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摘錄1】1什麼是資本主義?What is capitalism?
何謂資本主義?這個名詞從何而來?該如何定義,才能闡釋這麼一個非常無定形、被用來描述如此廣泛的國家與制度的概念?你對這個疑問的回答可能明顯揭露你本身的政治與經濟理念。
柏林圍牆倒塌後不久的1991年,《華爾街日報》(起初只是紐約市中心小區域的地方報,這小區域後來成為全球金融體系的中心,該報也演進成全球性大報)宣佈:「現在,我們全都是資本主義者。」該報說,資本主義已經打贏兩場戰役,其一是理智與理論的論戰:除了資本主義,沒有別的重要、有條理的哲學理論能夠組織一個現代經濟;其二是政治論戰:近乎這世界的每一個國家現在要不就是完全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體,要不就是其政府與社會或多或少程度地朝這方向邁進。
當被問到時,我們多數人都會說,資本主義定義了二十一世紀的全球經濟,或許也定義了二十一世紀的整個社會。不過,包括許多經濟學家在內,我們多數人也很難精確地說出資本主義究竟是什麼。
●資本主義的定義
沒有任何一個特徵可以定義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是指生產方法與工具的所有權嗎?許多人主張這個定義,但看看中國的情形,過去二十年,這個國家堪稱最佳地例示了資本主義的活力與改變力量,但是,其大部分經濟的仍然掌控於政府手中,就連在私人部門,政府的掌控及干預仍然很普遍。
或許,可以把資本主義定義為由市場(而非政府控管)來平衡供需及分配資源的一種制度,尤其是在重要的產業及部門?可是,在有資格被稱為現代資本主義理論與實務誕生地的英國,醫療保健服務和小學與中等學校教育是免費的,在這些領域,任何種類的市場力量只有有限的角色。
或者,資本主義涉及限制政府對資源的直接控管――亦即限制政府在課稅與支出上的角色?若然,那麼,何以二十世紀幾乎所有已開發國家的政府支出佔總產出的比例都大增呢?雖然,過去二十年間,這個比例持穩,但也沒有降低,似乎也沒有理由可以預期這個比例將在未來降低。再者,其他國家的發展推進時,它們的政府的規模與範疇通常也增大。
或者,資本主義是一種讓企業能夠選擇生產什麼及如何生產、讓消費者能夠選擇消費什麼及如何消費而不受政府干預的環境?可是,在經常被視為資本主義經濟典範的美國,從舞蹈教練資格,到一州的某座葡萄園能否出貨葡萄酒給另一州的一個飲酒者,很多經濟活動是受到管制與規範的。就連最反對政府方案與課稅加稅的政治人物及施壓團體,似乎也明顯不關切對自由市場的這類限制。
不過,儘管有這些種種的矛盾,儘管世界各地經濟體的運作方式仍然存在很多的差異性,所有這些國家仍然可以被允當地稱為「資本主義國家」,近乎所有其餘國家也是(或許只有北韓和幾個選擇自絕於全球經濟之外的國家除外)。
【資本主義金句】
「資本主義這個名詞非常不明確,因為有廣泛不同類型的市場經濟。基本上,我們一直在辯論的……是一個社會應該有多少的比例留給一個不受管制的市場體系。……大體而言,這辯論不是介於資本主義和非資本主義之間,而是經濟的哪些部分不適合交由營利動機來決定。」
――作家暨社會運動人士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
「資本主義相信,最缺德的人會為了眾人的最大福祉而做最棒的事。」
――約翰.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

【資本主義一點通】你是個資本主義者嗎?
