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巷子口行為經濟學

9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前言
阿伯腦袋裡的戰爭,當傳統經濟學碰上行為經濟學

  各位朋友,你們有沒有想過一件事,為什麼我們常常在做決定時,偶爾會感到左右為難,甚至會做出一些讓人後悔的選擇呢?
  上面這個問題有無困擾著各位?而這些困擾,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沒錯,就是行為經濟學要探討的問題!
  讓我帶你們回到我的大學時代。我讀的是經濟學系,經濟學原理第一堂課,在我尚未搞懂所謂的「供給」與「需求」時,翻開那本厚厚的經濟學原理課本,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稀缺」(scarcity)這個概念。
  「稀缺」不就是數量很少的意思嗎?有什麼好研究的?
  我讀的是Michael Parkin寫的《經濟學原理》(當年是1994年第2版,目前是2023年第14版),雖然大學時期沒
好好把每本教科書都好好讀過一遍,我更相信沒有多少學生會一輩子保有他在大學時讀過的任何一本書。然而,基於「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與情感(當年買原文書花的錢是辛苦打工換來的),這本書依舊還在我的書架上(事實上大學時每一本教科書都還安在)。
  我在書上讀到的第一個特定單字是「稀缺」。
  我不清楚Michael Parkin為何在他寫的教科書上一開頭就講「稀缺」的用意,但似乎就是,因為「稀缺」,我們就要有所選擇才對,不是嗎?他提到:「所有的經濟問題,都源自於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你不可能總是得到你所想要的。」然後,他在文章下面附上一則Modell在1985年刊載在《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上的一則單幅漫畫,一隻鳥王在講臺上對著臺下的眾鳥們宣稱:「不僅我想要一塊餅乾,我們都想要一塊餅乾!」(Not only do I want a cracker — we all want a cracker!)好吧,我相信餅乾只有一塊,但會是哪一隻鳥會先吃到呢?
  「稀缺」,顧名思義,就是指資源的有限性。由於資源有限,但我們的欲望卻是無窮的,因此我們必須做出選擇。這就像是我家巷子口那家熱門的雞排攤,每天下午總是排滿了人潮,晚來的人只能望著空空的攤位興嘆,因為雞排攤的雞排不會無限量供應啊!
  至於,經濟理論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Michael Parkin在第一章畫了一個流程圖,首先,必須有「模型」(model),這些「模型」是基於「假設」(assumption)再推論其影響(implication)程度。根據「模型」再形成「理論」(theory),而「理論」是依據實際現況進行預測,再依據實際的結果回頭修正「模型」。照理,如果經濟理論是根據事實而來,為何到最後會如行為經濟學家所言,出了偏差,走了味呢?難不成沒了事實根據?
  如果,我們用理性建立了經濟模型,但實際上,人類根本不理性,那麼,這些已存在的經濟模型,是不是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還好,當年我在大學時行為經濟學並不是一門顯學,教授們也不教,不然,我覺得學生會錯亂—為什麼我們學的理論,彼此會矛盾打架啊?
  經濟學作為探究人類在有限資源下如何做出選擇的學科,長期以來就是建立在一系列關於人類行為是理性的假設之上。傳統經濟學乃根植於理性人假設,然而,隨著心理學、神經學等學科的發展,以及對現實世界中人類行為的深入觀察,學者們逐漸發現,傳統經濟學的假設常常與實際情況存在很大的差距。這種認識促進了行為經濟學的興起,它巧妙地結合了經濟學、心理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洞見,致力於更準確地描述和預測人類的經濟行為。
  傳統經濟學假設人們在做選擇時,都是理性的「經濟人」。「經濟人」會仔細計算每個選項的成本和收益,然後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決定,就像在雞排攤前,精明的「經濟人」會根據自己的預算、口味和時間成本,選擇最划算的雞排套餐。
  然而,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我們的大腦就像巷子口那家老舊的雜貨店,空間有限,只能擺放一些常用的商品。所以,每當我們做決定時,事實上也只能根據有限的資訊和經驗,做出一個「差不多就好」的選擇,而不是追求完美的最佳解。於是乎,我們只會選了一塊「差不多就好」的雞排。
  真的是這樣嗎?老實說,我明知道去麥當勞根本不應該點套餐,我只偏好點「大麥克」(Big Mac),這絕對不是因為「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的影響,但行為上我卻常常點「1號餐」(就是「大麥克」套餐)。然而,我很想搞清楚一件事,那就是為什麼麥當勞的「1號餐」就是「大麥克」?這一定有理由的!
  其實,麥當勞的漢堡餐仍有其他選項,甚至還有新的口味,但是,我每次點餐時,就好像只默認「1號餐」才是我的選項,這一點也不理性,不是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