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市場經濟—導讀洛卜克《自由社會的經濟學》】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人間的「經濟學」,被公認是在1776年由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開創,因為他在該年出版《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簡稱The Wealth of Nations,較為人知的中文譯名是「國富論」,這個譯名很容易被引向「經濟國家主義」,不符原書內涵),而史密斯也被尊為「經濟學始祖」。
【古典→新古典→凱因斯經濟學】
到1890年,經濟學作了一個大變革,因為阿弗瑞德.馬夏爾(Afred Marshall, 1842∼1924)在那一年出版了《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這本巨著開啟了「現代經濟學」,於是馬夏爾被稱為「現代經濟學之父」。
在馬夏爾之前被稱為「古典經濟學(學派)」〔Classical Economics(School)〕,之後則稱作「新古典經濟學(學派)」〔Neoclassical Economics(School)〕。古典經濟學又有「政治經濟學」之稱,而新古典經濟學則捨去政治,只有純粹的經濟,或者說前者有著「社會哲學背景」的經濟學家,後者則是純粹的經濟學家或現代經濟學家。
我們也都知道,馬夏爾的經濟學所引用的分析方法和專門術語,成為此後基本經濟學教科書通用的標竿,尤其導入數學和幾何圖形,致經濟學數理化愈來愈深化,迄二十一世紀的此刻,這個趨勢仍方興未艾,看不到盡頭。
早在1949年,奧國學派的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1881∼1973)在其曠世巨著《人的行為:經濟學專論》(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第235頁就寫說:「當今大多數大學裡,以『經濟學』為名所傳授的東西,實際上是在否定經濟學」,而1948年之後大學課堂裡傳授的「經濟學」,幾乎都是薩繆爾遜(P. A. Samuelson, 1915∼2009,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1948年出版的《經濟學》(Economics)之模式,亦即以數學和圖形詮釋「凱因斯經濟學」,說的是政府可精心調控經濟,賦予政府以各種政策來調控,強調「政府可創造有效需求」,貶低儲蓄、強調消費,否定古典「賽伊法則」(Say’s Law)—供給創造需求—轉向「需求創造供給」,骨子裡是道道地地的社會主義、干預主義,而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新政」正夯,整個美國都被社會主義淹沒。
【自由主義轉向國家至上主義】
當時的歐洲,人們從原先嚮往自由、人權和自決等個人主義價值,轉向崇拜國家至上主義和政府全能,從而致力於極權主義,致力於創造條件方便政府管理人間一切事務。前一股思潮的流行,導致獨裁政府瓦解、民主政治建立、資本主義演進、生產技術改善,以及史無前例的生活水準提升。後一股思潮得勢後,使人們「渴望賦予政府—壟斷強制與脅迫的社會機構—一切權力⋯⋯為邁向更多政府干預企業的每一步高聲歡呼,推崇這是在往更為完美的世界前進⋯⋯,深信政府將使人間變為天堂。」而納粹主義和希特勒橫空出世,掀起侵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那個厄運期間,自由思想得以接傳下來而再顯光輝的,得力於少數幾個人孜孜地耕耘播種。這幾個人都是著名的經濟學家,都是有社會哲學作背景的經濟學家,最有名的就是奧地利的米塞斯、海耶克(F. A. Hayek, 1899∼1992,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德國的洛卜克(Wilhelm Röpke, 1899∼1966)。他們是當時自由經濟思想的領導人物,各有自己的學生和追隨者。
當1930年代在德國迅速蔓延的國家社會主義(納粹主義)即將取得勝利時,米塞斯明白隨即會威脅奧地利,一旦納粹占領奧地利,蓋世太保一定會找他,於是在1934 年就遷居瑞士日內瓦,寫出了《人的行為》巨著,1949 年改寫成英文出版。當1940年米塞斯夫婦搬遷到美國紐約後,眼見社會主義、國家至上主義和極權主義即將席捲全球,乃於1944年寫了《官僚制》(Bureaucracy)和《全能政府:極權國家與總體戰爭的興起》(Omnipotent Government: The Rise of Total State and Total War)兩本書示警,奈何曲高和寡,非但無法截窒逆流,自己還備受冷落,終生無法在大學謀得正式教職。
早在1931年就離開維也納到英國倫敦經濟學院任教的海耶克,看到二戰後英國很有可能會實現全面國有化的社會主義,他覺得將會是極端錯誤。海耶克明白指出,生產手段握在政府手中、把權力集中到國家手中,這種做法與納粹德國和蘇聯所作的類似。在1930年代之後,卻得到學院知識分子的普遍支持,他認為有必要揭開迷思,否則後果嚴重,乃於1944年寫出了《到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這本驚天動地暢銷全球的書。海耶克在緒論中明確的說:「本書是個人親身經歷的結晶⋯⋯。」該書是他所有著作中獨一無二的一本對當時公共輿論發揮影響的著作,像是站在曠野上大聲疾呼:正統社會主義如果實現了,僅會帶來政治、經濟和道德上的奴役制度。