你擁有股票嗎?就算你未直接擁有任何股票(約半數美國人直接擁有股票,但在其他國家,這個比例遠遠較低),你可能參加一個至少部分投資於股市的退休基金,或是在銀行裡有存款,因此,你擁有一些金融財富,亦即你擁有一些資本。同時,你可能也是個工作者,或是直接或間接地仰賴一工作者的薪資――我們多數人都是。同時,你一定是個消費者。所以,除非你生活於一個完全自治、自給自足的社區(統計上來看,這很不可能),否則,你是個資本主義體系裡的全面參與者。這可說是馬克思的思想與理論出錯之處,他會把我們完全歸類於這其中的一個角色,但事實上,我們以多種方式和資本主義互作用,這些互作用絕非全都是經濟性質。我們絕大多數人(絕對包括我在內)都和資本主義有這種矛盾關係,通常,我們既不喜愛它,也不討厭它,但我們絕對是過著資本主義的生活。
●資本主義與私有權
那麼,資本主義究竟是什麼?該如何定義,才能闡釋這麼一個非常無定形、被用來描述如此廣泛的國家與制度的概念?資本主義本身是一個相當奇怪的名稱,十九世紀時的經濟學家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堪稱是與這個概念最密切相關的人,他更喜歡談論「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capitalistic mode of production)。在馬克思看來,這種模式的特徵是:生產工具的私有權(private ownership),勞工階級供應支薪的勞動力,生產活動創造的「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歸屬於業主。我們將在後文中看到他的更多思想。
雖然,私有權是重點,但這個定義本身並不適當。本書不想成為一本字典,但若不嘗試對本書中談到的種種制度提出可行的定義,那就不盡責了。在我看來,資本主義體現一種制度,在此制度下,大部分、甚或全部的生產工具的私有權是經濟體系(以及更廣大的社會)運作方式的核心,這些私人業主可以集體或個別地決定要因應他們面對的經濟誘因(有時是社會性誘因)而生產什麼。是以,生產什麼及消費什麼的結構,很大程度上不是政府決定的,而是股東、企業管理階層、以及個人(業主及消費者)個別或集體作出的決定。前面提到的所有國家,甚至中國,現在都是如此。
這無疑聽起來有點冗長囉唆,但是一個很有力的概念。不論好壞,過去幾個世紀已經證明,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互作用(亦即生產與消費之間互作用)是形塑我們的社會發展的一股極大力量,政府及其他力量可能介入(往往是強力介入),左右與限制我們的選擇、誘因、與決策,但說到底,最重要、且定義資本主義的,仍然是供需面的私人決策。
【摘錄2】5勞動力與剩餘價值Labour and surplus value
把我們的經濟制度稱為「資本主義」,相當具有誤導性。事實上,它的定義性特徵與其說是資本的存在或資本的重要性,不如說是資本與勞動力之間的關係,更確切地說,這兩者如何結合,以及誰獲得利益。
在工業時代之前以農業為主的農村社會,多數人要不就是自家土地或他人土地上的農業勞動者,要不就是自僱者,主要的生產要素是勞動力及土地,生產活動創造的價值大多歸屬生產它的人,或是被君主、貴族、教會、或這三者結合起來控制的政府取走(或多或少程度地強制攫取)。這種制度被稱為封建制度。
但是,貿易以及尤其是工業化與大量生產模式的興起,帶來了改變,現在,生產東西通常需要資本與勞動力。舉例而言,本書並非只是我個人的勞動力的成果,也是出版公司的許多員工的勞動力的成果,也需要電腦來打字與處理,紙本書還需要付印。因此,跟多數產品一樣,它結合了資本和勞動投入要素。
不過,在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組織原理之下,這關係是不對稱的。廠商提供與擁有資本,銷售產品,取得營收,工作者只領取工資,支付完員工工資及其他成本後,剩餘的全留給廠商及其業主。
●剩餘價值
