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資本論與西方經濟學的異見

9特價13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一、勞動價值論是《資本論》與西方經濟學衝突的原點

眾所周知,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對立的焦點是價值觀的對立,而不是分析方法和工具的差異;兩派的分歧又是從對「價值」的定義開始。

價值,也是人們話語中常聽見到的一個詞。例如:「這些資料很有參考價值,把它好好保存。」、「這幅齊白石先生的畫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自殺是一種懦夫行為,死得毫無價值。」、「戰國時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取這個價值連城的和氏璧。」……這些話表明「價值」一詞在生活中的定義是:個人對外界事物的主觀感受和事物的客觀用途。西方經濟學對價值的界定跟生活中的價值概念完全一致,他們認為「價值」是客觀有用物的特性,作用在人的感官上的感受(效用),是有用物質的屬性反映在人腦中形成的主觀概念;價值觀因人而異,同樣一個物質作用在不同人身上,就有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價值觀。

【筆者注:一付眼鏡對盲人來說是毫無價值的;對老人來說它的價值是巨大的,沒有眼鏡,老人不能閱讀,甚至不能走路。某人看了一本書,覺得它是一本「好書」,20年後當他再次閱讀此書時,他很可能認為此書是一本「壞書」。】

然而,馬克思對經濟學中的「價值」概念是這樣定義的:

「一個物可以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在這個物並不是由於勞動而對人有用的情況下就是這樣。例如空氣、處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資本論》第1卷54頁)這段話明確地說明:土地等自然物質不是人類勞動創造之物,是沒有價值的。

但馬氏緊接著又在第56頁中寫道:「人在生產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樣發生作用,就是說,只能改變物質的形態。不僅如此,他在這種改變形態的勞動中還要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因此,勞動並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即是說土地是有價值的。這種前後矛盾的模糊說法令人匪夷所思;不知其他讀過《資本論》的人是否也有我這種感覺。儘管馬克思對「價值」下的定義前後矛盾過,但是他最後還是作了肯定的回答。他說:

「一個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類的勞動品但不是商品。誰用自己的產品滿足了自己的需要,他生產的就只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商品;要生產商品,他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還要為別人生產使用價值,即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P54)「價值就是一個物和另一個物一定量的這種產品,與別的產品之間的交換關係。」(P49注6)「價值的源泉來自抽象的社會一般勞動;價值是人與人的社會歷史關係,而不是人與物之間的效用關係。」(?)「任何自然Worth(價值)都在於它能滿足必要的需要,或者給人類的生活帶來方便。」(P48注4)「物的有用性使之成為使用價值,但這種有用性不是懸在空中的,它決定了商品的屬性,離開了商品體就不存在。」(P48)「使用價值只是在使用和消費中得到實現。」(P48)「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與另一種使用價值在交換時量的比例,這個比例隨時間、地點的不同而不斷改變。」(P49)「最後,沒有一個物可以是價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沒有用,那麼其中包含的勞動就沒有用,不能算作勞動,因此不形成價值。(P54)「作為價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勞動時間」(P53)以上是馬氏有關價值的部分話語。(詳見他的《資本論》第一卷P48--P54)(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發行,1975年6月第一版)

總而言之一句話,馬克思認為:勞動是創造財富(使用價值)的唯一泉源;自然物質(空氣、水、土地)對人來說沒價值──馬氏勞動價值論。此外,馬氏還把價值歸結為人與人的社會歷史關係,而不是人與物的關係。他還明確的宣稱:經濟學不研究使用價值,不研究人與物的關係。

但是西方經濟學派(簡稱:西派)反駁說:離開了具體的人來談價值是毫無意義。交換價值的大小,不取決於使用價值。價值的泉源雖然來自勞動,但也要看勞動活動是否提供了效用。提供了使用價值,並不等於創造了價值。

【筆者注:我認為只計勞動不計效果的觀點是既不合乎現實,又是違背常理的;誰都知道市場不需要的東西生產得再多也是一堆垃圾;牛奶多了要往海裡傾倒。無論你花多大的勞動,甚至將地球挖穿,但未挖到黃金和礦產,仍就是沒有價值的無效勞動。】【筆者注:勞動可能創造價值;但有價值之物不一定都是勞動所創造的。例如,前幾年四川汶川發生了8.1級大地震,事後許多人去地震中心參觀,每個觀眾都想拿走一小塊石頭回家作紀念,於是當時當地的石頭成了遊客們的寵物,賣到五元錢一小塊。老夫去參觀時,也買了一塊。】

顯然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為他的剩餘價值觀、剩餘價值論打下理論基礎。其目的是要揭示資本剝削的非正義性、非合理性。

把價值論只限定在人與人的社會關係上,不考察人與物、人與效用的關係,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價值應該包括人與效用產生的關係。總之一句話,西方經濟學認為:勞動、效用、需求、供給……都是決定價值的因素;勞動可以創造財富,其他因素也可以創造價值──古典經濟學價值論。

「商品價值是工資、利潤和地租三種收入決定的。」此是亞當‧斯密的話,馬克思稱它是「斯密教條」,並對它進行了嚴厲的批判。

【筆者注:人類要生存與發展就需要一定量的生活資料;它們是:(一)天然資料:空氣、水、土地等等。(二)勞動物品:食品、衣物、工具、房屋等等;兩類資料都是人類生存的因素,缺一不能活命,因此它們對人類都是有價值的。再說,人不能在空中勞動,更不可無工具幹活;勞動力、資本、土地,是生產力的三大基本的永恆要素。】

【筆者注:理論、觀點已坦露,是非、對錯自解讀。】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