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六章 家庭經濟學:從廚房到房貸
第一節 買房還是租房?別只聽建商說的話

買房,不只是買牆壁,而是買一段人生的路線圖

  在臺灣,買房幾乎等同於「人生完成一個重要關卡」。你可能聽過這些話:

  .「再怎麼樣都要買一間房,才有根。」
  .「租屋是幫房東繳貸款,不如自己買。」
  .「房子會漲,錢存在銀行會縮水。」

  這些話背後,混雜著情感文化、資產焦慮與風險逃避。但買房真的適合所有人嗎?租房就一定是「虧」嗎?若我們把「家」視為一種功能而非地位,把「房子」當作一種配置而非認同,你會看見另一種選擇邏輯。

  買房與租房,其實是一場對未來生活節奏與資金彈性的大型決策案,比的不是頭期款,而是你願意用幾年的自由去換一份心理穩定,還是你願意延後擁有、保留空間等待機會。

購屋的迷思:你以為是投資,其實可能是沉沒成本

  買房最常被包裝的理由之一,就是「房地產會保值」、「買房是投資」。然而實際數據顯示:

  .臺灣自用住宅平均持有年限為15年以上,轉手率極低;
  .大多數人購屋後無力再負擔大額投資或創業;
  .你不會把自住屋拿去變現,所以它的價值對你而言,不是資產現金流,而是帳面安慰。

  更嚴重的是,買房往往伴隨龐大的隱性支出與機會成本:

  .利息總支出往往超過房價30%以上;
  .裝潢、稅費、管理費每年穩定侵蝕你現金;
  .當你綁死在一棟房上,若工作變動或地區生活品質下降,你的彈性將被完全削弱。

  也就是說,買房如果買得太早、太大、太急,會讓你失去資產配置的彈性,並將未來現金流全部抵押在「一間不能動的牆壁」上。

租屋不是浪費,而是用錢買流動性與機會權

  對許多年輕人來說,「租屋」意味著沒有歸屬、沒有根基,但如果從經濟觀點來看,租屋其實是一種以較低成本買到高彈性、高自由度的資源使用方式。

  以下是租屋在經濟上可被正當化的三大邏輯:

  .低固定成本,資金可靈活運用於創業、進修、投資等成長資產;
  .生活場域可依需求調整,不因「買了哪裡」而限制你的職涯選擇或人際網絡布局;
  .不需承擔房價下跌、維修風險與沉重貸款壓力,心理負擔小,可用更多心力創造收入而非守護資產。

  換句話說,租屋不是「在幫房東繳貸款」,而是「用房東的槓桿,換你自己的機會空間」。

  買或租,該問的不是「划不划算」,而是「我的生活需要什麼樣的結構?」

  真正決定你該買還是租的,不是房價的高低,而是你:

  .目前收入的穩定程度;
  .是否已有長期定居與工作穩定性;
  .是否已建立基本資產配置與現金流保障;
  .你對於「地點固定」、「社群建立」是否有高需求。

  如果你正處在人生轉換期、職涯發展期,或對生活方式仍不明確,租屋給你的是「可修正性」,買房則是「固定承諾」。

  另外請記住:房貸是你對銀行的長期合約,不是買斷自由的契機。

  當你還沒想清楚人生未來五年的走向,就急著用房屋鎖定自己的生活,那麼你將在之後付出調整成本與心理代價。

如果你真的想買房,請先讓自己成為能撐起它的財務架構

  買房不是壞事,但它應該發生在你有以下能力之後:

  .至少已具備3~6個月緊急預備金,不會因突發事件而拆屋還帳;
  .你的每月房貸支出不超過家庭總收入的30%;
  .你有其他可流動資產(如股票、基金)能彈性應對大額修繕與搬遷可能;
  .你買的房子是符合你生活軌跡,而不是符合父母期待。

  房子不是人生的目標,而是人生選擇結構中的一項工具。

  當你不再「想靠買房證明什麼」,而是「知道自己要怎樣的生活模式」,你就會發現,房子只是你資產組合中能提供某種價值的物件而已。

房子不是「成家」的定義,而是選擇自由的延伸

  「買房=有成就」的時代,正在過去。真正的成就不是擁有多少水泥與磁磚,而是你能否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與金錢流動。

  當你有自由選擇「租或買」、能計算未來風險、能調整資產彈性,那麼你才是真正擁有房子的人——不論它是不是你的名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