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給定環境制約下的經濟生活的循環流轉
社會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把它比作洪流,那社會的研究者就是徒手從中提取經濟這個概念,並把一類事物稱為經濟的勇士。這樣的事實本身就包括了一種抽象的概念,即關於經濟的概念。任何一個事實都絕不僅僅或純粹是經濟的,它總會包含其他方面的內容,而且這些內容往往更為重要。然而我們也有權談論科學方面的關於經濟的一些事實;同樣,我們也有權書寫一部文學史,儘管一個民族的文學和它所處環境中的其他要素都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連繫。
社會事實是人類行為的結果,而經濟事實是經濟行為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將經濟行為定義為人們以取得物品為目的所採取的行為。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研究行為的經濟動機,或是研究經濟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等等。但是,我們所關注的僅僅是透過交換或生產來獲得物品的經濟行為,因此我們應該將經濟行為的概念限定在獲得物品的這種行為上,而把其他比較廣闊的研究領域歸屬於經濟動機和經濟影響力這兩個概念。
經濟研究的領域首先應該限定在經濟行為這個概念上。必須指出的是,每個人都有經濟行為,區別只是或多或少而已;每個人都必須是經濟主體或依附於某個經濟主體。隨著社會群體中成員之間的分工越來越細緻,我們就可以把人們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經濟行為者,他們的主要活動是經濟行為或商業活動;另一類是間接經濟行為者,他們的經濟行為在社會生活中居於次要地位,被其他方面所掩蓋。這種情況下,經濟行為被特殊的團體活動所代表,儘管社會其他成員也必定會發生經濟行為。這個特殊群體的活動構成了經濟生活,這樣一來,我們所說的經濟事實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儘管經濟生活在某種程度上和我們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接下來,我們要談一下經濟發展。說明並闡述經濟發展的規律是本書的目的所在。在提出我們的論點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在本章中提供一些必要的原則,熟悉一些概念,這些可能在我們以後的分析中會用到。其次,我們需要掌握過去已有的經濟理論的工具。從方法論意義上來說,我完全摒棄了在書中撰寫註釋這一做法。關於這些,我只是想讓大家注意到本章雖是經濟理論這個大的主題中的一部分,但是並不要求讀者真正具有論證這些知識的能力。再次,由於我們的論證較少需要理論上的知識,因此我會盡可能地用簡單的詞語而非專業的術語來講解。關於這些,大家可以參考我的另一本書。
當我們探討經濟現象的一般表現形式、一致性或它們的關鍵點時,我們希望它們是「未知」的,是需要調查、探索的事物;然後,我們想要深入探索它們,把它們變成「已知」的,這和其他任何一門科學處理它們的研究客體是一樣的。當我們成功發現兩種現象之間明確的因果關係時,如果其中的「原因」不是經濟現象,那麼我們的問題就解決了。這樣便完成了經濟學家在研究中所能做的事情,其他的就應該交給對應的學科來解決。反之,如果其中的「原因」本質上屬於經濟現象,我們必須繼續探索,以求解釋這些現象,直到能夠對這些現象進行非經濟領域的解釋為止。這種研究路徑對一般的理論研究和具體的個案研究來說都是適用的。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能論證地租差別是由於土地的品質不同造成的,經濟學解釋就到此為止;再比如,如果我能證明某種特定的價格運動是由於政府的商業管制造成的,那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我已經做到了極致,因為政府進行商業管制的目的不是為了透過交換或生產獲得產品,因此超出了純粹經濟事實這一概念的範疇。我們總是把經濟數據和非經濟數據連繫起來作為因果關係的一般形式來描述,而這無疑是可行的。每個具有實踐經驗的人都知道,經濟自身具有獨特的邏輯性,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準確表達。為了做到這些,同時為了簡便起見,我們以一個孤立的社群作為樣本考慮。在這個孤立的社群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在複雜的環境中可以看到的事物的本質,這也是本書的主旨。
我們需要勾勒出心中所想像的經濟機制的主要特徵。為此,我們可以假設存在一個商業上有組織的國家,其中私人財產、勞動分工和自由競爭占主導地位。
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見過或聽過這種國家,那麼當他發現一個農民生產穀物是為了滿足一個遙遠城市的麵包消費需求時,他不禁要問,這個農民怎麼會知道城市的消費者想要麵包,並且恰好是那麼多呢?而當他了解到這個農民根本不知道穀物被運往哪裡,被誰消費掉時,他一定會大吃一驚。此外,他可能還會觀察到,穀物必須經過一些人的手才能給到消費者手中,但是除了最後賣麵包的人,其他人都不知道最終的消費者是誰;甚至這些賣麵包的人也是一般的生產者或者購買者。農民很容易回答擺在他面前的這個問題,即長期的經驗,部分是繼承於他人的。前人告訴他為了達到最大利益應該生產多少穀物,經驗也告訴他要考慮需求的大小。他盡量維持著這個產量,只有在外界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才會逐漸調整產量。
