整,大致都可以互相比較。你明白了吧:這是從極為複雜的方法中得到的抽象統計,重要性卻至為重大。
因此,這麼虛假、這麼複雜、這麼抽象的東西,怎麼會成為決定經濟政策、影響希臘人民生計的極度重要因素?影響他們和我們命運的關鍵政治決策,居然是由GDP決定,這樣子到底對不對?畢竟,光是「經濟」這個指標,通常就會主導政治上的競爭,每季GDP增加○.二%、或減少○.一%的差別,似乎會造成政府的命運跟著起伏。後者可能表示經濟衰退,前者可能代表當選連任。經濟學家和政客經常在新聞快報中,針對經濟表現,發表截然不同的聲明,據以說明經濟成長率可能有多少、因此政府應該採取什麼行動。
GDP是代表經濟成就至高無上的標準,但是這種地位已經碰到愈來愈多的挑戰,政客或經濟學家倒沒有像人民一樣,把GDP當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出問題的主要象徵。例如,環保人士相信,GDP造成大家過度強調成長,卻犧牲了這個星球,提倡「幸福快樂」的人認為,必須用代表真正「福祉」的指標,取代GDP。推動占領運動的行動份子聲稱,大家把重點放在GDP上,掩飾了不平等和社會的不和諧。
GDP及其扮演指導經濟政策的角色,的確遭到一些理性的批評。這些批評也包括質疑GDP的統計結構怎麼會變的這麼複雜、以及這麼複雜的抽象數字實際的意思是什麼。但是,就像本書也要說明的一樣,GDP也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創造自由與人類能力的重要象徵。GDP以不盡完美的方式,指出創新和人類的可能性。GDP是人類創造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在愈來愈多服務與無形事物主導經濟的狀況下、人類互相照顧的指標。二○○二年時,美國經濟分析局宣稱,GDP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4這是大家都可以了解的誇張說法。
本書要解釋GDP的意義、描述其歷史、說明其限制,還要為GDP辯護,主張GDP仍然是經濟政策的關鍵指標。GDP的確勝過建議中一些相當流行的替代指標(如「幸福快樂」)。我也會質問在衡量經濟表現上,GDP是否還是夠好的指標──我的結論是不夠好。GDP是為二十世紀大量生產實體經濟設計的指標,不是為快速創新、無形、日漸數位化、服務化的現代經濟而設計。經濟表現多好總是會成為日常政治中重要的一環,我們需要一個勝過GDP的「經濟」衡量標準。
「在希臘,統計是一種技擊運動。」安德烈亞斯.耶奧爾耶歐(Andreas Georgiou)聽說自己要面臨刑事控訴和國會調查後,說了這句話。耶奧爾耶歐很傑出,曾經在華盛頓的國際貨幣基金(IMF)工作多年,如果要拍跟歐洲經濟災難有關的電影,耶奧爾耶歐或許可以由影星喬治.克隆尼扮演。二○一○年下半年,他由國際貨幣基金和歐盟空降,出任新成立的希臘官方統計機構統計局(Elstat)局長。幾星期後,他的電子郵件遭到駭客攻擊,幾個月後,新近遭到裁員的舊統計局理事指控他違反希臘國家利益。檢方後來在造成希臘人意見嚴重分歧的一個案子裡,指控他玩忽職守、偽造報表、偽造官方資料等重罪。
他犯了什麼罪?就是試圖在統計官員承政客之命、粉飾統計數字幾十年後,提出跟希臘經濟有關的精確統計。這個案子關係至為重大,因為歐盟是否撥付紓困資金,救援希臘政府、防止希臘經濟崩潰,取決於希臘是否達成刪減政府支出與借貸的嚴苛目標。目標是以預算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表示,國內生產毛額是一國經濟規模的標準,是大家熟悉的術語,對大多數人卻沒有太大的意義。本書意在敘述這種統計怎麼會這麼重要的故事。
耶奧爾耶歐獲得任命前不久,歐盟執行委員會公布的調查報告指出,希臘已經篡改數字多年。這一年稍早,希臘國家統計服務局(新統計局的前身)局長在多少有點絕望之餘,跟在布魯塞爾的歐盟官員聯絡,「宣稱官方干預數字的提供。」這份調查報告斷定,希臘多次誤報統計數字,希臘政府無論如何,都無法掌握自己的支出,大家對「希臘制度架構的可靠性」深表懷疑──這句官僚用語的意思是:希臘政府沒有能力控制、甚至沒有能力計算國防支出之類很多領域的花費。2
官方調查其實毫無必要。統計專家可以告訴歐盟執行委員,希臘人只是看著報上來的數字做假帳。二○○六年,希臘宣布GDP比先前想像的高出二五%一事,就是潛在的警訊:因為當時的希臘國家統計服務局在經濟統計中,加上沒有列入帳簿、稅捐機關也不察的估計產值。當然不是只有希臘會在官方GDP統計中,納入所謂的非正式經濟(後面會重新探討)估計值,但是在需要對外舉借更多債務時,這樣大幅提高GDP很有用,因為GDP規模是放款人判斷借款人償還貸款能力的關鍵。
除了這種變化、除了歐盟統計官員經常拒絕批准希臘的數字外,編造的數字也會有統計上的指標,顯示這種數字是捏造出來的。GDP或其他經濟變數的型態有一種特別的統計指紋,很難偽造。這種系列統計數字不是隨機的。具體的說,就像隨機統計的情形一樣,第一個數字是不是一(或最高到九的任何其他數字)的機率為九分之一;相反的,統計數字以一開頭的機率大多了:第一個數字是一的機率比是九的機率高出六倍、是一的機率比是三的機率高出兩倍多,其餘以此類推。這種指紋型態叫做班佛定律(Benford’s Law)。在二○○六年播出的罪案劇《數字追兇》(Numb3rs)中,名叫《跑路哥》(Running Man)的一集裡,大衛.克萊姆赫茲(David Krumholtz)飾演的數學天才查理.艾普斯(Charlie Eppes)博士,就是用班佛定律,破了一系列的竊盜案。希臘的GDP統計中沒有班佛定律的指紋。3
