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橋梁型中間人:跨越鴻溝

建立人脈你得真材實料、服務他人

伯特經過研究後發現,人脈的學問跟許多人的直覺不一樣。以他教的許多商學院學生為例,許多人都希望「認識擁有廣大人脈的人」,他們不是想討好這些大人物,就是急著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希望結識了新人脈之後,就能找到高薪工作,從此平步青雲。會犯這種錯很自然,我們看到成功人士時,注意到他們認識人脈廣大的同仁,不由得會以為人脈是其成功的關鍵。但這樣速覽一個人的社交圈過於片段,無法知道是有了人脈才成功,還是因為成功了才有人脈。

在伯特的研究中可以找到答案,原來很多人對人脈經營的直覺是錯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認識人脈王,而是自己的真材實料,才有機會認識人脈王。有了這樣的研究發現,伯特讓學生有了正確的認知,他常常引用孔子的話:「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也就是說,想出好的概念,培養人脈,自然會吸引人脈王想認識你。

「求為可知也」的觀念適用在每個人身上。在個人的工作上精益求精,自然會凝聚一群尊重你的人、同業、客戶、供應商或朋友。一般而言,我們對自己的工作愈在行,社交圈裡的人也愈厲害,愈受到敬重,亦即物以類聚的效應。但要成為橋梁型中間人,不能光在自己的社交圈當核心,就算這個社交圈的素質有多高也沒用,因為就定義而言,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社交圈的核心。橋梁型中間人必須真材實料,也必須服務他人。

一直以來,諾札似乎就具有這樣的直覺。在梅達蓮地毯精品店的銷售工作,確實給了他寶貴機會,能夠接觸人脈廣大的人,因為來店裡的人不只是創投家,企業執行長等權貴人士也會光顧。但如果諾札就此打住,也就只是賣地毯給這些人罷了,即使他再怎麼厲害,線怎麼牽,頂多也只是介紹客人到伊朗和巴基斯坦的地毯市集。為了提供更寶貴的價值,他必須想辦法跟創業人交流互動,也因此他開始參加創業人聚集的演講和會議,最後自己舉辦交流會,例如:每週五下午在地毯店的展示室辦聚會,他把創投家和創業者都請到店裡並邀請講者演講,還準備雞尾酒。認識的人愈來愈多,他的人脈網絡愈來愈大,也為地毯店、為自己增加能見度。

從諾札的例子可以看出,橋梁型中間人協助雙方而利己,但他的經驗其實跟一般的橋梁型中間人不同,因為他一開始並不隸屬於任何一個團體,也不是創業人,更不是創投家。他銷售地毯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建立了一些人脈,所以稱不上是從零開始,但他必須花很多力氣,贏得許多業外人士的信任。他也不確定努力會不會有結果,等於在冒險。一般來說,橋梁型中間人最好來自於其中一個群聚;如果他是外人,兩方往往對他會存疑。伯特說,他在講解結構漏洞的研究後問學生,在組織結構的哪個環節加入橋梁的角色可以改善營運?「學生一定會把他放在兩個環節中間,聯繫兩邊。」但把橋梁型中間人放在那裡不太可能有幫助。伯特說:「大家為什麼要相信他嘛。」大家都很忙,沒時間理會外人,不會想到他可能對雙方有幫助。
有鑑於此,最好是「選擇立刻可以回本的橋梁,否則建立橋梁只會增加成本,誰都不希望這樣。」伯特說。想要讓橋梁型中間人達到伯特所謂的「自付貨運費」,應該要找熟知一個團體問題出在哪裡的人,這樣才能立刻運用另一個團體的資源解決問題,所以他最好是來自於其中一個團體。

抓準買賣週期,跨越時間的橋梁

無論是有錢的客戶人脈,還是能舉辦聚會的豪華地毯展示區,都是橋梁型中間人可以提供的價值,但要是這些你都沒有呢?要是你的工作沒有人脈網絡呢?這樣你還有機會變成橋梁型中間人嗎?在分類網站Craigslist 買賣家電的拉璜.史塔迪(LaJuan Stoxstill-Diggs),就是一例。他跟普通人一樣沒有特殊專業和人脈,賺錢機會有限,卻能看準中間人的商機,收入比類似背景的人好很多。

