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看清世界運作的真相,才能捍衛自己的權益
全球經濟陷入困境,雖然各種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刺激方案,阻止了二○○八年金融危機惡化為全球經濟的全面崩潰,卻仍是僅次於大蕭條的第二大經濟危機。在二○一○年初時,儘管有些人宣稱衰退已經結束,卻也無法確定是否能持續復甦。在沒有金融改革的情形下,貨幣寬鬆和財政政策導致金融泡沫再現,實質經濟體系卻資金短缺。如果這些金融泡沫破滅,全球經濟可能會再度陷入衰退(二次衰退)。就算經濟復甦得以持續,這場危機後續的威力也會持續多年。公司和家庭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能重建其資產負債表。這場危機造成的巨大預算赤字,將迫使政府大幅減少公共投資和社會福利支出,對經濟成長、貧窮,以及社會穩定造成負面的影響,可能會持續幾十年。在這場危機之中失去工作和房產的人,可能再也無法重返經濟主流。這樣的前景令人恐懼。
這場災難是由一九八○年代以來,在全世界引領風騷的自由市場意識形態所造成的。這些人告訴我們,任憑市場自由發展,才會產生最有效率和最公平的結果,因為個人最清楚如何利用手中的資源,而競爭激烈的市場流程,確保了個人依據自己的生產力獲得報酬。自由市場的意識形態告訴我們,應該賦予企業最大的自由。公司最接近市場,最清楚什麼對業務最有利。如果讓企業按照自身的意願自由發揮,便能創造最大財富,最終對社會也有好處。這派人士還告訴我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只會降低其效率而已。在受到平等主義的誤導之下,政府干預往往就是為了要限制財富創造的規模。即使不是如此,政府也無力改善市場的決定,因為既沒有所需的資訊,也沒有制定良好商業決策的動力。總之,這派人士告訴我們,要全心信任市場,不要試圖阻礙。
大多數國家遵循這樣的建議,在過去三十年間實行了自由市場政策:國營產業和金融公司民營化,放寬金融和產業的管制,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並且降低所得稅和對社會福利的支出。這派理論的支持者承認,這些政策可能會暫時產生一些問題,例如分配不均的情形惡化,但最終這些政策會讓社會更有活力、更富裕,讓每一個人的生活越來越好,就如水漲船高一樣。
可是,這些政策造成的後果卻正好相反。撇開金融崩壞不說(未來數十年將會令這世界飽受打擊),許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自由市場政策已經在許多國家造成經濟成長趨緩、經濟不平等的情況惡化,以及經濟動盪加劇。在許多富裕國家,這些問題被信貸擴張所蒙蔽。因此,美國自從一九七○年代以來,薪資停滯不前、工作時數增加,便因為信貸擴張帶動消費大增,所以看不見問題所在。這些問題在富國已經夠嚴重了,但是在開發中國家裡,這些問題更加糟糕。過去三十年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生活水準一直停滯不前,拉丁美洲的人均所得成長率下降三分之二。有些開發中國家在這段期間的成長快速(雖然分配不均的情形快速惡化),例如中國和印度,正是因為它們拒絕全面實行自由市場政策(僅部分自由化)。
擁護自由市場主義的人士,以及被稱為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neo-liberal economists)的說詞,頂多只能說部分正確,最糟糕的情況是通篇錯誤。誠如我在本書說的,這些人倡導的「真相」,即使不一定出於自利,也是基於懶惰的假設和盲目的願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要讓大家看清楚,擁護自由市場人士不願意告訴大眾的資本主義真相。
本書並不是反資本主義。批評自由市場的意識形態,不等於反對資本主義。儘管資本主義有種種的問題和侷限,但我相信資本主義依然是人類發明的最好經濟體系。我批判的重點,是過去三十年來在世界獨領風騷的特定資本主義學派,也就是擁護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根據過去三十年來的歷程顯示,這不是施行資本主義唯一的方法,當然也不是最好的方法。本書要告訴各位讀者的是,應該有(而且可以)讓資本主義更好的方法。
然而,我們無須了解所有技術性的細節,就能夠知道這些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並且行使積極經濟公民資格(active economic citizenship),要求決策者採取正確的行動方針。畢竟,儘管我們缺乏技術性專業,依然能夠正確判斷。我們無須成為流行病學家,也知道食品工廠、屠宰業從業人員,以及餐廳應有的衛生標準。對經濟的判斷也是一樣的:一旦你知道主要原則和基本事實,就可以在不了解技術細節的情況下,進行一些可靠的判斷。唯一的條件是,你願意摘下這副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希望你每天戴的、過於樂觀的眼鏡,它讓世界看起來簡單而美好,卻也使我們看不見現實的殘酷。