人間的「經濟學」,被公認是在1776年由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開創,因為他在該年出版《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簡稱The Wealth of Nations,較為人知的中文譯名是「國富論」,這個譯名很容易被引向「經濟國家主義」,不符原書內涵),而史密斯也被尊為「經濟學始祖」。
【古典→新古典→凱因斯經濟學】
到1890年,經濟學作了一個大變革,因為阿弗瑞德.馬夏爾(Afred Marshall, 1842∼1924)在那一年出版了《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這本巨著開啟了「現代經濟學」,於是馬夏爾被稱為「現代經濟學之父」。
在馬夏爾之前被稱為「古典經濟學(學派)」〔Classical Economics(School)〕,之後則稱作「新古典經濟學(學派)」〔Neoclassical Economics(School)〕。古典經濟學又有「政治經濟學」之稱,而新古典經濟學則捨去政治,只有純粹的經濟,或者說前者有著「社會哲學背景」的經濟學家,後者則是純粹的經濟學家或現代經濟學家。
我們也都知道,馬夏爾的經濟學所引用的分析方法和專門術語,成為此後基本經濟學教科書通用的標竿,尤其導入數學和幾何圖形,致經濟學數理化愈來愈深化,迄二十一世紀的此刻,這個趨勢仍方興未艾,看不到盡頭。
早在1949年,奧國學派的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1881∼1973)在其曠世巨著《人的行為:經濟學專論》(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第235頁就寫說:「當今大多數大學裡,以『經濟學』為名所傳授的東西,實際上是在否定經濟學」,而1948年之後大學課堂裡傳授的「經濟學」,幾乎都是薩繆爾遜(P. A. Samuelson, 1915∼2009,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1948年出版的《經濟學》(Economics)之模式,亦即以數學和圖形詮釋「凱因斯經濟學」,說的是政府可精心調控經濟,賦予政府以各種政策來調控,強調「政府可創造有效需求」,貶低儲蓄、強調消費,否定古典「賽伊法則」(Say’s Law)—供給創造需求—轉向「需求創造供給」,骨子裡是道道地地的社會主義、干預主義,而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新政」正夯,整個美國都被社會主義淹沒。
【自由主義轉向國家至上主義】
當時的歐洲,人們從原先嚮往自由、人權和自決等個人主義價值,轉向崇拜國家至上主義和政府全能,從而致力於極權主義,致力於創造條件方便政府管理人間一切事務。前一股思潮的流行,導致獨裁政府瓦解、民主政治建立、資本主義演進、生產技術改善,以及史無前例的生活水準提升。後一股思潮得勢後,使人們「渴望賦予政府—壟斷強制與脅迫的社會機構—一切權力⋯⋯為邁向更多政府干預企業的每一步高聲歡呼,推崇這是在往更為完美的世界前進⋯⋯,深信政府將使人間變為天堂。」而納粹主義和希特勒橫空出世,掀起侵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那個厄運期間,自由思想得以接傳下來而再顯光輝的,得力於少數幾個人孜孜地耕耘播種。這幾個人都是著名的經濟學家,都是有社會哲學作背景的經濟學家,最有名的就是奧地利的米塞斯、海耶克(F. A. Hayek, 1899∼1992,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德國的洛卜克(Wilhelm Röpke, 1899∼1966)。他們是當時自由經濟思想的領導人物,各有自己的學生和追隨者。
當1930年代在德國迅速蔓延的國家社會主義(納粹主義)即將取得勝利時,米塞斯明白隨即會威脅奧地利,一旦納粹占領奧地利,蓋世太保一定會找他,於是在1934 年就遷居瑞士日內瓦,寫出了《人的行為》巨著,1949 年改寫成英文出版。當1940年米塞斯夫婦搬遷到美國紐約後,眼見社會主義、國家至上主義和極權主義即將席捲全球,乃於1944年寫了《官僚制》(Bureaucracy)和《全能政府:極權國家與總體戰爭的興起》(Omnipotent Government: The Rise of Total State and Total War)兩本書示警,奈何曲高和寡,非但無法截窒逆流,自己還備受冷落,終生無法在大學謀得正式教職。
早在1931年就離開維也納到英國倫敦經濟學院任教的海耶克,看到二戰後英國很有可能會實現全面國有化的社會主義,他覺得將會是極端錯誤。海耶克明白指出,生產手段握在政府手中、把權力集中到國家手中,這種做法與納粹德國和蘇聯所作的類似。在1930年代之後,卻得到學院知識分子的普遍支持,他認為有必要揭開迷思,否則後果嚴重,乃於1944年寫出了《到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這本驚天動地暢銷全球的書。海耶克在緒論中明確的說:「本書是個人親身經歷的結晶⋯⋯。」該書是他所有著作中獨一無二的一本對當時公共輿論發揮影響的著作,像是站在曠野上大聲疾呼:正統社會主義如果實現了,僅會帶來政治、經濟和道德上的奴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