每次分享心路歷程,史塔迪通常會先講到他的第一筆交易。那是二○○四年,他二十一歲,失業又沒錢,家中還有三個小孩要養,生活很苦。他原本在一家保險業者的納士維(Nashville)分公司工作,處理醫療理賠,但幾個月前分公司縮編,他連帶丟了工作。他老婆一邊讀書,一邊要照顧小孩,需要他賺錢養家,失業保險金用完後,他開始到哥哥的搬家生意幫忙,貼補家用。但搬家生意也不好,他哥哥連卡車都沒有,都是等接到生意才去租卡車,需要人手時就找史塔迪幫忙,一天付他一百美元。一個禮拜只幫忙個一兩次,史塔迪根本養不起一家五口,但搬家生意也有額外好處。客戶搬家前常把老舊的家具和家電送人,史塔迪的哥哥有天給他一臺客戶留下的洗衣機,說如果賣得掉,賺到的利潤就兩人平分。

史塔迪那天打了幾通電話,看朋友認不認識想買洗衣機的人,都沒有人要買。在無計可施之下,他上Craigslist 網站,貼了幾張洗衣機的照片和文字說明,沒想到兩小時內就找了到買家,且以一百二十五美元成交。這對生活困頓的他來說是一筆大錢,也是他全新事業的第一步,至今仍舊從事這一行。他不等哥哥給他洗衣機或乾衣機,主動到Craigslist 網站買二手貨,成本常常只要五十或一百美元,又在Craigslist 網站轉手賣出,價格超過一百五十美元。他說這是「轉手再轉手」。他每週大多可以賺一千兩百到一千五百美元,過著小康的生活,有房有車有假期有保險,還開始買儲蓄險。

如今他已不可同日而語,想當初完成第一筆交易後,他便嗅到轉手賣二手家電的商機,卻沒錢再買二手家電來賣,只好賣掉家當籌錢。「我在家裡翻箱倒櫃,找到再買就有的東西,像椅子啦、邊桌啦、電腦硬體啦,找到什麼是什麼,把它仍賣了之後再去買能夠賺錢的二手家電。」賣掉家當買有機會獲利的二手商品,這聽起來很冒險,但史塔迪不怕,因為他已經走投無路。他解釋說:「我一開始已經在谷底,賣掉不需要的東西沒差,我只能過一天是一天,沒時間想那麼多。」後來轉手買賣四、五次之後,他看得出這個生意模式可行,所以便放心從事。
他能靠當中間人為生,或許也算有先天優勢。史塔迪現在跟人聊完天,結尾會說一聲:「感恩,祝你有美好的一天。」以前的他在治安不好的東納士維混街頭,雖然最後全身而退,沒有留下犯罪紀錄,但這不表示他沒做過壞事。「我幹過很多非法勾當,在街頭販毒,只是沒被抓到罷了,所以我有街頭買賣的概念。」他說。看到朋友最後都吃上牢飯,他現在知道販毒是很不好的行為。但販毒很容易賺到錢,他當時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過程中也學到怎麼當中間人。「我們那群年輕小伙子,學到買低賣高的道理。」他說。他認為Craigslist 網站充斥類似的商機,找不到正常工作的人只要肯努力,都能在網站上賺錢。誰都可以在Craigslist 網站買賣,就算有犯罪前科的人,即使大多數企業避之唯恐不及,也能在網站上交易。

對Craigslist 網站和用戶來說,開放機制是幸也是不幸。進入障礙低,因此吸引許多買家和賣家,交易的機會自然多,但同時也成為垃圾廣告和詐欺的溫床,甚至還造成幾起眾所矚目的殺人事件。對於史塔迪這樣的老百姓,網站的開放機制主要還是好事,不必花錢登廣告,就能找到買家和賣家。Craigslist 網站讓人免費刊登廣告,其實是搶走了在地報紙的分類廣告生意,報社每年損失幾千萬美元的金額,無疑是交易網站興起的大輸家。史塔迪憑一己之力讓家人脫離貧窮的故事,很多人聽了心生佩服,甚至有朋友勸他寫書傳授心法。他後來出了一本電子書, 叫《Craigslist 轉手攻略》(The Craigslist Hustle),他在免費的線上市場竟能找到中間人商機,這是我對他最感興趣的地方。上Craigslist 網站的人幾千幾百萬,有人要買,有人要賣。拿洗衣機或乾衣機為例,賣家以五十美元的價格賣給史塔迪,但史塔迪拿到網站賣,可賣到一百五十美元,賣家為什麼願意低價賣呢?史塔迪明明只花一百或一百五十美元的成本買下家電,買家為什麼甘願花三百五十美元買?換個方式說,既然Craigslist 網站是開放市場,為什麼會有中間人的存在,讓他有機會抬價?