歐盟執委會的報告很清楚──是我所見過最不客氣的官僚語言──指責希臘財政部為了保持貸款源源流入希臘,下令官方統計單位,必須交出什麼樣的赤字和GDP數字。二○一○年前,希臘國家統計服務局理事會一定知道數字造假,不然就是一定不知道,不管知不知道,兩種情況都顯示,這個理事會幾乎不是有效的國家統計機構。巧合的是,我的好朋友、在著名的國際事務智庫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擔任經濟部門主任的寶拉.蘇巴琦(Paola Subacchi),曾經在二○○二年參觀過希臘國家統計服務局。當時她飛到雅典,搭上計程車,坐到居然是屬於郊區住宅區的一個地址。她說:「統計局設在普通商店廣場內,我被迫在一段一九五○年代的公寓街區中尋找入口,然後爬樓梯,走進一間積滿灰塵、沒有幾個人在的房間。我記得自己沒有看到電腦,這種情形非常特別,根本沒有專業作業的樣子。」難怪國際貨幣基金和歐盟執委會要借給希臘政府紓困基金時,把派任耶奧爾耶歐先生、創建新的統計機構,當成條件之一。其中可能有尚待揭發、令人厭惡的驚異問題。耶奧爾耶歐遭到背叛國家利益的指控後說:「我因為不做假帳,而遭到起訴。」理論上,背叛國家利益罪名的最高刑責可能是無期徒刑。
提到這個惡意編造統計的故事,目的是要突顯GDP在日常政治與金融上的重要性。理論上,耶奧爾耶歐先生可能因為提出跟前任不同的數字,而鋃鐺入獄,然而,千百萬希臘人的生活水準──他們會有工作嗎?他們需要在食物救濟站排隊嗎?──卻取決於他的數字。
GDP是我們衡量和比較國家表現優劣的方式,不是測量土地大小或平均溫度之類自然現象精確度偏差多少的問題。GDP是人為衡量的實體,相關觀念只能追溯到一九四○年代。就像第一章裡要探討的東西一樣,大家在一九四○年代以前,利用不同的觀念,衡量經濟表現的好壞,而且就算是這些觀念,起源也只有兩百年出頭。萬一耶奧爾耶歐先生在最不可能的情況下鋃鐺入獄(該案的調查仍然拖延不決),失去自由,一定是為了把一切加總起來而形成的抽象觀念──一切指的是釘子、牙刷、耕耘機、鞋子、理髮、管理諮詢、街道清掃、瑜伽教學、碗盤、繃帶、書籍、和經濟中數以百萬計的所有其他服務與產品──然後再用複雜的方式,配合季節性的波動,進行調整,同時考慮到通貨膨脹,再進行標準化,以便所有國家的統計只要再經過假設中的匯率調整,大致都可以互相比較。你明白了吧:這是從極為複雜的方法中得到的抽象統計,重要性卻至為重大。
因此,這麼虛假、這麼複雜、這麼抽象的東西,怎麼會成為決定經濟政策、影響希臘人民生計的極度重要因素?影響他們和我們命運的關鍵政治決策,居然是由GDP決定,這樣子到底對不對?畢竟,光是「經濟」這個指標,通常就會主導政治上的競爭,每季GDP增加○.二%、或減少○.一%的差別,似乎會造成政府的命運跟著起伏。後者可能表示經濟衰退,前者可能代表當選連任。經濟學家和政客經常在新聞快報中,針對經濟表現,發表截然不同的聲明,據以說明經濟成長率可能有多少、因此政府應該採取什麼行動。
GDP是代表經濟成就至高無上的標準,但是這種地位已經碰到愈來愈多的挑戰,政客或經濟學家倒沒有像人民一樣,把GDP當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出問題的主要象徵。例如,環保人士相信,GDP造成大家過度強調成長,卻犧牲了這個星球,提倡「幸福快樂」的人認為,必須用代表真正「福祉」的指標,取代GDP。推動占領運動的行動份子聲稱,大家把重點放在GDP上,掩飾了不平等和社會的不和諧。
GDP及其扮演指導經濟政策的角色,的確遭到一些理性的批評。這些批評也包括質疑GDP的統計結構怎麼會變的這麼複雜、以及這麼複雜的抽象數字實際的意思是什麼。但是,就像本書也要說明的一樣,GDP也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創造自由與人類能力的重要象徵。GDP以不盡完美的方式,指出創新和人類的可能性。GDP是人類創造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在愈來愈多服務與無形事物主導經濟的狀況下、人類互相照顧的指標。二○○二年時,美國經濟分析局宣稱,GDP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4這是大家都可以了解的誇張說法。
本書要解釋GDP的意義、描述其歷史、說明其限制,還要為GDP辯護,主張GDP仍然是經濟政策的關鍵指標。GDP的確勝過建議中一些相當流行的替代指標(如「幸福快樂」)。我也會質問在衡量經濟表現上,GDP是否還是夠好的指標──我的結論是不夠好。GDP是為二十世紀大量生產實體經濟設計的指標,不是為快速創新、無形、日漸數位化、服務化的現代經濟而設計。經濟表現多好總是會成為日常政治中重要的一環,我們需要一個勝過GDP的「經濟」衡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