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漫畫區塊鏈簡史

9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1.1 比特幣的誕生

2008年,悲觀的情緒彌漫在每座城市的空氣中,人們見識到了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海嘯下經濟備受打擊、社會動盪的慘狀。同年8月,有人匿名註冊了名為bitcoin 的域名;11月的萬聖節,一個新興名詞──比特幣,悄然誕生。

一位化名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神秘人在密碼學論壇發表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論文。發表初期並沒有激起甚麼浪花,一週後只有兩個人回帖,並且都是表達否定的言論。2009年1月3日中本聰發佈了最早期的比特幣系統,並運算出了第一個區塊,這個區塊被稱為「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或「上帝區塊」。隨著第一個區塊的問世,世界最初的50枚比特幣也誕生了。中本聰在這個創世區塊中附上了一句話,以證明這個區塊出產於2009年1月3日,這句話是2009年1月3日的《泰晤士報》上的頭版新聞標題──「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財政大臣正面臨對銀行的第二次救助)」。許多密碼學愛好者對這份報紙進行研究後,分析出中本聰此舉的目的:1. 指出現有金融體系的缺陷──量化寬鬆政策下產生的貨幣濫發;2. 主張將控制資產的權利賦予個人:人們可以使用比特幣進行個人對個人的交易,而不是經過銀行的允許後,才能進行轉賬和消費,使控制資產權利重新掌握在個人手中。後來中本聰更是被信仰者們打造成了「主張自由主義的人」,而比特幣的誕生變成了一次具有象徵意義的嘗試。

2013年伴隨著比特幣價格的瘋漲,「比特幣」、「區塊鏈」一詞頻頻出現在大眾視線,「新風口」、「創業、轉型突破口」等等引人注目的關鍵詞也隨著比特幣和區塊鏈一同出現。彷彿一夜之間,全世界都知曉了區塊鏈和比特幣,全世界都在因這項革命性技術瘋狂。但事實上,當時大部分人還處於疑惑猶豫、一知半解的階段,便跟著一起追隨「比特幣熱」、「區塊鏈熱」。同時,一部分人還在堅定地認為比特幣是龐氏騙局,是一場被極客們(geeks,指科技狂熱者)烘托出來的泡沫盛宴,終究有一天要破滅。

截至現在,比特幣系統已平穩運行了超過十五年,這個完全開源、且無中央管理服務器、無信用保證的系統,從無人問津到逐漸擁有一筆筆交易,再到後來開始在某些國家得到法律層面的認可,一步一步證明著自己的完備性和可靠性。雖然這條成長之路偶有些「坎坷」,如比特幣價格暴漲、暴跌、被盜等等,但總體上仍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新產物。


1.2 比特幣背後的神秘人

自2008年發表比特幣白皮書至今,中本聰從未現身,「中本聰」三個中文字也並非官方寫法,只是媒體翻譯的中文名。人們推測中本聰是日裔美國人,他在網上發表的言論都僅限於技術討論,從未表明過自己的身份。2010年維基解密受到金融封鎖,比特幣社區內建議維基解密接受比特幣捐贈破除封鎖,中本聰發帖表示堅決反對,中本聰認為比特幣項目處於萌芽階段,此時經不起任何的爭議,如果無法妥善處理的話可能會毀了比特幣。在發帖反對為維基解密捐贈比特幣的七天後,中本聰發表了一個內容涉及比特幣系統最新版本幾個細節的帖子就從論壇上消失了。

多利安•中本聰(Dorian Nakamoto)
2014年3月6日《新聞週刊》一位記者表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中本聰。這位「中本聰」名為多利安•中本聰,是一位65歲的日裔美國人,「中本聰」是他出生時的名字。這個記者還找到了一些其他的證據證明多利安•中本聰就是真正的中本聰,其中最可信的一條是當記者當面採訪提出比特幣相關的問題時,多利安•中本聰的回答是:「我已經不再參與它了,不能討論它。它已經被轉交給其他人。他們現在在負責。我已經沒有任何聯繫。」這番看起來像是作為比特幣的創始人發表的言論引起了眾多媒體的興趣,紛紛前往多利安的住處希望進行求證,甚至追尋他的行蹤。但後來的正式訪談中,多利安否認了自己就是中本聰的說法,稱自己從未聽說過比特幣,只是誤解了《新聞週刊》記者的提問。在多利安否認自己是中本聰的當晚,中本聰本人在自己塵封了三年的P2P基金會賬戶上發表一條信息:我不是多利安•中本聰(I am not Dorian Nakamoto)。

望月新一
2015年5月一位名為泰德•尼爾森(Ted Nelson)的電腦科學家認為,日本數學家望月新一就是中本聰。原因是1. 望月新一是京都大學的數學教授,有足夠的才智創造比特幣;2. 望月新一與中本聰的行為相符合。望月新一的學術研究並不使用常規的同行評審程序,而是發表論文後讓其他人自己理解他的推理。但即便有這樣的理由支撐,望月新一也已表示自己不是中本聰。