我向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金融系教授吉姆.安傑(Jim Angel)請教這個問題。我的直覺是史塔迪在Craigslist 網站的交易做法,其實跟華爾街某一類專家差不多。他們是所謂的「造市者」(market maker),視場合而定有其他名稱,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稱「專業交易商」(specialist),在電子股交易的納斯達克則稱為「自營商」(dealer)。不管造市者身在哪個交易所, 或是大阪的堂島米會所(Dojima Rice Exchange),或是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或是全球其他的證券交易所,他們「這一群人做的事大同小異。」安傑說。

造市者提供流動性,向想賣的人買,再賣給想買的人,自己並不使用存貨。一旦有賣家想出脫,造市者就向他們買來放著,希望日後賣出更高的價錢,從中獲利。
Craigslist 網站為什麼需要造市者?原因就跟紐約證券交易所一樣,因為少了造市者,賣家可能找不買家。就算你願意在網站上等個一兩天,尋找適合買家,也不見得剛好就有買家出現。安傑這麼解釋:「從Craigslist 網站可以看到市場當下有誰,也能稍微知道市場之前有誰,但沒辦法知道未來會有誰。」專業中間人這時就派上用場了。「中間人比較熟悉市場,了解市場起伏,也更知道賣出存貨時,市場會有什麼反應,」安傑說。他以史塔迪買賣二手家電為例,解釋這個經營模式。「假設我想賣掉家裡老舊的洗衣機與乾衣機,在Craigslist 網站登廣告,便宜賣出。有人願意來搬走,我已經很感激了。我其實可以查看之前的廣告,看類似的洗乾衣機要價多少,但我不知道究竟賣了幾臺,不知道買家是哪一種人。也就是說,我不知道之前的廣告有什麼效應,所以就算Craigslist 網站能看到很多資訊,但要一一看過是很痛苦的事。」每天固定搜尋廣告的苦差事,已經有專家在做了,可以由他們代勞。楷模牌(Kenmore)洗乾衣機能賣到多少錢?三年新的美泰格(Maytag)洗衣機開價三百五十美元、在夏天要等多久才賣得掉?史塔迪大概都有答案。「中間人的經驗豐富。」安傑說。

訪問史塔迪的那天,他一開始就點出一個網站交易趨勢,經驗沒有他豐富的人肯定看不出來。他說今天早上生意很好,「因為天氣回暖,又碰到月底,很多人都在搬家。」這個月底正好是週末,也是搬家的好時機,所以史塔迪知道,接下來兩三天可以買到很多便宜貨。他買來的二手家電,有七成在第一天就能賣出,其他的不超過三天也能脫手(除非他到外地去),但他家車庫最多可存放十五臺洗乾衣機,他可以趁這個週末搶買便宜貨,先累積存貨,之後幾天再專心找買家。

史塔迪了解這些買賣週期,所以能提供服務給賣家,他們有的人不知道能賣到更好的價格,有的人單純不想等,只想趕快賺錢了事。他說有些賣家賣掉家電,是因為搬家或換新家電,但大多數人是被生活所迫、離婚、房子被法拍或帳單催繳。也就是說,他們在清算資產,而史塔迪等著提供他們所需的現金。要不是他,他們只好直接找買家,但這樣可能要慢慢等。不管是賣家還是專業中間人,當然都想賣到好價格,等待買家出現的時間能愈短愈好。但如果要二選一,兩者的考量就不同了。專業中間人通常願意多等一下,以賣到好價格為目標,一來是他們清楚合理價格在哪裡,也知道要等多久。一般賣家通常比較沒耐性,願意犧牲價格換取時間,寧可少賺五十或一百美元,懶得花幾天等適合的買家出現,或是回答買家問題等。

史塔迪提供價值給賣家,道理很好懂,比較難懂的是他為什麼也能提供價值給買家!買家直接跟賣家買東西,明明可以少花點錢,為什麼會想跟中間人做生意呢?這是因為他也提供買家一定程度的流動性。假設有個人的洗衣機在週二故障了,他上Craigslist 網站找二手貨,但找不找得到,要看當時的數量。少了中間人,供給量的分配並不平均,可能週末很多,其他時候很少。中間人把供給的高低峰拉平了,他在供給充裕的時候低價買入,在供給短缺的時候高價賣出,從中獲利,但也因為這個模式,使得週間也有存貨,想買的人就買得到。所以他提供了流動性給兩方,成為跨越時間的橋梁,等於是將週六的賣家介紹給週一的買家。
中間人提供服務給買家與賣家,成為雙向的橋梁,創造出的綜效非倉儲或搬家生意所能比。前文把史塔迪比喻成華爾街的造市者,但他也像能貸款也能存款的銀行,享有兩種活動產生的綜效,運作起來更有效率。

