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孫主任最常被問到:「什麼時候是買點?」
其實,這個問題不只跟投資理財有關,更和你的工作業務、日常決策息息相關。
我在學校兼課,有次同學問我:「老師,請問日圓什麼時候是買點?」我聽了覺得這位同學很不錯,一般人都只想知道美元或人民幣是否值得投資,但她卻看到了日圓的投資價值。
不過,當我花了一些時間跟她解說日圓的升貶因素,甚至把安倍經濟學都搬出來論述之後,這位同學才說:「老師啊,我下個月要跟媽媽去日本玩,想要換幾萬塊日圓,你跟我講哪一天買划算就好,這些我聽不懂。」我這時才知道,原來這位同學是旅遊的需求,而不是投資的需要。
她想問的應該是什麼時候可以「買一點」日圓,而不是日圓的「買點」。
但其實關心和了解匯率,不只是貿易商和觀光客要做的功課,對於一般上班族來說,匯差的影響大小,跟個人的工作性質與所在產業是息息相關的。
例如有位朋友在旅行社負責韓國團的開票與訂房,韓國在2019 至2020 年受到日韓貿易戰的影響,半導體衰退很多,經濟表現不好,韓圜跟著大跌。這時如果要幫顧客訂飯店或訂機票,就不要先急著兌換韓圜,因為預計未來一個月還會持續貶值,可以建議顧客先用信用卡結帳,只要信用卡回饋夠高,分攤掉手續費,一個月之後信用卡再結帳,會比立即付現划算。
同時也可以建議旅行社老闆,當韓圜一路走貶時,先不要急著拿韓圜跟韓國的商家結帳,不如結帳前夕再買入韓圜。
但這只適用於韓國,同時間的日圓匯率走勢則正好相反,所以操作方式也應該完全不同。
如果有人是賣國產車的業務,國產車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另一品牌的國產車,也可能是進口車。近年日圓貶值,由早先的1美元兌換75 日圓,經歷多次下跌最低到125 日圓。這時業務人員須分析最近進口車匯率,因匯率直接影響進口車報價。
大家可能知道,國產車和進口車性能相比不見得有明顯差異,所以價差如果大到某個程度,民眾會選擇買國產車;但如果價差不大,反過來會因為品牌形象的影響,選擇購買進口車。所以,就算是負責車輛銷售的業務人員,雖然乍看跟匯率沒有太大關係,可是如果能夠跟客戶詳加分析,其實相當程度展現了個人的專業能力,提供讓客戶滿意的服務,無論是販售國產車或進口車,都能有亮眼的業績表現。


思考這三點,決定疫後是贏家還是輸家
對上班族或企業主來說,疫情對於未來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對於整個國家的金融市場,又會引發哪些改變?可以從三個面向來思考。

1. 成為獲利者或受害者?取決於你的角色
當通膨發生,對領固定薪資的上班族不利,因為薪水沒有增加,物價卻一直漲,等於實質減薪。但通膨可能讓企業老闆占便宜。因為通膨會反映在商品及服務的售價上,有時原物料價格大漲,食品大廠跟著漲價,於是大家日常購買的咖啡也漲價。但過兩年後,咖啡豆價錢跌了,原物料雖然降價,但咖啡的售價並不會隨之調整,如此幾次來回,價差就愈來愈大了。
因此,物價上漲,對企業或對商品來說,有「僵固性」,價格只會往上調,卻不會往下降。但一般上班族薪水並不是跟著政府公告的基本工資增加,就算基本工資每年調高5%,一般上班族並不一定會加薪,這正是台灣近幾年來上班族面對的真實情況。
不是所有企業老闆都能夠在通貨膨脹時賺進更多利潤。如果在供應鏈中缺乏議價能力,特別是較缺乏技術門檻、供應零組件的中小企業,很可能因為原物料上漲,但下游大廠又不願意加價購買,反而遭到夾殺,獲利空間被極度壓縮。