克雷格•史蒂芬•懷特(Craig Steven Wright)
2015年12月《連線》報道指出,澳大利亞電腦科學家克雷格•史蒂芬•懷特很有可能就是中本聰,但同時也表示,很有可能只是他佈下的一個騙局,想讓大家相信他就是中本聰本人。2016年克雷格公開表示自己就是中本聰,並聲稱自己擁有中本聰的加密簽名檔,以及第一和第九區塊的比特幣地址的私鑰。但這兩項證據都是除中本聰本人以外,只要通過技術手段就可以拿到的,最關鍵的證明是,他是否掌握2009年比特幣第一筆交易地址的私鑰。這個地址被視為中本聰所有,只要能從這個地址中將轉入的比特幣轉回,就能夠證明自己是中本聰。BBC記者向這個地址轉入了0.017個比特幣,要求克雷格進行匯回。最終這筆比特幣沒有被匯回,克雷格僅發佈了一篇不知所云的博客文章。

在眾多猜測中,較為有趣的猜測是認為中本聰的英文「Satoshi Nakamoto」,其實是四家公司,包括三星(Samsung)、東芝(Toshiba)、中道(Nakamichi)和摩托羅拉(Motorola)的組合,比特幣由這四家公司聯合開發。不論是甚麼樣的猜測,直到現在都沒有人能真正證明某個人或某個團隊是中本聰。中本聰將自己隱匿在比特幣背後,默默地實現著去中心化的目標,即便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資格,都不能吸引他現身。也許就像網上的評論提及,過去加密貨幣未能成功的問題之一,就是始終有一個發起人、創辦人的存在;而比特幣則近乎巧合地揮去了擁有中心化創辦人的潛在枷鎖。神秘的身份與革新的想法一起自2008年始,改變世界。


1.3 比特幣特別之處

比特幣(Bitcoin),英文縮寫BTC,是一種去中心的虛擬數字代幣,本質上是一個可以被所有人驗證的、公開的記賬系統。它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既虛擬、但又具有貨幣屬性的商品。它沒有物理實體,完全虛擬,類似於我們在信用卡上使用的積分,或者是網上遊戲的加密貨幣。進行交易前後,變化的只有你在賬戶上的數字。二者不同的地方在於,這些積分或加密貨幣只能在其所屬平台上使用,現實生活中它們並無交易的功能。而比特幣卻可在現實生活中使用,目前多國都已有商家接受比特幣;新能源汽車特斯拉(Tesla)也曾大肆宣傳,接受以比特幣購買其汽車。分佈在全球的比特幣線下的櫃員機(ATM)已超過三萬台,其中超過90%安裝在西半球地區。通過比特幣櫃員機可以用現金購買比特幣,也可以用比特幣換取現金。買賣時櫃員機後台會查詢當前比特幣的市場價格,在此基礎上附加上一定的手續費,當你支付完成這筆費用並提供你的錢包地址後,櫃員機便會向你的錢包地址轉賬比特幣。同理,當你需要換取現金時,只需要掃碼支付櫃員機所提供的付款二維碼,成功支付比特幣後,櫃員機便會自動兌換現鈔。

比特幣的發行不依靠中央機構印發,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發行比特幣,比特幣是依靠電腦大量的計算產生,總量恆定為2,100萬枚,無法增發無法被人為操控,最小計價單位為0.00000001(一億分之一),被稱為「1 聰」(Satoshi / Sat),類似1美元可以拆分為100美分。美分是美元的最小單位,而「聰」則是比特幣的最小單位。依靠大量計算產生,再加上比特幣總數量恆定的特性,人們常常稱發行比特幣的行為為「挖礦」,從事這項事業的人為「礦工」。在進行交易方面,比特幣可以直接由個人與個人直接交易或傳遞,交易數據會被自動記錄在區塊上,無需經過第三方機構。只要有網絡,不論在哪個國家地區都可以實現比特幣的交易。日常生活的交易中我們需要有個「賬戶」,而這個賬戶一般需要使用我們的身份信息(姓名、聯繫方式、指紋、人臉等)註冊。在比特幣交易中,「賬戶」是隨機生成的,稱為「錢包地址」(wallet address)。但這個地址只是隨機生成的字母數字字串,沒有任何的個人信息包含在地址中,所以比特幣的交易是完全匿名的。而我們所熟知的跨國匯款,往往需要經過層層機構記錄在案,同時需要收取高昂的手續費,而比特幣交易只需輸入地址和金額,等待區塊鏈上確認交易後,所發送的比特幣就會到達對方賬戶,不經過任何機構、也沒有金額大小限制,並只需付出相對小額的費用給確認交易的礦工即可完成交易。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