想辨識出「含有珍珠的牡蠣」,該具備三件事

在中間人的類型中,認證型中間人或許是最常見、最有幫助的一個。他們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努力建立起名聲,除了幫買家節省時間,還能降低買家被不肖賣家欺騙的風險。到雜貨店購物,你知道店家進貨的農產品都是有機的;跟著房仲到處看屋,你知道他不會浪費你的時間,帶你去看根本不適合的物件;翻開雜誌看,你知道文章都是兼具準確度與及時性的佳文,題材也是你關心的。這是因為你相信店家、房仲、雜誌編輯會把關,扮演好認證型中間人的角色。如果你自己也是中間人,不管是從事哪個產業,你的客戶可能也需要你扮演認證型中間人的角色。
認證型中間人究竟有什麼功能呢?主要分成尋找、挑選、掛保證三個環節。

所謂尋找,是指撒下大網,到處找有增值潛力的標的。拿渥夫為例,他必須在紐約上州長途跋涉,希望找到古董腳踏車,而且敲潛在買家的大門時,可能還得吃閉門羹。

挑選,指的是去蕪存菁的能力,也就是進到老舊的拖車裡頭,看到那個髒兮兮的玩具船,要能分辨出它是古董還是一文不值的廢物。

掛保證則是說,最後把物件擺在買家面前,你願意為品質賭上自己的名聲。換句話說,如果買家買了玩具船,卻發現是廢物,日後可能不會再跟你做生意,也絕對不會推薦其他買家給你。認證型中間人一向把眼光放遠,寧可不做某筆生意,也要保護自己的聲譽,這樣生意才能做得長久。
前面這些道理不是常識嗎?問題是許多中間人的服務都不及格,反觀做得好就能遙遙領先。

尋找和挑選需要用力又動腦,我們消費者常常不懂得感激,看到成品時,甚至根本忘了這是有人事前尋找和挑選的結果,往往在出錯時才會注意到。貸款專員拒絕某個貸款人時,除非我們就是被拒的當事人,否則通常不會注意到。但如果貸款專員蓋章同意一筆房貸,但對方卻有高違約風險,那就表示身為認證型中間人的貸款專員沒做好篩選的工作。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負責實質審查(due diligence)的認證型中間人。投資銀行受委託處理企業收購案,卻沒有審核收購方的財務狀況,可能完全沒有人注意,直到收購方破產,害得被收購方空手而回。有些婚姻仲介服務根本隨便篩選客戶,出現單身女子跟已婚男子配對的情況。有些國際婚姻介紹服務也是一樣,胡亂篩選男性客戶,竟然讓有犯罪背景的人跟國外女子見面、結婚。美國國會還因此通過法律,保護郵購新娘的權益。
反觀經營有成的認證型中間人,都會確實做好人事物的篩選。市場競爭激烈,如果忽視這層重要工作,他們恐怕也無法永續經營。然而實際買賣的雙方雖然看不到篩選環節,但這個工作並非小事,有時還很繁重,因為認證型中間人要花很多精力精挑細選,才能找出寶藏。

換到其他產業,高明的認證型中間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企業招聘大師保羅.霍金森(Paul Hawkinson)常常提供建議給其他招募顧問,他曾經把一群求職者比喻成海裡的牡蠣,其中只有幾個含有珍珠。「招募達人只會給你含有珍珠的牡蠣。」霍金森解釋說,正因為這個能力,招募顧問才有資格拿介紹費。

有了招募顧問,客戶的工作更輕鬆。企業的用人單位主管不必到處挖牡蠣(尋找),不必去殼(篩選),一排牡蠣就在他眼前擺得整整齊齊,讓他判斷哪顆珍珠最好。

不好的招募顧問懶得去牡蠣殼,採用業界戲稱的「亂槍打鳥」(spray and pray)戰術,找來一大堆履歷,沒什麼篩選就直接寄給用人單位主管,希望有一槍能射中目標。好運真的中了一槍,招募顧問就有費用可拿。但大多數的用人單位主管不喜歡找這樣的招募顧問,因為他們能提供的價值很少,無法幫用人單位主管代勞。

霍金森書中提到「牡蠣與珍珠」時,是在二○○五年,現在的市場已經大不相同。全球已累積逾三億名用戶的LinkedIn,讓尋找的工作變得更簡單,網站等於是履歷的中央資料庫,透過以招募顧問的角度所設計的精密搜尋軟體,就能輕易搜尋。但尋找、篩選、掛保證的基本需求並沒有改變,對於招募專家的需求也沒變,還是需要他們做這三件事。攤開LinkedIn 的客戶組成,營收貢獻最大的正是招募專家。求職者可以申請一年的付費帳戶,在這段期間積極尋找工作機會,但全職的招募顧問隨時都需要有功能更多更好的帳戶。找到適合的求職者,是招募顧問的生財之道,每天都在做這些事,因此比用人單位主管、甚至是企業內部招募人員,更有必要投資尋人、遴選的工具。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