卡爾.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有兩方面的基本洞察,第一,他領悟到,在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中,企業業主將藉由盡可能降低其員工工資,以追求他們本身的獲利最大化,他稱這獲利為「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第二,他認為,就是這剩餘價值未支付給員工,才能被用來再投資於企業(或其他企業),從而有更多的投資與成長。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將釋出兩股無法抵擋的力量:其一,勞工的貧困化――勞工獲得僅夠維生及維持夠健康而能繼續工作的酬勞;其二,廠商之間的激烈競爭,以創造更多剩餘價值,拿來再投資,生產新且不同的產品,促成持續成長的經濟。但是,這成長帶來的利益將有愈來愈的份額歸屬於資本業主,犧牲的是勞工。馬克思的假說是:為了確保勞工不使用他們的談判力量來提高工資,資本家將透過創造「失業者後備部隊」(reserve army of the unemployed)來持續壓低工資。
●工資
相反地,認為價格由競爭市場決定的主流經濟學提出了相當不同於馬克思的預測,認為經濟體系中也存在一個勞動市場:工作者會選擇從一廠商轉職另一廠商,以獲得較高工資。因此,在一個競爭的經濟體中,廠商無法只支付僅能維生的工資而僥倖成功,生產活動創造的價值將會根據資本邊際產量(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和「勞動邊際產量」(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來分配。再者,由於勞動邊際產量的增加取決於投入的資本量(例如,在使用更好的機器之下,一名工廠勞工能生產出更多的東西;比起使用打字機,我使用電腦產生文字的速度更快),因此,工資應該會隨著資本存量的增加而提高,勞工的生產力也會提高。事實上,凱因斯推測,當資本的累積速度快於勞動力的成長速度時,不斷增加的資本存量的報酬率將下滑,勞工能攫取的價值份額將增加,資本業主攫取的價值份額將減少,他稱此效應為「食租者的安樂死」(euthanasia of the rentier)。
那麼,誰說的對呢?馬克思的理論是,資本主義必將導致勞工只獲得足以維生或接近維生水準的工資,勞動市場不會自然地隨著經濟發展而推升工資,不過,這理論已經被事實給全面駁倒。當然啦,很多人會說,勞工的福祉有如此大的改進,有很大部分是因為政治與社會發展,而政治與社會發展得大大歸功於馬克思,許多資本主義社會自我修正,包括工會的出現、社會安全網、以及政府角色的大擴張,以應付馬克思的思想所構成的挑戰。但值得一提的是,縱使在這類機制遠較薄弱、且更可能存在勞工「後備部隊」的社會,勞動市場仍然推升了工資。舉例而言,近年間,在中國的城市地區,由於勞工要求獲得其勞力所創造的價值中的更大份額,再加上廠商競相爭取他們的勞務,因此勞工工資在近年猛漲。
●資方優勢
但是,往昔未必是序幕。許多經濟學家――甚至是那些跟我一樣在新古典經濟學派範式、而非在馬克思理論範式中長大的經濟學家,對於工作者(尤其是已開發國家的工作者)在未來數十年是否仍然能享有這樣的好光景,愈來愈沒信心了。伴隨工會的影響力減弱,以及全球化的擴大,已開發國家的工作者面臨來自其他地區較低工資的勞動力的競爭,這是馬克思所說的「後備部隊」的另一種形式。
展望未來,情勢看起來更糟。科技進步與自動化,可能意味對現今的中低技能水準工作者的需求將明顯減少。換個方式來說,受僱勞工的邊際產量可能降低,而資本(現在意指某種形式的軟體)的邊際產量提高,未來成長帶來的收益將有愈來愈多份額歸屬於資本的業主,勞工獲得的份額將愈來愈少。所以,笑到最後的說不定是馬克思。
【資本主義金句】
「勞動力是第一種代價//價格,是最原始的購買――勞動力是被用以支付所有東西的貨幣。這世上的所有財富,起初都是用勞動力去換取的,不是用金或銀去換取的。」
――亞當.斯密
【摘錄3】37 消費主義Consumerism
改善自身物質狀態的人類本能,根深蒂固於我們以往的演進史:掌控資源,尤其是食物與居所,使早期的人類更可能繁衍。相同的這個本能是現代經濟學及我們對資本主義的思維的基礎,獲取所得與財富以負擔得起物質商品,這欲望激勵個人工作、儲蓄、發明及投資。