2. 通貨膨脹,該借貸或儲蓄?
通貨膨脹時,如果拿100元存到銀行,以銀行利率約1%計算,一年之後,可以拿到101 元。但原本可以用100 元買到的東西卻漲價了,在這一年間已變成103 元。一年前你買得起的東西,一年之後反而無法購買,通貨膨脹顯然對存錢到銀行的人不利。
但通貨膨脹對借錢的人反而有利。你可以先借100 元去買東西,一年之後它漲到103 元,再把這個103 元的東西賣掉,然後連本帶利還給銀行101 元,還賺2 元。所以,通膨對借錢的人有利,對存錢的人不利。

3. 金融投資,該買股票或債券?
金融市場有很多不同的投資商品,例如股票、債券、期貨、基金等。如果物價上漲,大部分公司會隨之調高售價;特別如果它所屬的行業是一家獨大或寡占型態,對於價格的掌控能力更強。例如某些電信業者若要漲價,民眾除了接受之外並沒有太多的選擇,因此通貨膨脹對他們來說反而有利。還有些企業的產品服務是以滿足民眾的「剛性需求」為主,不受景氣影響,調漲空間較大,獲利相對不受影響。投資這種企業的股票,除非企業營運出問題,否則在通膨年代,收益仍相對平穩。
通貨膨脹對哪種投資會產生負面影響?答案是債券。因為債券購入時採固定利息,類似銀行定存概念,如果定存利息固定,但物價漲很多,定存就不划算。

明年的營運目標怎麼訂?懂經濟,才能拚經濟!
很多公司在每年下半年度會規劃明年的營業計畫,甚至有些大型企業會規劃未來五年目標,他們參考的依據是什麼?正是經濟預測。
企業思考發展一個新產品,或是要繼續擴大原有的業務,判斷基準是明年的經濟情況好或不好?若公司的目標市場不在台灣而在美國,則需要知道美國明年的經濟好或不好。
經濟預測對專業工作者來說,是對未來情景的想像依據,協助我們更清楚地做好各種規劃,掌握機會、趨避風險。
舉例來說,當你知道去年的經濟成長率是2.6%,今年可能是2.1%,不妨想想2.6%掉到2.1%是為什麼?是投資不如去年、消費不如去年,還是貿易不如去年? 2020 年可能最大的難題來自於貿易,因為美中貿易戰和疫情的影響,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呈現負成長時,台灣還能維持2.1%,是因為哪個部分做得好?除了超前布署防堵疫情擴散得宜之外,還有哪些財政措施讓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
身為上班族,也一定要了解公司的主要業務項目是屬於投資、消費,還是貿易?例如汽車業務人員,可能跟國際貿易比較沒有關係,但跟台灣的消費與投資就有關係了。2020年很多台商回台投資,不管是蓋工廠或是賣出很多設備,都會需要很多車輛,這對於商用車、貨運卡車就是很好的行銷著力點。
又或者,雖然台灣最近的消費持平,但如果我們的股市表現不好的話,就要小心是否代表高檔車的銷售會相對下跌,而一般的國民車銷售會比較好,或是大部分的人會延後換車?當你要向上司或公司建議未來營運規劃時,就可以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為基準,分析當中不同結構的消長。
在規劃國際行銷或國際業務的時候,就可以先從分析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率和經濟結構開始,了解究竟屬於哪一種經濟型態,再規劃出合適的行銷方式。
例如行銷領域的研究早已證明,隨著國民所得增加,人們對生活的需求不同,就會有不同形態的新通路興起:當國民所得達1,000 美元時,會先出現超市,接下來是百貨公司、便利商店、大賣場,再接下來就是暢貨中心。台灣的流通業大致也是按照這樣的順序逐步發展出來的。
總體經濟和個別業務之間其實存在著密切關係。了解每個國家的國民所得與產業結構,在規劃產品銷售與業務方向的時候,就比較有跡可循。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