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01 《經濟學原理》──經濟學的「邊際革命」

英國正統經濟學界領袖人物──阿爾弗雷德.馬歇爾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西元1842~1924年),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乃至世界知名的經濟學家,英國正統經濟學界無可爭辯的領袖人物。

  馬歇爾在劍橋大學任教期間,和他的學生皮古(Arthur Cecil Pigou)、羅伯遜(Dennis Robertson)、凱因斯等人一同建立了在西方經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劍橋學派」,由於馬歇爾提出的「平衡價格論」不僅繼承了古典的「亞當斯密—李嘉圖—彌爾」庸俗經濟學傳統,認為生產費用決定價值,也融合了邊際學派「效用決定價值」的數理形式,將供給(生產費用)決定論與需求(效用)決定論結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價值論。因此,劍橋學派也被稱為「新古典學派」,從「古典」到「新古典」的轉變,成為西方經濟學的重要轉捩點,馬歇爾的觀點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裡在西方經濟學中一直占據著支配地位。他的著作包括《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分配與交換》、《戰後國家的稅收》、《工業與貿易》(Industry and Trade)等。

  一、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從理論意義上來講,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是構成許多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也是分析總體和個體經濟行為的主要理論工具之一,它在一定的假設基礎上告訴我們,人們如何決定是否生產或者購買某種商品、為什麼商品的價格會發生變化、為什麼有的國家發展較快而有的國家發展較慢、為什麼經濟會出現週期性的波動、為什麼國家會做出這樣那樣的經濟決策等。

  簡單說來,學習西方經濟學有利於我們以更加睿智的眼光認識世界。從實踐意義上來講,西方經濟學是引領西方國家經濟發展方向和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據,我們可以從西方國家的發展歷程中累積經驗,從它們的利弊中明辨是非,並結合自己國家的國情進行考察,謹慎地決定它的應用程度和範圍。

  除此之外,隨著全球化程度加速,我們和西方國家的交流也更加密切,為了更深入了解我們的夥伴,與西方國家更密切來往,也需要我們學習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和術語。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就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在西方經濟學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經濟學原理》、《國富論》與《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並稱為三部劃時代的鉅著,足以見其地位。

  《經濟學原理》最為突出的貢獻是它完成了由古典經濟學向新古典經濟學的轉變,擴展了經濟學的定義,並將「邊際」這個數學理論引入經濟學的研究之中,並且其數理的分析讓經濟學的分析更加嚴謹和生動,這個創造性變革也被稱為經濟學的「邊際革命」。

  馬歇爾將《經濟學原理》寫得通俗易懂,基於數學又隱於數學,並創造了經濟學中一種重要的分析正規化──「靜態分析正規化」,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區域性平衡分析法,這讓經濟學的分析更加直觀,被很多名校用作教科書。

  二、分析正規化:靜態分析及其他方法論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創造了一種新的經濟學分析正規化──靜態分析,「靜態」也是《經濟學原理》的中心思想。這種靜態類似於一種力學的「平衡」,是兩種或幾種力量共同作用達到的一種靜止狀態。

  除此之外,馬歇爾研究單個市場的行為而不考慮市場與市場之間的相互影響,正如他在《經濟學原理》序言中所寫的:「由於我們研究的力量數量極多,因此我們最好一次同時研究幾種力量,然後做出部分解答,以輔助我們的主要研究。這樣,我們首先單獨研究某一特殊商品的供需和價格的初步關係。我們用『其他情況不變』這句話,把其他力量當作是不發揮作用的,不是真的無用,而是暫時不理會它們而已。」

  其實,上述這種思想方法被我們廣泛運用於很多學科的研究中,例如化學實驗中保持溫度不變。馬歇爾用這個方法來分析相反的經濟力量之間的關係,簡化複雜的經濟行為分析,進而建立起平衡價格論,並用平衡價格方法論述了薪資、利息、利潤、地租等經濟要素的形成,為現代個體經濟學分析法奠定了基礎。

  除了「區域性平衡」的分析正規化,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還運用了以下方法論:

  .引入邊際增量分析法,用來分析價值、國民收入的分配、生產函數中生產要素的替代、資源配置的原則等。

  .既主張採用奧地利學派推論模型的抽象法,又贊成歷史學派的描述法。在《經濟學原理》的正文中,模型推論相比其他經濟學教科書來說較少,但注釋和附錄中增加了許多圖形和數理推論,例如供給表和需求表、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彈性公式、用導數計算最大/最小值問題等。

  馬歇爾認為「只有漸進,沒有突變」,主張用連續的原理來分析各種商品現象,而不是把各種商品看作是個別的、離散的。

  三、理論基礎:7個基本概念

  馬歇爾闡述了經濟學中常常用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財富、價值、生產、消費、勞動、收入、資本,並告訴我們如何站在經濟學的角度去認識和使用這些概念。

  第一個基本概念:財富。

  我們通常認為財富就是金錢,或者說金錢是財富的一般表現形式。在經濟學中,財富被看作是滿足需求的東西和努力的結果。鑒於需求和努力的多樣性,我們就需要考慮在滿足需求的很多事物中,哪些屬於財富,哪些不屬於財富。

  馬歇爾認為,一個人的財富是由他外在財物中的那些能用貨幣衡量的東西構成的,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擁有私有財產權的物質財富,可以轉讓和交換,例如房屋、機器、股票、抵押品等;另一類是具有所有權,並且可以為他獲取物質財物的非物質財物,例如商譽、企業組織等,但不包括一切個人品性和才能。不過馬歇爾認為,有時包含一切個人財富在內的「財富」更加妥當。

  第二個基本概念:價值。

  馬歇爾不認同亞當斯密關於價值表示物品效用的觀點,他認為一個東西的價值是透過交換價值表現出來的,即一物購買他物的能力。況且每種東西的價格都會發生變化,購買力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第三個基本概念:生產與消費。

  馬歇爾認為,人類所能生產和消費的只是效用,而不是物質本身,這和我們通常認知的「生產和消費的客體是物質本身」有差距。馬歇爾認為,人們的生產和消費活動只是改變了物質的形態或排列組合,讓物質更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例如,魚販不是生產魚的,他們只是把魚從需求不大的地方運送到需求較大的地方。馬歇爾還認為,「生產」這個詞容易引起誤解,應該避免使用或加以解釋。

  第四個基本概念:勞動。

  馬歇爾定義的勞動是一切頭腦或身體付出的努力,這些努力部分或全部以獲得某種好處為目的,而不是以直接從這種努力中獲得好處為目的。例如,體育競賽這種努力是以娛樂為目的,它不是一種生產活動。

  第五個基本概念:收入與資本。

  從私人的角度來看,收入是指那些貨幣形態的報酬,加上一些「實物薪資」,例如公司福利;資本則是指一個人用於營業的,或者說利用它們生產可以出售並換取貨幣的東西,即一個人所有的東西加上屬於他的權利,例如貸款收款權,再減去他所欠的債務,剩下的就是資本。

  從社會角度來看,收入被看作是人類在任何時候都盡可能利用好自然資源,而獲得的一切利益,更簡單的說,可以將社會中每個人的收入加起來計算社會總收入;社會資本一般指的是土地、勞動、資本這三個重要的生產要素,它們如何有助於提高國民收入,以及如何將國民收入分配到這三個要素上,是我們關心的問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