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週
課程概論
這門通識課的名稱是 《文化思想傳統對現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影響》。這個課名,就字面意義,在比較 「表面」 的那個層次,似乎是很明確的。但在稍深一點的層面,我們有來自不同科系的同學 —— 理工科、社會科、人文、歷史,等等——各有不同習慣的思考架構,對於這門課到底要說些什麼,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瞭解與專注點 (focus),或甚至會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我們就來稍微深一層地想想這門課題目的意思。 「文化思想傳統」 是一些文化因素 (cultural factors),它們對於不同國家和社會的人會造成一些不同的行為特質(behavioral traits),這些行為特質又會影響到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 這些是結果,是表現出來我們所觀察到的一些 「現象」。
本質上,在這一學期的課當中,我會具體表達出來,一些文化因素影響的脈絡;而,隨著課程的進展,我在這門課裡面所要表達的 「主題」(theme) , 會慢慢浮現 (emerge) 出來。這個主題,即是有關 「文化思想傳統」 如何對我們目前所觀察到、所親身體驗到的 「現代經濟與社會發展」 具有 「重要的影響」。
這樣的 「主題」 就好像你去看一個兩小時的電影,看的過程當中,你可能跟著電影哭哭笑笑的,看完了以後,你回想起來,發覺那個電影其實有要表達的主題,比方說,「愛是很偉大的」(Love is great)。可是在這兩、三個小時的電影裡面,都沒有出現愛這個字,但你看完電影以後,心中的感覺,知道它要表達,愛是很偉大的。一個電影有主題,比較會讓人回味無窮,也比較會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時候你看一部電影,沒有主題,就只是一個好笑的電影,看過去就忘了。所以我想今天第一堂課,要提醒大家,這門課有一個主題,就是這門課的名稱。那麼學期末上完課之後,同學們再想看看有沒有收穫。
主題與論點
另外一個要強調的,跟 「主題」 不一樣的,是 「論點」(thesis)。主題可說是貫穿整體大局的觀念 (concept),一本書、一部電影,或一門通識課的 “main subject”。 與主題相關的另一個觀念, thesis,則可說是支持、表達那個主題的 「論點」。
論點不能只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e),必須含有 「主張」(contention),含有 「論據點」(argument)。通常碩士或者博士論文就叫做 thesis —— 它們都會含有一些主張或論據點。我們如果說 「這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了」, 這並不能說是一個thesis,而只是一個描述,描述說我們看到一個成熟的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但是我們如果說 「蘋果會從樹上掉下來」, 那就是一個論點,一個論據。蘋果 「會」 從樹上掉下來,月球 「會」 繞著地球轉,這兩個論點背後有牛頓的力學可以解釋、可加以論證(argue)。
例子:「愛是很偉大的」(Love is great)
回到前面所提有關主題的例子:“Love is great” (愛是很偉大的,或說,愛情的力量是很偉大的)。 這樣的一個主題,可運用在不同的場合(contexts),而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
義大利一位很有名的歌劇作家,威爾第 (Verdi),他做了 《茶花女》 這齣歌劇,很受歡迎。它裡面最有名的歌是 《飲酒歌》。在 《飲酒歌》 唱完之後,女主角走到另外一個房間,男主角跟在她後面,第一次對她表示愛意,那個時候留下了一個很膾炙人口的陳述 —— 「愛是這個宇宙的心跳」(Love is the heartbeat of the universe)。 這可以說是一個論點。他要支持和表達一個更大的主題,「愛是很偉大的」。為什麼偉大呢?威爾第的感受是,這個宇宙如果沒有愛,就等於是沒有心跳,是死的。任何生物要有心跳,才是活的。「這個宇宙如果沒有愛,是冰冷的,是死的;有了愛,這個宇宙才有心跳,才有生命」。當然同學們知道,這並不是一個自然科學的論點,可以說是一個藝術家表達內心的一個感受;或者,一個藝術家想要引起你內心同樣的感受。所以我們可以說,這個陳述支持、或表達 「愛是很偉大的」 這個主題。而這個陳述是一個論點。
另外,1970年代,有一部很轟動很受歡迎的電影叫 《愛的故事》(Love Story),這個愛已經擺在它電影的名稱。這部電影,也留下一個常被引用的一句話:就是這對男女吵架,後來這個男生想一想,為了剛剛的生氣很抱歉,所以對女生說 「對不起」(I'm sorry),這個女生說 「愛是永遠不用說對不起」(Love means never having to say you're sorry)。這句話在1970年代非常地流行,它基本上也可以說是一個論點,也要支持 「愛是偉大的」 這個主題。愛的力量可以包容情侶、夫婦間的爭執、生氣等等。
對於愛呢,還有一個另類的說法,另一種層面表達的論點,即耶穌所說:
「要愛你的仇敵」(Love your enemies!)