當我們一旦知道天底下沒有自由市場這回事,就不會被那些譴責「讓市場不自由」的法規的人所欺騙(見第1件事)。當人們了解,大而積極的政府可以促進,而不是抑制經濟活力,就會知道對政府的普遍不信任是沒有根據的(請見第12件事)。如果你知道我們並非生活在後工業知識經濟之中,就會質疑有些政府對工業衰退視而不見,或甚至表明樂見工業衰退的態度(請見第9件事和第17件事)。政府對富人過度減稅,我們被誤導所得會向下滲透,但其實涓滴經濟學是行不通的,這種方法並沒有讓全體人民更加富裕(參見第13件事和第20件事)。
世界的經濟情勢並非出自偶然,也不是肇因於無法抗拒的歷史力量。大多數美國人的薪資停滯、工作時數增加,但高層主管和銀行家的薪酬卻大幅增加,這並不是市場鐵律的緣故(請見第10件事和第14件事)。不只是因為通訊和交通技術日新月異,我們也面臨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局面,對工作保障感到憂慮(請見第4件事和第6件事)。過去三十年來,金融業越來越偏離實體經濟,最終造成了我們今天所面對的經濟災難(請見第18件事和第22件事)。窮國之所以貧窮,並不是因為某些難以改變的結構性因素,例如熱帶的氣候、地理位置不佳,或不良文化(請見第7件事和第11件事)。
事情的發生是有原因的,如我在書中所述,這些都是出於人的決定,尤其是那些有權制定規則的人。即使沒有任何決策者能夠確定,是否採取行動就能達成理想的結果,可是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做出的決定並不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是生活在最理想的世界,如果當初有不同決定,世界或許是另一種光景。有鑒於此,我們得問那些富人和有權力的人所制定的決策,是否基於合理的推理和有力的證據。唯有當我們這樣提出質疑時,方能要求企業、政府,以及國際機構採取正確的行動。如果沒有積極的經濟公民身份,我們將永遠是那些擁有更大決策能力之人的受害者,這些人告訴我們,事情的發生是因為情勢所逼,因此我們無能為力,儘管結果可能會令人不快和造成不平等,也無法改變。
儘管讀者無須具備專業知識也可以看懂這本書,其深度卻遠遠超過經濟學的入門書。的確,它比許多高級經濟學的書籍要深入得多,我在本書質疑許多已被接受的經濟理論和經驗事實。對於非專家級的讀者而言,要大家質疑專家所支持的理論,並且懷疑該領域大多數專業人士所接受的經驗事實,乍聽之下似乎讓人退卻,但是當大家不再認定大多數專家相信的理論必然正確時,就會發現這其實容易得多。
我在書中探討的大多數問題並沒有簡單的答案。的確,我的主要重點是強調,許多情形都沒有單純的答案,不同於自由市場經濟學者灌輸你們的觀念。然而,除非我們正視這些議題,否則就無法看清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除非我們了解這個道理,否則就無法捍衛自己的權益,更不用想做一個積極的經濟公民了。
全球經濟陷入困境,雖然各種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刺激方案,阻止了二○○八年金融危機惡化為全球經濟的全面崩潰,卻仍是僅次於大蕭條的第二大經濟危機。在二○一○年初時,儘管有些人宣稱衰退已經結束,卻也無法確定是否能持續復甦。在沒有金融改革的情形下,貨幣寬鬆和財政政策導致金融泡沫再現,實質經濟體系卻資金短缺。如果這些金融泡沫破滅,全球經濟可能會再度陷入衰退(二次衰退)。就算經濟復甦得以持續,這場危機後續的威力也會持續多年。公司和家庭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能重建其資產負債表。這場危機造成的巨大預算赤字,將迫使政府大幅減少公共投資和社會福利支出,對經濟成長、貧窮,以及社會穩定造成負面的影響,可能會持續幾十年。在這場危機之中失去工作和房產的人,可能再也無法重返經濟主流。這樣的前景令人恐懼。
這場災難是由一九八○年代以來,在全世界引領風騷的自由市場意識形態所造成的。這些人告訴我們,任憑市場自由發展,才會產生最有效率和最公平的結果,因為個人最清楚如何利用手中的資源,而競爭激烈的市場流程,確保了個人依據自己的生產力獲得報酬。自由市場的意識形態告訴我們,應該賦予企業最大的自由。公司最接近市場,最清楚什麼對業務最有利。如果讓企業按照自身的意願自由發揮,便能創造最大財富,最終對社會也有好處。這派人士還告訴我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只會降低其效率而已。在受到平等主義的誤導之下,政府干預往往就是為了要限制財富創造的規模。即使不是如此,政府也無力改善市場的決定,因為既沒有所需的資訊,也沒有制定良好商業決策的動力。總之,這派人士告訴我們,要全心信任市場,不要試圖阻礙。
大多數國家遵循這樣的建議,在過去三十年間實行了自由市場政策:國營產業和金融公司民營化,放寬金融和產業的管制,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並且降低所得稅和對社會福利的支出。這派理論的支持者承認,這些政策可能會暫時產生一些問題,例如分配不均的情形惡化,但最終這些政策會讓社會更有活力、更富裕,讓每一個人的生活越來越好,就如水漲船高一樣。