亞當.斯密闡釋,這些激勵不僅有益於個人本身,也有益於整個社會。但是,這引發一個疑問:多少才夠呢?先進經濟體有太多人的所得用於購買食物、居所、及其他物質產品,綽綽有餘,其他經濟體的這種人口比例也愈來愈高。這為資本主義構成一個潛在問題:若到了一個時點,我們的產出足敷絕大多數人,以至於更高的所得及更多的消費不再帶給他們什麼益處(參見第46章),那麼,還有什麼能激勵他們呢?成長將停止,我們將進入經濟停滯期。其實,這未必是壞事,這是我們已經夠滿足於我們的物質境況而不需要再試圖進一步改善它的直接結果,但屆時將是非常不同類型的經濟與社會。
●炫耀性消費
所幸(抑或不幸?),這種情況並未出現,至少還未出現。雖然,以我們消費得起的產品與服務的價值來衡量,我們的富裕水準是半世紀前的至少兩倍,但我們消費更多的欲望似乎並未消減。美國社會學家范伯倫(Thorstein Veblen)在其著作《有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Leisure Class)中指出,在階級社會中,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被用來彰顯經濟地位。能夠消費顯然無用的東西,或花時間於非生產性活動,讓那些經濟高優階級者可以展示他們多麼富有,而社會其餘人則是必須為三斗米折腰,繼續辛苦工作。
如今,這個解釋已不再是看似可信了,到處可見炫耀性消費,但我們的社會並不看重炫耀性休閒或非生產性活動:沒人認為任職科技新創公司或投資銀行的人工作不賣力,同理適用於被許多人視為代表消費資本主義(consumer capitalism)前沿產業的工作者,他們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顯然是「非必要的」。不論你對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有何看法,或者認為她代表現代社會的什麼,她絕對不懶惰。
●別輸給左鄰右舍
更近期的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指出,在我們對幸福的認知中,相對所得及相對消費很重要。我們拿自己和境況相似的其他人比較,衡量我們相對於他們是富或窮――所謂的「別輸給左鄰右舍」。因此,不論你落在所得與財富分配的什麼層級,你總是會認為,若你稍稍富有一些,你會更快樂一些。就是這種心理,使英國的《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這麼描述倫敦的一對夫婦,他們年所得190,000英鎊,大概位居世界所得分配層級中最高的0.1%:
這對夫婦擔心陷入財務困境,因為倫敦中產階級的高生活成本意味著他們捉襟見肘。
這可以當之無愧成為推特標籤「#firstworldproblems」(第一世界問題)的一個經典例子!
很顯然,透過廣告與行銷來固化人們的這種心態,非常有利於那些生產與銷售消費性產品與服務的個別企業。只有這樣,繼續生產愈來愈好的智慧型手機、平面螢幕電視等等,才符合經濟效益。因此,消費社會的興起,主要是源於這種拿自己與他人相較的人類自然傾向,再結合資本主義強大的經濟力量激勵企業利用人們的這種本能。
●消費主義的極限
那麼,消費可有任何上限?實際上是有的。我們能或應該吃多少,多數人可能想要多大的一棟房子,一個家庭實際上能使用多少輛車子等等,這些都有一個上限。消費型態最終必須改變:若地球上的每一個人消費的化石燃料量或肉類量相似於一般美國人(或是產生相似的浪費量),我們全都會陷入麻煩。中國及印度的消費社會將必須看起來相當不同於現今的美國――不那麼倚賴化石燃料作為能源,產生減少的浪費,做更多的回升利用。
某種程度上,這已經發生了:電視機、電腦及智慧型手機,這些普遍比二十年前更輕、占據更少的實體空間。但是,龐大的金錢與心力被投資於生產更好的新款式――亦即令我們這些消費者更嚮往的新款式。那些本身不消費實物資源的服務領域,其產品與選擇暴增得更多,例如娛樂及通訊。我們應該可以預期,歷經時日,我們的消費中將有愈來愈多是那些極少或沒有直接實體影響的東西(參見第48章)。
這可能在環境上更永續,但仍然是消費。那些不喜歡過度消費的人可能會希望,隨著我們的物質需要獲得滿足,隨著製造品變得更便宜,服務種類多於製品種類,我們將不再那麼在意於和左鄰右舍看齊,更在意我們自己的生活滿意,以及非物質性東西帶來的樂趣。當然,同樣可能發生的轉變是,我們將花更多時間於向卡戴珊們看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