「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裏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 ....」
這個可以說是表達「愛是很偉大的」另一種層面的論點。這樣的一個看法,雖然是寫在聖經裡,而一般非基督徒、沒有讀過聖經的人或許也聽過這樣的說法。但是這樣的一個說法怎樣能夠融入現代經濟發展的運作呢?
好比說,台積電晶圓的製作非常成功。三星想要趕上來。台積電如果要愛它的仇敵,對它的仇敵好,那麼三星要什麼新技術,台積電都要給它嗎?現代的西方社會從 19、20 世紀以來,這些基督教國家的企業家,在與對手(enemies)競爭奪取市場、研發打敗競爭者的新產品過程中,如何能融合、能「釋懷」 耶穌這樣的訓誨?
20世紀初,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即苦思這個問題,而試著要提出合理的解釋。我們這門課將來會進一步刻劃出韋伯所提出的論點,到時同學們也可以想想看,是否同意他的想法。
還有一點,稍微要補充一下,就是我們剛剛提到過,像威爾第「愛是這個宇宙的心跳」這樣的一個論點,我們無法類似自然科學一樣來驗證。自然科學的論證 —— 蘋果 「會」 從樹上掉下來,是很明確、嚴謹,可以測量和驗證的。我們這一門課接著下來會提很多論點,這些論點有些是自然科學的,也有些社會科學的。但是社會科學,如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比較沒有像自然科學那麼明確,可以放在實驗室裡面來驗證你是對的。社會科學有模糊的地方。所以有時候我提出的論點,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同意。我這門課的主題,推到到最後,就是文化思想傳統,對現代社會經濟發展 「會」 有些影響。說不定你會不同意,因為我用來支持這個主題的論點裡面,有些會是模糊的,同學們要有個人的判斷,你的判斷可能會跟我所講的是不一樣。上這門課要有這樣的了解。
課程概論
這門通識課的名稱是 《文化思想傳統對現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影響》。這個課名,就字面意義,在比較 「表面」 的那個層次,似乎是很明確的。但在稍深一點的層面,我們有來自不同科系的同學 —— 理工科、社會科、人文、歷史,等等——各有不同習慣的思考架構,對於這門課到底要說些什麼,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瞭解與專注點 (focus),或甚至會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我們就來稍微深一層地想想這門課題目的意思。 「文化思想傳統」 是一些文化因素 (cultural factors),它們對於不同國家和社會的人會造成一些不同的行為特質(behavioral traits),這些行為特質又會影響到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 這些是結果,是表現出來我們所觀察到的一些 「現象」。
本質上,在這一學期的課當中,我會具體表達出來,一些文化因素影響的脈絡;而,隨著課程的進展,我在這門課裡面所要表達的 「主題」(theme) , 會慢慢浮現 (emerge) 出來。這個主題,即是有關 「文化思想傳統」 如何對我們目前所觀察到、所親身體驗到的 「現代經濟與社會發展」 具有 「重要的影響」。
這樣的 「主題」 就好像你去看一個兩小時的電影,看的過程當中,你可能跟著電影哭哭笑笑的,看完了以後,你回想起來,發覺那個電影其實有要表達的主題,比方說,「愛是很偉大的」(Love is great)。可是在這兩、三個小時的電影裡面,都沒有出現愛這個字,但你看完電影以後,心中的感覺,知道它要表達,愛是很偉大的。一個電影有主題,比較會讓人回味無窮,也比較會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時候你看一部電影,沒有主題,就只是一個好笑的電影,看過去就忘了。所以我想今天第一堂課,要提醒大家,這門課有一個主題,就是這門課的名稱。那麼學期末上完課之後,同學們再想看看有沒有收穫。
主題與論點
另外一個要強調的,跟 「主題」 不一樣的,是 「論點」(thesis)。主題可說是貫穿整體大局的觀念 (concept),一本書、一部電影,或一門通識課的 “main subject”。 與主題相關的另一個觀念, thesis,則可說是支持、表達那個主題的 「論點」。