可是,這些政策造成的後果卻正好相反。撇開金融崩壞不說(未來數十年將會令這世界飽受打擊),許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自由市場政策已經在許多國家造成經濟成長趨緩、經濟不平等的情況惡化,以及經濟動盪加劇。在許多富裕國家,這些問題被信貸擴張所蒙蔽。因此,美國自從一九七○年代以來,薪資停滯不前、工作時數增加,便因為信貸擴張帶動消費大增,所以看不見問題所在。這些問題在富國已經夠嚴重了,但是在開發中國家裡,這些問題更加糟糕。過去三十年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生活水準一直停滯不前,拉丁美洲的人均所得成長率下降三分之二。有些開發中國家在這段期間的成長快速(雖然分配不均的情形快速惡化),例如中國和印度,正是因為它們拒絕全面實行自由市場政策(僅部分自由化)。
擁護自由市場主義的人士,以及被稱為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neo-liberal economists)的說詞,頂多只能說部分正確,最糟糕的情況是通篇錯誤。誠如我在本書說的,這些人倡導的「真相」,即使不一定出於自利,也是基於懶惰的假設和盲目的願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要讓大家看清楚,擁護自由市場人士不願意告訴大眾的資本主義真相。
本書並不是反資本主義。批評自由市場的意識形態,不等於反對資本主義。儘管資本主義有種種的問題和侷限,但我相信資本主義依然是人類發明的最好經濟體系。我批判的重點,是過去三十年來在世界獨領風騷的特定資本主義學派,也就是擁護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根據過去三十年來的歷程顯示,這不是施行資本主義唯一的方法,當然也不是最好的方法。本書要告訴各位讀者的是,應該有(而且可以)讓資本主義更好的方法。
然而,我們無須了解所有技術性的細節,就能夠知道這些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並且行使積極經濟公民資格(active economic citizenship),要求決策者採取正確的行動方針。畢竟,儘管我們缺乏技術性專業,依然能夠正確判斷。我們無須成為流行病學家,也知道食品工廠、屠宰業從業人員,以及餐廳應有的衛生標準。對經濟的判斷也是一樣的:一旦你知道主要原則和基本事實,就可以在不了解技術細節的情況下,進行一些可靠的判斷。唯一的條件是,你願意摘下這副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希望你每天戴的、過於樂觀的眼鏡,它讓世界看起來簡單而美好,卻也使我們看不見現實的殘酷。
當我們一旦知道天底下沒有自由市場這回事,就不會被那些譴責「讓市場不自由」的法規的人所欺騙(見第1件事)。當人們了解,大而積極的政府可以促進,而不是抑制經濟活力,就會知道對政府的普遍不信任是沒有根據的(請見第12件事)。如果你知道我們並非生活在後工業知識經濟之中,就會質疑有些政府對工業衰退視而不見,或甚至表明樂見工業衰退的態度(請見第9件事和第17件事)。政府對富人過度減稅,我們被誤導所得會向下滲透,但其實涓滴經濟學是行不通的,這種方法並沒有讓全體人民更加富裕(參見第13件事和第20件事)。
世界的經濟情勢並非出自偶然,也不是肇因於無法抗拒的歷史力量。大多數美國人的薪資停滯、工作時數增加,但高層主管和銀行家的薪酬卻大幅增加,這並不是市場鐵律的緣故(請見第10件事和第14件事)。不只是因為通訊和交通技術日新月異,我們也面臨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局面,對工作保障感到憂慮(請見第4件事和第6件事)。過去三十年來,金融業越來越偏離實體經濟,最終造成了我們今天所面對的經濟災難(請見第18件事和第22件事)。窮國之所以貧窮,並不是因為某些難以改變的結構性因素,例如熱帶的氣候、地理位置不佳,或不良文化(請見第7件事和第11件事)。
事情的發生是有原因的,如我在書中所述,這些都是出於人的決定,尤其是那些有權制定規則的人。即使沒有任何決策者能夠確定,是否採取行動就能達成理想的結果,可是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做出的決定並不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是生活在最理想的世界,如果當初有不同決定,世界或許是另一種光景。有鑒於此,我們得問那些富人和有權力的人所制定的決策,是否基於合理的推理和有力的證據。唯有當我們這樣提出質疑時,方能要求企業、政府,以及國際機構採取正確的行動。如果沒有積極的經濟公民身份,我們將永遠是那些擁有更大決策能力之人的受害者,這些人告訴我們,事情的發生是因為情勢所逼,因此我們無能為力,儘管結果可能會令人不快和造成不平等,也無法改變。
儘管讀者無須具備專業知識也可以看懂這本書,其深度卻遠遠超過經濟學的入門書。的確,它比許多高級經濟學的書籍要深入得多,我在本書質疑許多已被接受的經濟理論和經驗事實。對於非專家級的讀者而言,要大家質疑專家所支持的理論,並且懷疑該領域大多數專業人士所接受的經驗事實,乍聽之下似乎讓人退卻,但是當大家不再認定大多數專家相信的理論必然正確時,就會發現這其實容易得多。
我在書中探討的大多數問題並沒有簡單的答案。的確,我的主要重點是強調,許多情形都沒有單純的答案,不同於自由市場經濟學者灌輸你們的觀念。然而,除非我們正視這些議題,否則就無法看清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除非我們了解這個道理,否則就無法捍衛自己的權益,更不用想做一個積極的經濟公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