社會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把它比作洪流,那社會的研究者就是徒手從中提取經濟這個概念,並把一類事物稱為經濟的勇士。這樣的事實本身就包括了一種抽象的概念,即關於經濟的概念。任何一個事實都絕不僅僅或純粹是經濟的,它總會包含其他方面的內容,而且這些內容往往更為重要。然而我們也有權談論科學方面的關於經濟的一些事實;同樣,我們也有權書寫一部文學史,儘管一個民族的文學和它所處環境中的其他要素都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連繫。
社會事實是人類行為的結果,而經濟事實是經濟行為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將經濟行為定義為人們以取得物品為目的所採取的行為。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研究行為的經濟動機,或是研究經濟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等等。但是,我們所關注的僅僅是透過交換或生產來獲得物品的經濟行為,因此我們應該將經濟行為的概念限定在獲得物品的這種行為上,而把其他比較廣闊的研究領域歸屬於經濟動機和經濟影響力這兩個概念。
經濟研究的領域首先應該限定在經濟行為這個概念上。必須指出的是,每個人都有經濟行為,區別只是或多或少而已;每個人都必須是經濟主體或依附於某個經濟主體。隨著社會群體中成員之間的分工越來越細緻,我們就可以把人們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經濟行為者,他們的主要活動是經濟行為或商業活動;另一類是間接經濟行為者,他們的經濟行為在社會生活中居於次要地位,被其他方面所掩蓋。這種情況下,經濟行為被特殊的團體活動所代表,儘管社會其他成員也必定會發生經濟行為。這個特殊群體的活動構成了經濟生活,這樣一來,我們所說的經濟事實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儘管經濟生活在某種程度上和我們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接下來,我們要談一下經濟發展。說明並闡述經濟發展的規律是本書的目的所在。在提出我們的論點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在本章中提供一些必要的原則,熟悉一些概念,這些可能在我們以後的分析中會用到。其次,我們需要掌握過去已有的經濟理論的工具。從方法論意義上來說,我完全摒棄了在書中撰寫註釋這一做法。關於這些,我只是想讓大家注意到本章雖是經濟理論這個大的主題中的一部分,但是並不要求讀者真正具有論證這些知識的能力。再次,由於我們的論證較少需要理論上的知識,因此我會盡可能地用簡單的詞語而非專業的術語來講解。關於這些,大家可以參考我的另一本書。
當我們探討經濟現象的一般表現形式、一致性或它們的關鍵點時,我們希望它們是「未知」的,是需要調查、探索的事物;然後,我們想要深入探索它們,把它們變成「已知」的,這和其他任何一門科學處理它們的研究客體是一樣的。當我們成功發現兩種現象之間明確的因果關係時,如果其中的「原因」不是經濟現象,那麼我們的問題就解決了。這樣便完成了經濟學家在研究中所能做的事情,其他的就應該交給對應的學科來解決。反之,如果其中的「原因」本質上屬於經濟現象,我們必須繼續探索,以求解釋這些現象,直到能夠對這些現象進行非經濟領域的解釋為止。這種研究路徑對一般的理論研究和具體的個案研究來說都是適用的。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能論證地租差別是由於土地的品質不同造成的,經濟學解釋就到此為止;再比如,如果我能證明某種特定的價格運動是由於政府的商業管制造成的,那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我已經做到了極致,因為政府進行商業管制的目的不是為了透過交換或生產獲得產品,因此超出了純粹經濟事實這一概念的範疇。我們總是把經濟數據和非經濟數據連繫起來作為因果關係的一般形式來描述,而這無疑是可行的。每個具有實踐經驗的人都知道,經濟自身具有獨特的邏輯性,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準確表達。為了做到這些,同時為了簡便起見,我們以一個孤立的社群作為樣本考慮。在這個孤立的社群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在複雜的環境中可以看到的事物的本質,這也是本書的主旨。
我們需要勾勒出心中所想像的經濟機制的主要特徵。為此,我們可以假設存在一個商業上有組織的國家,其中私人財產、勞動分工和自由競爭占主導地位。
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見過或聽過這種國家,那麼當他發現一個農民生產穀物是為了滿足一個遙遠城市的麵包消費需求時,他不禁要問,這個農民怎麼會知道城市的消費者想要麵包,並且恰好是那麼多呢?而當他了解到這個農民根本不知道穀物被運往哪裡,被誰消費掉時,他一定會大吃一驚。此外,他可能還會觀察到,穀物必須經過一些人的手才能給到消費者手中,但是除了最後賣麵包的人,其他人都不知道最終的消費者是誰;甚至這些賣麵包的人也是一般的生產者或者購買者。農民很容易回答擺在他面前的這個問題,即長期的經驗,部分是繼承於他人的。前人告訴他為了達到最大利益應該生產多少穀物,經驗也告訴他要考慮需求的大小。他盡量維持著這個產量,只有在外界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才會逐漸調整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