論點不能只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e),必須含有 「主張」(contention),含有 「論據點」(argument)。通常碩士或者博士論文就叫做 thesis —— 它們都會含有一些主張或論據點。我們如果說 「這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了」, 這並不能說是一個thesis,而只是一個描述,描述說我們看到一個成熟的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但是我們如果說 「蘋果會從樹上掉下來」, 那就是一個論點,一個論據。蘋果 「會」 從樹上掉下來,月球 「會」 繞著地球轉,這兩個論點背後有牛頓的力學可以解釋、可加以論證(argue)。
例子:「愛是很偉大的」(Love is great)
回到前面所提有關主題的例子:“Love is great” (愛是很偉大的,或說,愛情的力量是很偉大的)。 這樣的一個主題,可運用在不同的場合(contexts),而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
義大利一位很有名的歌劇作家,威爾第 (Verdi),他做了 《茶花女》 這齣歌劇,很受歡迎。它裡面最有名的歌是 《飲酒歌》。在 《飲酒歌》 唱完之後,女主角走到另外一個房間,男主角跟在她後面,第一次對她表示愛意,那個時候留下了一個很膾炙人口的陳述 —— 「愛是這個宇宙的心跳」(Love is the heartbeat of the universe)。 這可以說是一個論點。他要支持和表達一個更大的主題,「愛是很偉大的」。為什麼偉大呢?威爾第的感受是,這個宇宙如果沒有愛,就等於是沒有心跳,是死的。任何生物要有心跳,才是活的。「這個宇宙如果沒有愛,是冰冷的,是死的;有了愛,這個宇宙才有心跳,才有生命」。當然同學們知道,這並不是一個自然科學的論點,可以說是一個藝術家表達內心的一個感受;或者,一個藝術家想要引起你內心同樣的感受。所以我們可以說,這個陳述支持、或表達 「愛是很偉大的」 這個主題。而這個陳述是一個論點。
另外,1970年代,有一部很轟動很受歡迎的電影叫 《愛的故事》(Love Story),這個愛已經擺在它電影的名稱。這部電影,也留下一個常被引用的一句話:就是這對男女吵架,後來這個男生想一想,為了剛剛的生氣很抱歉,所以對女生說 「對不起」(I'm sorry),這個女生說 「愛是永遠不用說對不起」(Love means never having to say you're sorry)。這句話在1970年代非常地流行,它基本上也可以說是一個論點,也要支持 「愛是偉大的」 這個主題。愛的力量可以包容情侶、夫婦間的爭執、生氣等等。
對於愛呢,還有一個另類的說法,另一種層面表達的論點,即耶穌所說:
「要愛你的仇敵」(Love your enemies!)
「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裏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 ....」
這個可以說是表達「愛是很偉大的」另一種層面的論點。這樣的一個看法,雖然是寫在聖經裡,而一般非基督徒、沒有讀過聖經的人或許也聽過這樣的說法。但是這樣的一個說法怎樣能夠融入現代經濟發展的運作呢?
好比說,台積電晶圓的製作非常成功。三星想要趕上來。台積電如果要愛它的仇敵,對它的仇敵好,那麼三星要什麼新技術,台積電都要給它嗎?現代的西方社會從 19、20 世紀以來,這些基督教國家的企業家,在與對手(enemies)競爭奪取市場、研發打敗競爭者的新產品過程中,如何能融合、能「釋懷」 耶穌這樣的訓誨?
20世紀初,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即苦思這個問題,而試著要提出合理的解釋。我們這門課將來會進一步刻劃出韋伯所提出的論點,到時同學們也可以想想看,是否同意他的想法。
還有一點,稍微要補充一下,就是我們剛剛提到過,像威爾第「愛是這個宇宙的心跳」這樣的一個論點,我們無法類似自然科學一樣來驗證。自然科學的論證 —— 蘋果 「會」 從樹上掉下來,是很明確、嚴謹,可以測量和驗證的。我們這一門課接著下來會提很多論點,這些論點有些是自然科學的,也有些社會科學的。但是社會科學,如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比較沒有像自然科學那麼明確,可以放在實驗室裡面來驗證你是對的。社會科學有模糊的地方。所以有時候我提出的論點,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同意。我這門課的主題,推到到最後,就是文化思想傳統,對現代社會經濟發展 「會」 有些影響。說不定你會不同意,因為我用來支持這個主題的論點裡面,有些會是模糊的,同學們要有個人的判斷,你的判斷可能會跟我所講的是不一樣。上這門課要有這樣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